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永通电磁设备公司24m双跨装配车间设计
目录
1 结构设计概述…………………………………………………………3
1.1建筑场地及建筑设计简介……………………………………………3
1.2结构设计依据和设计条件……………………………………………3
1.3 结构设计说明…………………………………………………………5
1.4 结构计算说明…………………………………………………………6
2 荷载计算………………………………………………………………7
2.1 结构平面布置及选取计算榀框架……………………………………7
2.2 竖向荷载计算………………………………………………………8
2.3 水平荷载计算………………………………………………………14
2.4 荷载组合……………………………………………………………17
3 框架内力计算………………………………………………………18
3.1框架截面初选………………………………………………………18
3.2竖向荷载组合内力计算(分层法)…………………………………19
3.3水平荷载组合内力计算(D值法)…………………………………22
3.4弯距分配法分层分配梁端弯距………………………………………24
3.5内力汇总………………………………………………………………30
3.6内力图…………………………………………………………………31
4 构件设计……………………………………………………………33
4.1框架构件的设计校核………………………………………………33
4.2次梁计算校核………………………………………………………37
4.3板的设计……………………………………………………………38
5 柱脚及基础设计……………………………………………………42
5.1柱脚设计………………………………………………………………42
5.2基础设计………………………………………………………………46
6 etabs软件建模………………………………………………………51
6.1软件Etabs……………………………………………………………51
6.2各层平面布置图………………………………………………………51
6.3三维效果模型…………………………………………………………53
6.4结构变形图……………………………………………………………54
6.5振型分析(1~6阶)…………………………………………………55
6.6计算单元结构变形和内力分析………………………………………58
6.7梁柱构件截面…………………………………………………………61
6.8电算和手算的比较……………………………………………………61
参考文献…………………………………………………………………63
致谢………………………………………………………………………65
附录………………………………………………………………………66
附录A……………………………………………………………………66
附录B……………………………………………………………………67
附录C……………………………………………………………………69
附录D……………………………………………………………………70
第一章:结构设计概述
1.1建筑场地及建筑设计简介
本工程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建筑场地南临日升路路,东临日升路,建筑场地面积4032 m2。本工程为永通电磁设备公司24m双跨装配车间,总建筑面积约4260m2,建筑高度从室外地面起11.2米,建筑层数为1层,容积率为1.89。
建筑设计特点:1.结构形式采用门式钢架体系;2.设置采光带.3;柱为变截面柱.
本工程为门式刚架结构,钢框架结构主要是采用型钢、螺栓连接或焊接成构件,再经连接而成的结构体系。主要应用于单层厂房的设计,属于轻钢结构,充分发挥钢材的高强效能。
轻钢门式刚架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无承重墙;二、强度高;三、质量可靠;四、施工速度快;五、绿色环保。
1.2结构设计依据和设计条件
1.2.1 自然条件
(1)基本风压 W0=0.40kN/m2
地面粗糙度类别 C类
(2)基本雪压 S0=0.40kN/m2
雪荷载准永久值系数分区:III ; 准永久系数:0
(3)基本地震烈度:6.0度,第一组
根据长沙市地震区划图ɑmax属于B区,Tg属于III类场地。地震验算采用
ɑmax=0.05、Tg=0.38(s)计算地震影响系数ɑ。
(4)场地土类别:II类,
(5)场地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各地层由上往下依次为:
① 人工填土,厚度0.8-1.5m,不宜作为持力层;
② 新冲积粘土,厚度0.4-1.2 m,不宜作为持力层;
③ 冲击粉质粘土,厚度4.5-5.6 m,是较好的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270kPa;
④ 残积粉质粘土,厚度<1 m,是良好的持力层和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300kPa;
