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敦煌印象.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878600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煌印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敦煌印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敦煌。   缓缓念来,明澈而清晰的两个字,恍然间似乎看到厚厚的灰尘随着这一声呼唤铺天盖地地飞了起来,沉重,沧桑,足以令我顶礼膜拜。   我是怀着近乎崇敬的心情走进莫高的。   莫高可以说是整个敦煌的灵魂。多年以前,那个叫乐樽的和尚在三危金光的对面建起第一座石窟时并不知道,他将在中华历史上创造一个怎样辉煌的文明。自他以后,近千年的修筑,将各个时期的景况凝固在石窟中。它们层层叠叠向我压来,我不禁后退,那无言的威压让我在猝然之间感到窒息。   我复又向色彩斑谰的壁画望去,伸出手,凭空描绘着曲折的纹路,想象当初工匠们如何将他们的心血变成沉默的画卷,一横一竖,如此谨慎而小心,弯折处又如此圆润,仿若一只只眼睛,从不同时空望来。或嗔视,或含笑,或优雅,或淡然。我怔住了,手指仍在空中极轻微地划着,若见琉璃。   琉璃。莫高如琉璃,在阳光下光华流转,风姿绝世。它又如此脆弱,不时可见斑驳的墙壁,支离的塑像,令我不忍卒视。   敦煌的灵魂已经定位了敦煌的高度,以致于即使没有莫高窟,敦煌依然拥有超脱于世的风范。当年,有个失意的读书人投笔从戎,从这里迤逦而过,漫天黄沙成为他孤独背影的衬托。正是他,开拓了中原通往西域的路,他的名字,亦将镌刻在历史中。时间悠悠,谁也不会想到,落魄的年轻人执笔的手,日后竟会擎起长剑,于千军万马中,展现大汉王朝的煌煌国威!   当先人尸骨化作层层沙石,当绿洲草原被时光冲刷而过,我们不得不承认,敦煌的确有一种魅力,能让世人为它痴,为它狂。敦煌,似于只要看到这两个字,便会有土色在眼前漫延。光明与黑暗,浓艳与清淡,往日清晰的界线在这里犬牙交错,模糊朦胧,一如太古时期的混沌。它似是连结西域与中原的枢纽:出中原者会在这里驻留,掬一抔泥土,回望故乡最后一眼;入中原者面对故乡不禁潸然泪下,那里,记载了他一生的坎坷……   触目沧桑,也许每块经历岁月打磨的土地都会拥有这种卓而不群的气质。寂寥的原野上,是旅人用脚丈量出文明的辉煌,那是一个时代的见证——那是,一个文明在现世中,微微的喘息。 耳边想起了田震唱的一首《月牙泉》: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 有美丽的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 星星沐浴的乐园。 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 从此以后魂儿绕梦牵。 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 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看那,看那,月牙泉。 想那,念那,月牙泉。 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 天边映出月牙泉。 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 彷佛又回月牙泉。 我的心里藏著忧郁无限, 月牙泉是否依然。 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 她是否也换了容颜。 10月30号去鸣沙山和月牙泉。 敦煌的经典景点,其实并不是很想去看什么景点之类的东西。只是想到每个地方看看,看看那里的人,看看那里的生活,看看那里的一切,接受每个地方给我不同的感觉和启发。这就是我的收获,我的目的。这也是直接的驱动,我出行的原因。 门票是120¥,当地户口人进去的仅仅是5¥,呵呵。我5元门票和朋友进去了。本不想骑骆驼的,但是还是顺从朋友的意愿。商业的气息弥漫在沙漠里面,感觉就是不很好。以至于骑骆驼走在沙漠里,没有那种“带上装满梦的行囊,牵一只骆驼走向风沙弥漫的远方”的豪情。呵呵,也就那样了。接受它的发展吧。骆驼慢慢的走,我在它背上慢慢的摇啊摇。遗忘无尽的沙漠,突然间的觉得自己迷失了。又似乎要去风沙弥漫的远方。。。。。 沙漠里蒸发很大,阳光刺眼的很。虽然阳光很强烈,但是还是感觉到冷,即使是中午时刻。这就是沙漠特色,我这么想的。骆驼走到鸣沙山停下来,随意的看看风景。其实也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就是一望无尽的沙漠,还有就是看到一点绿洲的敦煌城。 最舒服的就是赤脚走在沙漠里,甚至在沙漠中奔跑。从骆驼背上下来时,我最想的就是跑,在沙漠里尽情的奔跑,可是呢,沙子里面奔跑太累了,跑慢比跑快更累,跑慢了脚陷进沙里更深。呵呵,我永远记得这个感觉。在这个沙丘的顶峰,望着更高的那边,就是有种欲望去看看,去达到它的制高点。在这边沙漠望着那边的,更辽阔的那边,就是有种欲望去看看它那边的那边是什么,去驰骋在那边更开阔的疆域里。可是呢,牵驼人意催促启程了,最终这样的欲望在驼铃中摇碎了,呵呵。期待下一次回去吧。那时我更想做一位行者。 骆驼,继续从鸣沙山到月牙泉的路上摇走。 月牙泉呢。可以说是沙漠里的一个奇迹吧。大漠里面有个弯弯月牙的湖,而且四季不干涸,是奇迹,也是大自然赋予敦煌的一块瑰宝。它见证过敦煌的历史,敦煌的发展,也注视过来来往往的游人,最后我在想,这月牙泉又是以怎样的意志坚守在这片荒凉的土地里?它又如此的孤独,呵呵,这是一种孤独的刻意需要么?或许它只有以这样的方式存活才得以至今。 