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20232023 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考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点题型与解题方法 单选题 1、如图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早期的世界形势。该图最适合的主题是 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大西洋三角贸易的兴衰 C世界白银的流通走势 D巴拿马运河开通的价值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这一航线的中心点在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C 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到海上,还涉及到陆路,排除 A 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大西洋三角贸易的路线,排除 B 项;从贸易路线看,当时巴拿马运河尚未开通,排除 D 项。故选 C 项。2、16 世纪开始,西欧各国的租地农场主、牧场主、富裕农民付给地主的地租和雇工的工资的实际数额减少了,而售出的农产品价格却惊人地上涨了。这意味着 2 A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已完成 B新航路开辟导致“商业革命”C中产阶级已取得国家政权 D封建地主阶级的日益衰落 答案:D 解析:16 世纪,随着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导致物价上涨,最终导致依靠固定地租收入的地主实际收入减少,而商人、农场主等群体实力上升,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日益衰落,D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到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而且这一时期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尚未完成,排除 A 项;题干描述的是价格革命而非商业革命,排除 B 项;当时的中产阶级刚刚兴起,尚未掌握国家政权,排除 C 项。故选 D 项。3、“我向我们最战无不胜的君王们承诺:如果我能得到他们一些小小的援助,我将把他们想要的任何数量的黄金,还有香料、棉花都奉送给他们。”哥伦布的这句话反映了他的远洋航行 A开拓了新的国际市场 B扩大了教会的影响 C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D得到了于王室的支持 答案:D 解析:材料“我向我们最战无不胜的君王们承诺”“我将把他们想要的任何数量的黄金,还有香料、棉花都奉送给他们”体现的是王室对哥伦布航海的支持,D 正确;材料与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教会影响及推动造船业的发展无关,ABC 排除。故选 D。4、17 世纪,欧洲学者帕斯夸莱 菲奥雷宣称:“地球通常会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这对野蛮人来说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无法从自然产品中获得任何利润。”据此推断,帕斯夸莱 菲奥雷 A继承发展了达尔文进化论 B极力为殖民扩张进行辩护 C主张帮助殖民地发展经济 D反对西方向美洲输出商品 答案:B 解析:3 材料“但这对野蛮人来说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无法从自然产品中获得任何利润”体现的是该学者将落后地区的人们比作野蛮人,认为他们无法从自然产品中获得任何利润,结合当时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历史背景可知,该主张是为殖民扩张服务,B 项正确;材料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无关,且该主张不适合人类社会,A 项排除;材料是为殖民扩张辩护,主张帮助殖民地发展经济及反对西方向美洲输出商品的说法错误,CD 项排除。故选 B。5、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习惯用宗教性质的“地图 世界”来作为装饰用的地图。但到了 1300 年以后,装饰用的地图变成了波托兰海图。波托兰海图的中心方位总是指南针磁针所指的北方,与以“东方”为中心的“地图 世界”完全不同。这一变化 A展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 B推动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 C反映了欧洲人世界观的转变 D根源于海上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欧洲中世纪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从宗教所认知的范围扩大到更广阔的世界,反映出人们世界观的变化,C 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还没有兴起,排除 A 项;材料中的变化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 B 项;当时新航路还没有开辟,排除 D 项。故选 C 项。6、哥伦布自幼信奉基督教,热爱航海,在读到马可 波罗游记后,对东方的财富产生了强烈渴望。他相信地圆学说,认为西行可获得大量黄金和财富,1492 年在西班牙女王的资助下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开始远航,结果“发现”了美洲。材料表明哥伦布 A最早发现和到达美洲 B首航美洲具有必然性 C寻求财富而远航美洲 D远航因素具有多重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因为哥伦布信奉基督教、热爱航海、追求财富、得到国王资助等多种因素最终促成了其远航,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B 项中的必然性无法体现;C 项理解片面。4 7、加勒比海地区印第安人在 1492 年时约有 600 万人,50 多年后剩下几千人;安第斯山地区印第安人在印加帝国末期约有 900 万人,100 多年后减少到 60 万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世界性的人口大流动开始 B西方殖民入侵 C资本原始积累加速 D防疫水平低下 答案:B 解析:1492 年开始,哥伦布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到达了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在美洲殖民者抢夺大量财富的同时,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与材料中“1492 年时约有600 万人,50 多年后剩下几千人”相符,B 项正确;材料中“印第安人”锐减,是由于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而非人口大流动,排除 A 项;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与财富的集中是两回事,排除 C 项;防疫水平低只是一个方面,忽视了被屠杀、奴役而死去,排除 C 项。