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稷下黄老開先者--宋鈃學説體系探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4149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稷下黄老開先者--宋鈃學説體系探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稷下黄老開先者--宋鈃學説體系探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稷下黄老開先者--宋鈃學説體系探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稷下黄老開先者 宋鈃學説體系探論林志鵬一一、前前言言錢穆宋鈃考云:“宋子宗墨氏之風,設教稷下,其殆黄老道德之開先耶”謂宋鈃“宗墨氏之風”,雖未必正確,但他提出宋子乃稷下黄老之開先者,卻是頗具眼力的。宋鈃身處百家争鳴的戰國時代,爲融通道、儒、墨的思想大家,孟子曾在石丘與之論寢兵(孟子告子下),荀子則在其著作中以相當的篇幅批判宋子“見侮不辱”、“情欲寡”之説(荀子的正論、正名)。在莊子天下中宋鈃與尹文本文得到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漢書藝文志匯釋”(項目號 18BZS002)的資助。錢穆:先秦諸子繫年,東大圖書公司,1999 年,第 375376 頁。筆者認爲宋子並非墨徒,宋鈃對墨學的接受主要在救世

2、精神和寢兵主張,其學的基礎乃是老子之學。參考拙著宋鈃學派遺著考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 年,第 242246 頁、第 252258 頁。合論,被視爲重要學派。不過到了經學昌盛的西漢,宋子之説被打入冷宫,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著録“宋子十八篇”,入小説家,貶爲“街談巷語,道聽塗説者之所造”,蓋視爲黄老道家末流。若從道家的學術源流來看,宋鈃一派爲連結老、莊學説的鏈環,其鎔鑄調和的學風更促進各家學術之交流,允爲戰國中期在儒、墨之外的另一顯學。不過,由於宋子書亡佚甚早,歷來學者又多視宋子爲墨家支裔,使得其思想面貌更加模糊。筆者過去曾搜羅宋子一派相關文獻,今重新董理舊説,冀能對該派的學説體系有更深一層的認

3、識。二二、宋宋鈃鈃學學派派的的研研究究材材料料梁啓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曾説:“以吾所見,輯子部書尚有一妙法:蓋先秦百家言,多散見同時人所著書,例如從孟子、墨子輯告子學説;從孟子、荀子、莊子輯宋鈃學説諸如此類,可輯出者不少,惜清儒尚未有人從事於此也。”受其啓發,筆者認爲宋子雖佚,仍可對其學説進行研究,相關材料可分爲三類:一是先秦諸子書中所見對於宋鈃一派29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按,漢書藝文志“宋子十八篇”,班固自注:“其言黄老意。”是仍承認其爲黄老道家。宋子書在隋書經籍志已無著録,蓋亡於漢魏六朝之際。參考拙著戰國諸子評述輯證,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年,第 87101 頁。梁啓超:中國近

4、三百年學術史,東方出版社,1996 年,第 294 頁。之評述資料。其中莊子天下對該派有較全面的論述,且文中直引宋鈃之語,爲考證其思想内涵的礎石。荀子中的正論、正名以較長的篇幅批判宋鈃“見侮不辱”、“情欲寡”之説,亦不容忽視。此外,孟子告子下記載孟子與宋鈃論寢兵一事,可資考證宋鈃之年世;韓非子顯學以“寬”、“恕”二語歸納宋鈃思想,可見其學説之精神;尹文子記載彭蒙與宋鈃辯“聖人之治”與“聖法之治”之異,則可用以區别宋鈃與彭蒙、慎到一派之分際。上述文獻雖屬間接之評述材料,但因宋鈃著作早亡,若要鉤稽其遺説或佚篇,必須以這些材料作爲研究的起點。第二類材料是前人指爲宋鈃遺著之管子的心術、白心、内業,吕氏