这是在月牙泉边上走一圈,说风景,那也许不算,但是它就有那样的魅力让每位行人赶往那里,仅是看看沙漠中的奇迹。 借用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话:“人生,好像在沙漠中行走,尤如在鸣沙山攀登,只有用自己的脚,才能走出一条新路,每当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看看自己留下的脚印,无论是深、是浅、规则的、不规则的,心中都会为自己留下的脚印而高兴,才发现,自己竟然走了这么长,爬了那么高,留下了一条飘逸的波动的曲线,无论是挫折、无论是成功、无论是辉煌,无论是……,都是人生之经历,都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正如泰戈尔的中诗中所言:“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足已。 可是,不管鸣沙山多么高,沙漠之行是如何的难,人生之路如何的复杂、曲折,时间也在一分一秒的消逝,路还是要走的,你不可能只停留在你的脚下,更不可能往回走,只有认了,只有往前走,不为那山顶,不为名利、不为地位、不为金钱,只为能在人生之途上留下美丽的飘逸的曲线,不管你走到了人生的那一步,不管是辉煌、不管是平谈,不管是酸、是甜、是苦、是辣,只为已耗去的生命,只为不枉此生来到了人间。这样,你就能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远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认清人之路的之真谛,把脚底放松,与它厮魔,给浮器以宁静、给急躁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 这次出行鸣沙山时间有点催促,没有真正的领略沙漠的独特之美。匆匆从月牙泉出来时已经是晚上5点多了。原本想看看大漠的落日,终究是留下遗憾。或许这就是给我再次赴敦煌的一个欲望和理由。 在敦煌城东南二十五公里有两座山,一座叫三危山,一座叫鸣沙山。在这两座山之间,古时候有一条河叫岩泉河,它日夜不停的流淌 ,流了千百年,在岩泉河出山口的地方,河水把西岸冲刷成一面高高的崖壁。前秦建元二年,有一位叫乐尊的和尚从东方云游到这里,坐下来休息时忽然发现对面的三危山上闪烁着万道金光,那迷人的景象犹如千佛照耀,深感此处有灵异,便在此安营扎寨,开凿了一个洞窟,坐禅修行。不久又有一个叫法良的禅师也来到这里,在乐尊的洞窟旁开了一个洞窟坐禅修行。就这样僧人越聚越多,不仅和尚在此开窟,一些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和逐渐富裕起来的普通人家为祈求上苍的保佑也在此凿建洞窟,雕刻佛像,绘制壁画,表达对佛祖的虔诚,。从四世纪中叶开始经过一千多年的开凿,洞窟的数量达到了一千多个,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有七百多个。在这些饱经沧桑的洞窟内保存着,二千四百多尊彩塑,四万五千平方米壁画。如果把这些壁画排成三米高的画廊,可长达十五公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   我是从兰州乘飞机经过一小时五十分钟的航行抵达敦煌市的,落地后便马不停蹄地乘车来到了莫高窟。   七月的敦煌晴空万里, 骄阳似火。莫高窟那倚山而建的九层红色楼阁在金色沙漠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夺目。导游告诉我们这个在外观上最引人注目的楼阁是九十六号窟。走进窟内,我们看到的是一尊高三十四米的巨型弥勒佛像。据古文献记载,武则天当政后,薛怀义和僧发明等十个和尚为讨好武则天,编造出一部《大云经》和一部《大云经疏》,说“一佛没七百年后为女王下世,威伏天下”。说武则天就是弥勒下世 ,为武则天登基当皇帝大造舆论,武则天闻听非高兴,立刻下令向全国颁布了《大云经》和《大云经疏》,还下令让各县建大云寺,造弥勒佛像供奉,这尊大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造的。大佛为石胎泥塑,建造时,先在窟上凿出身体的轮廓,再敷上泥细致的塑造。佛像为坐姿, 目光下看,一手上扬,一手平伸。虽经历代重修仍基本保持了唐代风貌。在此佛以南的一百三十号窟内还有一尊作姿相同的弥勒佛像,该佛像建于开元天宝年间,高二十六米。因此人们通常把位于北面的称为北大佛,位于南面的称为南大佛。   除了这两座引人注目的大型洞窟外,莫高窟还向游人开放了许多代表着不同年代、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艺术风格的洞窟,但因时间仓促我们只能是走马观花的参观。最使我感兴趣的还是那些绘有壁画的洞窟。导游说莫高窟是壁上图书馆,我认为非常形象。这里的壁画反映的虽然都是佛教内容,但宗教离不开现实。壁画中许多场面和故事都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风俗民情和人与人的关系,不仅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如商旅图、婚礼图、耕获图、牧马图、挤奶图、作战图、竞技图、航海图等都形象生动表现了古代的精神、物质文明。   在洞窟中走来串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能引起感情共鸣的还是那些用故事歌颂真善美,鞭挞邪恶丑的壁画。 在第二十七窟有一幅《九色鹿本生》壁画。壁画描述的故事是:在古代印度恒河边居住着一只身上长着九种毛的九色鹿。