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东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比试验与测试规程.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869996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1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比试验与测试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比试验与测试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比试验与测试规程 (试 行) 一、保护性耕作试验方案 (一)试验目的 通过不同种植模式和不同作业环节的对比试验,测定作业成本、出苗情况、产量情况、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土壤理化数据、病虫草害情况,并进行互比,考察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省一年两作区的适应性,通过不同种植模式的相关数据的对比,不断完善技术方案和筛选配套机具,选择最佳种植模式、技术方案和配套机具。 (二)要求 1、要求选择能代表当地自然、土壤、水、肥、产量水平的地块,集中连片,保证项目试验示范面积。 2、试验区要求地块基础条件一致的相连地块,且固定不变、连续试验。 3、每个处理三次重复,每个重复面积不少于2亩(最低保证机具一个往返作业宽度)。 4、试验区、示范区要按要求设立标志牌。 (三)试验区设置 试验区可根据当地种植方式有针对性地设置,这里设置六种处理,供参考: A区为人工收获玉米后,玉米秸秆直立情况下,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小麦;B区为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后,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小麦; C区为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后,深松25—30cm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小麦;D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后,耕翻25—30cm,整平筑畦后,用常规播种机播种小麦;E区为玉米秸秆收集(地表无秸秆,根茬不做处理)后,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小麦;F区为秸秆全部收集(地表无秸秆,根茬不做处理或简单处理),旋耕两遍后,用常规播种机播种小麦。 二、测试方案 (一)测试目的 农业生产试验研究需借助各种测试来完成,测试的目的是探索农业技术措施应用于农业生产后,各种自然资源转化利用和相关生产要素配置等产生的影响和发生的变化,弄清相互间的作用机理,通过对测取数据的处理和结果的综合分析,证明该项技术措施与所实现的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和必然性。 (二)测试要求 1、“一实”:所有数据必须真实可靠,不得随意编造。 2、“二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测试与调查结合。 3、“三定”:定人、定点、定时。定人,即监测点必须固定专人负责保护性耕作效果监测,不得随意变动;定点,即监测内容应在同一处理小区进行,不能一个小区测水分,另一个小区测产量;定时,即按照规定的时间及时测试。按农业生产周期分年度测试统计分析。 4、建立项目测试档案。 (三)主要监测数据及监测方法 1、基本情况调查 调查内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属性,种植结构调整的基本规划,农机化基本情况。 调查方法:与农业部门、气象部门、林业等部门联系,查阅当地的相关资料。 (1)自然条件 ①历史气候资料(近3年) a、历年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b、历年各月平均大于0℃,大于10℃的积温 c、历年各月平均降水量 d、历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 e、历年各月平均蒸发量 f、历年各月平均地面温度 g、历年各月最大冻土深度 h、历年无霜期日数及初、终日 ②地理资料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高度、东西长度、南北宽度;基本的地形地貌;土壤基本状况: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含量、水土流失概况等。 ③土地状况 包括:总面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草地面积、其他面积。其中耕地中旱地面积、水浇田面积等。 (2)社会经济属性 包括总人口、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人均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劳均土地面积等。 (3)种植结构调整的基本规划 包括现有土地使用情况,未来5年内当地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情况,退耕面积,种草面积,粮食作物面积,经济作物面积等。 (4)农机化基本情况 ①农机装备情况 包括农机总动力、拖拉机数量(大中小)、农用运输车数量、机具总量、机具配套比、每亩农机动力。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秸秆粉碎还田机、谷物联合收获机、旋耕机、植保施药机具等拥有量。 ②机械化程度 机耕面积、机播面积、免耕播种面积、机收面积、节水灌溉面积、秸秆还田面积及其占总面积的百分数,综合机械化程度。 ③农机系统人员结构 农机系统总人数(其中:高中以上人员数量),农机管理、推广、技术培训、安全监理机构及人员,农机驾驶员等。 2、气象数据测定 测定方法:主要从当地气象部门获得。这里所说的气象数据是指项目执行期间的相关气象数据,包括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降雨、湿度、平均日照、蒸发、地温、风力,以及当年的冻土期、无霜期、年干燥度等常规气象数据。 3、常规土壤理化数据 目的:监测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带来的变化 要求:每次播种前、收获后监测一次。 (1)土壤水分测试 每种处理方式选取5个点,每个点测试3个层次,深度分别为:0-10cm,10-20cm,20-30cm。 测试方法可以采用烘干法或者水分快速测定法。 测试频率:夏季和秋季作物收获后,各测试一次。对于特殊年份(特旱、特涝),可以增加测试频率。 (2)土壤容重 每种处理方式选取5个点,每个点测试3个层次,深度分别为:0-10cm,10-20cm, 20—30cm。 测试方法可以采用烘干法或者水分快速测定法。 测试频率:夏季、秋季作物收获后,下茬作物播种前,土壤上冻前、土壤解冻后4个阶段的土壤容重。 (3)土壤肥力测试 在试验区内按对角线法,随机采10-30个样点的混合土样(10-20cm)1kg左右,自测或请当地的农业部门、土肥站等协助检测。测试项目有: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 测试时间:项目实施初期,应测定土壤肥力的基础数据,之后在每年作物播种前不同处理的地块测定一次。 (4)地温 对于春播作物,主要测春季播种前至出苗期间的地温;对于冬小麦等其他作物,主要测春季作物返青阶段的地温变化。测试方法:利用地温计自测,每天6点、14点和18点各测一次。 4、地表覆盖状况 目的:监测地表秸秆覆盖变化情况,研究机械作业与秸秆覆盖率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地表覆盖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要求:每次机械作业前后,测试一次地表覆盖率和覆盖量。 测试方法:用自制的测试工具测绳或测框进行实测。 (1)地表覆盖率的测试 地表覆盖率的测定方法为用50m-lOOm长的绳子,每隔20cm做一个记号。测定时,沿地块对角线铺放绳子,数记号下有秸秆的点数,再除以总记号数,即为覆盖率。每个地块测定5次,取平均值。每次关键作业前后均要进行测定,包括播种前后,深松前后,耙地前后等。 例:一根100m长的绳子,作了500个记号,按照对角线方向在某一地块测定5次,有秸秆的记号数量分别为:300个,200个,150个,310个,250个。 