5、春秋的去尤、去宥等篇。由於學者對於諸篇所呈現之思想内涵理解各異,産生較大的争議,所以在研究時需從材料本身出發,即通過詳細的校釋,先復原文本,然後在此基礎上考證各篇之文獻性質及學派歸屬。就筆者所考,管子 心術上(前半爲“經”,後半爲“解”)、心術下是一組包括“經、解、傳”的作品。從思想内涵來看,心術上經文當爲宋鈃一派所作,但其解文大談“因循”之論,且略具稷下精氣論色彩,其詮釋與經文原意不盡相合,疑爲田駢、慎到一派學者所作。至於心術下乃對心術上經文作進一步的引伸發揮,可視爲其“傳”,故附於解經之文後。39稷下黄老開先者關於宋子學派著作的研究概況,參考拙著宋鈃學派遺著考論,第 27 頁;揣松森宋子研

6、究綜述,湖北工程學院學報,第 32 卷第 5 期(2012 年 9 月),第5153 頁。參考宋鈃學派遺著考論,第 163170 頁。心術下所論大體上切合心術經文,惟該篇提出“精氣”一詞,而文獻中未見宋鈃談治氣養生之記載,所以難以判斷其是否爲宋子一派所作,但大體可歸爲稷下黄老著作。被一同收入管子的白心多處申論老子義理,又主張“義兵”,反對“盈滿”,與傳世文獻所述宋子學風較近,疑爲該派作品。至於内業雖可與心術下比附,但該篇前後大談精氣論與長壽養生,篇旨與心術上、白心不同,疑爲稷下道家以精氣説爲基礎,雜糅心術説及醫家養生理論的集大成之作。此外,吕氏春秋的去尤,去宥二篇,以短小寓言陳説“去囿”的道理

7、,與宋鈃學説合,前人如陳奇猷、郭沫若等已指爲宋鈃、尹文一派之作,筆者認爲此説可從,二篇當爲宋子後學採擇、鈔撮戰國時期流行的“别囿”故事集。除上述傳世文獻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有彭祖一篇,其内容託言耇老問道於彭祖,敷陳“慎終葆勞”、“五紀畢49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參考宋鈃學派遺著考論,第 171179 頁。參考宋鈃學派遺著考論,第 125129 頁。錢穆莊老通辨釋道家精神義説:“或以白心篇與心術、内業齊舉並稱,則非其倫也。大抵内業最粹美,心術上次之,而白心爲下。”以思想的精深程度來説,内業誠爲上述管子四篇之冠,可視爲戰國時期黄老道家修身論的典範之作。陳奇猷:吕氏春秋校釋,華正書局,198

8、8 年,第 690 頁;郭沫若:宋鈃尹文遺著考,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550 頁。顧頡剛在史林雜識初編宋鈃書入小説家留意到二篇體製略有差異,他説:“去尤篇末云:解在乎齊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妬也,皆有所乎尤也。此兩事皆見先識覽去宥,一若去宥爲去尤之傳者。”鵬按,從體例上來看,二篇當如顧氏所言,原本有經、説之别,其形式如韓非子的内儲説、外儲説,但編入吕覽時割裂爲二,内容亦可能經過删改。周”、“心白身懌”等説,並有主敬慎、非鬬及戒驕泰盈滿之論。周鳳五先生曾指出:竹書内容夾雜儒、道,篇中“心白身懌”一語和管子白心及莊子天下所述宋鈃一派有關。筆者通過竹書文本的復原和

9、思想内涵的討論,認爲此篇可以歸入宋子學派著作。第三類材料乃戰國時期其他諸子之著作以及史記、漢書等相關史籍,可視之爲背景材料。對於某一思想家的研究,不能僅限於其學説内涵的發掘,而應該將之置於歷史的脈絡,論述其思想源流及其在學術史之地位。宋鈃之學説具有融通道、儒、墨的特色,他又與其他稷下先生彭蒙、田駢、慎到、尹文、荀況等論辯交往,因此要梳理宋鈃思想之源流及其與諸子之關係,必須參照老子、莊子、尹文子、慎子、荀子等傳世文獻以及近出子思學派竹書(如郭店五行、性自命出等篇)。惟上述諸子著作需經過甄别,如尹文子、慎子涉及材料的真僞問題,老子、莊子又有著作時代先後之争論。此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孟子荀卿列傳及

