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类世时代再读《荒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2378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6.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世时代再读《荒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类世时代再读《荒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类世时代再读《荒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 0 年前,艾略特以荒原一诗震惊文坛;10 0 年后,荒原在新的历史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文结合人类世理论,从英文标题“WasteLand”出发,重新解读荒原与现代生态与现代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英文标题“WasteLand”超越了中文“荒原”的特定含义,已成为一种概念、一个象征。它暗含着地球从无人到有人,从有人到垦殖,从垦殖到殖民扩张乃至膨胀多余这样一种历史发展过程,荒芜的土地(wasteland)衍变成人类废弃物堆积之地(w a s t e l a n d)。土地(land)本应给人温馨的感觉,但是跟waste搭配之后,这种温馨的感觉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乡痛(solastalgia)的感

2、觉。因此,这首诗不仅关注着人类,也关注着人类排放而产生的废弃物。在“WasteLand”中,自然世界和人类废物彼此并置,揭示了它们的共存现实。这种共存并没有弥补自然和社会,自然和科学,或者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裂,而是促使人们认清了废弃物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密切关联,促使人们从人类世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传统与人类排放之间的关系。关键词:荒原;废弃物;人类世;气候变化中图分类号:10 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7 2-0 9 6 2(2 0 2 3)0 4-0 0 7 6-131922年,艾略特的荒原发表,震惊了欧美文坛。10 0 年过去了,荒原的启示录式末世寓言一再回响在读者耳边。1937年

3、,时年2 5岁的赵萝获据说是在徐志摩的启发下将荒原翻译成中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她之后,荒原先后出现了汤永宽、赵毅衡、裘小龙、穆旦、张炽恒、杜若洲(台北)、叶维廉(台北)等多个译本,标题也沿用了赵萝的译名。荒原:荒芜之地?还是垃圾之地?荒原全诗共43 3 行,使用了7 种文字和大量典故,互文性极强,给读者阅读带来了极大的考验。这也应了艾略特(2 0 12:2 6 5)本人说过的话:“不成熟的作者简介:王光林,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与翻译。77人类世时代再读荒原诗人生吞活剥,成熟的诗人暗度陈仓,整脚的诗人东施效,而优秀的诗人则点铁成金,或者至少会使它别具情趣”。从

4、结构上说,荒原和艾略特晚期创作并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四首四重奏一样,共分五个部分,犹如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中的五个乐章,分别是死者的葬礼奔棋火诫死于水和雷霆的话,这也切合艾略特对音乐的一贯兴趣。瑞恰慈(Richards,2 0 0 4:2 7 6)就曾指出,艾略特的诗歌是“观念的音乐”:“观念各式各样,有抽象的和具体的,一般的和特殊的,它们就像音乐家的乐句那样排列起来,并不是要告诉我们什么,而是要在我们身上起到各种效果,这些效果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感情和态度上的连贯整体,并产生一种特殊的意志的解放”。也就是说,整首诗歌在有序中包含着无序,或者说无序中包含着有序,但对读者而言,由于整首诗歌信息量很

5、大,理解起来还是颇感吃力。评论家埃尔曼(Ellmann,2 0 0 1:2 58)说过,荒原就是一部没有谜底的人面狮身”,读者可以根据时代发展进行各种意义上的讨论,但是归根结底,讨论应该离不开对中心思想的探索,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标题中的waste和land就应该成为关注的中心。过去,学者们常常将waste land固定成一个荒原的概念,以此来看待文明的衰败和精神的崩溃,这应该也是中文将其翻译成荒原的缘由,而对于waste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似乎并未给予更多地思考。我们先看中文标题荒原,在汉语里,荒原一般指荒?的原野,无人耕种或没有开垦过的地带。一看到“荒原”,人们就会产生荒郊野外的感觉。唐

6、代诗人韦庄“尹喜宅”一诗中就有“荒原秋殿柏萧萧,何代风烟占寂寒”;诗人卢纶“酬李叔度秋夜喜相遇因伤关东僚友丧”则有“野泽云阴散,荒原日气生”;司空曙“南原望汉宫”中的“荒原空有汉宫名,衰草茫茫雉蝶平”;杜牧“悲吴王城”有“千秋万古无消息,国作荒原人作灰”,给人一种荒?肃杀的感觉。宋代诗人晃补之“吴松道中二首”中的“停舟傍河浒,四顾尽荒原。日落狐鸣冢,天寒犬村”呈现出四处无人、一片凄?的荒野。日落时分,诗人所乘之船停靠河边,环顾四周,一片荒原,不见人迹,唯闻狐狸墓旁鸣叫,天气寒冷,远处村里传来阵阵犬吠。这就是中文里荒原给人带来的感觉。在英语里,我们可以通过美国学者帕尔马(Palma)的荒原历史(