那么,这块地的平均秸秆覆盖率为: (2)地表秸秆覆盖量的测定 ①制作一个1m×lm的方框; ②在供测试的地块,按照“S”形,选择5个点,将方框摆放在地 ③拣出方框内的全部秸秆(不要土下面的根茬); ④将秸秆烘干,称重。 ⑤将5点秸秆称重平均后乘以666.7即为亩秸秆覆盖量。 5、作物生育期记载与测产 目的:监测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要求:播种出苗后,测试一次出苗率;收获前进行测产考种。 方法:自测或者请当地农业部门协助。 (1) 玉米 ①田间调查 ——发芽率、出苗率、间苗后的每亩苗数; ——实收株数; ——空秆率(%);’ ——单株有效穗数和每亩有效穗数。 ②室内考种 ——千粒重(克); ——计算理论产量。 ③实收产量 (2)小麦 ①基本苗数调查 在全苗后至分蘖前,调查田间基本苗数。 ②有效穗数 在小麦蜡熟期前后,调查有效穗数。 ③有效分蘖率 于分蘖高峰期在固定取样区内数清分蘖数,再在蜡熟期数清有效穗数,而后求得有效分蘖率。 ④考种 在试验区及对比区内取有代表性植株测定。 ——株高 从单株基部起到穗顶(芒除外)的平均高度; ——穗粒数; ——千粒重(克) 以晒干扬净的籽粒数为标准测定; ——谷草比 将已脱粒的小麦植株风干后分别称麦草和谷粒重量; ——计算理论产量。 ⑤实收产量 6、植物病虫草害调查 目的:监测保护性耕作与病虫草害发生情况之间的关系。掌握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种类、分布、发生规律,了解当地农作物的主要病虫草害种类、分布、发生危害程度和流行规律。在病虫害发生期,通过防治前与防治后病虫害发生程度的对比调查,防治区与不防治区的发生程度对比调查和不同防治措施、时间、次数的发生程度对比调查等,为选择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要求:对于杂草,在苗期、作物封垄后、收获前、休闲期间监测杂草情况;发生病虫害后,及时测定、记录。 (1)杂草调查方法: 在三个关键时期;每种处理选取5个点,每个点取1m×lm进行杂草株数、植株高度、鲜重的测定,进行不同处理的比较。 (2) 病虫害调查方法: 在病虫害发生期,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7、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主要统计记录农机户、农户实施保护性耕作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帐,考察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经济效果。 (1)农机户投入产出情况统计 投入(成本)包括 机具投入,油料投入,维修费,上缴税费,工资,其它费用等。 产出包括 不同作业的作业面积,机器作业收费标准,收入等。 (2)农产投入产出情况统计 投入(成本)包括 不同作物种子、化肥、农药、机器作业费、人工作业费以及其它费用。 产出包括 面积、单产、总产、售价、总收入等。 三、测试日历 1、小麦收获玉米播种期(6月) 小麦收获后玉米播种前:测试土壤水分、容重和肥力; 小麦收获前,调查亩有效穗数,进行室内考种和测产。 2、玉米生育期(7月—10月) 7月初:调查出苗率和间苗后的亩苗数; 7月30日:上报6—7月份测定的各项数据。 生育期内:开展病虫草害的调查,记录害情和防治情况; 记录灌溉用水情况。 3、玉米收获小麦播种期(10月) 玉米收获后小麦播种前,测试土壤水分、容重; 玉米收获前,调查亩实收株数、亩有效穗数,进行室内考种和测产; 小麦播种前后,测定地表覆盖率。 4、小麦生长期(10月—6月) 11月初:调查出苗率和田间基本苗数; 5月份:调查有效分蘖率。 5月30日上报上一年8月至本年度5月期间测定的各项数据。 生育期内:开展病虫草害的调查,记录害情和防治情况; 记录灌溉用水情况。 附件1: 病虫草害调查方法 一、植物病虫害的调查方法 为了掌握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了解当地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分布、发生危害程度和流行规律,以及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等,必须做好田间调查工作。病虫害调查是积累资料的主要方法,调查时必须明确调查目的和内容,采取科学的调查方法,才有可能获得准确的数据。 