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农谚的概念、特点与价值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3136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谚的概念、特点与价值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谚的概念、特点与价值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谚的概念、特点与价值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今农业2023年第2 期农谚的概念、特点与价值思考孙忠祥1胡泽学张莹1陈婧怡?(1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博综合部,北京2中国农业博物馆古农书专项办公室,北京摘要农谚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当地农业的种植历史及耕作经验,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厘清农谚的基本概念,分析农谚特点,挖掘农谚价值,指出农谚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阐述农谚具有地域多样性、种类多样性、历史传承性、乡土民间性、简单实用性和应用局限性的特点,提出农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学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为进一步做好农谚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提供支撑。本研究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推动中华优

2、秀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农谚;农耕文化;概念;特点;价值100026;100026)农谚是中国农耕文化和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种植、土壤、养殖、园艺、气象等各个方面,不但为我们描画了当地农业的种植历史及耕作经验,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谁知岁丰歉,实系国安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2 ,农谚中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现代农业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中国农业发展悠久,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的传承有两种主

3、要的方式:农书和农谚。农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农事生产活动中,其能够得到传播,就代表着具有普遍适应性,因为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农谚与农书等正统农学相比往往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有农民自己的农书之称 3。现如今对古农书研究已相当成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现代的102农学家、史学家却对农谚的研究不多,如陈苹和刘治立分别分析了山东农谚和庆阳农谚的特点与价值 415 ;吴辉祥和刘子妤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农谚的语言特点与文化特征 3L6;王柳芳指出农谚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7。由此可见当下对于农谚的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个地区或者省份,对全国农谚的特点分析与价值挖掘还不够全面。因此,通过

4、收集全国农谚,厘清农谚的基本概念,全面分析农谚特点,挖掘农谚价值,对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一、“农谚”的概念厘清农谚的概念,是搜集、整理与研究农谚的基础。从形式逻辑关系上得知,农谚农谚的概念、特点与价值思考应该是语的一个子集或者一个组成部分。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同时也是群众社会活动因此,要了解“农谚”,我们首先要对“的反映。语”有一定的了解。(二)“农谚”的概念(一)“语”的概念1.现有工具书对“农谚”的定义:农谚语产生的时间目前无法准确地考证,谚是语中的一大类,新华汉语词典从文献记载来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2 0 0 4)、

5、当代汉语通用词典和汉英双诗经,距今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8 。有的语现代汉语词典(2 0 0 2 年增订本)等辞书学者甚至还提出其形成于文字产生之前的观都把它定义为“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通常点,他们认为谚语最早是形成于人们的劳动是由农民长期经验积累所得,对农业生产有生产活动之中,并通过口语进行传播 9 1。一定指导作用 14-16 。根据辞海(19 8 9中国古代就有关于谚的研究,许慎说年缩印本),农谚是“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文解字中说道:“谚,传言也”,谚语是人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们口耳相传的语言 4。在传统的分类标准中出的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歌谣与谚是难以区分的

6、,而今,对于歌谣与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谚的定义虽未达成一致,但其界限愈发明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的作用 17 。显。万建中认为,“它(谚语)的产生应该2.已有学术成果对“农谚”的定义:比劳动号子和即兴式的抒情歌谣稍后,是人谚语具有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农与谚语们经历了一定阶段的反思才会出现。它不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所反映的内容方面,农是感性的,而是经过反复深思,得到多次生谚起源于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对于农业生产活实践印证才概括出来的理性思维。”就中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中国农谚我们可以看出,歌谣是主观情感的表达,而中,把农定义为:“农谚就是中国历代的谚则是知识经验的累积 10 。辞

7、海(第七劳动农民,以精炼生动的简短语言,交口相版)中把谚语定义为“熟语的一种。流行于传,世代相袭,用以传授农业生产经验的农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寓意丰富深刻的语句,大业谚语。18 林仲凡认为:“农谚”也就是农多反映人民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经验。字句较家流传的语言的意思,或者说是一种农家流整齐,有的还押韵”1。当代汉语词典传的“行话。”19 殷书柏认为:“所谓农谚是把语定义为“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12 。指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古代汉语大词典把谚语定义为“熟语的它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话反映出有关农业生一种。流传于民间的一些现成而固定的语产的某种经验和道理。”2 0 1张家炎认为:“农句”13。