故选 B 项。8、1693 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服御用医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皇帝服用后疟疾速愈。这反映了 A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地理大发现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繁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熙皇帝服用了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后疟疾速愈,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物种交流,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扩张对美洲的影响,排除 C 项;朝贡贸易以政治色彩为主,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9、17 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欧洲人探寻南半球新世界从根本上是为了 5 A开辟世界新的航线 B推动世界联系加强 C扩大资本原始积累 D提升本国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 世纪初,处于西欧对外扩张时代,这一时期欧洲进行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C 项正确;A 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 项是客观影响,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 C 项。10、观察地图,开辟图中 ABC 两条新航线的航海家字母从左到右分别是 A迪亚士、哥伦布、达 伽马 B哥伦布、达 伽马、迪亚士 C哥伦布、达 伽马、麦哲伦 D哥伦布、麦哲伦、达 伽马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航线,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航线,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因此根据图片信息可知 C 项正确,ABD 项排除。故选 C。11、1500 年欧洲人口在 8000 至 8500 万之间,1600 年人口为 1 亿至 1.1 亿之间,1700 年为 1.2 亿,1800 年为1.9 亿。1800 年的欧洲人口是 1500 年的 2.23 倍。这一时期欧洲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 6 A社会环境的相对安定 B动植物跨区域的交流 C病毒传播途径的阻隔 D家庭生育观念的变化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从 1500 年到 1800 年欧洲人口增长迅速。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开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交往,引起了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流,推动了欧洲人口的增长,B 项正确;AD 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引起了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流,加剧了病毒传播途径,而非阻隔,排除 C 项。故选 B 项。12、16 世纪起,西欧各国出现了商品证券交易所和商业特许公司等组织,随之商业规模急剧扩大,世界市场迅速崛起。这些现象的出现 A促成西欧商业格局的改变 B加快欧洲资本输出的步伐 C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推动欧洲经济政策的转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商品证券交易所和商业特许公司等组织的出现,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及商业格局的变化,世界市场逐步形成,A 项正确;当时没有资本输出,排除 B 项;C 项是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 C 项;当时的经济政策是重商主义,没有转型,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3、大国法则指出:在新旧世界大交替的历史洪流面前,哥伦布不愧为时代的弄潮儿。他是一个既信奉上帝而又掠夺成性的拜金狂,这是一个勇敢非凡而又具有科学头脑的冒险家。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站在殖民立场,使欧洲建立大量殖民帝国 B站在全球视角,打破孤立建立全球性联系 C站在美洲立场,对哥伦布以负面评价为主 D站在欧洲立场,对哥伦布以正面评价为主 7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哥伦布不愧为时代的弄潮儿这是一个勇敢非凡而又具有科学头脑的冒险家”,可知,大国法则对哥伦布进行了正面评价。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欧洲沉浸在寻金热之中,正在寻找新航路,推崇冒险行为,材料内容是站在欧洲立场,对哥伦布以正面评价为主,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建立大量殖民帝国问题,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建立全球性联系,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哥伦布的赞赏与推崇,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4、下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殖民帝国的崛起 C三角贸易 D东印度公司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中迪亚士、哥伦布以及航线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选项 A 正确;英殖民帝国崛起与题干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不符,排除 B 项;三角贸易是在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涉及商品流动,题干没有显示相关信息,排除 C 项;东印度公司建立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的,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5、下表是中国社会经济通史中的一个表格:由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白银。