⑤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未钻透)是理想的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350 kPa;地下水位:地表以下2米内无侵蚀性,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为2.3 m-2.8 m之间。
1.2.2 设计依据
(1)总图、建筑、给排水、电气、通讯、通风、空调、环保等专业所提资料。
(2)现行有关设计规范、规程、规定和标准: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 GB50009-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95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4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版)
1.2.3 设计要求
(1)工程设计基准期 50年
(2)建筑安全等级 二级
(3)结构重要性系数 1.0
(4)建筑物重要性 丙类
(5)抗震设防标准: 7.0度
抗震验算: 设防烈度 7.0度,第一组,特征周期0.38s
(6)主要功能区实用活荷载标准值:
商场(含门面)、大厅 3.5kN/m
住宅 2.0kN/m
健身房 4.0kN/m
公共洗衣房 3.0kN/m
走廊、门厅、楼梯 2.5kN/m
阳台 2.5kN/m
浴室、厕所、盥洗池 2.5kN/m
不上人屋面 0.5kN/m
上人屋面 2.0kN/m
栏杆顶部水平荷载 0.5kN/m
1.3 结构设计说明
1.3.1 结构选型
根据建筑功能要求以及建筑施工的布置图,本工程确定采用门式刚架承重方案,刚架尺寸、柱网布置参见结构剖面图与平面图。
最大高宽比: H/B=1.3<5.0
最小高宽比: H/B=0.25<5.0
平面限值: L/B=1.47<5.0
竖向布置: B1/B=0.30<0.75
以上的数据表明,结构的高宽比符合规范的限值要求,而且建筑平面相对规则,结构平面布置简单,符合规范关于平面布置的要求。
1.3. 2 檩条结构
采用卷边槽型(C形)冷弯薄壁型钢檩条,其截面互换性大,应用普遍,用钢量较为节省,制造和安装方便
1.3. 3 梁、柱钢材标号
梁、柱、楼板、基础材料型号见下表:
表1-1 各结构构件材料型号明细表
构件类型
柱
梁
柱下独立基础
基础垫层
焊条
材料型号
Q235
Q235
C20
C10
E43
1.3.4 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和后浇带的设置
由于纵向温度区段不大于300m、横向温度区段不大于150m,因此不用设置伸缩缝。
1.3.5地基基础选型
(1)采用预制桩基础(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沉降量小而均匀,耗材少,施工简便等特点。同时机械化施工与工厂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冲击粉质粘土的持力性能较好,因而采用端承桩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2)持力层为冲击粉质粘土,承载力特征值270 kPa。
持力层是在地基基础设计时,直接承受基础荷载的土层,故要选择有一定承载力的
土层。分析地质情况:
冲击粉质粘土,厚度4.5-5.6 m,是较好的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270kPa;残积粉质粘土,厚度<1 m,是良好的持力层和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300kPa;
故选择冲击粉质粘土为持力层。
1.4 结构计算说明
1.4.1计算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1)计算步骤:分别计算每一层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叠加各层内力――分配节点处的不平衡弯距。
(2)计算简化:不考虑层于层之间的荷载传递;不平衡弯距不向远处传递。
(3)注意事项:适当放大安全系数,因为此计算方法偏于不安全。
1.4.2 D值法计算结构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D值法的由来:反弯点法首先假定梁柱之间的线刚度之比无穷大,其次又假定柱的反弯点高度为一定值,从而使框架结构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大为简化。但这样做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误差,首先是当梁柱线刚度较为接近时,特别是在高层框架结构或者抗震设计时,梁的线刚度可能小于柱线刚度,框架节点对柱子的约束应为弹性支承,柱的抗侧刚度不但与柱的线刚度和层高有关,而且还与梁的线刚度等因素有关。另外,柱的反弯点高度也与梁柱线刚度比上下层横梁的线刚度比、上下层层高的变化等因素有关。“D值法”是对反弯点法中柱的抗侧刚度和反弯点高度进行了修正。
计算步骤:计算柱上下端节点弹性约束的修正系数a――刚度分配法求剪力――反弯点高度修正-―柱的弯距――梁的弯距。
第二章:荷载计算
2.1 结构平面布置及选取计算榀框架