8、刘子妤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谚语下了谚就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以精炼生动的简短定义:语是以传授知识指导实践为目的的语言,交口相传,世代相袭,用以传授农业熟语,“内容上以知识性为根本特征”“结构知识的农业语。”2 0 1游修龄认为:“农谚即上是表示完整的句子”,表达上“表示判断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推理”,句型上多种多样,字数上长短不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一,风格上口语化而不失庄严 6 作用。9 尹君和苏筠认为:“农谚是以地方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谚语的一些特自然条件、技术能力为认知背景的农业生产征:谚语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具有鲜明的经验的提炼,因此,具有生动形象的认知、

9、口语性,并且在人民群众之间广为流传,是传承意义,同时具有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有103古今农业效性。”2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农学卷把农定义为:“中国农是中国传统农业中独具特色的一份宝贵遗产,它是中国历代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精炼生动的简短语言,顺易记的歌谣形式表述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结晶”2 2 。吴辉祥认为:“农谚是谚语中的一大类,对农谚的定义应该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谚只包括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谚,它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结晶,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广义的农还包括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及阶级斗争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农谚是农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

10、其不仅可以指导农业生产,还可以指导农民的日常生活,影响深远。”3 张黎认为:“农谚是农民们的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其形式短小精炼,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和继承,主要功能是传授农业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也能表达农人们的生活哲理和思想感情。2 37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农谚”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农谚是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其中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广义上的农谚是指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谚语,既包括农业生产,也包括农村社会治理、农民生活等内容。弄清农谚的概念,对准确把握农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指导农谚的搜集整理研究与应用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二、“农谚”的特点倪根金教授在综合各家的定义的基

11、础之上,指出农谚的两点基本特征:“一、在内容上,是与农业有关,是农民生产、经营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二、在形式上,主要是通过口头形式,世代相传,表述简练、顺口,其中后者特征实质上也是语的根本特征”2 4。结合收集的农谚内容,笔者认为农1042023年第2 期谚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成六个,分别为地域多样性、种类多样性、历史传承性、乡土民间性、简单实用性和应用局限性。(一)农谚的地域多样性中国地域辽阔,基于中国农业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种植方式与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区的农谚内容反映着当地独有的地理、气候条件。比如: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小满前后,种瓜

12、种豆”,江苏、浙江等地的“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四川等地的“惊垫前后,种瓜种豆”等充分反映了同一物种在不同地理区域的种植时间区别。不同地区的农谚类型也有很大的区别。北方以小麦、高梁等旱作农业语为主,如小麦“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南方以水稻、茶等作物谚语为主,如水稻“小暑小割,大暑大割”,这与中国农业的分布类型是相对应的。由于种植的作物上有很大的区别,因而所形成的农谚也各有特点,种类亦有区别。正是农业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形成了形式多样、因地制宜、因物制宜、丰富的农谚。(二)农谚的种类多样性农谚涉及有关农业的各个方面。下图是通过分析中国农谚内容得出的各类别农谚数量 18,由图1可以看出,农谚涵盖了作

13、物、气象、土肥水、林牧副渔等多个方向,其中作物类别比重最大,由此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对中国农粗略统计,在32 2 0 7 条农谚中,农作物方面的农谚共有16 9 8 7 条,占5 3%。其中,粮食作物方面的农谚有10 9 0 9 条,经济作物方面的农谚有339 4条,园艺作物方面的农谚有15 9 7 条。气象也是农谚里仅次于作物部分的一大类别,在中国农谚中共有7889条(不包括作物类型里的气象内容),占2 4%。主要包括气象、节气和时令等内农谚的概念、特点与价值思考容,如“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有钱难买代相传,另一方面又会在流传中不断推陈出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早霞不出门,

14、新。在封建社会中,有些农谚属于迷信的观晚霞行千里”等。土肥水类农谚主要包括土念,如“风吹佛爷背,无粮也不贵,风吹佛壤、肥料和灌溉等内容,如“种地不上粪,爷面,有粮也不贱”等,随着时代的进步自等于瞎胡混”“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然地消失了。而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庄稼一枝花,全靠又产生新的农业谚语,如“地膜一盖,增产肥当家”等与土壤、施肥相关的农出现频两麻袋”“高梁重攻拔节肥”等 2 5 。次也非常高。由于有些已有的农谚目前还没(四)农谚的乡土民间性有采集起来,有些新的农谚尚待继续创作,与农书不同,农谚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因此,农谚的种类多样性也将随着农的日创作、使用和