7、Wasteland:AHistory)了解wasteland在西方的衍变。在西方的语境里,荒原(wasteland)有时指的是山脉、悬崖和洞穴,有时则指一个广阔的沙滩,有时可能会呈现出干旱和贫,有时则会被茂密的树林或荆棘所缠绕。有时它可能没有任何形式的生命,有时则会出现野生或危险的动物,会成为各种恶魔争斗的战场。但荒原就是一个地方,一块土地,它的特点不在于它有什么,而恰恰在于它缺什么:它缺的是水、食品和人类,缺的是建筑和人类栖息。也就是说,wasteland从词源上来说指的是尚未受到商业、农业等人类文明侵蚀的地方。圣经很早就记载了对荒原的782023年第4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认识,这也为理解

8、艾略特荒原中的圣经典故提供了基础。耶利米书中提到,“他们从来也不问,耶和华住哪里呢?他把我们从埃及地领上来,带我们穿越狂野,走过荒原多坑之地、干旱漆黑之地、无人经过无人居住之地”。约伯记中也提到“他夺去地上民中首领的智慧,使他们在无路的荒野漂泊”。申命记中则提到“上帝在旷野之地找着他,在空寂无人、野兽吼叫的荒漠遇见他。上帝环绕他,照料他,护卫他像护卫眼中的瞳仁”。在这些场合,我们看到,荒地(wasteland)、荒野(wilderness)、荒漠(desert)可以互换使用,但彼此之间的意义不尽相同。就像沙漠和荒野一样,荒地是荒?的、贫的,充满了危险。荒地常常用来指代原始或自然状态,但由于荒地

9、与破坏行为有关,因此荒地更多地体现了人类堕落之后才出现的景观。荒地之所以荒显然是遭到了上帝的惩罚,所以圣经说道,只有把荒地变成花园,人类才能实现救赎。因此,荒野(wilderness)是孤独的个体可以找到救赎的地方,而荒地(wasteland)意味着人类如能对此进行改造,则可为全人类带来救赎(Palma,2 0 14:18)。这也为荒原理解成人类精神危机提供了基础。由此看来,waste这个词既意味着荒野,也蕴含着浪费或消耗,在英文里,wasteland有时也写成wasteland。W a s t e l a n d 可以翻译成荒原、荒地等,暗示着无人栖息之场地,而waste land中的was

10、te则未必无人,相反,它恰恰暗指有人之地,而且还是群居之地。也就是说,对于标题“Waste Land”,我们有虚和实两个方面的考虑。这是理解荒原的核心,也是我们理解文学本质的要旨。换句话说,荒原中再现的wasteland超越了荒原的特殊性,成为一种概念,一个象征。它暗含着地球从无人到有人,从有人到垦殖,从垦殖到殖民扩张乃至膨胀多余这样一种历史发展过程,荒芜的土地(wasteland)衍变成人类废弃物堆积之地(wasteland)。废物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对象,是生产、消费和处置的永久循环,它不断破坏着生命赖以存在的土地和水域。人类世与气候变化如果说在过去的历史中,wasteland呈现出的是一种神

11、学意义上的人类渴望,再现的是人类的苦难之地,一个蕴含着精神追求而非地理开拓的地方,那么到了20世纪,waste land就衍变成一种环境,一种因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追求和过度发展而遭受污染的环境。在waste land之中,读者会感受到诗人WB叶芝(W.B.Ye a t s)在第二次降临(“The Second Coming”,19 2 0)中所说的“分崩离析”(things falling apart),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感受到这一时期的文学家们通过文学的形式所展示出的可怕的荒漠环境。这些作品,如艾略特的荒原(19 2 2),劳伦斯(D.HL a w r e n c e

12、)的羽蛇(19 2 6),澳大利亚作家怀特(PatrickWhite)后来发表的沃斯(“Voss”,19 55),表现的既有失落,79人类世时代再读荒原也有对复苏的渴望。在荒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这样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时代,人类得到的不是满足,而是不安、焦虑和恐惧,这种感觉无时无刻不使人类处于崩溃或解体的边缘。在诗中,艾略特借助于自然的虚空来表达精神的虚空。艾略特诗中的荒原并非无人居住的荒漠,而是人口聚集的伦敦,一个已经成为恐怖的真空的现代都市。这点小说家乔伊斯(James Joyce)也深有同感。在写给弗兰克布肯(Frank Budgen)的信中,乔伊斯写道:“伦敦不是一座城市。这是一