10、鹽鐵論論儒59稷下黄老開先者周鳳五:上海博物館楚竹書彭祖重探,南山論學集 錢存訓先生九五生日紀念,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年,第 1115 頁。參考拙著宋鈃學派遺著考論,第 7480 頁。周鳳五先生指出:郭店楚簡中的儒家著作“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緇衣、五行、性自命出、成之聞之、尊德義、六德等八篇的寫作,直接間接都與子思有關,内容也都是子思生平或學術思想的記録與闡述。上述八篇似乎可以匯爲一編,且很可能就是傳自先秦,北宋以後日漸散佚的子思子的主體。”見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54 頁。類似看法又見李學勤荊門郭店楚簡中的

11、子思子,重寫學術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記述戰國時期稷下先生之事蹟,這些史料雖出自漢代學者之手,但對於討論宋鈃與其他諸子之年世及關係仍頗有助益。三三、宋宋鈃鈃思思想想研研究究述述評評在上世紀四零年代,劉節、郭沫若對宋鈃一派的學説面貌已作了比較深入的討論,其所據材料除了傳世文獻中對於宋子言行的記載,還包括他們所認定的宋鈃學派遺篇,即管子的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内業等篇。七零年代後,學者對於上述管子四篇的學派歸屬有較大争論,也因此對於劉、郭之説持着保留的態度。在海外漢學家方面,史華兹(Benjamin I.Schwartz)和葛瑞漢(Angus C.Graham)對於宋鈃的思想頗有研究,

12、他們主要根據傳世典籍中所見宋子評述資料,態度較爲矜慎,也提出一些值得重視的看法。兹引録四家之説,間下己意,以作爲復原宋子學説體系的鋪墊。郭沫若將“宋鈃、尹文”視爲一派,他根據傳世文獻中對於二子的評述資料指出:69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劉節:管子中所見之宋鈃一派學説,劉節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 年,第193209 頁;郭沫若:青銅時代宋鈃尹文遺著考,收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第 547572 頁。或仍持舊説,主張諸篇爲宋鈃、尹文一派作品,如杜國庠、李學勤、金德建等;或認爲田駢、慎到所作,如朱伯崑、裘錫圭、吴光(前二者後來放棄此説);多數的學者則擱置學派歸屬的討論,籠統地認爲心術等篇爲

13、“稷下黄老道家”著作。郭説的主要根據爲莊子天下將二子合論。白奚稷下學研究認爲宋鈃、尹文的學説差異較大,當别而視之,其説是。我們可以知道宋派學説的大概,他主要在談心與情,心欲其無拘束,情欲其寡淺,本“黄老意”,是道家的一派。主張見侮不辱,禁攻寢兵,因而也頗接近墨子,故荀卿以“墨翟、宋鈃”爲類。也談名理,但不主張苟察,而且反對苟察,雖然與惠施、公孫龍異撰,但因談名理,故亦被歸爲名家。孟子、荀子都尊敬宋鈃,而且都受了他的影響,可見和儒家的關係也並不很壞。郭氏將宋鈃思想的主軸定爲“心、情”之學,大致不誤。宋子主張“見侮不辱”、“禁攻寢兵”表面雖與墨子接近,但其立説基礎迥異,劉咸炘就認爲,墨子之説以兼愛

14、爲本,以實利爲主;宋、尹之説則以人情爲本。劉氏説:“宋、尹曰以此白心,而墨則曰備世之急,此則異矣。其同者,其形跡也;不同者,所持之故與其説之柢也”。前引郭説認爲宋子“也談名理”,這主要是尹文的學説特色,宋子一派或許受儒家“正名”之影響,也有類似的主張(如上博竹書彭祖有“正五紀”説)。關於宋鈃與儒家的關係,郭沫若進一步根據心術等篇認爲宋、尹“採取道家的立場而卻與儒家旁通合乎儒家的地方,則是他們並不非毀仁義禮樂(按,引心術上、内業爲79稷下黄老開先者郭沫若:宋鈃尹文遺著考,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第 551 頁。劉咸炘:子疏定本,劉咸炘學術論集子學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 93 頁。