1、调查的内容 1)发生和危害情况调查 了解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病虫害种类、发生时间、发生数量及危害程度等,若要调查研究某种病虫害,除了调查发生时间和数量、危害程度外,还要详细调查该病虫害的生活习性、发生特点、侵染循环、发生代数、寄主范围等,为预测预报和病虫害防治提供依据。 2)病虫、天敌发生规律调查 详细调查某种病虫害或天敌的寄主范围、发生世代、主要习性、种群动态规律等,为制定防治措施和利用天敌提供依据。 3)越冬情况的调查 专门调查病虫越冬场所、越冬基数、越冬虫态、病原越冬方式等,为制定防治计划和开展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4)防治效果调查 包括防治前与防治后病虫发生程度的对比调查,防治区与不防治区的发生程度对比调查和不同防治措施、时间、次数的发生程度对比调查等,为选择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2、调查取样的方法 调查田间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发生量,一般不可能逐个地块逐个植株的一一去数,而常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由局部推知整体。由于各种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它们的发生危害有其各自的规律,在植物病虫害调查中,不同的病虫要求采用不同的调查取样方法。 1)病虫的田间分布型和取样方法 * 随机分布型 病虫在田间的分布是稀疏的均匀分布,每个个体之间的距离不等,但比较均匀。在对这类分布型的有害生物进行田间调查时,多以五点取样法、棋盘式取样法、对角线取样法等较为适宜。 * 核心分布型 病虫在田间的分布呈不均匀的多数小集团,形成一个个核心,核心大小不等,并从各自核心作放射状蔓延。调查取样方法以平行线分行取样法或棋盘法较好,这种方法可兼顾疏密,提高准确性。 * 嵌纹分布型 有的病虫害在田间呈不均匀的疏密相间的分布,称之为嵌纹分布型。就是由于核心扩展,以后连接起来形成疏密相间的分布。对这种分布型的病虫,在调查时以“Z”字型取样法较好,但同时还要考虑样点的大小、形状、个数、位置等,以便兼顾疏密。 * 几种害虫的空间分布型 下表是我国测定的几种害虫的分布型 害虫名称 虫 态 分 布 型 注 解 三化螟 成虫 随机分布型 卵块 随机分布型 幼虫 核心分布型 虫口密度小时 嵌纹分布型 虫口密度大时 越冬幼虫 嵌纹分布型 玉米螟 卵块 随机分布型 棉盲蝽 混合群体 成虫 随机分布型 若虫 随机分布型 每株平均虫口在0.22头以下 核心分布型或嵌纹分布型 每株平均虫口在0.28头以下 棉铃虫 卵 核心分布型 棉蚜 成蚜 嵌纹分布型 蚜株率在5%以下 若蚜 核心分布型 蚜株率在5%以上 稻纵卷 叶 螟 幼虫 随机分布型或核心分布型 百丛平均虫口在12头以下 核心分布型 百丛平均虫口在12头以上 菜白蝶 幼虫 嵌纹分布型 三种分布型示意图: (1)随机分布型 (2)核心分布型 (3)嵌纹分布型 2)取样方法 通常采用随机取样调查,即田间各个取样单位(如一定面积、一定株数或单个植株)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取作为样本,使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因此,不能随意而取。由于作物的病虫害在田间分布的情况因病虫害的种类、农作物的种类、作物栽培耕作的方式和农田环境条件不同而异,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 五点取样法 * 对角线取样法 * 棋盘式取样法 * 平行线取样法 * “Z”字型取样法 取样法示意图: 面积决定抽样数。样点间的距离计算公式:样点距离=(长×宽/样点数)1/2,其结果取整数。抽样时从地的一角起,距长、短边各为样点距离的一米处为第一点。以平行长边向前按样点距离抽样,若到一点时,距离另一短边的长度不够一个样点距离时,可测出这一样点距短边长度(x),然后从这一点顺短边平行走,再顺长边反向走,这时走到距离短边为样点距离减去(x)的长度处为一个样点,然后继续。 3)取样数量 田间调查取样必须有充分的代表性,以尽可能反映整体情况,最大限度地缩小误差,在调查某一病虫害时,若取样过少,会使调查结果不准确;取样过多,又浪费人力与时间。为保证取样质量和节约人力必须确定适宜的取样数量。