13、种更为荒芜的砖块和灰泥,荒芜的法则占了上风。所有的伦敦人都说:“不想与人交往”(Budgen,19 7 2:6 9)。他认为伦敦已经成了一个没有灵魂、过于机械的现代性典范,没有了人类共同体共命运的意识,变成了行尸走肉。从伦敦城扩展开去,人类的侵蚀和生态的变化已然随处可见。沙漠、砂石、石头、干燥、不孕不育等和体现季节变化的词如树、树叶、小草、春天、冬天、夏天联系在一起,和河流、雨水、泉水、池子、湿、湖、海等形成对照。死亡、干燥、空、盈,山峦与沙漠彼此呼应,沙漠与城市共存,光打雷不下雨,因此才会出现“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无论是自然风景还是对于诗歌创作和人类生存,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到了人类世,

14、水却变得像鲁迅(2 0 0 5:2 55)所说“林木伐尽,水泽潼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一样。干旱和荒漠化给人类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危机,荒漠化是森林砍伐,土地退化,水道改道等人类行为的自然结果。艾略特诗中提到的“裂土”表明土地那个时候已经荒漠化,干旱了的地区变得完全干旱。荒漠化说明了水资源的匮乏,分配的不平等,不可预测的消耗,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等等社会现实问题。所以,在诗歌中,死亡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不时暗示着人类的命运走向和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纠缠。人类的未来看不见,“我只能在一把尘土中展现恐惧给你”。“坚硬如石的垃圾”暗示着人类在这个地球上营造的废墟,将人们从记忆带到预言模式,预

15、示着人类世的到来。到处干旱和缺水,所有这一切都跟死亡联系起来,人们在等待下雨,期待下雨,因为雨水可以带来春天,带来生殖力,带来生命。没有了水,没有了繁衍能力,那么生命的灭绝是迟早的事。这就是人类世的恶果。这不由得让读者联想到山东作家赵德发的小说人类世,小说中,儿子孙参(源自圣经中的参孙)成了开发商,拿着钱回来开发,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他的母亲到处在捡垃圾,跟其儿子似乎势不两立。随着人口的增加,世界进入了人类统治的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类感觉到离自己所熟悉的土壤越来越远,真正进人了所谓的人类世(anthropocene)时代。人类世是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PaulCrutz

16、en)普及开来的地质概念。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人类的所作所为,诸如燃煤、石油和核材料使用等,已经彻底改变了这个时代,这从气候变化和地貌形态中可以清晰地得到彰显。人类世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在星球中的地位,思考人类在星球中究竟应该如何生活。80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在为2 0 世纪环境史所做的序言中,保罗肯尼迪就说过,19 0 0 年左右,观察家们已经注意到,17 6 0 年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人口也开始快速增长,10 0 年后,“世界人口翻了两番,全球经济增长了14倍,能源使用增加了16 倍,工业产出增加了40 倍。但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13 倍,用

17、水量增加了9 倍”(Kennedy,2 0 0 0:x v i)。2 0 15年3 月12 日,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自从17 50 年以来,人类已经向大气释放了5550 亿吨的碳(Lewis&Maslin,2 0 15:17 1),而按照联合国的统计,2 0 19 年,世界人口已达7 7 亿,到2030年有可能超过8 5亿。2 0 16 年,世界各国合并产生447 0 万立方吨电子废弃物,相当于近450 0 个埃菲尔铁塔(Bald,2 0 17)。根据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统计,自19 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约0.6 摄氏度,到了2 0 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0 到

18、2 0 厘米,瑞士的冰川总量减少了2/3,晚夏和早秋时节北极的冰层厚度降低了约40%,肯尼亚山9 2%的冰层和乞里马扎罗山8 2%的冰层消失。位于尼日尔、乍得湖和塞内加尔汇水流域的可用水总量下降了40 6 0%,70%的沙地海岸线出现后退,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阿拉斯加的北极森林就向北移动约10 0 公里,如此等等都是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效应造成的结果。自然界的这种种生态变化促使人类去不断反思自己已的所作所为。很多思想家都抱着比较悲观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比如汤姆科恩认为,“未来会记住2011年,因为这一年标志着全球变暖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而且不可逆转,仿佛“人类世时代 一下子来临”(Cohen,2

