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磨 刀 不 误 砍 柴 工
--“体验亲情”活动侧记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初中 张敬国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关系处理不够协调。人们都承认德育的重要性,但实际工作中,却总是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应试教育几乎占了整个学校教育的全部。这也与我国目前的升学制度有关。因为,在高考、中考的招生中,总是以分数的高低来作为录取的标准,分数是一个硬指标,而德育是一个软指标。因此从学校领导到老师,从家长到学生,几乎无一不重智育而轻德、体、美、劳,造成了学生的畸形发展。
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中小学阶段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这是人的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一方面具有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的特点,因而容易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们思想不成熟,分析判断能力较差,对一些腐朽思想缺乏识别和抵制能力,易受侵蚀而走上歧途。这些特点,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因此,这一时期的德育对人的一生有决定意义,德育工作不能不做。如果把人们通常比较重视的学习比做砍柴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比做磨刀。(且不论这比喻是否恰当。)由此我们又可以套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鉴于此,作为班主任的我进行了“体验亲情”的活动尝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事实证明:效果还是明显的。
一、活动的起因、目的
我长期在初三任教,我发现,可能由于是农村学生的缘故——父母与子女交流不多、对子女教育少,学生普遍不太懂事,学习怕吃苦,不愿学习;对家长没有礼貌、不能体贴;老师的教育总是当做耳边风,苦口婆心,说千道万,收效甚微。六、七年来,我每接一个初三班,一段时间后(一般是在第一学期开学两个月后),我便在班上开展为期近两个月的“体验亲情”的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了解父母的喜怒哀乐,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良苦用心,懂得父母生活的艰辛,从而发奋努力,积极向上。
二、活动的步骤、要求
期中学情调查后,结合学生学情,结合半学期来的各方面的表现,老师召开一次班会,班会前老师先准备几篇有关子女懂事孝敬父母,学习成绩好、有出息的文章,会上朗读这些文章;然后再不点姓名的罗列一些班上存在的不发奋、不理解父母、乱花钱等现象;最后提出班级将进行“体验亲情”的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1. 观察、体会
父母衣着如何?与周围较为富有的同龄人相比有多少差距?无论是好是差,产生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父母的脸色怎样?有无皱纹?有无白发?你是否觉得有些衰老?有无什么缺陷?你心里是什么感受?父母亲在什么时候高兴?是什么样的?父母亲在什么时候显得悲哀、难过、难堪?是什么样的?
2.询问、沟通
多仔细听听父母们如何商量处理家庭事务,如何为自己的前途考虑,如何商量还债、借钱、添置家具。
向父母或爷爷奶奶询问他们的光荣历史、不幸经历,询问他们的愿望、理想,对自己的希望、要求,询问他们现在最希望做的事情,最想得到的东西,询问他们目前有那些苦恼、烦闷的事。从而加深与父母的沟通,了解父母。
3.行动、体验
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分别至少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并尽可能是他们最想你做到的。为家庭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好事。每次去学校前跟家里人说一声,回到家叫一声家里人。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尝试处理一些家务事,为家里一些开支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
4.写作、反思
要求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两周后,在继续观察、听讲、询问、行动的同时,开始写作文,一周一篇,参考题目如下:《我不得不发奋》、《我将来如何做父母》、《爸爸,您别哭了》、《妈妈,您别哭了》、《我长大了》、《爸妈的笑》、《假如我有了钱》、《我爱我家》,等等。也可以围绕这一中心自拟题目。这些题目不要求全做,选择最有话要说的题目做,题目不要雷同,内容一定要真实可信,要有真情实感。活动过程中召开一两次家长会,一是告知我们正在进行的活动,希望家长们支持、配合;二是了解活动的效果,及时的从家长那儿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活动计划。一个多月后,进行评比、小结,让学生进行反思。从学生的作文中选择优秀作品班上交流,教室内张贴,黑板报上选登。让学生评选出活动中变化大的同学上光荣榜,班级表扬。
三、活动的效果、影响
通过活动,家长们普遍反映,子女比以前懂事多了,能体谅父母,能主动帮家里做点事,对人有礼貌了,学习也比以前发奋了。不挑吃、不拣穿,生活上不是苛刻的了,都降低了要求。
同学们说,以前不能理解父母,总觉得父母对自己太严,要求太高。学习是父母们强迫自己做的事情。通过活动觉得父母们也不容易,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子女懂事、有出息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在如此激烈竞争的社会里,父母们的生存是很艰难的。我们只有懂事,不惹是生非,同时努力学习,才对得起父母,才能使自己未来有点亮色,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争得一席之地。
科任老师及学校其他老师也觉得同学们比以前懂事,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老师的话能听得进。学习认真,课也比以前好上,基本上不需要老师停下课来组织纪律。同学们尊重老师,有的甚至能主动帮助老师做事。
在学校开展的“日常行为规范评比检查”活动中,几年来我班每学期均为全校第一。每年均无流生现象,无违法违纪事件,无重大责任事故。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稳中有升。
四、活动的反思、启示
“体验亲情”只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其实,德育应该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劳动等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一代新人。这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学校管理的根本任务。学校的德育管理则是实现培养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手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学生的智育、体育、美育等没有任何影响,相反能促进其发展,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试想,学生有了对父母生活艰辛的深刻认识,有了对家庭境况的全面了解,会每天到校不学习、无所事事甚至惹是生非吗?有了对中国近代、现代国情的了解,有了振兴中华远大理想,能不努力攻读,奋发向上吗?同样学生有了良好乃至优秀的品德,也能促使他们刻苦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促使他们在美劳等方面有所发展。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万万松懈不得,马虎不得,决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了应试,而忽视、而放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务必切记:磨刀不误砍柴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