15、检验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地域益增多而不断发展和完整。语境、语言特色与用语习惯,是民间流传广泛的通俗语言艺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其他7%林牧副渔8%土肥水8%气象24%图1中国农诊各种类数量统计图(三)农谚的历史传承性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现今流行的一些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上天同云,雨雪雾雾”,来源于春秋时期的诗经,说明地壳的高低形态会转化,看云可以预测天气变化 2 3;“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于8 世纪初唐朝的朝野金载6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只怕寸水”,见于明末的天工开物;“秧

16、好半年田”“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于明末的沈氏农书;“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中国农业语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世础。2 6 有些农是人人皆懂的口语,如“白费劲”“瞎胡混”“吃饱饭”等,如“造林不护林,等于白费劲”“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高梁开花连天旱,坐在家里吃饱饭”作物,53%等;有些是“哭”“吼”“闹”等形象用词,如“谷雨不落谷,老婆孩子看着哭”“西风不过酉,过酉连夜吼”“蚂蚁进屋麻雀闹,不过三天雨就到”等;而有些则是种庄稼的行话,如“茬口”“熟土”“开铲”等,如“吃饭凭牙口,种地凭茬口”“生土换熟土

17、,一亩顶二亩”“到小满,便开铲”等。农谚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风趣活泼,引人人胜,如“养猪挣钱不挣钱,回头看看田”“施肥也要巧,对路庄稼好,黑土上黄粪,越上越有劲”“上粪一大片,不如一条线”等。相比于农书、诗词歌赋,农谚更接地气,在民间的应用与传播也更广。(五)农谚的简单实用性绝大多数的农谚都是富有实践经验的农民创作出来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经验的结晶。因此农具有简单实用、易讲易记的特点,口口相传,简洁明了。如“立夏前后,种瓜掩豆”,仅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播种的时间与物种描述清楚,即便没有种地经验的人也可以拿来就用,非常便于实践。其他的如“二月阴,麦死根”“春分麦人土”“谷雨前,105古今农业播早棉;

18、谷雨后,点早豆;芒种后,种秋豆”“三月三,黄瓜茄子地下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等农语言都非常简洁明了,几乎没有多余的字词,在三言两语中勾勒出物种的播种时间,朗朗上口,拿来就用,便于操作。(六)农谚的应用局限性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农谚的一些内容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生产条件的变化使得有些过去适用的农谚,现在已不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比如在中国东北的黑土地地区,传统的农家肥肥力较低,因此倡导农民经常深翻土壤来补充肥力,如“地翻深一寸,顶上一层粪”“翻地翻得深,瘦土变成金”等,然而随着近年来黑土地的退化,深翻会加速黑土地的风蚀流失,因此当下应该以保护性耕作为主,减少人为对黑土地的扰动

19、2 7。传统农业社会没有农药,无法防治,在危害严重的地区,早麦容易受害,有的缺苗多达五、六成以上,只好耕翻重播。农民群众为了躲过危害,不得不变早麦为晚麦,推迟到停止危害时再播种。所以农说:“不怕苗子小,就怕咬”2 8 。然而目前药剂防治蜷已有很多有效办法,完全没有必要再牺牲小麦播种适期。农谚的应用局限性还表现在应用范围地域的局限。如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到了江苏就无法适用,这是由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的。总的来说,我们应该重视农谚的整理工作,进一步地发掘它,研究它,分析它,提高它,从而达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三、“农谚”

20、的价值在传统农业社会乃至现今社会,农谚都1062023年第2 期具有丰富的价值。农谚不仅描绘着中国作为农业古国和大国的灿烂文化图景,更是我们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持续汲取营养的重要文化源泉 2 6 。很多学者都认为,农谚在不同程度上概括了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价值 41 2 5 2 6 2 8 。吴辉祥认为,农谚作为汉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华夏民族一路披荆斩棘的漫长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3。陈苹认为,农谚的价值还体现在其教育价值上,对农谚的普及教育,有利于提升民众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同时对于人民勤俭节约和团结合作思想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

21、影响 4。王柳芳认为,农谚有着高超的语言表现技巧,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7。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农谚主要具备科学价值、文学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一)农谚的科学价值农谚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是农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细心观察,逐渐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他们把这些经验分别地概括成一两句话,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农谚。比如:“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是中国早期对土壤肥力的总结;“稀谷满麦,棉花行里好请客”“大林田推磨,小林林田拖舵”“谷要稀,麦要稠,背着干粮看林林”,这些农说明高秆作物和分枝作物的行株距应该比矮秆作物和不分枝

