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乡村和城镇必考考点训练.pdf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5851668 上传时间:2024-11-2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5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乡村和城镇必考考点训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乡村和城镇必考考点训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乡村和城镇必考考点训练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乡村和城镇必考考点训练 选择题 1、几千年来,成都市始终在龙泉山脉与龙门山脉之间、在岷江与沱江交汇的冲积平原上延续拓展。“两山夹一城”的地理格局是护城的摇篮,却也成为工业化时代的约束。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都城市布局由原来的“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龙泉山由原来的生态屏障转变为城市绿心,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成都迎来千年之变。下图示意成都市“一山连两翼”的空间格局。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龙门山脉一带的“西控”,主要控制的是()A.生态农业的发展规模 B.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 C.低碳科技产业的引进 D.污染型制造业的布局 (2)龙泉山脉以东成为经济高地的优势条件是()A.盛行风下风向,扩散条件好 B.地势平缓,开发空间潜力大 C.与重庆市接壤,交通便利 2 D.长江流经,淡水资源丰富 答案:D B【提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乡区位分析 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解答】(1)成都市“西控”地区分布有龙门山脉,西北与东南地势差异显著,生态环境脆弱,保持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是重中之重,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尤其是重型、污染型制造业的布局与建设。故选 D。(2)龙泉山脉以东为地势平缓地带,土地资源丰富,可以规划布局大型、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成都市向外开拓的重点地区。故选 B。2、“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水源不足 B.地表崎岖 C.热量不足 D.土壤贫瘠(2)以下哪项不是东北的农产品()3 A.大豆,甜菜,鹿茸 B.春小麦,高粱,人参 C.油菜,冬小麦,柑橘 D.玉米,水稻,灵芝 (3)关于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B.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 C.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D.经济越繁荣,工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答案:C C D【提示】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条件。(2)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农产品的分布。(3)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解答】(1)我国东北地区所处的纬度较高,积温低,发展农业的限制因素是热量。故选 C。4 (2)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柑橘是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的典型水果。故选 C。(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越繁荣,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D 符合题意。故选 D。3、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为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重庆中央公园是依托重庆山水风貌特色,由 300 亩的草地、一个湖泊和一个占地 2 万平方米的喷泉组成,是重庆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地方。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重庆城市公园用地的来源最可能为()A.旧城改造用地 B.中心商务区用地 C.城市荒山、湖泊湿地 D.废弃工业用地 (2)与一般的城市建筑相比,城市公园()A.实现城市生态自我修复 B.减少城市土地的浪费 C.布局较随意,区位性不强 D.居民活动量小,维修成本低(3)重庆城市公园建设后,周边明显增多的城市功能区是()A.政务区 B.高级住宅区 C.工业区 D.中心商务区 5 答案:C A B【提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由材料可知,该中央公园用地粗放,且需要自然风景,占地面积广,故城市荒山和湖泊湿地可能性最大。(2)城市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息、游览等文化活动的同时,可以作为城市的蓄水池、温度及湿度的调控器,可以实现城市生态功能的自我修复;寸土寸金的城市,建设粗放的城市公园,不能减少土地的浪费;城市公园需要依托山水,故区位性较强;有大量居民活动,维修成本高。(3)城市公园环境优美,具有休息、游览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优势,为较好的宜居环境,故城市公园周边地区布局高级住宅区的可能性最大。综合题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 年埃及首都开罗人口突破 2300 万,而且人口还在快速增长。从 2015 年开始,埃及政府选择在开罗东部 45 千米处的沙漠中建造新开罗,规划设计总面积 715 平方千米,拥有 21 个居民区和 25 个功能性分区,可容纳 650 万居民。可新首都建成后城市发展也将面临诸多问题。如图示意埃及新开罗的地理位置。6 (1)埃及选择在东部沙漠中建新开罗,请说明理由。(2)简述埃及新首都建成后城市发展将面临的问题。答案:(1)沙漠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避免占用绿洲,减轻粮食危机;可分散开罗城市职能,减轻开罗城市压力;新开罗距离开罗较近,便于开罗城市职能就近疏散;沙漠地区经济落后,建新首都可以带动沙漠地区经济发展。(2)距离尼罗河较远,水源短缺;地处沙漠地区,沙尘危害严重;各项基础设施不完善,财政投资压力大;沙漠地区人口容量小,劳动力不足,人口迁移成本较高等。