资源描述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对不同的文体,鉴赏的的方式、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对于以记叙、抒情为主的文章,要善于反现撞击情感之“钟”,即作品或文章的美感因素,判断其审美价值及审美趣味,从而达到欣赏鉴别的目的。对于以说明、议论为主的文章,要善于把握文章的观点和价值。说明文要看是否说明事物的功用以及是否传达了新的观念,给人以新的知识或认识,议论文主要是对观点的评价,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是否带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是否合理。
我们要建立理性的思维判断,客观、全面地评价文章的得失。
一、鉴赏评价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联系背景,知人论世
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作家,也可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动、个人感情的变化,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
当然,这不是对鉴赏所有的文章都管用,而是对因时为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情感的文章是必不可少的。
(二)把握整体,鉴赏局部
文章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而各个局部又是为整篇文章服务的,不能脱离局部而鉴赏文章,也不能脱离整体,鉴赏局部。要立足于文章的整体来鉴赏局部。这样,才不致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文道统一,鉴赏技巧
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鉴赏文章,不能割裂它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要抓住思想内容来鉴赏表现形式,要通过鉴赏艺术形式本体来体会思想感情。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足以见内容和形式在鉴赏时的重要关系。鉴赏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鉴赏文章词句的表现力。语言是文章的外壳,作家根据表达的需要遣词造句。因而培养从关键词句入手,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入魅力的能力非常重要。
2、鉴赏文章修辞的表现力。
3、鉴赏文章的写作方法的表现力。
4、鉴赏文章的布局谋篇。
(四)正确评价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人的思想是很复杂的。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往往不是单一的。表现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的作品,有的也可能带有消极的因素。因而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它,并能够正确地对待它。
总之,对作品的鉴赏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需要有一定的文体常识、修辞常识、写作知识为基础。还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这样才能对作品做出公正的评价和鉴赏。
二、规律方法总结
(一)分析和评价文章的思想
一是概括分析。即对文章记叙描写的事物阐述论证的观点,介绍说明的道理,以及抒发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比较全面的概括、认识、分析、判断。
二是评价鉴赏。即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出是非优劣高下的评价,并且进一步对其审美价值、审美情趣做理性的欣赏和鉴别。
评价的具体要求可以分析归纳为以下几点:
1、要以全面的深入的分析文章为基础。通过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再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评判文章内容。这样可以避免人云亦云,以偏全、主观片面的现象。
2、要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3、评价要有理有据。
4、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做到这一点。要扩大视野,广闻博览,提高认识水平;评价要集中目标,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在申明自己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具体阐述文章的思想意义,使评价充实具体。
(二)分析和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
文章的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的。具体地讲,主要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材料安排(主次、详略),行文章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照应)以及意境创设,人物形象塑造,修辞运用等,一篇文章究竟运用了哪些技巧,由作者根据文章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决定。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表现手法不尽相同,鉴赏方法也不尽相同。
诗歌的表达技巧有:赋、比、兴、对比、象征、用典、衬托等。鉴赏时,应着重阐明这些技巧是如何对诗歌的意境、主旨、作者的心境、思想起作用的。
小说的表达技巧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悬念、风格流派、细节,以及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鉴赏时,应着重把握人物、环境和情节三要素,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主题的理解。
如2008年宁夏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第13题: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标准答案:重视友情,信守诺言;乐观开朗,心直口快;企图逃避法律。
剧本的表达技巧有:结构、语言、情节、矛盾冲突等。鉴赏时,应着重把握矛盾冲突的产生、发展、变化和矛盾冲突的解决,以及在此过程中人物的活动等。
这里我们着重谈一下散文的鉴赏。
散文的表达技巧有:各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悬念、渲染、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等。此外,有时还要考虑到散文的结构,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几种。下面我们结合几个实例来说明这类题的答题方法。
①2007年全国卷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标准答案: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②2008年江西卷第17题: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标准答案: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最后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第18题: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标准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童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2008年浙江卷第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标准答案: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得出文学类文本的设题方法是,先指出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说明其作用。因此,我们得出相应的答题方法:先指出运用了何种具体的表现手法,再结合文本和语境指出其作用
一、牢记技法术语,搭建鉴赏平台
表达技巧及作用要点解说
高考题示例
人
称
表
达
类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1问: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2005年高考湖北卷第20题)答: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唤起读者对土地对劳动的回忆,显得真实、亲切,便于引发读者共鸣。
2问: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000年全国高考卷)答: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真实亲切,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修
辞
方
法
类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1问: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05高考湖北卷第20题)答:通过拟人的手法写种植瓜菜,赋予他们以生命、以情感,显得生动形象。
2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当中连续用了5个领取,其作用是什么?(98高考全国卷第29题)答: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夸张
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引发人们想象,突出事物的本质
拟人
描写生动,表达亲切,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对偶
句式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一气呵成,增强气势,突出强调,说理使道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使情感更加淋漓尽致
反复
有气势,增强表达效果,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主旨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吸引读者,启发思考
有问有答,突出强调文章内容
表
达
方
式
(记叙
说明
议论
描写
抒情)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1问: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05全国卷Ⅱ第17题。答:以火树银花烘托“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2问: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98全国高考卷)答:作者插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意在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动作描写
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
准确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
勾勒环境或人物,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丝毫毕见,具体生动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表
现
手
法
类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1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5年高考广东卷第17题)答: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写壶口的黄河,好处有: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生命力。
2问:请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作简要赏析。答:文章取材于众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从中揭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或突出人物的思想情感
渲染
为情节发展营造氛围,将某一画面、形象或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以小见大
“半瓣花上道人情”,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不起眼的人和事,来透视一个人的灵魂,体现一个深刻的哲理。
文
章
段
落
类
文
章
段
落
类
开头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悬念
1问: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05高考重庆卷第18题)答:文章先从古代建筑与文化写起,不仅为写现代建筑做了很好的铺垫,丰厚了文章内容,而且使两者形成对照,使现代建筑特点更鲜明。
2问: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05高考辽宁卷第22题)答:最后一段深化主题,彰显文意,直接充分展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五百、两套烧饼”的叹息,将“烧饼”与“切梦刀”的价值比照,进一步消解了“切梦刀”抚慰心灵、疗治伤痛的意义。
3问: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05高考广东卷第16题)答:这样在段落内容的安排上形成对比,突出“壶口”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这样的安排能引领读者层层思考,不断深入,切中主题。
过渡段
承上启下
伏笔悬念
伏笔能推动文章情节发展,暗示事件的发展方向与结果,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尾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物象作用类
1、勾连上下文线索的作用
2、通过物对内容加以充实
3、升化主旨
4、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5、渲染气氛
1问: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