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不再做圈养“小和尚”的妈妈
——一例家长沙游疗法辅导案例
关键词:家长 圈养 “小和尚” 沙游疗法
摘要:一位因为正上初一的孩子在课上坐不住、课下总“找茬儿”而走进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妈妈,却通过沙游疗法体会到自己在教育中圈养“小和尚”的状态,发现了自己应当做出改变。本文旨在通过上述案例的呈现,提示广大初中学生家长,对孩子动态变化的心理发展需要多多留心,多多跟进。
一. 案例介绍
初一学生小包的妈妈W女士是为了改掉小包上课总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的毛病而走进学校心理辅导室的。
出现在我面前的这位妈妈中等身材,衣着整洁得体,言谈举止彬彬有礼,特别是说话时常常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眼神的交流很主动和殷勤。
一坐下来,W女士就着急地说起小包上课总是坐不住,不是瞧瞧左边就是碰碰右边,要不就跟前边说个话,再不就扭头跟后边借个东西。课下跟同学打交道也不安分,老是“找事儿”,戳戳人家啦,叫人家个外号啦,惹得班里同学都烦他了。老师也跟他谈心,自己更是反复叮嘱,可他还是那样,这让W女士又着急又自责。想起孩子从几个月大直到上小学前,因为自己要去广州照顾重病的母亲,只好让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岁数大了,爱惯着孩子,做父母的不在身边,导致他很多毛病都没改正。后来孩子上四年级时W女士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加上觉得亏欠孩子太多,就对他格外上心,加倍补偿,可以说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为了让孩子发展得好,W女士给他转过学,还调整了工作,宁可牺牲事业也要照顾好孩子。哪成想上了初一的小包却如此表现,这样坐不住,不稳当,成绩又怎么好得了。“我为他真是付出了很多很多,可是他现在这个样子,我真是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让他好……”
本着辅导只针对来访者本人进行工作的原则,在了解W女士的诉求后,我向她说明了该原则。面对带着一箩筐“孩子的问题”来访的家长,我觉得采用沙游疗法这种非言语的、表达性的方法常常可以自然地把焦点集中到家长本人身上,并且更容易帮助他们看到和体会到自己是如何对待孩子的。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会谈,我便邀请她在沙盘中摆出一个自己想要的世界。
W女士比较痛快地接受了提议。她先是在沙盘正中偏上位置摆放了两个幼年小和尚,左边一个正在读书,左手托腮,右手停在翻开的书页中,一副陷入思考、专注琢磨的样子(见图2),右边的好像写完了“明智”二字后不觉停笔伏案,神思游离(见图3)。选取人物时,看得出她是经过一番筛选和踌躇的,她在人物玩具处依次拿起几个少年人物又放下,最后才选定了这两个小和尚,这令我印象深刻。接着她在沙盘上部并排摆放了几丛矮灌木和几棵阔叶树。值得注意的还有,最后她拿起一个男性人偶放在了小和尚前方,随即又将之拿走,在沙盘上留下了一小片痕迹(见图1)。几分钟后W女士的作品完成了,她为之取名“成长的乐园”(见图1)。(为保护隐私,文中隐去沙游作品照片。)
围绕着我的观察和提问,W女士开始分享她心中这座“成长的乐园”:树木相连构成一道“屏障”(加引号部分为来访者原话,下同),“既隔离了外界的污染,又能起到保护作用”,以便给小和尚一个清净且安全的成长环境;读书的小和尚,思考的表情里透着“享受”,可是伏案神游的那一个,望向前方的眼神好像在说:“我不想在这儿……想去玩儿……想跟别的小朋友玩儿……”说这几句话的时候,W女士语速放慢了,或许她正在经验过去不曾体会的感受吧。
此时我不禁想起现实中的小包——他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也因此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平和志趣;同时,他身上又明显地存在着一种既世故又幼稚的矛盾性,跟他对话时,他总是狡黠地逃避可能表露内心真实想法的话题,小眼睛时而紧张地骨碌骨碌转转,时而故作镇定地瞪大,嘴上总是用“还行”、“差不多”这些似是而非的话来应付。似乎他在把全部的精力和经验都用在考虑如何不被人看透上,以至于无法真正认真地和对方说话。同学和老师在与小包交往时,是不是也有着相似的感受呢?