九色鹿与一只乌鸦交为好朋友,他们经常相约着在恒河边散步,有一天九色鹿正在散步时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求救声,顺声望去发现有一个人掉到了水急浪汹的恒河里,河水眼看就要把人吞没,为了救人九色鹿奋不顾身的跳进激流,经过一场奋力拼搏终于把人救上岸来。落水人千叩万谢感激九色鹿的救命之恩,并表示愿做九色鹿的奴仆。九色鹿说:“我不需要奴仆,只希望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把我所在的地方告诉别人,因为会有人贪图我的皮来杀害我的。”被救者满口答应着回去了。这个国家的王后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美丽的九色鹿,便催促国王去捉九色鹿,要用九色鹿的皮做自己的坐褥,用九色鹿的角做指柄,并要挟国王说:“抓不到九色鹿我就会死去。”国王听罢便下令张榜悬赏:如有人知晓九色鹿的下落,分国土一半,赐金银万两。那个被九色鹿搭救的落水人刚好回到城里,见到城墙上贴的布告,心里暗自思忖,那九色鹿不过是个兽类 ,对自己而言要一生享受荣华富贵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忘恩负义地向国王报告了所在地。国王闻听大喜,立刻让他带路,率大队人马奔赴恒河岸边的树林。这时九色鹿正在睡觉,她的好友乌鸦见前方尘土飞扬,知道情况不妙,便用嘴啄九色鹿的耳朵,九色鹿醒来后发现自己已被国王的大队人马团团包围。她一眼就看见了站在国王身边的落水人,心里一下子全明白了,于是她走到国王面前说:“杀我天理不容。”接着她诉说了跳入水中营救落水人的经过,国王听了十分感动,随即下令:“从今以后谁也不许伤害九色鹿。国王率领人马回城后,那落水人却遭到了报应,浑身长满了毒疮。   这个故事无情地鞭挞了自私贪婪忘恩负义的人,虽是古代佛教故事,但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个故事是采用中国的连环画形式绘制的。按说书人常用的“话分两头说”的顺序,详细地描绘了故事的发展过程,把故事的高潮也就是结局放在整幅画的中间,以达到突出九色鹿善良正直形象的目的。应该说这是一幅思想性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精典作品。   在第二百九十六号窟的北墙壁上有一幅根据《贤愚经》绘制的组画,讲述的是一个名叫须者提的孩子舍身救父母的故事。故事说: 特叉尸利国的大臣罗侯弑君篡位后立刻派兵追杀驻守在边疆的小国王王善住。王善住闻讯后立即携带妻子和儿子仓皇出逃,他们出逃时带了仅够吃七天的粮食, 却匆忙地误入了十四天才能到达邻国的道路,半路粮绝,国王拔出宝剑想杀妻为食以救自己和儿子。儿子须者提阻止了父亲的做法,表示自己愿割自己身上的肉供父母食用, 于是他每天从自己身上割下三份肉,两份给父母,一份给自己,用以延缓生命。几天后肉便割尽,须者提就用剑从骨缝间剔肉送给父母,并催促他们快走。国王和王后含泪离开儿子,奔向邻国,借兵平叛,终于消灭了叛军,恢复了国家。父母离开须者提后,帝释天变成猛兽来到了奄奄一息的须者提身边,须者提不为所动。帝释天问他:“你为何让己身受如此痛苦?难道你没有一点后悔吗?”须者提平静地说:“为求无上正果,虽死无憾。”帝释天深为感动,便以神力使他浑身肉体恢复如初,没有丝毫痛苦。   这个故事表达的孝敬父母和善有善报的思想与汉代以来的儒家思想基本一致,这也说明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也许是这些故事简洁生动,也许是这些故事表达的思想内容与我的思想认识有相通之处,听完导游的讲述,我有时竟迟迟不肯离开这些壁画。千余年前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与今人的道德观念如此相似,说明人类对美的认识是远远流长的,已经形成将流传千秋万代。   洞窟中类似九色鹿、须者提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如炎子本生、微比丘尼、善友太子入海等。   可以说莫高窟是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世界,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历史、经济、文化、宗教、科学、艺术等许多领域,短短一次走马观花的参观,不可能完全了解莫高窟的伟大与辉煌,但那些壁画讲述的故事至今仍使我难以忘怀, 并深刻地影响着我…… 写于1998年7月30日 在甘肃墩煌鸣沙山的环抱之中,有一洼形如新月的泉水叫“月牙泉”。尽管她四周全是沙漠蒸发量大,但千百年来却从未干涸,尽管鸣沙山岙常有狂风肆虐,但千百年来却从未被风沙埋没。当地老百姓都称月牙泉为神泉。 我们骑着骆驼从鸣沙山上下来,走近月牙泉时,正值太阳西下,晚霞的余辉洒在月牙泉上 ,月牙泉犹如一位羞涩的少女,甜静、妩媚、沉稳、含蓄。她没有济南趵突泉那种三眼并茂,泉涌如轮,雄浑壮观的气势,也没有章丘墨泉那种激情满怀,水喷若柱,不突不爽的诗人气质。她似乎显的过于平静,既没有黑虎泉那涌动的细流,也少有珍珠泉那溅自心底的,珍珠般的倾诉,平静的尤如一位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看破红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求惊天动地,只恋平安闲怡的脱俗女子。但是在这茫茫的戈壁滩上,在这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她却是滋润生命的源泉,坚持到胜利的希望和威武不屈的象征。 