出现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数额 1582 年 300 000 元 1586 年 500 000 元 1598 年 1 000 000 元 1602 年 2 000 000 元 8 A新航路开辟的促进 B跨大西洋贸易形成 C三角贸易直接促进 D中国对白银的渴求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582-1602 年是新航路开辟之后,通过开辟新航路,欧洲殖民者抵达美洲,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通过这些金银与中国进行贸易,又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所以主要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A 项正确;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得益于跨太平洋贸易,而非跨大西洋贸易,排除 B 项;白银流入中国和三角贸易无关,排除 C 项;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是因为贸易,而非由于中国的渴求,排除 D 项。故选 A 项。填空题 16、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_,使世界人口激增。(2)改变了_。(3)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4)推动了_。(5)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答案:全球粮食产量 人们的饮食习惯 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3)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4)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5)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17、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对人类社会: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_格局,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答案:多元文明。9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18、物种的交换(1)原因:人口迁徙促进了世界_的大交流。(2)表现 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_、_、农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_、玉米、番茄、甘薯、_、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3)影响:据统计,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_的品种源自美洲。答案:动植物 家畜 家禽 马铃薯 花生 1/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徙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家禽、农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据统计,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 1/3 的品种源自美洲。19、原因: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_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_和新兴的_、_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答案:海路 印度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太平洋贸易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20、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概况及特点:特点:新航路开辟之前,食物物种的交流主要是在_的地区和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州交流。10 答案:彼此邻近 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概况及特点:特点:新航路开辟之前,食物物种的交流主要是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州交流。2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1)从 13 世纪开始,_半岛的居民迈向海洋的步伐不断加快。14-15 世纪,地中海沿海城市出现了_萌芽。随着封建_制度的解体,_和租地农场的出现,西欧各国的_经济迅速发展,对_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_的意愿日益迫切。另外,_鼓励冒险精神。_中有关_富庶的描写,激起了欧洲各阶层人到东方发财的梦想。_帝国的建立和扩张,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_的新航路,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_,也是激励他们出海远航的一个动因。(2)西欧人在_和_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相信大地是_状的;有关 _和洋流等知识日益丰富,懂得选择最有利的季节远航;_技术也不断提高。这一切,为远洋航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答案:伊比利亚 资本主义 庄园 手工工场 商品 金银 市场 人文主义 马可 波罗行纪 中国 奥斯曼 东方 基督教 地中海 大西洋 球 季风 造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 13 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迈向海洋的步伐不断加快。14-15 世纪,地中海沿海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封建庄园制度的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另外,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马可 波罗行纪中有关中国富庶的描写,激起了欧洲各阶层人到东方发财的梦想。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和扩张,威胁到东西方之11 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也是激励他们出海远航的一个动因。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相信大地是球状的;有关季风和洋流等知识日益丰富,懂得选择最有利的季节远航;造船技术也不断提高。