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二)命题 九年级语文组 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审批 姓名小石潭记【复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重点虚、实词的意思。2.能翻译重点的句子。3.理解课文内容。【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为屿(y),为嵁(kn)为岩。青树翠蔓(mn),蒙络摇缀,参(cn)差(c)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然不动;俶(ch)尔远逝,往来翕(x)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
2、树环合,寂寥(lio)无人,凄神寒骨,悄(qio)怆(chung)幽邃(su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ng )古,余弟宗玄。隶(l)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译文】从小山岗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透明。(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小石礁、小岛屿、小石磊、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
3、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那石岸的形状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在石潭上,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凉,使人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
4、,一个名叫奉壹。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 如鸣佩环( ) 心乐之( ) 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 )( ) 全石以为底( ) 卷石底以出( ) 为坻(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日光下彻(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 潭西南而望( ) 斗折蛇行( )(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 )( ) 竹树环合(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 )(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 )( ) 隶而从者( )( )二、翻译下列句子。1.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_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_3. 潭中鱼可百许
5、头,皆若空游无所依_4.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_5.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_6.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7.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_8.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_9.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_三、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第一段“全石以为底”句有什么作用?答: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2.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
6、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4.“伐竹取道”说明什么?答: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答: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
7、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6.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答: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答: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8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答: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答: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8、。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答: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晏子使楚【复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情节分析和人物分析【复习内容】一、 原文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
9、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王。王曰:“缚者曷(h)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二、 译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
10、: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他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三、 解释加粗字谓左右曰
11、( )晏子将使楚 ( )齐之习辞者也( )( ) 今方来( ) 对曰( ) 为其来也( ) 何坐( ) 坐盗 ( ) 臣请缚一人( ) 何为者也( )酒酣 ( ) 缚一人诣(y)王()缚者曷(h)为者也 () 齐人固善盗乎 () 晏子避席 ( ) 橘生淮南则为橘( )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 )得无楚之水土() 圣人非所与熙也() 寡人反取病焉()四、翻译下列句子1.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 缚者曷(h)为者也 3. 齐人固善盗乎 4.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5.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5.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7.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五、课文
12、理解1. 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文中“水土异”包含那俩层含义?环境影响成长。对橘枳而言指水质土质不同,对楚人齐人而言指社会风气不同3. 概括晏子使楚中晏子是怎样巧妙应对楚王的羞辱的?晏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反驳,先举出一个事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原因是“水土异也”。同样“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原因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从而反驳了楚王的羞辱之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4. 请你对晏子的外交语进行简要的分析评价。A
13、.注意把握分寸,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语气委婉,但义正词严又不卑不亢的维护了国家的尊严。5. 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是机智善辩的政治家、外交家,他胸有成竹、沉着冷静,凭着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了国家和个人的尊严。郑人买履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
14、子的人说:“我忘记带尺寸。”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一、解释字词。(1)郑人有欲买履者( )(2)而忘操之( )(3)宁信度 ( ) (4)市罢( )(5)及反 ( ) (6)何不试之以足( )二、翻译下列句子。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 宁信度,无自信也。_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三、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启发人们要正确认识实际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
15、如夷刻舟求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一、解释下列词语。楚人有涉江者( )是吾剑之所从坠( )遽契其舟( )求剑若此( )二、翻译句子。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_三、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