(1)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2.1 结构平面布置图
(2)传力路径
屋面荷载
屋面板
檩条
刚架
边柱
基础
(3)计算单元
选12轴线的刚架为计算刚架。(1榀)
框架计算受荷面积示意图:
图2.4 3轴平面计算单元 图2.5 9轴平面计算单元
2.2 竖向荷载计算
2.2.1恒荷载和活荷载的计算(每层单独计算)
2.1.1.2屋盖永久荷载标准值 (对水平投影)
YX51—380-760 彩色压型钢板 0.15kN/m2
保温玻璃棉板 0.06kN/m2
PVC铝箔及不锈钢丝网 0.04kN/m2
檩条及支撑 0.05kN/m2
钢架斜梁自重 0.15kN/m2
悬挂设备 0.20kN/m2
合计0.67 kN/m2
2.1.1.2屋面可变荷载标准值
屋面活荷载:按不上人屋面考虑,取为0.50 KN/m2。
雪荷载:基本雪压S0=0.45 KN/m2。对于单跨双坡屋面,屋面坡角
α=5°42′38″,μr=1.0,雪荷载标准值Sk=μrS0=0.45 KN/m2。
取屋面活荷载与雪荷载中的较大值0.50 KN/m2,不考虑积灰荷载。
3.轻质墙面及柱自重标准值(包括柱、墙骨架等)0.50 KN/m2
4.风荷载标准值
按《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附录A的规定计算。
基本风压ω0=1.05×0.45 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的规定采用,当高度小于10m时,按10m高度处的数值采用,μz=1.0。风荷载体型系数μs:迎风面柱及屋面分别为+0.25和-1.0,背风面柱及屋面分别为+0.55和-0.65(CECS102:2002中间区)。
板底抹灰 20mm 0.4kN/m2
合计3.55kN/m2
2.1.1.3 梁自重
主要框架梁(L1):63.114 kg/m=0.62 kN/m
次要框架梁(L2): 43.206 kg/m=0.42kN/m
2.1.1.4 柱自重
Z1: 88.664kg/m= 0.87 kN/m
2.1.1.5墙自重及两面抹灰
女儿墙:0.2431.238=2.304KN/m
两面抹灰: 0.8kN/m
内墙:0.2433.3318=14.256 KN/m
外墙:0.243(3.3-1.8) 318=6.48KN/m
内隔墙自重:0.1233.3318=7.128 KN/m
钢框玻璃窗:0.431.8=0.72 KN/m
门:0.232.2=0.44 KN/m
2.1.2.1 作用在框架梁上的恒载
第一榀:
1.框架梁L:
① 屋面板传给梁的荷载
恒载:6.2132.1/2=6.52 KN/m
活载:0.532.1/2=0.525 KN/m
② 标准层楼面板传给梁的荷载
恒载:3.5532.1/2=3.73 KN/m
活载:2.032.1/2=2.1 KN/m
梁自重标准值:0.62 KN/m
墙重:屋面(女儿墙)2.30 KN/m
标准层(外墙)6.48 KN/m
屋面梁:
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墙重=0.62+6.52+2.30=9.44 KN/m
活载=板传荷载=0.53 KN/m
标准层楼面梁:
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0.62+3.73+6.48=10.83 KN/m
活载=板传荷载=2.10KN/m
2.框架梁L:
① 屋面板传给梁的荷载
恒载:6.2132.1/2+6.213[1-2() +()]32.1=14.67 KN/m
活载:0.532.1/2+0.532.1=1.58KN/m
② 标准层楼面板传给梁的荷载
恒载:3.5532.1/2+3.553[1-2() +()]32.1=8.39KN/m
活载:2.034.2/2+2.032.1/2=6.30KN/m
梁自重标准值:0.42 KN/m
墙重:屋面(女儿墙)2.30 KN/m
标准层(外墙)6.48 KN/m
屋面梁:
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0.42+14.67+2.30=17.39 KN/m
活载=板传荷载=1.58 KN/m
标准层楼面梁:
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0.42+8.39+6.48=15.29 KN/m
活载=板传荷载=6.30 KN/m
3.框架梁L:
①屋面板传给梁的荷载
恒载:6.213 [1-2() +()]34.2=16.3 KN/m
活载:0.53[1-2() +()]34.2=1.31KN/m
②标准层楼面板传给梁的荷载
恒载:3.553[1-2() +()]34.2=9.32KN/m
活载:2.03[1-2() +()]34.2=5.26KN/m
梁自重标准值:0.42 KN/m
墙重:屋面(女儿墙)2.30 KN/m
标准层(外墙)6.48 KN/m
屋面梁:
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0.42+16.3+2.30=19.02KN/m
活载=板传荷载=1.31KN/m
标准层楼面梁:
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0.42+9.32+6.48=15.29 KN/m
活载=板传荷载=5.26 KN/m