关于月牙泉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很久以前敦煌一带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既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有一年敦煌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树木庄稼都干枯而死,百姓也因干渴难耐而悲声哭泣。有一位美丽善良的白云仙子路经此地,听到哭声心如刀割,同情地掉下眼泪。泪珠落地之处化为一洼清泉,使百姓们得到了救命水。为感恩戴德百姓们修建了一座庙宇供奉白云仙子。谁知此举惹怒了神沙观里的神沙大仙,他抓起一把黄沙填埋了清泉,想赶走夺去他香火的白云仙子。白云仙子自知道行浅 ,斗不过神沙大仙,就到天上找嫦娥借月亮与神沙大仙斗法。这天正好是初五,白云仙子把借来的月亮放入沙山中间,顿时月亮化做一弯清泉。神沙大仙闻之又去用沙填月牙泉,结果激怒了嫦娥,她轻轻将衣袖一拂,顿时沙山间大风四起,把填泉的流沙全都吹回了山顶。 美丽的传说不仅表达了人们抑恶扬善的思想愿望,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填补了因科学技术落后,人们受其局限而无发解释这一自然现象的缺憾。至今我跟鸣沙山骡驼站附近一位摆摊的老大爷谈起月牙泉,他好像对那动人的传说还笃信不疑。 月牙泉水面南北宽约五十米,东西长约三百米,千百年来为何既不干涸也未被风沙埋没呢?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水不干涸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没有定论便有许多说法,普遍认为比较科学的一种解释是:鸣沙山附近有一个湖,湖水与月牙泉相通,蒸发掉的水随时通过地下水脉得以补充。而不被风沙埋没则是因为月牙泉南北高耸的沙山正巧与月牙泉一样呈月牙形,这一特殊地理形势使吹进凹地的风向上旋,四周塌下来的细沙便自然地被送回了山上。 由鸣沙山与月牙泉的休戚与共,我想到了眼下常用的“和谐”一词。自然界与自然界之间需要和谐,人与人之间需要和谐,那么人与自然界之间是否也需要和谐呢?当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准备与月牙泉挥别时,晚霞已经映红了沙漠,映红了鸣沙山,映红了鸣沙山怀抱的月牙泉! 举目望着这霞光万道的绚丽景像,我耳畔仿佛响起田震演唱的那首关于月牙泉的歌: 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 天边映出月牙泉; 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 彷佛又会月牙泉; 我的心里藏着忧郁无限, 月牙泉是否依然…… 敦煌雅丹地貌,土质坚硬,呈浅红色。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与青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对 敦煌雅丹地貌 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进入雅丹,遇到风吹,鬼声森森,夜行转而不出,当地人们俗称雅丹为“魔鬼城”。其整体像一座中世纪的古城堡,这座奇特的城堡,是地质变迁自然风雕沙割的结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整个雅丹地貌群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布局有序。城堡内城墙、街道、大楼,广场、雕塑。如同巧夺天工的设计师精心布局一般。每个雅丹地貌都各具形态,千奇百怪,造型生动,惟妙惟肖。像宝塔、像宫殿、像麦垛、像昂首屹立远眺的金孔雀、像展翅欲飞的雄鹰、像大海中乘风破浪的船队、像怒目远视的武士,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美女… 。在这里,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会使你心旷神怡,放飞思绪,浮想联翩;在这里你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领略大自然妙造天成的神奇之美。   从敦煌市区驱车前往,穿过一大片戈壁荒漠,大约一个多小时后便抵达久负盛名的玉门关下,然后再沿曾是丝绸之路古道的疏勒河谷西行85公里即到。沿途汉代长城、烽燧遗址依稀可见,沼泽和草甸连片,湖岸上芦苇丛生,湖面上水禽嬉戏,不时地有野鸭、大雁、天鹅等水鸟拍打着水面飞向蓝天,在大漠深处的罗布麻、红柳、胡杨、骆驼刺编织了一幅让人赏心悦目的画面。渐渐地,沼泽干涸了,草甸消失了,河谷被戈壁沙漠所湮没,周围又是茫茫瀚海。不久,你会发现在平坦的河床上,一座座土丘峰峦突兀耸立,就像是一幢幢"建筑"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有的象大楼,有的象教堂,有的象清真寺,有的象蒙古包;甚至连北京的天坛、西藏的布达拉宫、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世界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大漠雄狮、丝路驼队、群龟云海、中流砥柱……,一件件"雕塑作品"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置身其中,宛若进入了建筑艺术的展览馆,让人目不暇接。   不同的时间进入雅丹地貌群,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清晨走进雅丹地貌,旭日东升时,登高远眺,点点朝霞,金光四射,气象万千;中午走进雅丹地貌,头顶太阳高照,身边怪影重重,千奇百怪的雅丹群中,仿佛处处青烟缭绕;傍晚进入雅丹群中,巨大的红日悠悠西沉,身边徐徐清风,头顶霞光灿烂,给人美的享受。 