二. 案例分析
两个小和尚是W女士最先摆放的,代表她当前最关注的人,那就是儿子小包。在选择人物的过程中,对其他样貌和姿态的少年(踢球的、遛狗的、砍柴的、捧花的、习武的……)都弃之不用,偏偏钟情于小和尚,这反映出她心目中期待儿子像他们一样纯洁、自律,醉心读书,专心上进。树木屏障再现了W女士心中对孩子成长环境的限定——一个清净自在、安全无虞的乐园,孩子身处其中,可以免受外界的污染和伤害,可以诗书为友,宁心静气。在年龄上,小和尚是幼儿,明显与现实中小包的年龄不符,带有退行的特征。
从空间上看,整个情景处于沙盘正中偏上的位置,呈现出重精神与意识、轻物质与生活实践的倾向。
放下又被拿走的人物,W女士说“代表孩子成长中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希望他知道感恩”,同时可能意味着小包缺乏男性榜样给予自己恰当的生活行为示范。
其实小和尚的形象不仅代表着儿子小包这一对象,同时也投射出W女士对自身人格中孩童部分的态度与认同:高道德标准的、善良纯洁的、沉静自律的。带着这样的价值观,难怪妈妈会想要小包做个“小和尚”了。
我开始明白,小包在学校所表现出的问题,与W女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不无联系:第一,妈妈的过度保护和限制导致小包对外界的人和事缺乏准确的判断和足够的信任,因而变得“世故”。而一个中学生的“世故”毕竟不是真世故、真老练,其实质是对他人抱有怀疑、对自己没有把握而表现出的游移不定、自我封闭。第二,妈妈对小包的教育更多关注其精神的发达,而忽视了生活常识的训练。这导致孩子可能懂“理”,善“智”,却不懂“礼”,不善“俗”。小包渴望和同学、老师的交往——这一点从他“找事儿”就能看出来——却由于缺乏练习,缺少经验,常常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幼稚、冲动,碰壁也就在所难免了。几天前我就目睹过小包管一个女同学叫“老母猪”,尽管她很明确地表示出反感,他还是一遍遍地叫。还见过几个男同学打篮球正在兴头上呢,他从旁边经过时上前一下把球拦掉了,跑过来捡球的同学一脸无奈又包容的神情。第三,小包“坐不住”,是因为他一个庙里长大的“小和尚”,来到山下的新班级里,不太懂得用大家普遍接受的方式来表达问候、关心和参与,他失却了自己的角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他不知所措。想想看,一个不知道自己该坐哪里的人,怎么坐得安稳呢?第四,妈妈之所以在小包升入初中后开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是因为进入了“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脱去儿童的稚气,初具少年的气质,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正悄然变化——对同伴交往产生强烈的愿望!小包的“问题”既是自身对同伴交往的强烈愿望与现实社交能力欠缺之间的矛盾,也折射出妈妈“圈养”式的教育习惯与孩子快速变化的心理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当这股强烈的“气流”遇上“圈养”的围墙,必会引起一番波谲云诡,与之伴随的还有孩子情绪波动、学习成绩下降等系列反应。
三. 辅导过程
首先,我向W女士提出一个问题:这里有不少看起来跟小包年龄相仿的男孩形象,怎么偏偏选了这两个小和尚呢?她一边重新审视着架子上的沙具少年,时不时皱着眉头拿起一个打量打量,一边回答:“我觉得他们都太流气了。”“所有的?”我问。“嗯。”我拿起一个踢球少年:“比如这个?”“嗯,太流气了,感觉会学坏。”“哦,你觉得这些孩子都不够正派,跟他们相比,只有小和尚才是纯洁可爱的孩子?”“嗯,呵呵,差不多吧。”“那让我们设想一下,毫不受外界‘污染’的小和尚长大了会成为什么人呢?”“呃……”W女士思索着。“大和尚,然后是老和尚!”我抢先一步替她回答。“啊……”W女士脸上现出有些吃惊的表情。“然而,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不是真空,小和尚现在正生活在这些孩子(我指了指那些沙具少年)中间,其实他们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看来都不是坏孩子哦。”我继续说,“想想看,一直被‘圈养’的小和尚在学校里跟他们打交道时,会不会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呢?”听到这里,W女士似乎开始了反思。“而且,小和尚看起来还是小朋友呢,六、七岁的样子,跟十三、四岁的少年们在一起生活、学习,他会不会觉得有压力呢?”