4框架梁L:
① 屋面板传给梁的荷载
恒载:6.213 [1-2() +()]34.2/2=8.15 KN/m
活载:0.53[1-2() +()]34.2/2=0.66KN/m
② 标准层楼面板传给梁的荷载
恒载:3.553[1-2() +()]34.2/2=4.66KN/m
活载:2.03[1-2() +()]34.2/2=2.63KN/m
梁自重标准值:0.62 KN/m
墙重:屋面(女儿墙)2.30 KN/m
标准层(外墙)6.48 KN/m
屋面梁:
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0.62+8.15+2.30=11.07KN/m
活载=板传荷载=0.66KN/m
标准层楼面梁:
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0.62+4.66+6.48=11.76 KN/m
活载=板传荷载=2.63 KN/m
5.框架梁L1
B~C轴间
①屋面板传给梁的荷载
恒载=梁自重+墙重=0.62+0=0.62KN/m
活载=0
②标准层楼面板传给梁的荷载
恒载=梁自重+墙重=0.62+14.26=14.88KN/m
活载=0
B~1/A轴间
①屋面板传给梁的荷载
恒载=板传荷载+梁自重+墙重=(6.2135/8) 34.2+0.62+0=16.92KN/m
活载=板传荷载=(0.535/8) 34.2=1.31 KN/m
②标准层楼面板传给梁的荷载
恒载=板传荷载+梁自重+墙重
=(6.2135/8) 34.2+0.62+14.26=31.17KN/m
活载=板传荷载=(2.035/8) 34.2=5.25 KN/m
1/A~A轴间
①屋面板传给梁的荷载
恒载=板传荷载+梁自重+墙重=(6.2135/8) 34.2+0.62+0=16.92KN/m
活载=板传荷载=(0.535/8) 34.2=1.31 KN/m
②标准层楼面板传给梁的荷载
恒载=板传荷载+梁自重+墙重
=(6.2135/8) 34.2+0.62+14.26=31.17KN/m
活载=板传荷载=(2.035/8) 34.2=5.25 KN/m
2.1.2.1作用在基础梁上的恒载
基础顶面恒荷载值=底层内纵墙自重+基础梁自重
=6.48310.5+2.5310.5=94.29KN
2.2.2 雪荷载计算(屋面单独计算)
计算榀框架屋面雪荷载均布值S=S,基本雪压S=0.35kN/m2 。平屋面=0,=1.0,故S=0.35kN/m2,S<屋面活载=0.5 kN/m2 ,雪荷载和屋面荷载取大值参与计算。
荷载和活荷载图
图2.6 恒荷载图(单位:KN/m) 图2.7 活荷载图(单位:KN/m)
2.2.4积灰荷载计算(屋面单独计算)
不需要考虑积灰荷载
2.3 水平荷载计算
2.3.1 风荷载计算
(1)对计算榀框架计算各层风荷载作用节点力值(kN)
风压标准值计算公式为:w=βZμSμZω0
本地区基本风压为:w0=0.35 kN/m2,楼高H<15m;地面粗糙类别为C类;
规范规定只在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房屋结构中,风振系数
按照βZ=1+ Hi/Hξ /μZ 计算 ,其余情况下取βZ=1。
结构基本周期:钢结构T1=(0.10~0.15)n , 取T=0.6,
基本风压ω0 =0.35kN/m2 ,ω0T2=0.3530.62=0.28
查表得:脉动增大系数ξ=1.63
表2-1
层次
1
2
3
4
Hi(第i层距离室外地面的高度)
3.3
6.6
9.9
13.2
表2-2
离地面的高度
3.3
6.6
9.9
13.2
风压高度系数μZ
0.74
0.74
0.74
0.74
查表得:风载体型系数:迎风面为0.8;背风面为-0.5
∴迎风面μS=0.8 ,背风面μS=0.5,故ωk=βZμSμZω0
表2-3
z
3.3
6.6
9.9
13.2
迎风面ωk (KN/m)
0.26
0.31
0.36
0.41
背风面ωk (KN/m)
0.16
0.19
0.22
0.25
转化为集中荷载(受荷面与计算单元同)
F1=(0.2634.2+0.3134.2) 33.3/2=3.95 KN
F2=(0.3134.2+0.3634.2) 33.3/2=4.64 KN
F3=(0.3634.2+0.4634.2) 33.3/2=5.68 KN
F4=(0.4634.2) 33.3/2=3.19 KN
F1=(0.1634.2+0.1934.2) 33.3/2=2.43 KN
F2=(0.1934.2+0.2234.2) 33.3/2=2.84 KN
F3=(0.2234.2+0.2534.2) 33.3/2=3.26 KN
F4=(0.2534.2) 33.3/2=3.47KN
(2)绘制风荷载作用的计算简图
图2.8 左风荷载图(kN)
图2.9 右风荷载图(kN)
2.3.2 地震作用计算
(1)选取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为底部剪力法
(2)计算榀框架计算各层地震作用节点力值(kN)
2.3.2.1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G=恒荷载+活荷载3组合系数
1.屋面处重力荷载代表值
G=[(11.07+19.02+17.39+9.44)34.2+16.9238.4+0.6232.1]
+[(0.66+1.33+1.58+0.53) 30.42+1.3138.4] 30.5=396.56 kN