这一切,为远洋航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2、新航路的开辟(1)路线 人物 时间 航线 支持国 国籍 _ 1487 葡萄牙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葡萄牙 葡萄牙 达 伽马 _-_ 葡萄牙_ 葡萄牙 葡萄牙 哥伦布 1492 西班牙_一个小岛 _ 意大利 麦哲伦(船队)1519-1522 环球航行 西班牙 _(2)评价 积极:1)整个世界开始日益紧密地连成为一个整体;2)西欧各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开拓了世界市场,为资本主义创造条件;3)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加剧了相互碰撞与冲突,交流与融合的过程。4)促进了世界上不同物种之间的传播。消极:西欧各国踏上了血腥的殖民扩张道路,逐步建立起世界范围的殖民体系。答案:迪亚士 1497 1498 印度 美洲 西班牙 葡萄牙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87 年,在葡萄牙的支持下,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14971498 年,在葡萄牙的支持下,达 伽马开辟了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1492 年,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519-1522 年,葡萄牙籍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环球航行。23、开辟新航路:过程 时间 人物 支持国 开辟的航路 1487 年 _ 葡萄牙 欧洲非洲 1492 年 哥伦布 西班牙 欧洲大西洋美洲 14971498 年 达 伽马 葡萄牙 欧洲非洲_印度 15191522 年 麦哲伦 西班牙 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 答案:迪亚士 好望角 12 结合所学知识,1487 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的支持下开辟从欧洲到非洲的航线;14971498 年,达 伽马在葡萄牙的支持下开辟了欧洲到非洲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24、新航路开辟的动因(1)寻找资源和可开垦的土地:从_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就尝试从_中的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等岛屿获取木材、粮食和糖等_,他们不断取得成功,迈向海洋的步伐随之加快。(2)掠夺金银发财致富:1415 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_萌芽,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_和_的出现,西欧各国的_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_的意愿日益迫切。(3)_鼓励冒险精神和_的诱导。(4)开辟到亚洲的新商路:_在建立和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西欧人急于从_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5)传播基督教: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_。答案:13 大西洋 资源 资本主义 手工工场 租地农场 商品经济 新市场 人文主义 马可波罗行纪 奥斯曼帝国 海上 基督教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 13 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就尝试从大西洋中的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等岛屿获取木材、粮食和糖等资源,他们不断取得成功,迈向海洋的步伐随之加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15 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和马可 波罗行纪的诱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在建立和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25、物种交换(1)原因:新航路开辟、人口迁移。13 (2)概况: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家禽、农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_、玉米、番茄等也流向世界各地。答案:马铃薯 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特产番薯、玉米、番茄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故填写马铃薯。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 欧洲饮食文化在 11-19 世纪期间,经历了从农业饮食体系向工业饮食体系转变的历程。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冲破了区域性的限制,从而消除了各地区饮食内容的差别,打破了食物原料的短缺状况,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形成了营养饮食和科学饮食的新观念,使饮食更讲究食品质量与文化品味;新航路的开辟,使饮食礼仪进一步规范化,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饮食消费文化,进而揭开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崭新篇章。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史料二 明末美洲作物的引进,产生了一个重大后果,那就是清代的人口爆炸。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1600 年中国人口突破 1 亿,1700 年约 1.5 亿,1800 年达到 3 亿,1850 年达到 4.3 亿。在 250 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到4 倍多,仅靠传统粮食作物是绝对无法支撑的,幸好这批强壮的新作物及时出现,将深山老林和不毛之地,尽数化为粮田。同治湖北宜都县志说:“山田多种玉黍(玉米),俗称包谷。其深山苦寒之区,稻麦不生,即玉黍亦不殖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1)根据史料一回答,美洲新物种外传到欧洲,给欧洲饮食带来哪些变化?(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末美洲作物的引进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答案:(1)欧洲饮食文化由农业饮食体系转变为工业饮食体系;消除地区饮食内容的差别,解决食物短缺问题,形成了科学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饮食礼仪更加规范,形成了全新的饮食消费文化。