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轻、中度患者。
一、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久痢。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 诊疗共识意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 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2007 年)。
2.疾病分期
(1)活动期:Sutherland DAI>2分。
(2)缓解期:Sutherland DAI≤2分,或病理检查示: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 炎症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
④潘氏细胞化生。
3.疾病分度
轻度:患者每日腹泻 4 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红细胞沉 降率正常;
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腹泻每日 6 次以上,伴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 次/分,血红 蛋白(Hb)<100g/L,红细胞沉降率>30mm/1h。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
方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证候: 大肠湿热证
脾虚湿蕴证
寒热错杂证
肝郁脾虚证 脾肾阳虚证 阴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
案”和 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久痢(溃疡性结肠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久痢和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活动期。
3.疾病分度属于轻、中度。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合并有中毒性巨结肠、大出血、肠穿孔、重度异型增生等并发症,需要外科手 术治疗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大便培养
(3)C 反应蛋白(CRP)
(4)血沉(ESR)
(5)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6)腹部超声
(7)心电图
(8)胸部 X 线片
(9)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10)肿瘤标志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平片,钡剂灌肠检查,腹部 MRI,
血清白蛋白,血清铁蛋白,免疫指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大肠湿热证: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2)脾虚湿蕴证:健脾益气,化湿助运。
(3)寒热错杂证: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4)肝郁脾虚证: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5)脾肾阳虚证:健脾补肾,温阳止泻。
(6)阴血亏虚证:滋阴清肠,养血宁络。
2.外治法
(1)中药灌肠治疗
(2)直肠栓剂疗法
(3)中药外敷治疗
3.其他疗法:针灸、耳针、穴位埋线、隔药灸、结肠透析仪中药灌洗治疗等。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肉眼无明显脓血便。
2.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3.便常规+潜血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而需要复查或病情无明显改善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明确或者高度怀疑癌变,以及组织学检查发现重度异型增生或肿块性 损害伴轻、中度异型增生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和大出血 经内科治疗无效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久痢(溃疡性结肠炎)(ICD-10 编码:K51.902)
疾病分期:活动期,疾病分度:轻、中度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8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
间
年 月 日
(第 1 天)
年 月 日
(第 2~4 天)
年 月 日
(第 5~7 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等
病情评估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病历书写
□治疗前讨论,确定治疗方案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和 注意事项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完成当日病程 和查房记录
□根据病情完善相关检查
□明确诊断、完成病情评估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讨论,并予 相应处理。病情变化者调整治疗 方案,注意防治并发症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检查结果
与治疗方案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完成查房 记录
□继续执行拟定的治疗方 案,病情变化可调整方案
□注意防治并发症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低脂无渣饮食
□内治法
□外治法
□其他疗法
□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完成入院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潜血
□大便培养
□C 反应蛋白(CRP)
□血沉(ESR)
□胸部 X 线片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腹部超声
□心电图
□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肿瘤标志物
□其他检查项目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
□内治法
□外治法
□其他疗法
□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指标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
□内治法
□外治法
□其他疗法
□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指标
□对症处理
主要护理工作
□做入院介绍、入院评估
□进行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各项检查前注意事项
□饮食、日常护理指导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 施
□观察记录大便质地、颜色和 便次
□观察全身情况,测量体温并 记录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心理疏导、健康教育
□观察记录大便质地、颜色和便 次
□观察全身情况,测量体温并记 录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
措施
□饮食指导
□心理疏导、健康教育
□观察记录大便质地、颜色 和便次
□观察全身情况,测量体温 并记录
病
情 变 异 记 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
任 护
士 签 名
医
师 签
名
时间
年 月 日
(第 8~14 天)
年 月 日
(第 15~21 天)
年 月 日
(第 22~28 天,出院日)
主要
诊疗
工作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完成查房记
录
□继续执行拟定的治疗方案, 病情变化可调整方案
□注意防治并发症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完成查房 记录
□继续执行拟定的治疗方 案,病情变化可调整方案
□注意防治并发症
□上级医师查房及诊疗评估,
确定出院日期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出 院记录、出院证明书和病历首 页的填写
□通知出院
□出院宣教:向患者交代出院 后注意事项及随诊方案
□开具出院带药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
□内治法
□外治法
□其他疗法
□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指标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
□内治法
□外治法
□其他疗法
□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指标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访
主
要
护
理
工
作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
施
□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观察记录大便质地、颜色、 便次
□观察全身情况,测量体温并 记录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
施
□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观察记录大便质地、颜色、 便次
□观察全身情况,测量体温 并记录
□指导患者病后康复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 卫生宣教、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坚持治疗和预防 复发的措施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服法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