19、 0 12:12 8)。之所以不可逆转是因为人类历史的进程犹如行驶中的汽车,走在本雅明所说的单行道上,只有往前走,已无回头之路。莫顿则创造了超体(Hyperobject)这个词来代表人类难以控制的这股势力。在他看来,这个超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过于庞大。一个超体有可能是一个黑洞。一个超体有可能是厄瓜多尔的拉戈阿格里奥油田,或佛罗里达大沼泽地。一个超体有可能是生物圈,或太阳系。一个超体有可能是地球上所有核材料的总和;或者只是或铀。一个超体有可能是人类直接制造的耐久产品,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塑料袋,或资本主义所有喻喻作响的机器的总和”(Morton,2 0 13:1)。在人类世的今天,waste已

20、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一个巨大瓶颈,一种生态灾难。按照帕尔马(Palma,2 0 14:3)的说法,wasteland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指人类没有使用,尚未开垦的荒地,像沙漠一样;另一种是指人类用过之后废弃的场所,如工业用的化学工厂。经过欧洲启蒙运动,这两种意义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两种相反的理念,互相对立:无人问津的贫荒地和污染严重的垃圾场。现在人们会发现,“过去一直认为科技可以弥补不足,但是现在人们看到技术可以产生同样的问题:技术不是将荒地变成花园,而是有可能把花园变成荒地”(Palma,2014:2 3 2)。这些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滋生各类虫害,传染各种疾病。危险垃圾燃烧时就会产生各种有

21、害物质,诱发疾病,污染环境。有毒垃圾可以浸染81人类世时代再读荒原地表和地下水、土地,污染空气,对人类和其他物种制造生态麻烦。垃圾处理时产生的温室气体,特别是甲烷,会大大加剧全球变暖。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电子垃圾处理不掉,这些电子垃圾中的环氧树脂、玻璃钢、多氯联苯(PCBs)、聚氯乙烯(PVC)、热固性塑料、铅、锡、铜、硅、铍、碳、铁和铝元素等等各种有害元素诱发全球气候产生变化,成为气温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种废弃之物(w a s t e 或dirt),如废气、废水、废铁、废旧电器、废弃化工厂、废排放等等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一个绕不过去的障碍物。本来,土地(land)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温馨的

22、,像著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恋地情结(Topophilia)里所说的那种热爱,但是跟waste搭配之后,这种温馨的感觉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澳大利亚哲学家阿尔布雷希特(ClennAlbrecht)所说的那种乡痛症(solastalgia)的感觉。solastalgia由solace(安慰)加algia(疼痛)合成,意为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可爱的家园已经遭到破坏,人们因而产生了一种“身处家乡却难免乡愁”或“乡痛”的感觉。造成这一局面的关键是,自从人类主导了地球之后,给地球带来了难以预料的排放和污染,引发了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难以逆转的生存问题。所以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2 0 19:1

23、0 3)说道:“许多人建议我们应该将这个地球时代命名为人类世。实际上,这个年代倒是可以称之为失德世(obscene),而不是人类世。作为一个人,我不希望自已跟地球史上这样一个年代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物种,占主导地位的一些人摧毁了其他人类和非人类的生命基础”。荒原与人为的环境危机有评论家在评论荒原的时候认为,“人们可以将荒原视作危机文学的高潮”(Wright,19 8 4:19 8)。在荒原里,作者将地点放在伦敦,影射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和现代城市发展的种种问题。所谓的现代城市充斥着各种城市垃圾,空瓶子、夹心纸、丝绸手帕、纸板箱和烟头等等废弃物到处乱丢,但人们仿佛视而不见。荒原的外在荒废和内心精神荒

24、芜并行不悖,真实再现了人类世的困境。荒原手稿显示,艾略特原本用的是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中的一段话为这首诗题词,强调恐怖和人性的堕落,同时也暗示着主人公库尔兹死前产生的那种绝望和顿悟:“在那决然醒悟的最后一刻,他是否要把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诸如欲望,诱惑和屈服再重新体验一遍呢?他对着某个形象,对着某个幻象,轻声叫着,叫了两次,那种叫声无异于一种呼吸:可怕!太可怕了!”但是庞德在修改他的诗稿过程中逼着他删掉了这段,虽然艾略特似乎很不情愿(戈登,2 0 19:189)。艾略特的坚持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在黑暗之心中,康拉德说过这么一句,“对地球的征服.如果你仔细考察一下,还真不是一件好事”(Conr

