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统计-李红波.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868614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统计-李红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统计-李红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 计 吉林油田实验小学 李红波 一、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 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4课时 第1课时   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 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例2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全课小结。 第三课时 平均数 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  、、5个   、、4个    、、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1、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位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6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 2、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6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反馈 小组汇报 4、他们用到了估算的方法,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块的位置)会是这么多吗?(继续把水平线慢慢往上移)体验平均数。为什么呢?  5、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你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6、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 (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 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7、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收集6个。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 、、、、、、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 3.巩固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了一组平均数。出示: (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199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2)1978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4平方米,1999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9平方米。 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南宁市每个人都拥有住房面积9平方米呢?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 你们能算出你们家里平均每人的住房面积吗? 我们同学家里的人均住房面积比9平方米大的有多少? 100%的同学都比9平方米大。生活是很幸福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幸福的日子,好好学习。  4.拓展 1、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 学生举例 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平均身高的情况,你们想一想老师还需要了解些什么? 4、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 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5、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数,是第一排同学的身高,你能很快的求出平均身高吗?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6、这样同一个班里,抽取了两组数据,求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和130厘米,到底那一个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 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例2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 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      100分                   98] [板书:     99分                     99] [板书:      98分                     99] [板书:     100分                    100] [板书:      96分                     98] [板书:      98分                     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 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 练习十一练习题 一、练习内容: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二、练习要求:运用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练习中,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讨论。 三、练习题: 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计算完了以后,再在小组间对比一下,并和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5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