(2)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增强了人们抗饥荒能力;使得以前不能耕种的不毛之地得以利用,扩大耕地面积;但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14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从农业饮食体系向工业饮食体系转变的历程”可知欧洲饮食文化由农业饮食体系转变为工业饮食体系;根据材料“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形成了营养饮食和科学饮食的新观念”,可知消除地区饮食内容的差别,解决食物短缺问题,形成了科学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根据材料“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饮食消费文化,进而揭开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崭新篇章”可知饮食礼仪更加规范,形成了全新的饮食消费文化。(2)影响:根据材料“清代的人口爆炸”可知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根据材料“将深山老林和不毛之地,尽数化为粮田”可知增强了人们抗饥荒能力;使得以前不能耕种的不毛之地得以利用,扩大耕地面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环境的消极方面进行分析可得: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27、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 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答案:(1)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15 (2)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解析:(1)根据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可知是欧洲具有主导性;根据材料“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可知是内容丰富且范围广;根据材料“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可知结果双重性和时间长期性。(2)关于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全球生物多样化、经济联系加强、文明交流融合等角度思考作答。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武帝接连派出好几支远征大军去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或者归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追击匈奴的结果使汉帝国以一个巨大的楔形物插过中亚,于是中西方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中国丝织品是西方各地最为需要的,其至少占中国出口商品的 90%;剩下的 10%包括肉桂、大黄和优质铁。作为回报,中国也得到了各种物产,如来自中亚的毛皮、毛织品、玉和牲高,来自罗马诸行省的玻璃、珊瑚、珍珠、亚麻布、羊毛织品和黄金,其中黄金占首位。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一章新旧大陆,对比分明 第二章大征服者与夺命疫病 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梅毒现身:一页病史 第五章食物与人口 第六章至今未停止的大交换 摘编自【美】阿尔弗雷德 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 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方式,并加以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答案:(1)特点:军事征服(暴力冲突);和平经贸往来。评价:暴力冲突虽然传播了文化,但对社会和人类财产造成的破坏和损失较大;和平交往促进了物种交流、文明的交汇以及由此带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物质生活的丰富。(2)影响:全球物种大交换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之间的分界线,促进了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食物和畜力的供给快速增加,人类的生活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世界人口激增,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传染性疾病冲破了地域限制,对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和平交往造成了巨大冲击。解析:(1)特点:根据“汉武帝接连派出好几支远征大军去讨伐匈奴”得出军事征服(暴力冲突);根据“中国丝织品是西方各地最为需要的,其至少占中国出口商品的 90%;”得出和平经贸往来。评价:根据所学可得出暴力冲突虽然传播了文化,但对社会和人类财产造成的破坏和损失较大;和平交往促进了物种交流、文明的交汇以及由此带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物质生活的丰富。(2)影响:根据“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得出全球物种大交换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之间的分界线,促进了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食物和畜力的供给快速增加,人类的生活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根据“食物与人口”得出世界人口激增,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根据“大征服者与夺命疫病”得出传染性疾病冲破了地域限制,对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和平交往造成了巨大冲击。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4001800 年欧洲与拉丁美洲人口数量统计(单位:百万)1400 年 1600 年 1800 年 欧洲 52 89 146 拉丁美洲 36 10 19 摘编自杜恩世界史 大时代材料二 15 世纪末,来自亚洲、非洲的稻米开始在西印度群岛出现。随着种17 植园经济的兴起,为解决黑奴的粮食问题,17 世纪中后期稻米开始在北美洲推广种植,并逐渐成为美洲殖民地重要的经济作物,大量出口到欧洲。奴隶们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很容易生病,甚至死亡。正是有奴隶不断死去,奴隶贩子们才好继续开展“肮脏的贸易”。摘编自张兰星稻米在北美大陆的栽培及传播(1)根据材料一,指出 1518 世纪欧洲、拉美地区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美稻米种植业发展的影响。