25、ad,1995:3)。实际上,地球这个词在黑暗之心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而且首尾822023年第4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呼应,暗示着人类已经开始从以人为中心开始向以地为中心进行反思,通过再现地球,揭示人类跟世界的疏离。面对着这个地球,人类开始意识到自身进化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地球的频繁出现无时无刻不在对应着人类世的发展,人类和地球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换掉康拉德之后,艾略特改用金枝中的一段:“因为我曾亲眼看见库迈的西比尔给吊在一个瓶子里,当孩子们问她,西比尔,你想要什么?她回答说,我想死”。虽然西比尔没有像康拉德那样直接影射人与地球的关系,但是引文对于人类命运的悲

26、观态度还是非常明显。按照神话的说法,阿波罗给予西比尔生命的机会,沙子有多少,她就可以活多久,但她忘了要求永葆青春。所以,岁数大了以后,她的身体开始分解成液体,必须给装在一个瓶子里。到了这个时刻,西比尔希望死,但她还死不了,而且还会长期生活在一个日益腐烂的状态。跟康拉德的引文相比,这里的重点放到人的身上。西比尔及其状况其实是在象征着人的状况,同样预示着人类世的人类困境。令人感到悲剧的不是她的年龄,也不是她的境况,而是明明知道了这种状况,却束手无策,这不就是目前人类世的现实吗?人类已经破坏了地球,致使地球支离破碎,满目疮,但我们又能如何?我们还有其他地球吗?我们还有何处可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比

27、尔的命运暗示着人活在人类世的命运。艾略特的题词和诗中对土地孕育能力的怀疑日益对应着地球的时间和年龄。在“气候变化新诗学”里,格里菲斯认为现代主义诗学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清晰地说出了气候变化背后的错综复杂和各种细微之处”。在提到艾略特的著名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时,他认为诗人跟传统之间的关系就是催生变化的关系,因此,他建议“我们不妨将温室气体的积累本身就看作一种传统;这样做就意味着气候变化正在篡夺政治化文学学者的作用,使我们注意到这段历史”(Griffiths,2017:19)。这样一来,人们不仅要思考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的文本联系,而且还要考虑到当下跟传统之间的生态关系,重新去认识历史,认识时间

28、,认识人类和星球之间的关系。人类世改变了我们对诗歌的认识,荒原中的碎片性和复杂性让我们重新去看待这个世界,看清地球年龄与人类物种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对应关系,看清这个世界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在阅读荒原时,我们既要用比喻,也要用字面来理解这首诗的标题。艾略特对周围的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在荒原中,他既再现了战后贫的土地,垃圾遍地,雾霾笼罩,同时也在提醒读者去关注和理解这种荒?环境背后的生态衍变,以象征和充满隐喻的表现手法来揭示人类自身的浪费和生存灾难。这首诗的第一段就充满了“坚硬如石的垃圾”,“冬日破晓时的黄雾”笼罩着行人,他们穿过伦敦桥进人市中心,这种雾霾一整天都在,后来又以“冬日正午的黄雾”的形式

29、重现。来往经过伦敦桥的人自己呼出“叹息,短促而稀少”,似乎在试图消除绝望和污染。事实上,就像周围荒废的风景一样,诗中的居民感到身体不适、患病、83人类世时代再读荒原好像失去了生命的动力,甚至已经死亡:从借用但丁的台词“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到斯特森的鬼魂,“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尸骨都丢得精光”;再到直截了当的提问,“你是活的还是死的?”等。这些带有污染和消费的病态社会构成了艾略特诗歌的独特景观,也成为生态系统失衡的文学记载。早在“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 15)中,艾略特就把城市的空气描绘成一种猫一样的烟雾,看似宠物,养、性感,但却令人厌恶:那黄雾的背脊摩擦着窗玻璃

30、,那黄雾的口鼻摩擦着窗玻璃,它用舌尖黄昏的各个角落,在排水沟的潭潭上排不去让烟窗里掉下的煤灰落在它背脊上。(艾略特,2 0 16:2)“黄雾”和“黄烟”各自“摩擦”和“舔甜”,触摸着“夜晚的角落”,仿佛把“它的舌头”放进了时间本身的某个片段,但是在完成对“黄烟”的描述后,艾略特立即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抗议,抗议时间不足,“还有时间,还有时间,为接待你将要照面的脸孔准备好一副脸;还有时间去杀与创造”(艾略特,2 0 16:3)。这里的时间对应着圣经传道书中的时间观,“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和荒地一样,内部的精神环境和外部的城市景观颇