取样数量主要根据调查田块的大小、地形、作物生长整齐度、地块周围环境、病虫害的分布型以及虫口密度等来确定。面积小、地形一致、作物生长整齐、四周无特殊环境影响,随机分布的病虫害种类,取样时间可少取一些样点;反之,样点宜多些。一般虫口密度大时,样点数可适当少些,每个样点可大一些;反之,则应适当增加样点数,每个样点可小一些。在时间及人力许可时,尽可能多地取些样。(一般田块在0.13hm2(2亩)以下的抽样数为7个,0.13—0.68hm2(2—10亩)抽样10个,0.69—2.0hm2(10—30亩)抽样15个,2.1—4.0hm2(30—60亩)抽样20个,4.1—6.67hm2(60—100亩)抽样25个,6.67hm2(100亩)以上抽样30个。每个样点玉米、大豆、棉花一般为20—30株,水稻为20—30丛,小麦取一米双行或一平方米。) 4)作物受害分级的简单标准 * 地下害虫类:此类害虫的危害结果往往造成植株的死亡,缺苗断垄。所以就可以将缺苗率分为不同级别,来表示地下害虫的危害程度。(防治指标:蛴螬1—3头/平方米,蝼蛄0.3—0.5头/平方米,金针虫3—5头/平方米,地老虎2—3头/百株。) * 食叶性害虫:此类为咀嚼式口器害虫,取食寄主作物的叶片,形成缺刻、孔洞或将叶片吃光,严重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而降低产量。对于此类害虫危害程度的估计,可依据叶片被取食的面积进行分级,然后计算严重度。一般分为5级。(其比例目测即可) 1级:叶片被取食5%; 2级:叶片被取食5%—25%; 3级:叶片被取食25%—50%; 4级:叶片被取食50%—75%; 5级:叶片被取食75%以上。 * 刺吸性害虫:此类害虫通过刺吸式口器吸取寄主作物的汁液,对它们危害程度的估计,可根据虫口密度或被害状进行分级。例如:棉蚜的分级,可根据每株棉苗上的蚜虫数分4级:0级为无虫;1级为1—10头;2级为11—50头;3级为50头以上。定级蚜量为样本蚜量的平均值,样本大小为连续20株棉苗,每株蚜虫数只计棉苗顶叶区2—3片真叶的总蚜虫数。 * 钻蛀性害虫:顾名思义,此类害虫以钻蛀植株危害,因此应依据虫口、被害株数、虫孔的多少及长短进行估计。 * 病害的分级标准:由于病害危害主要表现在病斑情况上,所以一般用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只是依据病害的种类不同划分的范围有所差异。当病斑面积比较均匀且数量不太多时,可以用病斑数来记录;在病斑数量很多且大小不均的情况下就要用面积表示,面积大小一般目测即可。通常把病害分为5—7级。常用的阈值有0、5%、20%、30%、50%、75%、90%。现列举几例: ①小麦锈病:共设7个级别:0、5%、10%、25%、40%、65%、100%; ②小麦赤霉病:共分5级:有病穗占总穗数的0%、25%、50%、75%、≥75%; ③玉米大小斑病:分为5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0%、20%、40%、60%、60%以上或全部枯死。 *调查表(见后) 3、调查结果计算 1)被害率或发病率的计算 被害率或发病率主要反映病虫害危害的普遍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害虫的发病程度常用有虫株率简单表示: 2)虫口密度的计算 虫口密度表示一定数量的植株上或面积内的害虫数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密度也可用百株虫量来表示: 3)病情指数的计算 在植株局部被害的情况下,各受害单位的受害程度是有差异的。因此被害率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出被害的程度。对于这一类病虫发生情况的统计,可按照被害的严重程度分级,再求出病情指数或被害指数。 计算公式: 在虫害方面,也可以用分级记载的方法,统计计算虫害指数。 举例:调查小麦赤霉病时结果如下:无病(0级)10株,1级6株,2级11株,3级12株,4级8株。 4)损失率的计算 损失率主要是说明植物的损失程度。 二、几种害虫防治标准 蛴螬: 轻发生平均每平方米1头以下,作物受害率多在2%-3%可不防治或采取点片防治; 中发生平均每平方米1—3头,作物受害率多在6%—7%,应进行点片防治或全面防治; 重发生平均每平方米3—5头,作物受害率多在10%—15%,应列入重点防治地块; 特重发生均每平方米5头以上的地块,作物受害率多在20%以上,应采取紧急或双重防治措施。 