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清末江西陶瓷业探析——以《江西物产总汇》的记载为中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2331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末江西陶瓷业探析——以《江西物产总汇》的记载为中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清末江西陶瓷业探析——以《江西物产总汇》的记载为中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清末江西陶瓷业探析——以《江西物产总汇》的记载为中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在清末“新政”实业救国大背景的影响之下,江西的陶瓷业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了一定的现代性:一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出现了包括工业用瓷在内的新产品;二是改良和新增陶瓷产地,景德镇依然保持清末中以国高档瓷器生产中心的位置,但新出现了金溪等产地;三是出现了瓷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新式生产组织,进行半工业西化生产;四是各地所产瓷器各具特色,在陶瓷销售市场上自动形成了互补的局面。但清末江西的陶瓷业仍面临粗瓷物物产总汇的记载为中多、精瓷少、国内市场被“洋瓷”挤占等困境。对于清末江西陶瓷业的成就,我们必须客观评价,既要看到不足,也要重视其对我国现代陶瓷业的影响。关键词 江西物产总汇;江西物产;江西瓷业;傅春官

2、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8-7 3 5 4(2 0 2 3)0 1-0 0 9 0-0 9心一、引言陶瓷是江西乃至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学界对其的研究角度较多,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主要包括陶瓷发展历程、陶瓷鉴赏及陶瓷产业开发等;就研究的时段而言,已有的研究大多关注我国古代陶瓷,对乾隆以后,尤其是对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陶瓷业整体状况的研究较少,不能反映我国近代陶瓷业发展的全貌。江西景德镇仍然是清末我国高档次瓷器的生产中心,而学界对清末江西陶瓷业与当时全国陶瓷业的研究状况相似,往往持否定或基本否定的态度,没有客观展现清末江西陶瓷业的全貌。其实,在清末实业

3、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我国的陶瓷业在清末民初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对该时段我国陶瓷业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当时我国陶瓷业的整体状况,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检视清末新政中实业政策的效果。江西物产总汇一书全面汇总了清末新政时期江西境内的物产,对于清末江西陶瓷业的整体作者简介:1.彭志军(1 9 8 2 一),男,江西新余人,历史学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导,景德镇陶瓷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区域社会经济史、陶瓷文化研究;2.詹嘉(1 9 6 1 一),男,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文化旅游厅陶瓷文明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陶瓷文化;3.谈志娟(1 9 8 6 一),女,江西九江

4、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基金项目:本文系2 0 2 2 年下半年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专题项目(文化艺术类)“清末民初江西陶瓷业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詹伟鸿梳理了江西瓷业公司的发展历程,对本研究的启发较大。参考詹伟鸿:资金短缺困境下的清末民初民族工业一一以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为中心的考察,城市史研究2 0 1 7 年第2 期。近代江西瓷业的衰落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研究者们大多一致地认为清末江西的瓷业呈衰落之势,甚至一蹶不振,相关的研究成果可参见:近代景德镇瓷业经营环境与瓷都的演变,中国近代(第十七辑),上海:上海中山学社,2 0 0 7 年版,

5、第2 7 9-322页;罗苏文:景德镇:中国瓷业的近代印迹一一商品瓷与职业化经营的变迁,史林2 0 0 7 年第1 期;余家栋著:江西陶瓷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5 2 1 页。状况记载颇详。该书作者傅春官生活于清末民初,曾任浔阳观察、江西劝业道尹、浔阳道尹等官职,江西物产总汇即为其担任江西劝业道尹时所辑撰。该书以产品为经,以江西境内州县为纬,将当时江西各地的天产、手工产品、艺术、文教产品的种类、种植方法、价值用途及销量等详细汇总于统一的表格中,可以说是一部翔实的清末江西地区经济、文化产品的“百科全书 式的资料汇编。陶瓷属于该书第1 4 册,被归人工艺品之列,主要包括