31、为相似。“街道”本身就有“阴险的意图”,诗中的人物被困在充满绝望、肮脏和贫困的城市景观中,渴望亲密,却无法沟通,努力宣告失败。这种厌恶和无奈在其作品中挥之不去。读者们读到的不仅有荒原中的“长河流汗,流油与焦油”,还会读到如一位女士的画像(19 15)中的“在烟雾弥漫的一个十二月的下午”,圣灰星期三(19 3 0)中的“在空气恶臭的雾汽里”,岩石合唱团(19 3 4)中反复出现的对“废物”(waste)的关注,还有小吉丁(19 42)中的“干透了的贫土壤这是土的死亡”。这些诗句表明艾略特对生态脆弱或环境退化高度敏感。凭借着诗人的敏感,艾略特对科学发展背后的隐患表现出种种担忧,从这个意义上说,荒原

32、已预知到2 1世纪的人类关怀,阅读荒原有助于人们认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文化和社会问题。这首诗不仅关注着人类,也关注其排放物:在标题“Waste Land”中,自然世界和人类废物彼此并置,揭示了它们的共存现实。这种共存并没有弥补自然和社会,自然和科学,或者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裂,标题中“废物”和“土地”的并置促使人们认清了废弃物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密切关联,促使人们从人类世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传统与人类排放之间的关系。传统是艾略特非常看重的,这也解释了他诗歌中的各种互文性应用。但是这种互文性应用的目的是什么?是怀旧?是反思?还是害怕人类重蹈覆辙,走上不归之路?事实上,荒原是历史累积的结果,这点贯

33、穿着诗歌的始终,使人看到了842023年第4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历史在不可避免地衰败,走向毁灭。“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和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艾略特,2 0 16:45)。春夏秋冬本是自然的正常运转,这样万物才能自然生长,自然复苏,但是现在气候变暖,季节错乱,春天残忍,冬天暖和,意识混淆,历史不再。“什么树根在抓紧,什么树枝在从这堆乱石块里长出?”无人能够回答,呈现在眼前的只是一堆破碎的图像。这些腐烂的图像给人的心头笼罩上了一层层阴影。四月本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开始繁育的季节,但是人们看到的是一堆堆的垃圾和废弃物。诗人不无讥讽地哀叹道,泰唔

34、士河已今非昔比,清水不再。河水本是我们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日常所见所饮所赞美的对象,但现在的河已非过去的河,我们想从中找到大自然的生命气息,但是这种生命之水已给人类站污。充满悖论的是,人类每天还在看着它,谈论它,却又不敢直接去饮用它。瓶子、纸张、箱子、烟头到处都是,令人难以置信。他们抛弃的是废弃物,但同时也标志着他们在抛弃这个自然,抛弃这个世界,这样自然也就变成了非自然。这是城市,但也不是城市,是个不真实的城市,笼罩在冬日破晓时的黄雾下。这里,阿尔布雷希特所说的乡痛症一下子冒了出来。遭受如此的污染,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仙后(159 6)中吟咏的欢快亲近的泰唔士河已

35、然不见,水中的仙女也无法承受当代污染这一残酷现实,自然逃离。可爱的泰晤士,轻轻地流,等我唱完了歌。河上不再有空瓶子,夹肉面包的薄纸,绸手绢,硬的纸皮匣子,香烟头或其他夏夜的证据。仙女们已经走了。(艾略特,2 0 16:7 4)在“气候变化与个人才能:艾略特的生态诗学”中,马修格里菲斯指出,“战后的一代人试图划清历史的界限,将自已从传统的死寂中分离出来,“用健忘的雪覆盖大地”,残酷的四月提醒我们,大自然不可能像战时的努力那样容易掌握。季节性的气象变化过程揭穿了人类操控自然背后的所谓进步谎言”(Griffiths,2013:9 3)。它还提醒当代读者,四月是一个人类构建,在一个荒废的世界里不再可行

36、。毕竟,在我们当前2 1世纪全球变暖的气候中,很难知道四月将意味着什么意义。目前的人类空间正在变得日益狭小,这令我们感到痛苦,自然也令我们回忆起那难忘的过去。艾略特对季节的关注可以被解读为一首挽歌,甚至是对过去季节的悼词。四月可能是春天剩下的唯一一个月,因为我们没有对这个过渡性季节的其他描述。这样一个世界是不可识别的,也不利于人类生活。荒原给人展现的是一种绝望,而这种绝望的缘由是人类文明出现了问题,荒原只不过见证了这种绝望和衰退。这是诗人的第六感,可以传递出与众不同的气象信息,在诗人的笔下,“精神的荒芜和外部自然的荒芜本质上并无什么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荒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温室效应的先兆”(