地老虎: 在棉花、甘薯地每平方米有幼虫(或卵)0.5头(粒),棉花、玉米幼苗心叶被害(3龄以前幼虫危害)率达5%就应该防治。 蝗虫:每平方米0.4—0.5头。 粘虫: 麦地每m2有幼虫15头以上;玉米、高梁等苗期为百株有幼虫20—30头,中后期50—100头,即应防治。 蚜虫: 百株(叶)蚜量15—20头即应防治,但如果蚜虫与天敌比例在120:1以下,一般不用防治。若在小麦拔节前,百株蚜量5头以上或蚜株率达2%,且天气干旱少雨,就应该防治。 害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化: (参考内蒙古1993年发布的DBl5/T143—93地方标准:《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分级方法》) 几种主要害虫发生级别分级标准 害虫名称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说 明 粘虫 <50 50-100 100.1-200 200.1-300 >300 麦地,头/m2 麦杆蝇 <0.5 0.5-2 2.1-4 4.1-6 >6 平均200网,头/网 玉米螟 <2 2-5 5.1-10 10.1-50 >50 百株有卵块 <10% 10%-15% 15%-20% 20%-60% >60% 花叶率 粟灰螟 <10% 10.1%-20% 20.1%-30% 30.1%-40% >40% 虫食率 高粱蚜 40%-50% 50.1%-60% 60.1%-80% 80.1%-90% >90% 有蚜株率 小地老虎 1-2 2.1-5 5.1-10 10.1-15 >15 头/百株玉米 草地螟 10-30 30.1-70 70.1-120 120.1-200 >200 喜食食物,头/m2 蝼蛄 <0.2 0.2-0.4 0.5-0.60 0.7-0.8 >0.8 头/m2 蛴螬 <1 1-2 2.1-4 4.1-6 >6 头/m2 金针虫 3-4 4.1-5 5.1-7 7.1-9 >9 头/m2 甘蓝夜蛾 <1 1-2 2.1-4 4.1-5 >5 头/株 甜菜象甲 <0.5 0.5-1 1.1-1.5 1.6-2 >2 头/株 大豆食心虫 <10% 10.1%-20% 20.1%-30% 30.1%-40% >40% 虫食率 土蝗 <20 20-40 40.1-60 60.1-80 >80 农田周围草场,头/m2 三、杂草的调查 杂草不但可以直接危害作物,与作物争夺养分、水分、光等资源;而且是许多病虫害的寄主,能助长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除草可以防病虫害。农田杂草主要为被子类,且种类繁多,约有500多种,每种均可划分到各自的“种”上,而对于我们来说,能做到“科”上就行了。(从生物学习性则可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和寄生性杂草;按生态学分为旱生、湿生、沼生、沉水、浮水及藻类型。) 我国约有580种,其中:菊科77种,禾本科66种,莎草科35种,唇形科28种,豆科27种,蓼科27种,十字花科25种,藜科18种,玄参科18种,石竹科14种,蔷薇科13种,伞形科12种。(一年生:278种,占48%;多年生243种,占42%;二年生51种,占10%。旱田:427种占74%;水田:129种占22%;水旱均可的:24种占4%)。 我国北方旱田主要杂草有:稗、马唐、狗尾草、苋、藜、野燕麦、刺儿菜、看麦娘、田旋花、白茅、菟丝子、荠菜等。 1、杂草调查和取样的方法 (同病虫害) 2、调查内容 为了便于调查,可以把杂草分为以下三类:禾本科、阔叶类和莎草科。 禾本科主要有:稗草、雀稗、白茅、铺地黍、马唐、狗尾草、野燕麦、狗牙根、牛筋草、稷、茅草(香草)、看麦娘、蜡烛草、毒麦等。 阔叶类主要有:有苍耳、苘麻、醴肠、苋菜、龙葵、藜、叶蓼、田旋花、刺儿菜、苣买菜、繁缕、大蓟、车前、蔓陀罗、牵牛等。 莎草类有:异型莎草、碎米莎草、牛毛草、萤蔺(小水葱)、白莎草、香附子等。 其他:拉拉藤、猪殃殃、地肤(扫帚菜)等。 主要通过调查其种类、株数、植株高度、鲜干重来进行区别。 调查简表(见后)。 备注:进行鲜重取样时,要注意装在密封塑料袋中,以减少失水造成的误差。烘干时要先杀青,即在105℃—110℃烘半小时,然后在80℃—85℃烘干至恒重(两次称重误差不超过1%)。 诱虫时用的杨树枝把:取50—60cm长的杨树枝,10根捆成一把,缉捕捆紧,枝梢松散,在阴凉处放置两天任其自然萎蔫,然后将其倒挂在2米左右高的木棍上(木棍牢固地插在地上),高度离地面约50—60cm或高出作物15cm左右,每把相距5米以上。每天日出前用网袋套住枝把取下,振动枝把让蛾子飞出,捕捉,计数。