22、作物的行株距适当大一些;“立春一日晴,农家笑盈盈”表明立春到了,天气开始变暖了,农人又忙乎起来了,新的一年又有新的希望;“春分春分,麦苗起身”表明春分到了,气温更高了,地里播种了的小麦已经破土猛长了起来,这时农民们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农谚的概念、特点与价值思考展,农里的科学原理也逐渐地被发掘应农谚是农业文化繁衍的产物,是农业文用 2 6 ,农耕文化得到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化的载体和储存器,记录着人类活动的规(二)农谚的文学价值律、习俗、信仰和思想。“文化”以人为本,农谚是谚语的一个分类,据统计7%的与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并行。中国古人认为,谚语为农谚,而谚

23、语则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既要掌握日月星辰、春秋四时之变,又要精式 2 9 。农虽然短小,却不乏文学性,费通诗书礼乐、圣贤教化,这是君子必备的人洁心在其著作中国农序中曾指:文修养。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它(农谚)的语言组织都很自然,其中音释有三层意思,其中一层意思是指人类在社律也很和谐,真是农村的天籁”30 。农谚在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语言、韵律、规则上与诗歌都有相似的地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方。多数农谚的内容基本分为上下两句,并术、教育和科学等 31。农耕文化的本质就且词语的数量基本相同且押韵。如:“春打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小农经济文化,不需六九头,耕牛满地

24、走”“三耕六耙九锄田,要市场和商品交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自一季庄稼抵一年”“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给自足地生产来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具有很瓜豆后撒”等。大的封闭性 32 。这种文化是建立在铁犁牛农的文学价值还表现在其修辞手法和耕生产力上的,因此,农谚的文化价值主要隐喻手法的使用。如“太阳一出盖头云,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昼必定有雨淋”“瓦片云,晒死人”“钩钩1思想理念。农谚传递的思想理念主云,雨淋淋”“天现鱼鳞云,明日阴沉沉”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农为本”,二“早起猪头云,傍晚台风鸣”等。这些依据是“勤劳团结”。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云的形状进行天气预测的农,将云的形状非常重视农业的国家,远

25、在尧、舜时期就已物象化,比喻成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这经产生了农业管理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样有助于劳动人民理解的同时,增强对天气展,重农思想一直传承至今 33。“万物土中的预测能力。这些农谚中比喻手法的使用,生,农业是根本”“三百六十行,种田第一是劳动人民观察自然环境的结果,同时也为行”“千方百计,不如种地”“生产一通百业准确预测天气而服务,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通,农业一兴百业兴”等农谚反映的是只有的语言。囿于认知的局限性,人民群众无法农业搞好了,其他各行各业才能运转起来。完全掌握自然气象变化的规律,普遍持“万农本思想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思想意识中,物有灵”的朴素观念,故农谚又往往具有超而这些谚语

26、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凡的想象力,认为动物皆有感知天气变化的式和行为。能力,如“早蚯出太阳,晚蚯迎雨来”“青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美德,“人蛙不叫,暗霜要到”“蚂蚁成群,大雨将淋”勤地不懒,粮食遍地栋”“庄稼活粗如缸,“清明蛇成群,大雨经常淋”等 7 。细如毛,人勤地打粮,人懒地长草”“勤锄农谚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素材,给文人提草,地皮松,打的粮食吃不净”“春天若偷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因此历代仿作者不断懒,秋天干瞪眼”等农谚形象地反映了勤劳涌现。文人常常采用农谚来表达自已的观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农点,使其成为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民认识到只有勤劳还不够,“众人一条心,(三)农

27、谚的文化价值黄土变成金”“寒霜单打独根草,狂风难毁107古今农业大树林”等农中展现出高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这是一种在中国普遍存在的文化精神,更是中华民族骨血中世代流涧的民族精神。古代农业生产困境重重,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简单粗笨,开垦土地面积大,面对困难农民自发拧成一股绳,集体劳作,顺利生产。有了这种勤劳团结、共同协作的精神方能不误生产、丰衣足食,战胜一次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难,时至今日,中华大地繁荣昌盛,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紧紧相依。2.科学智慧。在农谚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合理掌握与利用。这里既包含多种多收、提高复种指数等向自然的索取,也有合理施肥、不可竭泽而渔的可持续发展