沙游疗法极其重视陪伴与跟随,不主张向来访者解释作品的意思。在本次会谈中有限的时间里,尽管我没有直白地对W女士解释其作品的象征意义,我仍然感受到借由沙盘中的创作她体会到许多新的领悟,在其内心世界里,作品与现实的联结已然发生。
接下来,我又提出:“在孩子的成长中,作为妈妈,您是不是很重视他精神的发展、道德的提升,却忽视了他的生活自主性和人际交往能力?”W女士想了想,讲了两件事:“我好像确实有这个情况。别的孩子周末上课外班都是结伴骑车同行,我吧就特别不放心,每次都亲自送他去。孩子有时候也说妈妈你看别的同学都自己去,就我老是你送我。现在想起来,有些时候自己做的真是不太对。不久前一天中午,我发现钱包里少了100多块钱,心里立马‘咯噔’一下,‘坏了,是不是孩子学会偷偷拿钱了!’中午送他上学路上我就想哎呀这可怎么处理,怎么跟孩子讲,到校门口了实在没办法了,再不说就没机会了,我就硬着头皮开口了。我说孩子咱有什么事都能跟妈妈说,你要是想要什么了就跟我们说,爸爸妈妈只要觉得合理的都可以商量,但是千万不敢自作主张,像那些孩子似的自己拿钱。孩子听了以后,什么都没跟我说,就下车进校门了。他走了我心里一直都不好受。晚上跟孩子爸爸聊起这事了,才知道是他爸爸拿的。后来我跟孩子道歉来着,他也没说什么,但是我想他心里可能是憋着委屈吧。”听了这两件事,我不禁想起那句“处处担心,即是诅咒”。我告诉W女士,要从现在开始减少对孩子日常自主活动的包办,大多数同龄人自己做的事,也要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做,他才能具体体会到成长和超越的快乐,他才能真正拥有朋友,他才能不憋屈,才能最终让父母放心。
最后我请W女士注意为小包树立男性榜样,对同性榜样的模仿将帮助他学会人际交往的正确打开方式。
辅导结束前,重新体会这沙盘中的世界时,W女士不禁感慨:妈妈以为的“乐园”,对孩子来说实在太孤独、太冷清啊!
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品德焦虑和过度限制问题之后,W女士决定开始做出调整。期待随着妈妈的努力,我们的“小和尚”也会发生更积极的改变。
四. 总结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同辈关系的建立、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既是他们内心的需要,又影响着其社会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与同龄人的积极交往是种训练,帮助孩子们积累经验,从而知道自己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哪里是禁区,哪里是界限,该如何得体地说话做事,同时也有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缺乏这种练习的孩子,则可能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与众不同甚至格格不入,不被接纳和欢迎。作为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信任、支持和锻炼的空间,而不要当“圈养”孩子的爸爸和妈妈。
参考文献:
[1]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山中康裕.沙游疗法与表现疗法[M].邱敏丽.台湾:心灵工坊,200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