2.标准层楼面处重力荷载代表值 图3.0 地震图
G=G=G=[(11.76+16.22+15.29+10.83) 30.42+5.2538.4] 30.5 =576.56 KN
2.3.2.2框架横向自振周期计算
用经验公式计算:T=(0.07~0.08)N=(0.07~0.08) 34=0.28~0.32s
2.3.2.3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的计算
该建筑高度为13.2m,高度不超过40 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变形以剪切型为主,故可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即:
①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G
G=0.85 3∑G=0.853(396.56+576.5633)=1807.30 kN
② 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由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Ⅲ类场地,查表得T=0.38S。查表得设防
烈度为6.0度时,=0.05。由于T< T,故==0.05
③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由于T< 1.4T=0.53,故不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结构
底部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F= G=0.0531807.30=90.37 kN
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F=F。
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楼层地震剪力及楼层层间位移的计算过程见下表:
表2-4
层次
(KN)
(m)
(KN)
(KN)
4
396.56
14.0
5234.59
16650.48
28.41
28.41
3
576.56
10.7
5707.94
16650.38
30.98
59.39
2
576.56
7.4
3805.30
16650.38
20.65
80.04
1
576.56
4.1
1902.65
16650.38
10.33
90.37
图3.1 地震作用标准图(KN)
2.3.2.4.竖向地震荷载作用不考虑。
(地震设防烈度6.4度<9度)
2.4 荷载组合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GB50009-2001规范第3.2条规定,对结构承受的各类荷载进行荷载组合。
第3.2.5条规定: 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1)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
2)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
—一般情况下应取1.0;
—对结构的倾覆、滑移或漂浮验算,应取0.9。
2 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一般情况下应取1.4;
l 荷载组合:
组合1:1.23恒荷载+1.43活荷载+1.43风荷载+1.33地震作用
组合2:1.13恒荷载+1.63活荷载
图3.2 组合1 图3.3 组合2
其中,水平荷载组合为(1.43风荷载+1.33地震作用):
四层:S=1.3328.41+1.43(3.19+3.47)=46.25KN
三层:S=1.3330.89+1.43(5.68+3.26)=52.68KN
二层:S=1.3320.65+1.43(4.64+2.84)=37.32KN
一层:S=1.3310.33+1.43(3.95+2.43)=22.36KN
第三章:框架内力计算
3.1 框架构件截面初选
1.柱试选截面
选择H型钢截面,因为H型钢截面要比普通工字型钢截面要经济的多,它在两个方向的长细比非常接近,同时,H型钢截面又较焊接工字型截面工作量小,所以选择H型钢截面。
H型钢可以选取宽翼缘H型钢或者中翼缘H型钢,这两种截面b/h>0.8,所以不论对x轴或者y轴都属于b类截面,假设=90,查《钢结构》课本附表4.2可得:
=0.783;=0.688
分析所选计算框架可知:
=148000mm;=4100mm;N=721.00KN;f=310 N/mm
A===79.09 cm
i===16.44cm;i===4.56cm;
初选柱截面为HM39030010×16,A=136.7 cm; i=16.9 cm; i=7.26 cm;
考虑到柱子主要承受轴向压力,故忽略弯距作用。
2.梁试选截面
M=576.15KN.m
根据梁的抗弯强度选择截面,需要的截面模量为
==118110mm
选取HW350×350×12×19 ;
其中W=230010 mm>118110 mm,故梁的抗弯强度已经足够。
3.2竖向荷载组合内力计算(分层法)
图3.4框架计算单元
3.2.1组合一下的梁端弯距计算
