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人教版高中历史必考考点训练人教版高中历史必考考点训练 单选题 1、19 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索“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都是清政府签订条约或给予照会承认的,张之洞称此为“隐成瓜分之象”。这一现象 A让西方国家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促使中华民族彻底实现了觉醒 答案:B 解析:虽然列强没有对中国进行直接的瓜分,但还是强索“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实际上也是对中国的一种瓜分,这就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B 项正确;列强没有对中国进行直接的瓜分和宰割,排除 A 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才使清政府成为洋人
2、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的觉醒,排除 D 项。故选 B 项。2、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纲领的制定 A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以近代中国国情为依据 C凸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使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中共二大上提出了打倒军阀和推翻帝国主义的主张,这一纲领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更加切合中国的国情,B 项正确;中共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 A 项;这一纲领的制定主要2 是符合中国国情,指导中国革命,没有凸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排除
3、C 项;遵义会议使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排除 D 项。故选 B 项。3、自武昌起义胜利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 682 个,其中属于政治党团者 312 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A政党政治在中国确立 B政治改良目标实现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答案:C 解析:“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反映了政治党团建立数量多,而政治党团是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这体现了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C 项正确;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当时中
4、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建立真正的政党政治,排除 A 项;政治党团数量多并不能说明政治改良的目标实现,排除 B 项;民国二年是 1913 年,当时专制主义并没有彻底根除,排除 D 项。故选 C 项。4、下图为 1952 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俘的“联合国军”战俘举办的“战俘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场景。这一举动 A促成了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B体现了中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C打破了西方阵营对中国的封锁 D改变了西方人对新中国的认识 答案:B 解析:3 从材料中的志愿军为“联合国军战俘”举办“战俘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行为来看,这发扬我军优待战俘的传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以人为
5、本的内涵体现,B 项正确;朝鲜停战协定是在 1953 年签订的,与材料无关,排除 A 项;此时并未打破西方阵营对中国的封锁,排除 C 项;该行为并未改变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认识,且朝鲜战争胜利后,西方人对中国人更多的是呈现敬畏的态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小提示:5、1928 年国民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由此可见国民党训政 A是国民党成为统治者后的民主政治 B是孙中山“革命程序”论的实践 C反映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D实质为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答案:D 解析:“训政”期间,
6、国民党以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掌管国家,这实质上是国民党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D 项正确;“训政”不属于民主制,排除 A 项;“训政”违背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排除 B、C 项。故选 D 项。6、18501930 年,东南亚的森林覆盖率从 85.3%减少到 73.2%。东南亚原本以森林、荒野和沼泽为主的生态系统转变成以人类干预自然为特征的农业生态系统,形成“整齐划一、有序排列”的种植园自然景观。材料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B殖民扩张造成新的生态危机 C东南亚经济现代化的初步发展 D国际范围内分工进一步发展 答案:B 解析:近代西方殖民扩张活动,种植园经济进一步发展,造成东南亚地区生
7、态环境面临危机,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殖民活动带来的问题而非进步性,排除 A、C 项;D 项与题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材料分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 材料一:1945 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材料二: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材料三: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
8、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了怎样的方针?(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请举一例加以说明。(3)材料三中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积极应对,外交成就显著,试举一例加以说明。答案:(1)意图:称霸世界;影响;形成两极格局;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或一边倒;(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影
9、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史实: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或中美关系正常化;(3)标志:苏联解体;史实: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解析:(1)根据材料“.“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再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是形成了两极格局。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根据材料“.“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5 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结合所学书本知识可知:力量有,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
10、提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是: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具体史实有: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或中美关系正常化。(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标志:苏联解体;具体史实有: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小提示】(1)第一问: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了怎样的方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来回答。(2)第一问: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请举一例加以说明?根据材料合所学书本知
11、识作答。(3)第一问:材料三中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回答重点考查分析和概况材料的能力和对课本基本知识再现的能力。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李大钊(18891927 年),河北省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期间,他撰写了政治对抗力之养成等文章,所运用的理论资料正是当时在日本流传的欧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家的民主自由思想和学说。1916 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18 年,李大钊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在此期间,他介绍毛泽东到北大工作,周恩来、邓中夏等党的早期领袖和其他社会仁人都受到过李大钊的影响。1
