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镇江市第十九届“新秀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句容市春城中心小学 纪梅花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5题。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叠纸成书,生活引入
1.一张长方形纸的面可以看作是一个长方形吗?回忆一下,长方形有哪些特征?50张、100张这样同样大小的纸叠合在一起,还可以看作是一个长方形吗?(一张纸我们可以不去考虑它的厚度,但100多张这样的纸叠合在一起,我们就不能忽视它的厚度,它就不再是一个长方形,而是一个长方体了。板书:长方体)
2.老师收集了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生活中是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有很多,你还收集了哪些呢?学生出示。
[说明: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表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面、棱、顶点。
(1)师激疑:把你收集的长方体托于掌心,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是哪三个面?看不到的是哪几个面?说明长方体有几个面?板书:面
(2)认识棱、顶点。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同座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长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既遵循了他们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2.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直观认识了长方体,那到底怎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了呢?这就需要探究它的特征?是老师直接告诉你结果,还是你们自己去探究?
(1)学生四人一组,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究交流,教师小组指导。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学生分三个小组交流汇报面、棱、顶点的特征。小组代表发言,小组成员补充、其他学生再补充。
(3)课件小结整理。强调面可以一对一对的数,棱可以一组一组的数,教师出示长方体的骨架,明确数法。顶点可以4个4个的数。
[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4)出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师:知道这儿为什么用虚线吗?用虚线表示看不见的三条棱。现在你还能找到长方体的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吗?闭上眼睛想一想。
(5)小结方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长方体的特征的?用的是什么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3.认识长、宽、高。
如果我想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至少需要知道它的几条棱?哪几条?为什么?像这样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我们称之为它的长、宽、高。
动手测量火柴盒的长、宽、高,汇报,老师量的和你们不一样?知道怎么回事吗?老师是怎样测量的?说明什么?随着长方体摆放的位置和方向的不同,长、宽、高是可以互换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3.探究正方体特征。
猜一猜长、宽、高如何变化就可以变成一个正方体了?课件验证过程。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你能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吗?同座合作完成。展示成果,全班交流方法。填写表格。
[说明:让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4.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根据表格,指名口答,教师板书。强调验证方法,突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来总结和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整理成表格,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渗透子集思想。表格的设计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给人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巩固运用 拓展创新
1.练习三第3题。
借助直观图,指名回答问题。
(1)哪个是正方体?哪个是长方体?
(2)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哪几个面是正方形?其它几个面完全相同吗?
(3)说说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有几个面完全相同?
2.练习三第2题。
(1)指名回答问题1,追问:它的下面是什么图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同座互相说说,追问:它的左面是什么图形?长和宽呢?
(3)指名回答问题3,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
3.练习三第5题。
学生在本子上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师:如果要把它们全部包装起来,需要量几个面的面积,那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又叫什么?怎样求?课后可以继续去探究。
[说明: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向课外的延伸,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物体的长、宽、高,同座互相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