敦煌的雅丹地貌面积大,造型奇特。正如地质专家所言“敦煌的雅丹地貌的形成时间之久远,地貌之奇特多样,规模之大,艺术品位之高,堪称世界仅有的大漠地质博物馆。 形成机理   雅丹专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一开始在沙漠里有一座基岩构成的平台形高地,高地内有节理或裂隙发育,沙漠河流的雅丹地貌。   冲刷使得节理或裂隙加宽扩大。一旦有了可乘之机,风的吹蚀就开始起作用了,由于大风不断剥蚀,风蚀沟谷和洼地逐渐分开了孤岛状的平台小山,后者演变为石柱或石墩。旅游者到了这样一个地方,就象到了一个颓废了的古城;纵横交错的风蚀沟谷是街道,石柱和石墩是沿街而建的楼群,地面形成似条条龙脊,座座城堡的景状。这样的“城”称魔鬼城,古书中又称为“龙城”。在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部有魔鬼城,有的规模还不小,令人惊叹不已。   石柱(如前所述,有的石柱就是风成的)继续遭受风的吹蚀而变成各种形状。如果岩层近于水平且硬、软岩层相间,软岩层容易被剥蚀掉,硬岩层相对突出,象屋檐那样,称石檐。如果软、硬层相间的岩层是陡倾斜的,那么就形成锯齿状的雅尔当地形。   如果组成石柱的岩石下软上硬,兼之低处的风携带的沙多且沙粒粗大,高处的风携带的沙少且沙粒细小,风的吹蚀和磨蚀作用在石柱的上部和下部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结果:下部变得很细,象磨菇把,上段则成了蘑菇伞,形成蘑菇石。最后的结果,蘑菇把也被剥蚀掉了,蘑菇伞只靠着很小的一点接触面积坐落在基岩上,看上去摇摇晃晃的,称摇摆石。在球状风化的配合下,两块圆古隆冬的大石头只靠一个切点互相接触,上面的圆石似乎风都吹得动,叫风动石,如福建东山岛的花岗岩风动石。   雅丹地貌被认为是世界一大奇观。   地球的外貌是内营力与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因与外因。地貌的内营力是地球内部结构变化在外表的反应,而外营力则类型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流水和风力。   许多年来,在地理读物和教科书中,雅丹一直被解释为一种风蚀地貌,认为雅丹的形成是风力吹蚀的结果,与另一类风蚀地貌——沙漠地貌相似。其实这是不准确的。风,绝不是形成雅丹的全部外营力。   在罗布荒原的北部、东部和西部,分布着面积广达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是中国雅丹地貌第二大分布区。   在罗布洼地中有这样大面积的雅丹分布,是因为在这里具有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所谓内营力。古罗布泊时期,为这里留下大面积、深厚的湖相沉积。这种以土为主的沉积结构复杂,其中含有大量粉沙、细沙,同时夹有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的沙层。 雅丹地貌的形成   大自然中的风、水,虽来势汹汹,却也欺软怕硬,风刮、水蚀,不过逐层搬运走第四纪沉积物中疏松的沙层,对坚硬的泥岩或石膏胶结层,在一定程度上也无可奈何。于是,在荒原中留下一片片土堆,形成一种凹凸相间的奇特外貌,即我们所称的雅丹。   雅丹有各种各样类型,形状不同,但形成过程却大致相似。   最初,是地表的风化破坏。罗布洼地,曾经是一个大湖,而留下的湖相沉积,是在地质岁月中形成的,曾经发生的反复的水进水退,使湖底形成一层泥、一层沙,又一层泥、又一层沙交错成层结构。其中的泥岩层结构紧密坚硬,一般不易遭受风水的侵蚀,但是,它却抵御不住温差的作用。在罗布荒原旅行,常会听见突发的“辟拍”声,有时似鞭炮,有时似狼嚎,难怪当年行经此地的法显和尚毛骨悚然,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郦道元也在《水经注》中称此处“少禽多鬼怪”了。其实,这种“恶鬼”和“鬼怪”,都是雅丹在作怪。罗布泊地区处于极端干旱区,昼夜温差变化剧烈,常达30°C~40°C以上。热胀冷缩的效应,使外露的岩石崩裂发出声响。连被称为“顽固不化”的花岗岩,在这种气候环境中也只能顽而不固,逐渐崩裂成碎块,又何况泥岩哩!不过,泥岩不会像花岗岩那样成块状崩裂,因它的结构是层片状,崩裂也是一层层剥离脱落,形成许多水平状或垂直状的外观,使夹在泥岩层之间的沙层逐渐暴露在地表,为雅丹形成的第二阶段创造了条件。   地表风化破坏后,风、水即有了肆虐的对象。在风的吹蚀或水流冲刷下,堆积在地表的泥岩层间的疏松沙层,被逐渐搬运到了远处,原来平坦的地表变得起伏不平、凹凸相间,雅丹地貌的雏形即宣告诞生。   雏形的雅丹更有利于风化剥蚀作用。在沙层暴露后,风、水等外力继续施加作用,使低洼部分进一步加深和扩大;突出地表的部分,由于有泥岩层的保护,相对比较稳固,只是外露的疏松沙层受到侵蚀,由此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态。至此,雅丹地貌最后形成了。   自然,雅丹在形成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保持原来的面貌,因为包括风和水在内的外营力的作用永不会终止,使雅丹外貌也出现常变常新。随侵蚀作用的继续,凹地会越来越大,而凸起的土丘则会日渐缩小,并逐渐孤立,最终必然崩塌消失。这种情况,在罗布泊东岸的阿奇克谷地中比比皆是,说明雅丹地貌在这里已度过了它的最盛时期,开始走上消亡之路。   