37、Harrison,85人类世时代再读荒原1992:149)。可怕的是,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还是单行道向前,城市化的倾向依然令人向往。伦敦塔倒塌了,人类文明沦陷了,但是人们还是依然鱼贯流过伦敦桥,小草依然在歌唱,是希冀人类拯救宗教,还是希冀宗教拯救人类?重复的“燃烧”能够将人们从炼狱带回到理想的家园吗?因此,荒原呈现给人们的与其说是一种现代艺术,倒不如说一种垃圾诗学(p o e t i c s o f w a s t e)。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类的贪婪,这种垃圾也向世界蔓延。对艾略特来说,这片荒原是一片荒芜之地,有文本的几余,有人类的排泄物,有无数个重复和碎片,形成了鲍曼(ZygmuntBa

38、uman)意义的“人类垃圾”。在废弃的生命一书中,鲍曼指出,我们都将为现代化的报废物,成为现代性的弃儿,正如该书副标题现代性及其放逐者(Modernity and ItsOutcasts)所暗示的。鲍曼以卡尔维诺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中的李奥纳(Leonia)城为例,说明人类一边享受着时尚,一边又与垃圾为邻,垃圾不仅困扰着人类,也拖累了地球。在书中,鲍曼不仅点出了“人类废弃物(human waste)”,也点出了“废弃的生命”(w a s t e d l i v e s)。在这座人吃人的星球上,现代人类不留喘息地消耗资源与滥用土地,逐日耗尽一切可用能源与容纳废品的地带。从时间到空间,我们已所剩无多

39、。结果,“人类废物的产生有增无减,并上升到新的高度,地球上的垃圾场和废物回收工具正在迅速短缺。全球化已经成为最多产也最难控制的人类废物或废弃人口生产线”(Bauman,2 0 17:6)。荒原:危之后还有机吗?1939年,在什么是基督教社会一文中,艾略特试图从宗教的角度看待自然,看待地球,看待人类。在他看来,“宗教蕴含着一种与自然相吻合的生命。人们可以看到,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彼此和谐相处,谁都不会过那种机械的生活,但是眼下的现实是:我们的自然生活观给扭曲了”(Eliot,19 7 6:48)。人和地球之间本来是和谐相处,有信仰,能生存。但是现在,私人的利益,公共的破坏,导致人性扭曲,工业不受

40、管制,自然资源枯竭,因此他特别警示道,“我们现在的许多物质进步都是要以子孙后代付出惨痛代价来实现的也就是两代人的时间内,由于土壤侵蚀,即对土地的大量开采,用于商业和盈利目的:造成的直接利益就是乏和沙漠”(Eliot,19 7 6:49)。进人2 1世纪之后,我们在艾略特诗歌中看到了什么?城市化、土壤沙漠化。人们的信仰渐无,再无敬畏之心,这种思想内的沙漠自然会产生外在的沙漠,从而使人类在自然的惩罚面前无能为力。怀着对宗教的虔诚,艾略特也认为地球还是在进化过程中,需要人类积极参与其中,人类不能像水母或海马一样消极无为。同时艾略特也告诫人类,在神的面前,人类应该怀有一颗谦卑的心。英文的谦卑(humi

41、lity)恰好来源于富饶的86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土壤(humus,即腐殖质),因此这话还是比较接地气的。在艾略特看来,保持谦卑之心就是保持和腐殖质的亲密联系,充满活力的土壤比所谓的优越的人类文明强多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文明中的各种本能和智慧都相形见。诗歌第一节中虽然给人呈现了一种暗淡的现实,但也不乏希望。这一描述和第二节中被破坏的景观都是用现在时写的,这表明可怕的荒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虽然在这个春天,土地已经死亡,但丁香和激动人心的根的存在肯定了生命绽放的潜力。“残酷的四月”似乎只是对季节变化的一种愤世嫉俗的描述,但“丁香的绽放”也给人带来复苏的希望。紫丁香一直是艺术家的灵

