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 学 案 例 硝酸的性质教学案例 马宏泉背景: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碰撞的活动中常常会有一些超出我们教师预设方案以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出现,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而我们教师的不同应对方式会呈现出不同的教育价值。情景描述:今年我们教研组展开了一年一次的组内听课活动。我选择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HNO3的性质来讲。课堂中我主要的设计为:展示 硝酸。提出问题 它是强酸还是弱酸?既然是酸那它会有哪些性质呢?这些问题乎很简单,几乎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都能回答出来,于是我借着他们的那种“能”劲将问题抛给了他们: 师 真的是这样?那你们得给我拿出证据吧!生 开
2、始了自己的验证想法的阶段。药品 紫色石蕊试液、铝片、铜丝、稀硝酸、浓硝酸、碳酸钠粉末、石灰乳。验证过程 验证基本还算顺利,经过实验,同学们很快证实了自己的推断: (1)浓稀硝酸都能和石灰乳反应使其溶解,体现了酸碱的中和反应;(2)浓稀硝酸都能和碳酸钠粉反应产生气体,体现了强酸和弱酸盐的反应;(3)浓稀硝酸遇到石蕊都使其变红,体现了其酸性;(4)在金属和酸的反应过程中,同学们的观察也很仔细,发现了一些异常,如铝片居然不和浓硝酸反应,而铜和浓稀硝酸都能反应且剧烈程度不一样 ,还都发现了红棕色的气体,当时,我为了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故意没告诉他们这是怎么回事,而是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分析讨论 “异常
3、”现象出现的可能的原因?生一 老师,我想起来了,浓硫酸和铜反应的实验与这儿很相似,都是酸被还原为非金属氧化物。生二 老师,这么提醒我也想起来了,我们前面的铁和铝遇到浓硫酸跟铝遇到今天的浓硝酸性质很相似。意外情景 到这为止,他们自己就得到了浓稀硝酸都是强氧化性的酸的实验事实了。整个过程至此,我长舒一口气,觉得这次的组内公开课已经非常成功地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就是要通过几个练习题来巩固了。可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出现了,平时一个不爱学习的同学因为不想听,在下面偷偷地把他们组内刚才做浓硝酸和石蕊试液的试管给加热了,竟然意外地发现了红色褪去了。这下他们组内的成员的眼球全被吸引到这个新的发现上,至此,我也不能
4、装作没看见了,怎么办呢?突然我脑子一转,想到现在的教学不都在提倡自主探究?那能不能利用这个偶然的契机来试一下呢?这个念头一闪,我马上对那个组的反应做出了回应:师 对啊,这是怎么回事啊?老师也不是很清楚,那咱们就一起来猜一猜怎么样?生 立刻兴奋地凑在一起交流了起来,最后同学们做出了2种猜测:猜测1 刚才学了硝酸具有不稳定性,加热时是不是硝酸分解了,溶液的酸性大大下降,从而使其红色消失;猜测2 我们刚才也学了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比浓硫酸“厉害”多了,再结合前面学习Na2O2时知道正是因为其有强氧化性才使有色物质褪色的,那么也就有可能是在加热时它的氧化性才导致了其褪色的。师 我们同学们有这样的聪明才
5、智,确实是“厉害”,可是我们知道我们化学是以实验为依据的,刚才的很多性质我们就是通过实验得到证实的。你们说是不是?生 当然不能,老师我们一定能找到证据,难不倒我们的(众笑)。至此,我又把问题顺理成章的“扔”给了他们。生 不用动员,他们已经在那儿叽叽喳喳地商量起来了。最后经过大家的一致通过,认为可以设计这样的办法给他们自己的猜想找到证据。办法1:将刚才褪色后的溶液冷却后,再滴入浓硝酸如果变红了,则刚才提出的猜想1是正确的。办法2:若冷却后再加石蕊又变红了,则刚才提出的猜想2的同学们就是正确的。验证实验进行的很快,因为该反应只需要滴加试剂就可以了,很快,同学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结论 浓硝酸具有酸性
6、和强氧化性,因此先看到了变红的现象,在温度升高时,又将其生成的红色物质氧化而褪色。归纳总结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我觉得也可以使同学们认识到平时做题时遇到这个现象的正确描述应该是:在稍高温度时这个褪色现象才会较明显,常温下的褪色相对来说是很缓慢的。设疑 那在常温时需要多少时间呢?课下探究 刚才变红的那支试管留在大家这儿,咱们同学们下来做个详细的观察,可要注意记录时间啊。反思评价:在10年的教学生活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生成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突然出现,即使我们准备的再充分,仍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出现,所以我们作为教师,我们的预设的空间就要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包容性。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彰显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良好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教学意外处理得当,则会弥补和推进教学,“意外”也可能成为惊喜,反而会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更加精彩。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新课程的推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更多的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