15、見該篇竹書簡 5“五紀必(畢)周,雖貧必攸;五紀不正,雖福(富)必失”,“五紀”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證)”。“宋鈃這一派,無疑是戰國時代的道家學派的前驅,而它的主要動向是在調和儒、墨的。”在討論白心時,郭氏留意到該篇對於“中”的觀念特别强調,他敏鋭地指出内業、白心的“中”字都是内心的意思,認爲“這似乎是受了皇子貴衷、子莫執中或子思的中庸之類的影響”。鵬按,其拈出孔伋作爲宋子“心學”的可能來源,值得重視。劉節將宋鈃學説的來源推至孔、墨,他説:孔子以“仁”(忠恕)説德孔子之後,對於心的研究越加普遍與深刻。其代表的人物是孟子與宋鈃。另外一派,是想設法取孔子説“仁”的精神而代以“兼愛”

16、,專向客觀社會方向發展的,是墨翟。可是宋鈃的思想,是間於墨學與孟學之間的(按,劉氏下文引天下以禁攻寢兵和救世精神爲宋派承自墨學處)。一方面(宋鈃之説)同孟子的“養心莫善於寡欲”説極相接近。天下篇説“以禁攻寢兵爲外,以情欲寡淺爲内”宋鈃一派確是兼有孔學、墨學之長,也可以説真正調和孔、墨兩家學説的,只有宋鈃一個人。劉氏將宋子之學置於戰國時期心性之學發展的歷程中觀察,指89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郭沫若:宋鈃尹文遺著考,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第 566 頁、570 頁。郭沫若:宋鈃尹文遺著考,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第 569 頁。劉節:管子中所見之宋鈃一派學説,劉節文集,第 193194 頁。出

17、其與孟子“養心”之説相近,頗具啓發性。宋、孟之心學往上推溯,其共同來源疑爲子思。孔伋(公元前483前402 年)與墨翟(前 480前 390)並世爲戰國早期儒、墨二派大師,宋鈃之年世(前 382前 305)晚於二子,受兩派顯學之影響,其所調和之對象,精確地説當是“子思、墨翟”之學。從郭、劉二氏的討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宋鈃之學作爲稷下道家之先驅,具有融通儒、墨的特色,其思想以天下所稱“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的“心術”説作爲主軸。對於宋子的心學,葛瑞漢、史華兹有更深一層的體會。葛瑞漢注意到宋鈃對於“心之行”的强調具有建立“主體性”的重要意義,他説:宋鈃有别於墨家的地方在於提出一個實行改革的新處方

18、,通過意識到觀點狹隘(别囿)來改變人的内心世界,從他人的判斷祛除自負自大,以及認識到人把本來不多的基本需要人爲地膨脹了(按,即“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爲欲多”)。孔子和墨子把“行”理解爲社會行爲,宋鈃强調注意“心之行”。他在轉向專注内心方面扮演了主要角色。99稷下黄老開先者參考拙著宋鈃學派遺著考論,第 258269 頁。子思與墨子的年世約數從錢穆説,參考先秦諸子系年,第 8990 頁、第 172176 頁、第 616 頁。宋鈃的年世約數從顧實説,見莊子天下篇講疏,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年,第128 頁。關於天下篇二句的解釋,參考宋鈃學派遺著考論,第 1718 頁。葛瑞漢:論道者 中國古代

19、哲學論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第115116 頁。天下説宋鈃“接萬物以别宥(囿)爲始”,葛氏指出宋子提出“别囿”説的目的在改變人心,其説是。宋子的“别囿”即去除外在的物欲及世俗觀念對人的拘限,試圖恢復人心的澄澈狀態(即“白心”)。另一位漢學家史華兹認爲宋鈃的道家色彩體現在“内在超脱的態度”。在一篇合論宋鈃與慎到的文章中,史華兹又提出宋子之學略有“工具性道家學説”的色彩。他説:通常被認爲是具有道法結合思想的宋鈃和慎到,他們身上道家思想因素雖然在精神獨立和内在超然方面呈現出鮮明的老、莊特色,實質上卻是他們用來實現社會改良的工具。宋鈃、慎到真正關注的,並不是本體意義上的“道”,而是“道