我国学者陈宗器等在30年代考察罗布泊时,将雅丹地貌分为两种大类型,并分别予以命名:一种高不过1米,形成年代较浅的,称为“雅丹”;另一种高10~30米的,年代古老,称为“迈赛”。实际上,这两种类型不过是雅丹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形成关键   雅丹地貌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   干旱区的湖泊,在形成历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因而发育了上下叠加的泥岩层和沙土层。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对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层却作用有限。不过致密的泥岩层也并非坚不可摧,荒漠区变化剧烈的温差产生的胀缩效应将导致泥岩层最终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沙土层被风和流水带走,演变为凹槽状;依然有泥岩层覆盖的部分相对稳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长条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态逐渐凸现出来。   形成雅丹地貌的外力因素,一般认为是强大的盛行风在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是单一的主导因素。比如在阿奇克谷地东段的三陇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东,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这就说明在这一片雅丹地貌中,洪水起了主导作用;另外有的雅丹,是风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龙城雅丹。   在冷湖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雅丹地貌的面积占到94%以上。柴达木的雅丹地貌,是75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湖泊沉积物,由于地质运动抬高而脱离水体,期间的盐和沙凝结地壳被西风侵蚀雕塑而成。它们广布于柴达木西北部,是世界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观之一,尤其是南八仙,一里坪一带,分布面积达千余平方公里。因其奇特怪诞的地貌,飘忽不定的狂风,由于地形奇特而生成的诡秘瑟人的风声,再加上当地岩石富含铁质,地磁强大,常使罗盘失灵,导致无法辨别方向而迷路,被世人视为魔鬼城,迷魂阵,别具一格。这里的雅丹林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60米,是迄今国内发现最大的风蚀土林群。   雅丹林的高度,低的约四五米,高的有二三十米,长宽由几十米到数百米不等。其整体,有的酷似古城堡、庙宇、帝王坟、千军帐;有的类似“鲸群戏沙海”,“百万海狮朝阳”、“万龙布阵”......,千姿百态,十分壮观。从近处看来它们也是气象万千:有的土堆就像一艘艘鼓满风帆的战船即将远航;有的像雄赳赳的大公鸡,正伸脖打鸣;有的像小桥流水里的亭台楼阁,有的象骏马、骆驼、大象、狮、虎、鲸、龙、鸟等可爱的动物。一切都给人神秘莫测、奇幻万千之感。   50年代有8位南方来的女地质队员,为寻找石油资源进入这里,因迷失方向而牺牲,所以这里有个地名叫“南八仙”。风蚀地貌是青海一大天然奇观。 编辑本段在中国的分布   雅丹是地理学上的名词,专指干燥地区古河湖像土状堆积物被风吹蚀、形态多姿的土丘。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新疆罗   布泊考察时,便看到古湖周围有许多成群分布的覆舟状土丘,一般高6米左右,按当地维吾尔的称呼写成Yardangs,从此Yardang一词便流传于国外地学界。   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新疆的雅丹地貌仅3000—4000平方公里,规模小,典型的雅丹高4—5米,10—20米高的雅丹又称为mesa(麦萨),即方台地。非洲乍得盆地的特贝斯荒原的雅丹群范围最大,约26万平方公里。而最高大的雅丹在伊朗的卢特荒漠东南部,约2万平方公里,雅丹高200米,风蚀谷宽500米,雅丹呈垅脊状延伸,长数公里至十几公里。而敦煌古海雅丹高20—100米,属于中大型雅丹群,而且风蚀谷狭窄,雅丹造型丰富多彩,高密集型为世界所少见。它距离敦煌很近,交通方便,具有优良的区位优势,是旅游、科研的宝地。   从安西县城东北行265公里即到嘉峪关市,沿途戈壁风光独特。其中,县城东45公里处的布隆基乡,公路两侧到处是造型各异、犬牙交错的风蚀滩地,为典型的雅丹地貌奇观。雅丹地貌以罗布泊附近雅丹地区的风蚀地貌最为典型而得名。布隆吉一带由于千万年的风吹日晒,使地表平坦的砂岩层形成风蚀壁翕、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垄槽和风蚀洼地、残丘、城堡等各种地貌形态,风景壮观,令人无不称奇。安西县素有“世界风库”之称,这里地处两山之间类似狭管的走廊地带,海拔仅1170米,地势低平。当空气流入后,狭管起到了加速气流运动的作用,故常形成大风。风沙长期以来危及安西居民生活和3000亩耕地。全县有6个沙漠据点,占地30多万亩。这种巨风天气往往使雅丹地貌的姿态发生巨大变化,形态各异。   