解析:本题以埃及新开罗的地理位置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区位及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1)埃及选择在东部沙漠中建新开罗的理由,应从土地价格、城市职能、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沙漠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可以降低建设成本;绿洲是主要的农业区,在沙漠建设可以避免占用绿洲,减轻粮食危机;新开罗距离开罗较近,在沙漠建设可以就近分散开罗城市职能,减轻开罗城市压力,缓解城市化问题;沙漠地区经济落后,建新首都可以带动沙漠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7 (2)埃及新首都建成后城市发展将面临的问题可从水源供给、沙尘灾害、基础设施、人力成本等方面说明。埃及新首都位于沙漠,距离尼罗河较远,水源短缺;埃及新首都地处沙漠地区,沙尘危害严重;埃及新首都建设时间短,各项基础设施不完善,当地经济、财政投资压力大;沙漠地区环境较差,人口容量小,劳动力不足,人口迁移成本较高等。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每年入汛以后,我国很多城市面临内涝问题。2021 年 7 月 1921 日,河南中北部出现大暴雨,郑州降雨量达 617.1mm(郑州常年平均降水量为 640.8mm),降雨造成郑州市区严重内涝。材料二很多城市为了缓解城市内涝现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建造雨水花园等措施打造海绵城市。为响应“建设节水型社会”号召,丹东某学校进行了“海绵校园”改造工程。(图)(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郑州市出现严重内涝的原因。(2)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从海绵校园示意图中选择一项适合本校建设“海绵校园”的措施,并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它的作用。(3)简述建设海绵城市的积极意义。答案:(1)夏季多暴雨,降水强度大;路面硬化,下渗作用减弱,地表径流增多;地势低洼处积水,排水不畅。(2)修建地下蓄水池:利用洼地存蓄雨水,滞留地表径流。铺设透水砖: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渗。增加8 绿地面积:滞留地表径流,增加蒸发和蒸腾。利用蓄水修建喷泉: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水循环。(3)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效率,减少城市内涝;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美化环境;调节水循环,优化水体空间分布;利于合理规划城市等。解析:本大题以城市内涝及海绵城市为背景材料,涉及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建设海绵城市的积极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1)城市内涝的原因:出现内涝,从自然因素考虑,主要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城区所在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从人为因素考虑,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减弱。城市规划不够长远,随着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或老化,排水能力不足。由材料可知,郑州市三天的降水量约等于一年的降水量,郑州持续出现强降雨过程,从而导致城市发生了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作用减弱,地表径流增多;城区所在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从而出现了严重的内涝。(2)由图可知,学校建设“海绵校园”的措施有四种:一是修建地下蓄水池,可以利用洼地存蓄雨水,滞留一部分地表径流,从而减少地表径流;二是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地下径流;三是增加绿地面积,能够滞留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同时增加蒸发与植物蒸腾;四是利用蓄水修建喷泉,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环境,同时促进水循环。(3)海绵城市是新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其建设能有效缓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水冋题,有效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创造具备生态和景观等功能的公共空间,是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手段。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效率,减少城市内涝。同时可以调节水循环,优化水体空间分布,还利于合理规划城市,增加植被覆盖率,美化环境,增加空气湿度,减缓城市9 的热岛效应等。6、城市化是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社会发展过程。读中英城市化发展图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图,试从时间早晚、长短和速度快慢等方面比较中、英两国城市化水平从 30%提升到 50%的发展过程的差异。(2)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不少大城市而临交通神堵问题。为缓解大城市交通 拥堵问题,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给政府提出介理建议。答案:(1)城市化水平从 30%开始的时间英国比中国早;城市化水平到达 50%的时间英国比中国早城市化水平从 30%发展到 50%经历的时间英国比中国长;城市化速度英国比中国慢。(2)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或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或疏散中心区的人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或合理规划道路网),加强管理和疏导。(合理即可)解析:10 本题组主要以中国和英国的城市化、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为材料,考查中英城市化的比较、缓解城市化问题的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的地理素养。(1)据图中中国和英国城市化进程可知,英国城市比重达到 30的时间是 1825 年,从时间上来讲,比中国早;发展到 50英国历时约 50 年,中国历时约 30 年,说明历时英国比中国长;就发展速度来说,英国发展速度慢,中国发展速度较快。(2)建议类试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的类型,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主要措施是合理规城市功能区布局;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疏散中心区的人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合理规划道路网、建设过境干道;加强管理和疏导;加强对市民的安全教育和遵守交通规则教育等等方面。小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