答案:(1)变化:欧洲人口持续增长拉丁美洲人口在 1517 世纪迅速下降,1718 世纪有所回升。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殖民扩张与疾病的传播导致美洲原住民的大量死亡黑奴贸易与欧洲移民给美洲带去了大批劳动力。(2)影响:丰富了美洲大陆的饮食结构促进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造成黑奴的大量死亡,刺激了黑奴贸易的发展。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以得到:欧洲人口持续增长;拉丁美洲人口在 1517 世纪迅速下降,1718世纪有所回升。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所给时间,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殖民扩张与疾病的传播导致美洲原住民的大量死亡黑奴贸易与欧洲移民给美洲带去了大批劳动力。(2)影响:根据材料“15 世纪末,来自亚洲、非洲的稻米开始在西印度群岛出现。”可分析出丰富了美洲大陆的饮食结构;根据材料“17 世纪中后期稻米开始在北美洲推广种植,并逐渐成为美洲殖民地重要的经济作物,大量出口到欧洲。”可分析出促进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根据材料奴隶们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很容易生病,甚至死亡。正是有奴隶不断死去,奴隶贩子们才好继续开展“肮脏的贸易”,可分析出造成黑奴的大量死亡,刺激了黑奴贸易的发展。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遇赤得茶而解”开始,茶就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魏晋以来,茶因清淡虚静而渐渐受到佛、道救徒的广泛受用。唐朝时,饮茶多以茶饼研木,煮茶时讲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当时南方产生了官茶四、寺茶四、农茶园等不同形式的茶园,仅湖州造茶一年就是“万八千四百八18 斤”。唐朝政府还开辟茶马古道、开设茶马交易市场,强化边设管理。随着唐朝与日本、印度、波斯、非洲国家的交流,茶叶也交流到了世界各地。宋元时代,出现了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的习俗。明清时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形成了一条海上茶叶之路,以茶叶为大宗、经蒙古高原到俄罗斯的恰克图贸易也走向兴盛。挺彭星霖基于历史角度分析茶业在我因的发展与兴衰变化等 材料二 1657 年,荷兰人把少量中国红茶转运英因,茶叶首次登陆英伦。1662 年,英王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饮茶嗜好被带入宫延,引得“英人争先恐后以饮茶为一荣幸事”。1668 年,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北美十三州的茶叶转运,使得当地茶价高出英国本土一倍。19 世纪,葡萄牙王室为解决财政问题,将中国茶树引种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郊的皇家植物园,种植、采摘和烘焙茶叶的方法与中国完全一样。在中国茶农指导下,巴西种茶业一度蓬勃发展,在 1873 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上,巴西出产的茶叶赢得了广泛赞誉。巴西人至今仍把茶叫作“洒”,与中文发音非常接近。秘鲁、牙买加、阿根延等南美洲国家也都开展过中国茶树的引种工作。抵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古代,17-19 世纪中国茶对外传播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意义。答案:(1)源远流长,价值和功能不断丰言,文化属性不断增强;规棋不断扩大;逐渐世俗化、普及化;影响范围不断拓展;成为中外交往与民族交融的载体。(任答四点)(2)不同:传播范围扩大到美洲;西欧国家逐渐成为传播的主导力量;传播路径渐以海路尤其是新航路为主;传播过程与西方殖民扩张相伴随,物种与技术交流更趋活跃。原因:新航路开辟,全球交通网络形成,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政策的推动;西欧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初具规棋;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3)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传播了中华文化,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从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遇赤得茶而解开始,茶就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可知,源远流长;19 根据材料“魏晋以来,茶因清淡虚静而渐渐受到佛、道救徒的广泛受用。唐朝时,饮茶多以茶饼研木,煮茶时讲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可知,价值和功能不断丰富,文化属性不断增强;根据材料“当时南方产生了官茶四、寺茶四、农茶园等不同形式的茶园,仅湖州造茶一年就是万八千四百八斤”可知,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逐渐世俗化、普及化;根据材料“唐朝政府还开辟茶马古道、开设茶马交易市场,强化边设管理。随着唐朝与日本、印度、波斯、非洲国家的交流,茶叶也交流到了世界各地。”“随着唐朝与日本、印度、波斯、非洲国家的交流,茶叶也交流到了世界各地”可知,影响范围不断拓展、成为中外交往与民族交融的载体。(2)不同:根据材料“1668 年,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北美十三州的茶叶转运”可知,传播范围扩大到美洲;根据材料“19 世纪,葡萄牙王室为解决财政问题,将中国茶树引种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郊的皇家植物园,种植、采摘和烘焙茶叶的方法与中国完全一样”可知,西欧国家逐渐成为传播的主导力量;从传播路径看,传播路径渐以海路尤其是新航路为主;根据材料中提到的荷兰人、东印度公司等可知,传播过程与西方殖民扩张相伴随,物种与技术交流更趋活跃。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全球交通网路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商主义政策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国家主导的世界市扬初具规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3)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茶叶的外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和中华文化载体,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传播了中华文化,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