在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上世纪初中外学者进行罗布泊联合考察时,在罗布泊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发现这种奇特的地貌,并根据维族人对此的称呼来命名,再译回中文就成了“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在世界上许多的干旱区都可以找到,在中国也并不仅限于新疆。从青海的鱼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凉,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间都可以看到“雅丹地貌 ”,是西北内陆的最大一片“雅丹地貌”分布区;但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地貌 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雅丹”是维吾尔语言,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后泛指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及洼地的地貌组合。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常因干缩而龟裂,在定向风的长期吹蚀下,裂缝逐渐扩大而成为沟槽,沟槽之间常出现高达5-10米的垄脊。这种地貌在我国的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地区最为典型。 相关电影   电影《英雄》、《天脉传奇》、《齐天大圣孙悟空》等影视 雅丹地貌,天下奇观!只要是到过敦煌雅丹地貌的人都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就连中科院院士李吉均、著名沙漠学家杨根生等一批学者都感叹道:“这么大规模,这么集中的雅丹地貌,确是世界奇观,是大自然和环境变化的一个奇迹。”然而她还是一片鲜为人知的旅游景点,还是一片正在开发的处女地,那么不妨就随着我的笔头来欣赏一下这片大漠瀚海的风沙杰作吧!   莫高窟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鸣沙山、月牙泉交相辉映,妙曲天成;阳关和玉门关则像两位守边的将军千百年来傲立边陲,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烽火狼烟的沧桑岁月。正因为它们的出现,敦煌才成为一座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今,就在敦煌城西北约180公里的大漠深处,又开发出一个奇特的自然景观—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虽然雅丹地貌最早是在罗布泊荒原中被发现的,但它在全世界的干旱地区广泛分布。即使在中国,雅丹的最大分布区也不是在罗布泊地区,而是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然而像本区这样集中连片、规模宏大,而且交通条件又较好的雅丹地貌却绝无仅有。它对于研究风成地貌的动力和演变机制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通过对沉积地层的研究,还可以恢复古罗布泊地区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对于普及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地质学的知识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敦煌雅丹地貌是极其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走进敦煌雅丹,仿佛走进了一座天然迷宫。蓝天白云,苍穹掩映四野,黛青色的戈壁瀚海中隆起一片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0公里,总面积400多平方公里的不规则的黄土沟壑,其间岗峦纵横,峰林叠嶂,怪石嶙峋,气象万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西部大漠中雄浑壮丽的奇特画卷。   敦煌雅丹地貌,可谓历经了历史的风云和岁月的沧桑。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罗布泊地区旅行,对此类地貌早有文字记载:“沿途尽是沙山沙谷,无食可觅,行人夜中骑行,则闻鬼语。”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到中国西部探险,发现了敦煌的雅丹地貌,并借用维吾尔语“雅尔丹”,将这种风蚀地貌命名为“雅丹”。雅丹因其奇特诡秘怪诞的地貌、道路无法辨认,地势低洼地磁强大、罗盘无法正常使用和夜间鬼哭狼嗥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风声,当地人俗称为“魔鬼城”。   掀开魔鬼城的神秘面纱,敦煌雅丹地貌就是一座奇特的地质博物馆。据科学考证,敦煌地区原来是一个巨大的断陷盆地,与西部塔里木盆地连成一片,大约在240万年以前(早更新世),这里气候寒冷潮湿,沉积了冲洪积和冰水相融的砾石层。到了大约73万年以前(中更新世),这里气候湿润多雨,水量丰富,盆湖面积渐渐扩大,从而形成了东至安西、西至罗布泊以西浩淼的淡水湖泊,即古罗布泊。到了大约30万年前(中更新世晚期),气候转为炎热干燥,湖泊面积大幅度缩小,湖泊中心沉积了多层石盐砾石层。