1. 梁7-8
图3.5 荷载工况
291.43
268.24
159.45
247.46
图3.6 内力图
2. 梁5-6(梁3-4、梁1-2)
图3.7 荷载工况
516.02
303.72
544.90
246.12
图3.8 内力图
3.2.2组合二下的梁端弯距计算
1. 梁7-8
图3.9 荷载工况
247.46
268.16
146.54
113.31
图3.10 内力图
2. 梁5-6(梁3-4、梁1-2)
494.99
521.67
图3.11 荷载工况
246.12
290.46
图3.12 内力图
3.2.3汇总如下表
表3-1
M
(KN.m)
M
(KN.m)
V
(KN)
V
(KN)
M
(KN.m)
M
(KN.m)
V
(KN)
V
(KN)
组合1
-291.43
-268.24
159.45
122.60
-544.90
-516.02
303.72
257.14
组合2
-268.16
-247.48
146.54
113.31
-521.67
-494.99
290.46
246.12
表3-2
M
(KN.m)
M
(KN.m)
V
(KN)
V
(KN)
M
(KN.m)
M
(KN.m)
V
(KN)
V
(KN)
组合1
-544.90
-516.02
303.72
257.14
-544.90
-516.02
303.72
257.14
组合2
-521.67
-494.99
290.46
246.12
-521.67
-494.99
290.46
246.12
3.3水平荷载组合内力计算(D值法)
梁柱弹性模量计算:
钢E=206N/mm,柱: I=38900cm
梁L1: I=11400cm
i= i==353.86 mm i==156.33 mm
一般层:K=====0.44
=0.18
底层: K=====0.44
=0.39
柱的抗侧刚度D值为:D=
一般层柱D=0.18=0.070KN/m
底层柱D=0.39=0.067KN/m
由同一层内各柱的层间位移相等的条件,可把层间剪力V按照下式分配给各层柱:
V=
表3-3
K
D KN/m
(KN/m)
V(KN)
V(KN)
V(KN)
V(KN)
4
0.44
0.39
0.067
0.227
46.25
13.65
6.825
6.825
3
0.44
0.18
0.070
0.227
98.93
30.51
15.255
15.255
2
0.44
0.18
0.070
0.227
136.25
42.05
21.025
21.025
1
0.44
0.18
0.070
0.227
158.61
48.91
24.455
24.455
计算反弯点的高度:
表3-4
K
y
y
y
y
h(m)
yh(m)
4
0.44
0.22
0
0
0
3.3
0.726
3
0.44
0.35
0
0
0
3.3
1.155
2
0.44
0.52
0
0
0
3.3
1.716
1
0.44
0.73
0
0
0
4.1
2.993
求得各层柱子所承受的剪力,便由此假定可求得各柱子的杆端弯距。
对于上部第j层第k柱有:M=V. yh
M=V.(h- yh)
上式中的上标t、b分别表示柱子的顶端和底端。
在求得柱端弯距以后由节点的弯距平衡条件,即可求得梁端弯距。
表3-5
楼层
M
(KN.m)
M
(KN.m)
M
(KN.m)
M
(KN.m)
4
17.57
4.95
17.57
17.57
3
32.72
17.62
37.67
37.67
2
33.30
36.08
50.92
50.92
1
28.54
71.73
64.62
64.62
表中M为柱A上节点7、5、3、1的弯距,M柱C上节点8、6、4、2的弯距。
3.4弯距分配法分层分配梁端弯距
各钢梁固端弯距如图所示:
图2.13 梁端弯距
计算各层梁的弯距分配系数:
i==2830.914mm
i==156.33 mm
底层柱考虑折减系数0.9
====0.052
====0.948
====0.027
====0.487
====0.027
====0.487
====0.028
====0.510
===0.460
图2.14 弯距分配
图2.15 弯距分配
图2.16 弯距分配
图2.17 弯距分配
节点不平衡弯距二次分配:
图2.18 弯距分配
图2.19 弯距分配
图2.20 弯距分配
图2.21 弯距分配
竖向荷载作用下梁柱弯距
表3-6
名称
楼层
M(梁)
(KN.m)
M(梁)
(KN.m)
4
-269.83
-247.11
3
-525.23
-494.93
2
-525.23
-494.93
1
-522.72
-494.11
表3-7
名称
楼层
M(柱A)
(KN.m)
M(柱A)
(KN.m)
M(柱C)
(KN.m)
M(柱C)
(KN.m)
4
359.40
358.66
329.68
292.48
3
350.66
358.29
330.29
330.29
2
351.18
336.94
325.67
316.43
1
274.27
137.14
259.28
129.64
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梁柱弯距汇总:
表3-8
名称
楼层
M(柱A)
(KN.m)
M(柱A)
(KN.m)
M(柱C)
(KN.m)
M(柱C)
(KN.m)
4
276.97
363.61
266.5
297.43
3
383.38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