28、理念。在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中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这些在农谚中都有所反映,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芒种落雨忙种田”“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等。这些农谚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懂得了只有遵从自然规律,适时而作才能获得丰收,否则将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一事无成。(四)农谚的教育价值农谚是中国农耕文化和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指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农谚作为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众提供了优秀的教

29、育素材,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对民众的思想道德教育两方面。农谚是累代乡农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立身处世耕牧垦殖宝贵经验的浓缩,本身涵盖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包含作物谚语、土肥水谚语、气象谚语和林牧1082023年第2 期渔谚语等方面,教授人们如何进行选种、播种、育秧、移栽、插秧,如何耕地、除草、换茬、灌溉等,以及如何结合气象防御、克服不利的天气和气候条件,从而使农业生产达到稳产高产。农谚在农学类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传播知识的作用 34,例如在畜牧学生物学土壤肥料学等课程上可以结合相关农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专业知识,“鸡,二十一;鸭,二十八”“牛怀九个月零十天,不在

30、今天在明天”指的是鸡鸭的胚胎期以及牛的妊娠期,“白土看苗,黑土吃饭”则是分辨土壤,说明黑土地种植庄稼产量高,这些谚语也通过传播科学知识体现其教育价值。农谚不仅包含农业生产相关知识,同时对民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也有重要的引导教育作用 4。首先体现在对“农本思想”的教育,“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说明农业依旧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性产业,根本稳固则国家安宁,这些农谚的普及化教育提升了劳动人民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另外农谚同时也是广大民众传递人生智慧、接受知识教育的最主要形式 35 ,如教育民众要践行忠孝、勤俭节约、团结合作等,“国难出忠良,家贫出孝子”“人勤地不懒”“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孤树不成林,一木难支

31、大厦”等谚语均体现了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思想教育;脚踏实地、坚韧不拔、辛勤奋斗等传递了意志品质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等谚语传递了劳动人民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引导教育民众从思想上加强个人品质,从而强化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当然,农谚的科学、文学、教育和文化价值,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互为映衬。农谚以科学价值为基础,文学价值是农谚的科学价值得以传播的翅膀,二者经过历农谚的概念、特点与价值思考史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价值,这主要是因为“科学”本身以及与科学相关正因为农谚具有科学、文学、文化的价值,的一些词语是近代外来翻译的,

32、因此大家下农谚的教育价值才能够展现。四个价值的有意识地会将“科学”与“西方”等同起来,机结合展示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灿烂成就,展排外情绪不可避免的产生。农谚具有乡土民示了中华农业文明对世界农业文明的重要间性和简单实用性的特点,将农谚与现代农贡献。业科技有机结合,从宣传的角度降低现代科学的外来性,使其更接地气,更容易被人们四、研究保护农的意义所接受,做到“厚古但不薄今,自信而不排外”,从而使传统农耕文化更好地为农业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村现代化服务。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36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农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3、的重要载体和记述形式,在记录阐释、保护挖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作用独特。厘清农谚的基本概念,分析农谚特点,挖掘农谚价值,有助于我们大力传承弘扬中国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着重大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一个历史上的农业强国和农业古国,传统农业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精耕细作”“地力常新论”等思想放到今日更加历久弥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研究推广农价值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精华结合的具体举措。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

34、发展,部分乡村难免被扣上落后的标签,这些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多年来形成的乡土文化也逐渐被舍弃。因此,加强农谚的研究与推广,发掘其中的优秀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振兴乡村文化,为农村塑根塑魂。另一方面,近年来,现代科技产品如“化肥、农药”等词语在群众中口碑较差,参考文献:1付娟立春节气农谚试析J农业考古,2018,(0 3):2 37 2 43.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9.3 吴辉祥汉语农谚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 0 11.4陈苹山东农谚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 0 2 0.5 刘治立庆阳农谚与农业文明传承J农业考古,2 0 17

35、,(0 3):2 18 2 2 2.6 刘子妤汉语农谚及其文化精神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 0 14.7 王柳芳农谚的文学价值阐述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2 4(0 1):1一5.8李新建,罗新芳,樊凤珍成语和谚语 M郑州:大象出版社,2 0 0 9.9 游修龄论农谚J农业考古,19 9 5,(03):270278.10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11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七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2 1.12 当代汉语词典编委会当代汉语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9.13徐复等古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109古今