12、920 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讲授现代政治、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他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劳动教育和妇女解放运动,“更多地注意劳工、农村、妇女、青年问题”,1920 年 8 月,李大钊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在以后领导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1923 年 10 月,李大钊被孙中山委任为国民党改组成员。1927 年,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他被捕入狱,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杀害。摘编自白寿葬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思想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大钊的历史贡献。答案:(1)转变:由宣传西方民主自
13、由学说转变为信仰宣传马克思主义。原因:一战暴露西方文明的缺陷;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北洋军阀统治,民族危机严重;中国资产阶级的救亡实践遭受挫折;新文化运动和五四6 运动影响;李大钊个人的爱国情怀和探索精神等。(2)贡献:领导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开设课程等方式积极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立早期党组织,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影响早期党员;参与国民党改组,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发表相关文章,推动妇女解放运动与工农运动。解析:(1)转变:根据材料“早年留学日本期间,他撰写了政治对抗力之养成等文章,所运用的理论资料正是当时在日本流传的欧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家的民主自由思想和学说”“19
14、20 年 8 月,李大钊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在以后领导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可知,由宣传西方民主自由学说转变为信仰宣传马克思主义。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暴露西方文明的缺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民族危机严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资产阶级的救亡实践遭受挫折;根据材料“1916 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个人的爱国情怀和探索精神等。(2)贡献:根据材料“1916 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可知,领导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根据材料“1920 年,李大
15、钊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讲授现代政治、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可知,开设课程等方式积极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根据材料“1920 年 8 月,李大钊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在以后领导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可知,成立早期党组织,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影响早期党员;根据材料“1923 年 10 月,李大钊被孙中山委任为国民党改组成员”可知,参与国民党改组,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根据材料“他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劳动教育和妇女解放运动”可知,发表相关文章,推动妇女解放运动与工农运动。所以答案是:(1)转变:由宣传西方民主自由学说转变为信仰宣传马克思主义。原因:一战暴
16、露西方文明的缺陷;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北洋军阀统治,民族危机严重;中国资产阶级的救亡实践遭受挫折;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李大钊个人的爱国情怀和探索精神等。(2)贡献:领导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开设课程等方式积极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立早期党组织,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影响早期党员;参与国民党改组,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发表相关文章,推动妇女解放运动与工农运动。【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中共党史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归纳。7 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17、眸】材料 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虽偏安江南,东晋南朝在礼仪制度上居于优势地位,仍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同样在文化标准上,北魏虽然有限度地承认南朝作为华夏政权的合法性,但以“中夏”自居,视南齐为“南夏”。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摘编自赵
18、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2)据材料概括北魏政治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政权塑造华夏正统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有利因素: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和意识逐步增强,孝文帝迁都洛阳;占据传统中国的政治中心,具有政治地理优势。不利因素: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在礼仪文化方面居于劣势地位;北魏政权中的守旧势力较强。(2)特点:吸纳华夏礼仪的同时保留鲜卑旧俗。积极影响:增强北魏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汉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奠对基础。解析:(1)有
19、利因素:根据材料“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可知,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和意识逐步增强;根据“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占据传统中国的政治中心,具有政治地理优势。不利因素:根据材料“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可知,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结合所学从北魏在礼仪文化方面居于劣势地位;北魏政权中的守旧势力较强等方面进行补充。(2)特点:根据材料“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
20、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8 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可以得出吸纳华夏礼仪的同时保留鲜卑旧俗。积极影响:根据材料“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 础等方面概括。所以答案是:(1)有利因素: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和意识逐步增强,孝文帝迁都洛阳;占据传统中国的政治中心,具有政治地理优势。不利因素: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在礼仪文化方面居于劣势地位;北魏政权中的守旧势力较强。(2)特点:吸纳华夏礼仪的同时保留鲜卑旧俗。积极影响:增强北魏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汉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为国家统 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从可从增强北魏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小提示】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第一问的因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华夏认同观念、孝文帝迁都洛阳等角度分析有利因素,从北魏礼仪的局限性和保守势力较强角度分析不利因素;第二问,特点依据材料“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分析概括;积极影响依据材料,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