42、感来源。如在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科波菲尔来访时,可爱天真的朵拉就坐在丁香花下的圆椅上。简爱第一次嫁给罗切斯特时,罗切斯特想给她穿上丝绸,但她认为丁香格纹连衣裙更适合她的青春和爱情。约翰埃弗雷特米莱斯18 59 年的画作春天对丁香花意义的描绘再好不过了。一群女孩坐在盛开的苹果树下,她们摘完果园里的野花后,正停下来休息,但其中一个与众不同,因为她半站着,任何人都注意不到她的头发里插着一束丁香。丁香,这是蕴含永恒的春天,是复活的象征,而它的心形叶子象征着爱。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Vincentvan Gogh)和克劳德莫奈(ClaudeMonet)的画作中都有描绘紫丁香之美的著名作品。美国诗

43、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Whitman)在他的著名诗篇当紫丁香最后一次在门庭绽放中也使用了紫丁香,不过在那首诗中,丁香代表着诗人对亚伯拉罕林肯去世后的悲痛和怀念。诗人苏东坡说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歌不仅再现人类的精神状态,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而且还记录着气候和栖息地变化对人产生的精神影响。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诗人通常会以预言者的洞察力提前宣布这些变化,因为诗人有一种完全第六感,可以说,这使他们能够预测天气的趋势。就像神谕一样,他们会用谜一般的语言传达信息,只有在预言的事件发生之后,信息中的意义才能完全显现出来。荒原这首诗本身是开放的,可以进行联想阅读,让读者从中体悟着

44、城市文明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并列关系。诗中再现的废弃物品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在抛弃它、呼吸它,无形之中,废弃物品在人们没有意识的情形下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荒原从文学类比出发,追溯了这一衍变的历史和变化过程,指出人类主体意识背后存在的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类抛弃的东西顽固地存在于诗歌之中,存在于宇宙之中。荒原以高度浓缩的语言帮助我们看清了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为它揭示了当今世界背后错综复杂的网络式关联及其内在的矛盾,同时也提醒人们关注到了一个充满论的事实:没有废弃物就没有土地。作为现代大都市,伦敦可能是一个废墟之地,它的过度排放具有启示性。或许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艾略特把伦敦写活了,正如库切(2

45、0 10:2)所说,“现代伦敦的终极大师是TS艾略特。他将伦敦视为英语世界的大都会。87人类世时代再读荒原他战战蜕蜕,然而矢志不渝,默默潜行,终于成功身这一大都会中可从容发号施令者的行列”。荒原对2 0 世纪文学,对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发展认知和理解都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诗中多重声音的交融和多元化的再现形式从视觉上分裂了我们对大都市经济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感知,“一堆破碎的图像”给读者展现的是一座座支离破碎、缺乏线性的城市形象。过去,针对一个个废弃塑料瓶,我们会问:那些塑料瓶哪儿去了?现在面对新的现实,我们还会追问:那些电脑垃圾哪儿去啦?那些口罩哪儿去了?哪些核酸检测废弃物哪儿去了?参考文献:艾略

46、特.2 0 12.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文集论文【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艾略特。2 0 16.荒原M.赵萝葬,张子清,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段义孚.2 0 18.恋地情结M.志丞,刘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库切2 0 10.异乡人的国度:文学评论集(19 8 6-19 9 9)【M.汪洪章,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林德尔戈登.2 0 19.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M.许小凡,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鲁迅.2 0 0 5.鲁迅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Albrecht G A.2019.Earth Emotions New Words for a New World M

47、.Ithaca&London:CornellUniversity Press.Armstrong T.2001.Eliots Waste PaperC/North Y M(ed.)T.S.Eliot,The Waste Land:Authoritative Text,Contexts,Criticism.New York:W.W.Norton:275-280.BaldCP,Fo r t i VV,K u e h r G R,St e g m a n n P.2 0 17.2 0 17 年全球电子废弃物监测报告:数量、流动和资源M.波恩/日内瓦/维也纳:联合国大学和国际电联.Bauman

48、 Z.2017.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M.Cambridge,UK:Polity.Budgen F.1972.James Joyce and the Making of Ulysses and Other Writings M.London and 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Carroll R,Prickett S(eds.).1997.The Bible:Authorized King James Version M.London and 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

49、ss.Cohen T,Claire C J,Hillis M.2012.Theory and the Disappearing Future MJ.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Conrad J.1995.Three Novels:Heart of Darkness,the Secret Agent and the Shadow Line M.Norman P(ed.).Houndmills and Basingstoke:Macmillan.Eliot T S.1921.The Sacred Wood:Essays on Poetry and Criticism MJ.New York:Alfred A.Knopf.Eliot T S.1976.The Idea of a Christian Society and Notes toward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MJ.New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Company.Ellmann M.2001.A Sphinx without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