36、农业辞书出版社,2 0 0 0.14编委会新华汉语词典新华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 0 0 4.15龚学胜当代汉语通用词典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 0 0 9.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2 0 0 2 年增补本)MI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0 0 2.17夏征农辞海(19 8 9 年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 9 4.18农业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农谚M】北京:农业出版社,19 8 0.19 林仲凡农谚宝贵的农业遗产J农业考古,19 8 6,(0 2):39 7 39 9.2 0 殷书柏浅谈农谚的发展及其特征J荆州师专学

37、报,19 9 4,(0 5):9 2 一9 6.21尹君,苏筠农谚在河南冬小麦种植及气候适应中的应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 0 11,30(04):15 315 7.22黄世瑞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农学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 9 6.2 3张黎论农谚中修辞格的英译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 0 16.2 4 倪根金齐民要术农谚研究J中国农史,19 9 8,(0 4):7 9 8 8.2 5 张天柱,郝天民,冯志高等中国农业谚语的继承与应用J:农学学报,2 0 12,2(03):7173.2023年第2 期26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经典谚语释义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 0 2 2.27王

38、影,王力,李社潮等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J科学,2 0 2 2,7 4(0 2):45 48.2 8 王劲草农谚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 8 5.2 9 温端政,温朔彬.汉语语汇研究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9.30 费洁心中国农谚M昆明:中华书局,19 41.3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2 1.32 胡泽学,付娟论中华农耕文化对早期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贡献J农业考古,2 0 2 1,(04):241247.33 胡泽学,付娟中国早期重农思想综论 J古今农业,2 0 2 1,(0 4):2 5 一34

39、.34蔡一新浅谈农谚在农学类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 0 0 7,(03):87.35赵淑莲论农谚中蕴含的教育智慧与乡村振兴理念一一以西汉水上游农谚为例甘肃高师学报,2 0 2 0,2 5(0 6):2 2 一2 6.3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1)Thoughts on the Concept,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verbsSun Zhongxiang,Hu Zexue,Zhang Ying,Chen Jingyi(China Agricult

40、ural Museum,Beijing 100026)Abstract:Agricultural proverbs are the main part of Chinas farming culture.They describethe planting history and farming experience of local agriculture for us,and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farmers production and life.Th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e basic concept of ag

41、ri-cultural proverbs,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verbs,excavate the value ofagricultural proverbs,point out that agricultural proverbs should be divided into narrow110农谚的概念、特点与价值思考sense and broad sense,elabo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verbs with regional di-versity

42、,variety diversity,historical inheritance,local folk,simple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tion limitations,and propose that agricultural proverbs have important scientific value,liter-ary value,educational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llection ofagricultural proverbs and pro

43、vide support for collation and research.This study help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of China,promote the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culture of China,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hin

44、a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gricultural power.Key words:Agricultural proverbs,Farming culture,Concept,Characteristic,Value作者简介孙忠祥(19 9 1一),男,农学博士,中国农业博物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耕文化与农业文化遗产;胡泽学(19 6 4一),男,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农业史、农具史和农业文化;张莹(19 9 3一),

45、女,农学博士,中国农业博物馆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陈婧怡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农业古籍与农耕文化。(19 9 2 一),女,理学硕士,中国农业博物馆研(上接第119 页)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24 Solar Terms and Monthly OrdinancesDong Chen(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Abstract:The moonthly ordinances(Yueling)is an im

46、portant style of chronography docu-ments in ancient China,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comprehensive moonthly ordinances andagricultural moonthly ordinances according to its content.Since Simin Yueling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a series of comprehensive monthly ordinances,such as Tang Yueling andthe

47、agricultural monthly ordinances,such as Sishi Zuanyao,Yangyu Yueling and NongpuBianlan,have incorporated the system of the 24 Solar Terms and taken them as importantmonthly points.The combination of the 24 Solar Terms with the moonthly ordinances playeda practical and empirical role in arranging rit

48、uals,predicting weather and harvest,and guid-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24 Solar Terms have shown a tendency to change from focu-sing on farming to serving rituals and divination,and then to focusing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ife techniques.Key words:The 24 Solar Terms,Monthly ordinances,Simin Yueling作者简介董晨(19 9 1一),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史、古典文献学。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