杨树枝把5—6天更换新的。 捕虫网:标准网口直径约38cm,深65—75cm,柄长1.3米左右。取样时应走扫5—10米,每次往返应呈180°。 附件2 监测记录表格 一、基本情况调查表 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 二、气象数据测定 (一)常规气象数据的获取 主要从当地气象部门获得。 (二)有关的气象数据测定 表1 自 测 气 象 数 据 记 录 表 时 间 风 速 风 力 气 温 地表温度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三、常规土壤理化分析 表2 土 壤 水 分 容 重 测 定 表 测试地点: 县 乡 村 地块 测试时间: 年 月 日 作物: 测 试 人: 、 、 试 验 处 理 测点号 取样深度 (cm) 盒 号 盒与湿土重(g) 盒与干土重(g) 盒 重 (g) 含水量 (%) 容 重 (g/cm3) 备 注 0—10 10—30 30—100 平均 0—10 10—30 30—100 平均 表3 土 壤 肥 力 测 定 表 测试地点: 县 乡 村 地块 测试时间: 年 月 日 作物: 测 试 人: 、 、 试验处理 项 目 有机质(%) 全氮(%) 速效氮(mgkg-1) 速效磷(mgkg-1) 速效钾(mgkg-1) 表4 地 温 测 试 表 测试时间: 年 月 日 作物: 测 试 人: 、 、 处理小区 深 度 (cm) 上午(6点) 中午(14点) 下午(18点) 0—5 5—10 四、地表覆盖状况 表5 覆 盖 率 与 覆 盖 量 测 定 作业类型: 测试地点: 县 乡 村 地块 测试时间: 年 月 日 作物: 测 试 人: 、 、 项目 试验处理 覆盖率(%) 覆盖量(kg/亩) 作 业 前 ( 月 日) 作 业 后 ( 月 日) 作 业 前 ( 月 日) 作 业 后 ( 月 日) 五、作物生育期记载与测产 表6 玉米测产考种记录表 测试地点: 县 乡 村 地块 测试时间: 年 月 日 作物: 测 试 人: 、 、 项目 试验处理 株距 (m) 行距 (m) 株/m2 穗数/亩 粒数/穗 果穗长 (cm) 果穗粗 (cm) 千粒重 (g) 籽粒产量 (kg/亩) 备 注 表7 冬 小 麦 测 产 考 种 记 录 表 测试地点: 县 乡 村 地块 测试时间: 年 月 日 作物: 测 试 人: 、 、 项目 试验处理 测点 穗/m2 有效穗数 (万/亩) 株高 (cm) 每穗 粒数 千粒重 (g) 理论产量 (kg/亩) 实收产量 (kg/亩) 备注 * 说明:实收产量指实打实收 六、植物病虫草害调查 表8 地 下 害 虫 调 查 表 测试地点: 县 乡 村 地块 测试时间: 年 月 日 前茬: 播期: 作物种类: 测 试 人: 、 、 耕作方法: 调查方法: 取样方法: 土 壤: 受害苗/千株 危害率 备 注 健苗数 蝼 蛄 蛴 螬 金针虫 其 它 合 计 * 还可以用害虫头数来表示,即把表中的“受害苗”改成“害虫头数“即可。 表9 地 上 害 虫(卵调查表) 测试地点: 县 乡 村 地块 测试时间: 年 月 日 前茬: 播期: 作物种类: 测 试 人: 、 、 耕作方法: 调查方法: 取样方法: 地块类型: 取样单位: 发生代别: 卵(块)数 总卵量 折合平方米或百株、百穴卵(块)数 备 注 * 幼虫调查或成虫调查需把上表中的卵数改为幼虫或成虫,再加上受害植株(器官)数;同时,幼虫要在分出各龄幼虫数,成虫要分出雌雄。 表10 病 害 调 查 简 表 病害日期 日 期 地 点 地 块 土 壤 前 茬 作物种类 播 期 耕作方法 调查方法 取样方法 发病率 病情指数 损失率 说 明 表11 杂 草 调 查 简 表 日 期 地 点 作物种类 耕作方式 取样方法 取样单位 禾 本 科 阔叶类 莎草科 其 它 备 注 株 数 /m2 植 株 大 小 鲜 重 干 重 株 数 /m2 植 株 大 小 鲜 重 干 重 株 数 /m2 植 株 大 小 鲜 重 干 重 株 数 /m2 植 株 大 小 鲜 重 干 重 七、经济效益 表12 农 机 户 投 入 产 出 调 查 表 户名: 乡 村 名: 县名: 调查日期: 表12—1 农 机 户 投 入 表 机 具 投 入 * 机具名称 机器价格 元/台① 折旧年限 年② 分摊率 * * ③ 年机器费用(元) ①*②/③ 拖拉机 (10年) 免耕播种机 (7年) 秸秆粉碎机 (7年) 深松机 (10年) 浅松机 (10年) 旋耕机 (7年) 油 料 投 入 年耗油量 油料单价 分摊率 年油料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