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仲永导学案班级 姓名 【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3、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4、认识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教学重点】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本文说明的道理。【教学难点】1、结合上下文和文中注释,疏通文义。2、先抑后扬的写法。【自主先学】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译
2、课文。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需要老师点拔。这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2、了解作者:本文选自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 ,号 。江西临川人, 时期, 家、 家、 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 之一。3、理解课题:课题中“伤”的含义是 ;表达作者 思想感情。结合论语六则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学习此文作思想准备。以上是学生自主
3、学习的内容,重在强调学习体验和感悟。4、积累虚词,精确翻译: 之: 忽啼求之( )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 邑人奇之( ) 或以钱币乞之( ) 仲永之通悟( )传一乡秀才观之( ) 不能称前时之闻( )于: 环谒于邑人( ) 于舅家见之( ) 贤于材人远矣( ) 受于人者不至( )常见文言虚词,在归纳总结、对比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反复强调和理解,在翻译中强化。学习虚词,不能就虚词本身来单一说它的意义或用法,而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来揣摩它的意义和用法。5、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并翻译句子。(1)父异焉。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
4、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在归纳总结、对比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反复强调和理解,在翻译中强化。【合作探究】朗读课文,深入理解:(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这道题是引导学生紧扣文本,通过找重要句子、关键词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进行筛选、分析,从而概括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里的关键词实际上是让学生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这是第一问。关于详略是指内容,这一点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关键是详略的原因,是比较难的。因此这里正是讨论和探究的地方。这是一种写法,
5、即先扬后抑,也是对比,先扬后抑学生不容易想到,但对比可能较容易。这种写法是为了突出中心服务的。这里以小组合作讨论形式来学习、解决问题,是比较合理的。(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的,讨论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因。重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有自己的原因也有他人的原因等。【拓展延伸】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分析评价一个人,要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等地方进行判断。如文中“父利其我也不使学”这一句是评价其父亲的重要依据。第二问,是比较容易回
6、答的。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这是考查学生的积累和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能力的题目。是综合性的考查。引导学生要对生活进行思考,批判。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这是学习本文的升华,是世界观体现。在学生自主回答和小组讨论的前提下进行点拔。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检测】1、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2条。此题考查学生的积累。2、翻译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句
7、子的翻译要求“信”“达”“雅”,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只有在准确理解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翻译句子。3、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 )环谒于邑人( )称前时之闻( )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中实词的掌握和巩固。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因此是扎实落实这一些内容。教学反思:1、故事简单,但很精彩,学生能总体上把握小说的主旨,但缺少具体分析的方法,易脱离文本简单说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读故事,揭示出深刻道理。2、文言字词的理解掌握,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文言现象较多,需要强化,“温故面知新”,“学而实习之”。落实是教学的一重点。3、在教学中,通
8、过问题提出到小组合作讨论,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同学已逐渐懂得分析、讨论、争辩到共识,在争辩中生成新的火花,有成效,很好。但面还不是很广,还需要加强。伤仲永导学案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3略。4、之: 忽啼求之(指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指代“仲永”)余闻之也久(指代这件事) 邑人奇之(指代这件事 ) 或以钱币乞之(指代仲永的诗) 仲永之通悟(结构助词,的)传一乡秀才观之(指代仲永的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于: 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 受于人者不至(向)5、(1)父异焉。对感到惊 形容词意动用法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名词作状语 (3)邑
9、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 (4)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名词意动用法 (5)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名词意动用法。(合作探究)(1)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依据: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方仲永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资过人的特点。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2) 主要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其次是:仲永个人原因:没有主动要求学习。再者,同乡人也是罪魁祸首。检测答案:1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华罗庚2 (1)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3. 属于 曾经 立即 题上 自己以为奇 意动用法 四处拜访 相称 52016年静宁县余湾初中教务处 语文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