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你相信吗?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在印度和泰国,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一、墙壁说话,环境育人。 在活动室中我们设计的一些图片、背景墙饰、常规墙饰等都是巧妙地把“小便洗手喝水要排队”“玩具摆放整齐”“东西从哪拿放回哪去”“你先我后不拥挤”等良好习惯融入其中,通过教师引导环境的暗示影响孩子。提示:环境中呈现的内容应是在幼儿讨论、了解、认可的基础上呈现的;且符合
2、孩子的年龄特点。 二、日常环节,自然渗透。 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两次的说教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和孩子一起经历这样的过程:通过讨论等方式让幼儿明确常规要求及其带来的好处(为自己好,感受到互惠)不断的多种方式(环境、教师和同伴)的提醒和巩固逐渐内化为“习惯”。1.重点环节,重点渗透。幼儿在入园、离园时应着重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来时主动问好走时主动说再见;入厕和喝水环节则培养幼儿不拥挤、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教育活动时则引导幼儿认真倾听、仔细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在区域活动时重点培养团结友爱、不争抢玩具、分享合作等。2.借助材料,有效渗透。如:每天早晨我们会在门厅为孩子们准备好整理外衣的桌子,这样
3、不仅体现了尊重幼儿还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省去了老师的反复要求与提醒。3.活动之前,先行渗透。活动前:提出要求,遵守规则(给孩子正确导向、向,让其知道怎么做)。 活动中:观察提醒(发现不良行为,及时提醒;)。活动后:套路总结。总之:把握原则,时时、处处渗透。三、依托特点,循序渐进。小班:直接、鼓励。我们针对小班幼儿年龄小、好模仿的特点,为幼儿创设了各种适宜的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如:教室的门口是每个孩子每天早上必经之地,我们每天早上面带微笑迎接所有小朋友的到来,一声甜甜的问侯传递着园内的文明礼仪,感染着家长,影响着孩子。每天幼儿来园、离园都会主动向老师、家长、小朋友问好、道别,在潜移默化中使小班
4、幼儿初步形成了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大班:参与、互相约束、内化。我们大班的主题活动“上课啦”,通过讨论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讨论明确:上课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要安静坐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等借助规则图、同伴力量约束、行为统计与奖励。如:大班的值日小班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我约束+同伴约束内化行为。四、正面教育,榜样引领。 教师的言行榜样:幼儿对教师言行的模仿力很强,而且会不加选择的模仿,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我们要求幼儿要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而我们却把上课用的教具书本随手一放;告诉幼儿要把废纸扔到垃圾桶,而我们却把制作上课教具用的废纸随地一扔,试想我们的
5、孩子会怎样。同伴的榜样:如:有的幼儿进餐习惯很好,每次都能把碗里的饭粒吃干净 ,而有的幼儿碗里会盛很多饭粒,这时我们要说某某小朋友的小碗真干净,我们来比一比,看你能不能做到,这样幼儿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当他们真的做到了,我们应及时给与鼓励。五、长期坚持,巩固养成。现代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
6、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恢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幼儿如果经过这样三个阶段培养巩固,好习惯自然会形成。六、家园配合,共促养成。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良好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为了使家园教育同步,我们注重引导家长和家长沟通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做好家园配合。总之,幼儿时期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