随后湖泊逐渐消失,气候更趋干旱,原先入湖的疏勒河受南部山区的振荡隆升,随之向北改道,古罗布泊从此断流干枯,使原先湖泊中的沉积物逐渐裸露地表,具有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柱状节理的沉积物,在暂时性水流和长期强大定向风力的作用下,松软的沙砾被卷走,地表被侵蚀成颇有规则的沟壑,而坚硬的土石则成为高矮不等的土岗,强风又刀刻斧凿般把土岗雕刻成一个个似人似物,似禽似兽的造型,日积月累,演化出了如今这样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雅丹地貌景观。   走进敦煌雅丹,宛如走起了中世纪的古城堡,这座繁华的城市有高大的城墙、纵横的街道,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有开阔美丽的城雕广场,而且还可以发现许多世界上著名的建筑缩影,如北京的天坛、西藏的布达拉宫、断壁长城、烽火台,以及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置身其间犹如进入一个宏大的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走进敦煌雅丹,就像误入了波澜壮阔的海战中,那闪着鳞鳞波光的黑戈壁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一排排的风蚀垄槽就是出征的舰队,而氤氲蒸腾的雾气就是迷漫的硝烟……规模如此壮观,战争如此残烈,这是哪朝哪代的战争呢?   走进敦煌雅舟,似乎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美丽的孔雀开屏、高傲的雅丹公主、久经沧桑的西部伟人、戍边的将士,还有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缓行的乌龟、望月的蟾蜍……一个个造型逼真、惟妙惟肖,使你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尽享美仑美奂的艺术熏陶。   藏在深闺人未识,一朝出阁天下闻。敦煌雅丹地貌,以她那大漠戈壁的壮阔胸怀和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不远万里前来观赏,而且还成了影视广告拍摄的绝佳外景场地,《英雄》、《齐天大圣孙悟空》、《天脉传奇》、“七匹狼”等多部影视广告就在景区内进行过拍摄。中央电视台、《旅游中国》、《甘肃日报》、《兰州晨报》、《酒泉日报》等众多媒体都对敦煌雅丹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她的美景到处传扬,成了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雅丹地貌是由亿万年地质变迁所赋予的地球外貌,又日夜不断地受到大自然水流与风力的刻蚀,在许多地方塑出千奇百怪的形态,形成了各种特殊的地貌,例如:河谷地貌,岩溶地貌,冰碛地貌,风蚀地貌等等,千姿百态的地貌造就了许多名胜之地;   其中,有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它的魅力丝毫不亚于吸引了万千游客的许多世界名胜,它也存在于中国的新疆,这就是神奇的“雅丹”;   “雅丹”这个名词,自本世纪被作为一种地貌形态的专有名词载入各种教科书和地理读物以来,已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尽管绝大多数人并不曾亲眼目睹过它。这种地貌形态为什么叫做“雅丹”,人们却很少探寻,并认为与“喀斯特地貌”一样,是个舶来语,其实,“雅丹”这个词,是地地道道的新疆“乡土货”,“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意是指具有陡壁的小山;   敦煌雅丹地貌地处敦煌西200公里处,分布区是在长宽各10公里的干涸河床地带上,在平坦的河床上,一座座土丘峰峦突兀耸立,就像是一幢幢“建筑”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有的象大楼,有的象教堂,有的象清真寺,有的象蒙古包,甚至连北京的天坛,西藏的布达拉宫,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世界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大漠雄狮,丝路驼队,群龟云海,中流砥柱……,一件件“雕塑作品”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置身其中,宛若进入了建筑艺术的展览馆,让人目不暇接;   白天,远远望去,沙漠幻景犹如烟波浩渺的大海,整个“雅丹魔鬼城”恍若飘浮其中;傍晚蜃景隐去,整个“雅丹魔鬼城”笼罩在夕阳余辉下,金碧辉煌中更显几分神秘,几分肃穆;夜幕降临后,狂风呼啸,整个“魔鬼城”就陷入恐怖的气氛中,令人毛骨悚然;   敦煌雅丹魔鬼城中雅丹密布,丘峰林立,形态各异,不论是个体,还是整体,规模之宏大,气势之浑雄,均属世界罕见: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长200~300米,其名三陇沙的地名始见于汉代,位置在古玉门关外,丝绸之路北线由此通过,三陇沙雅丹地貌,其走向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门关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区,因其怪异特点,故有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