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的教育案例
--让学生“炫”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案例背景]
生本教育理论专家郭思乐说:“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这就需要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并及时的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炫”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觉的信息技术课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自我表现”的平台。在新版的信息技术课本中,多了《机器人》这一章节,由于条件所限,不能提供真实的机器人,学生是很期待我能在上课的时候带机器人来的,这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困难,但也为我转换教学思路带来了新的惊喜。
[案例描述]
上课铃声响了,我走进了微机房,学生们正在议论纷纷:“今天上《认识机器人》老师怎么空手来了,怎么没带机器人模型来?”,“你想得美,老师哪来的机器人啊!”学生本来期待的眼神一下子失落下去了。在这情况下,如果我就按照片书上一一去讲解,我想学生们肯定不想听。还好我课前就有这个准备,也进行了很多构思,如何上好这节课。
一、 从学生兴趣出发
“你们最喜欢什么样的机器人?”、“你们对机器人有什么了解?”“你们都是从哪里得到的有关机器人的知识?”学生被这一连串的问题又重新激起了兴趣。
“我喜欢《变形金刚》里的机器人”、“我是从书上看到的”、“我是从网上看到的”学生积极的举手说着。
二、 让学生动手去做
“说了这么多有关机器人的话题,那你们想不想把自己感兴趣的机器人用什么样的形式做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呢?”
看过《变形金刚》的学生都不由的说出了“海报”,“海报”上有文字,有图片,可以生动形象的说出自己喜欢的机器人。
在同学的分组讨论下,每组同学都确定了自己的海报主题:
1、 《我爱变形金刚》
2、 《生活中的机器人》
3、 《军用机器人》
4、 《特种机器人》
......
为了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最先展示自己的海报,每组学生在明确了自己的主题后,很快进行了组内分工:有负责找机器人文字的、有负责找机器人图片的、有进行海报版面布局的等等,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任务忙碌着。这些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主题能够激发起学生“完成”的欲望。
三、 “炫”出自己的成果
不多一会时间,就有几个小组做好了“机器人海报”,我请做好的同学去帮帮没有完成的小组,同学们兴奋的下位去帮助没有完成的小组,看似有点“乱”的课堂,让我感觉充满了同学间的团结互助的温情。
“我是这样做的:我把我的海报分成了四块,每一块分别用图片和文字介绍了我们生活中的机器人......”
“机器人在军事上的用途可多了,你们看,这是拆弹机器人,它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危险,还有,这是侦查机器人,他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进行侦查敌情......”
同学的听了笑成了一片......
[案例反思]
本节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学生实施研究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信息素养。
在一开始以学生喜欢的“机器人”为引入,要求学生列举自己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机器人,同学们一下子就列举了很多各式各样的机器人,让每个小组中的每位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机器人去做海报,对他们来说没有负担,而且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在做的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并培养合作精神。做海报的技能学生之前都已经掌握了,他们只要把之前学习的知识再结合自己小组的素材灵活运用技能就可以了,没有教师的规矩、要求,有的是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学生在制作海报的同时培养了很多的能力,如:版面设计能力、素材收集能力、文字处理和图片处理能力。
整节课我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并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和交流,为这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