20、”在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實現。他們對“道”的追求包括了以平静超脱的内心狀態去實現自己積極的社會理想。宋鈃的淑世精神雖受到墨子的影響,但其改造社會之道並非如001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史華兹: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329 頁。按,所謂“内在超脱的態度”即莊子逍遥遊所述宋榮子(即宋鈃)“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史華兹所謂“工具性的道家學説”即顧立雅(Herrlee Greel)所稱“目的性的道家學説”,指申不害、慎到等具有道、法融合色彩的學説。按,從尹文子“田子讀書”章可以看出宋子在政治上仍重人治,此點與田駢、慎到“以法齊

21、物”,主張法治的立場迥異。參考拙著戰國諸子評述輯證,第 1719 頁。史華兹:黄老學説:宋鈃和慎到論評,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 128 頁(引自文前摘要)。墨徒般“日夜不休,以自苦爲極”,亦非如慎到等道法家注重“法”的優先性,而是具有内在精神革新的意義。史華兹在文中討論孟子告子下 宋鈃與孟子遇於石丘章,提出如下的觀察:在與孟子的一次邂逅中,我們看到他奔波於秦、楚之間,勸説統治者不要發動戰争,當孟子問及他有何論據時,他回答要以“言其不利”來説服他們。這裏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墨家模式的積極分子,實際上是一種在墨子身上也看不到的激進的新模式的跡象,宋鈃準備越過政治機構而直

22、接呼籲人民“以此周行天下,上説下教,雖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見厭而强見也。”(天下)(道家思想在其身上的體現)似乎是他們内心生活自由和保護心靈不受流行於他們所生存的環境中之虚假的善惡觀念所干擾的真切感受。他們如果是墨家,就會感受到墨子對於人們内在精神狀態的嚴重忽視可能是其世界觀中的缺陷之一。他們忍受着人們的淩辱和污蔑,因爲他們從心裏明白,這些侮辱並不能傷害他們真正的尊嚴。儒家的君子達不到這種平静,他必定在意自己人格的受辱,因爲禮的整個結構都依賴於對君子尊嚴的維護。宋鈃則可以避開一切怨仇和争執,因而,就其内心之不受外界干擾而言,他的確具有老莊式發自心底的精神獨立。而這種内心的平静,非

23、但不妨礙他處世的積極,反倒使101稷下黄老開先者他更加堅定,他在内心的平静、滿足與爲了人類幸福的不倦努力之間劃了一道清晰的界限。他對於“人之情欲也寡,而皆以己之情欲爲多”的堅信,與墨子認爲人們處在“自然狀態”下,死守着自身利益的觀點形成鮮明的對照。這一信念鼓勵着他,相信自己能够通過説教來打動人們。此處所論頗能見宋子之學與儒、墨之分野,如果我們對比三家宗師之教,孔子以詩書禮樂之“文”和“仁德”授徒,墨子從實用功利的角度教導世人要“泛愛兼利”,宋鈃則强調以“心術”(去囿、白心)上説下教。四四、宋宋子子學學説説體體系系復復原原綜合上節所述前賢之説,可以將該派的學説體系描述如下:宋子一派認爲要達到“天

24、下安寧”,除了列國要“禁攻寢兵”,還需以“心術”作爲改革社會之道。宋子的“心術”是以“白心”爲個人修身之境界,以“去囿”爲治心的方法,而去囿的主要内涵在“人之情欲寡”及“見侮不辱”。宋子後學或受尹文、慎到影響,亦有“正名”(遠紹孔子)及“静因之道”(承自老子)的主張。兹將上述要點略加説明:1.心術及白心:宋鈃重視心的作用及地位,以“心術”爲其201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史華兹:黄老學説:宋鈃和慎到論評,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 132133 頁。理論主軸。所謂“心術”即“心之行”。管子心術上經文開篇便説:“心之在體,君之謂也。”莊子天下亦點出宋子之學的要旨在於“語

25、心之容(用),命之曰心之行”。天下又謂宋子一派“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苛於人,不忮於衆。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白心即彰明其心,使心恢復本然澄澈的狀態。管子白心更以此爲主旨,除以隱語論心爲人身之主宰,並呼籲人們通過審慎的觀察,去除外在事物對心的干擾,如云:“人言善亦勿聽,人言惡亦勿聽,持而待之,空然勿兩之,淑然自清,無以旁言爲事成。察而徵之,無聽而辨,萬物歸之,美惡乃自見。”“白心”可視爲宋鈃學派追求之境界,其工夫則在别囿。2.去囿:天下謂宋子“接萬物以别囿爲始”,所謂“别囿”即去囿,其内涵包括“不爲苛察,不以身假物”、“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苛於人,不忮於衆”

26、、“定乎内外之分”,即將外在的榮辱及多餘的物欲視爲人心之囿限,别而去之,維持心之潔白。心術上經文云:“虚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絜,神乃留處。”又云:“君子不訹乎好,不迫乎惡。恬愉無爲,去智與故。”皆合於别囿之旨。此外,吕氏春秋去尤説:“所以尤(囿)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與因人所惡。”將人之蔽囿歸結爲心中之喜惡,既有喜惡,則外有所重,而“外有所重者,泄蓋内掘(拙)也”。同書去宥也説:“凡人必别囿然後知,别囿則能全其天矣。”301稷下黄老開先者在宋鈃之後,戰國諸子圍繞“去囿”,提出一些不同的主張,參考拙文戰國諸子的“别囿”觀,中國文化第 44 期(2016 年 10 月)。3.情欲寡淺:宋鈃主張“

27、以情欲寡淺爲内”、“情之欲寡以爲主”,又説:“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飢,不忘天下。”(天下)宋子倡“情欲寡”乃認爲人心的欲望本來不多,卻自以爲本性多欲,如此只會徒增煩擾及紛争。4.見侮不辱:宋鈃特别强調對於“榮辱”觀念的破除,緣於民間的私鬥往往因爲言行的侮辱而生。以宋子來看,世俗所謂“榮辱”,不過是一種思想上的拘束,應當打破,所以他主張“見侮不辱,救民之鬥”,榮辱之囿既破,則可使民無鬥。此外,莊子逍遥遊謂宋子“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即將世俗之非譽榮辱置於度外。葛瑞漢認爲:“見侮不辱的趣味在於它引起一個問題:個人的自我評價能否完全獨立於他人的好惡。宋鈃和

28、莊子主張它能够獨立而且應該獨立。”5.正名:戰國竹書彭祖如前所述,爲宋子一派作品,篇中宣導等級名分乃人之綱紀,必須遵守,簡文説:“父子兄弟,五紀畢周,雖貧必攸;五紀不正,雖富必失。”管子心術上也强調“君臣父子人閒之事謂之義。”解文謂“義”爲“各處其宜”。此主張表現出宋鈃兼融儒家學説的一面。宋派上承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之正名觀,主張“正名自治之,奇名自廢。名正法備,則聖人無事”(白心),“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當謂之聖人”(心術上)。6.静因之道:心術上由虚静推出静因之道,可能爲宋子401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葛瑞漢:論道者 中國古代哲學論辯,第

29、117 頁。一派對老子虚静無爲説的發展。所謂“静因之道”即“其應也,非所設也;其動也,非所取也。”“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需要指出的是,心術上經文雖初步提出“因”、“應”之觀念,但全篇所重仍在“虚”、“静”,解文則受慎到一派影響,大談因循之論。此外,白心云:“聖人之治也,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不可常居也,不可廢捨也。隨變以斷事也,知時以爲度。”亦合於静因之説。上述宋鈃學説,“去囿”、“情欲寡淺”及“静因之道”,可視爲老子之學的進一步發展;“正名”受儒家影響,“心術”説則更受子思學派之沾溉;而“禁攻寢兵”雖受墨家影響,但立論基礎不同。綜合來看,宋鈃學説融合道、儒、墨,而以老學爲其根柢。若以漢人學術流派之劃分,其思想當歸入道家。作者簡介:林志鵬,臺北人。武漢大學歷史學博士,目前爲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爲先秦學術史、戰國西漢簡帛古書。在相關領域已出版專書兩種(宋鈃學派遺著考論、戰國諸子評述輯證),發表論文五十餘篇。501稷下黄老開先者參考拙著宋鈃學派遺著考論,第 242245 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