6、陶瓷的品种、产地、用途、销售地点、售价,能够较全面的反映清末江西的瓷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清末江西瓷业状况的重要资料。本文以江西物产总汇所载江西陶瓷相关资料为中心,并佐以其他相关资料,考察清末江西陶瓷业的状况。91地方文化研究2023年第二、清末江西陶瓷业的新现象一期(总第6 1 期)在清末新政实业政策的推动下,江西的陶瓷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陶瓷产地增加、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新品种问世、新生产组织形式的出现及各种陶瓷产品在市场上的互补等方面。(一)改良和新增陶瓷产地在清末,饶州府浮梁县仍占据江西陶瓷尤其是高档瓷器生产中心的位置,但此外还出现了广信府兴安县(今江西省横峰县)、建昌府(今

7、抚州地区)金溪县等陶瓷产地。据江西物产总汇第十四册“陶瓷部对7 5 类陶瓷产地的记载,饶州府浮梁县出现了3 3 次,萍乡县1 8 次,建昌府南城县2次,建昌府南丰县5 次,建昌府广昌县1 次,广信府兴安县1 3 次,九江府德化县3 次。如果以府为统计单位,则饶州府3 3 次,袁州府1 8 次,建昌府8 次,广信府1 3 次,九江府3 次。按照该书的记载特点,地名每出现一次则代表该地有一种陶瓷产品,所以地名出现的次数越多即说明该地的陶瓷产品种类越多。由此,从该统计数据也可看出,在清末江西的陶瓷业中,浮梁县的景德镇仍居中心地位,并且基本断了精品瓷和外销高档瓷的生产;袁州府萍乡县居其次;排名第三和第

8、四位的分别为广信府和建昌府;九江府居末位。萍乡瓷业公司所在地萍乡县上埠的产瓷史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当地热心实业者鉴于国外瓷器充斥国内市场、“南坑上埠地方,所造土窑瓷器,制造苦,不为富人所尚”的局面,集股创设了萍乡瓷业公司改良上埠的土窑,“上埠为吾萍瓷业区清季外瓷充斥,国货不振,邑人文经武、喻庶三等始组织萍乡瓷业公司,招来镇工教授陶徒,建造洋窑、镇窑数座。时南洋赛会,萍瓷名驰中外,得政府奖证,亦不在景德镇下”。萍乡瓷业公司创建后,不断模仿景德镇瓷器,“制作灵巧瓷坏,再加彩画釉色,由粗而细”“延雇景德镇工匠,仿烧各种碗碟”并被江西农工商矿总局要求“留心体察”以备将来“仿造洋式”陶瓷,改变了萍乡只生产

9、日用粗瓷的面貌,使其逐渐向陈设和欣赏瓷转变,对萍乡原有瓷业的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实,清末江西的陶瓷产地还有万载、金溪、南丰等地。这几个产地有的出现于清末以前,有的为清末新出现的,但都经历了光绪元年的改良,“万载陶瓷之创始,远在百余年前,专造各种陶瓷,该书为傅春官(1 8 7 8 一?)所撰,为稿本,共1 6 册,宣统年间正楷铅印本,无封面题签,无靡页。该书有两个版本,分藏于江西省图书馆和赣州市南康区图书馆,其中前者藏完整的1 6 册,后者仅藏4 册,两个版本略有差异。为了还原该书的全貌和便于研究者使用,吴启琳教授参照两地所藏稿本进行点校,命名为江西物产总汇,并于2 0 1 8 年由江西人民

10、出版社出版。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之点校说明,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 0 1 8 年版。当时景德镇属浮梁县管辖。笔者查阅同治十年刊刻的兴安县志,发现陶瓷并非该县物产,但在江西物产总汇一书中其陶瓷产品却出现了1 3 次,说明为同治之后的新产品。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 0 1 8 年版,第2 5 1-2 6 4 页。傅春官:江西农工商矿纪略之萍乡县工务,光绪三十四年(1 9 0 8)石印本。昭萍志略卷四食货志物产十八,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5 年版。吴宗慈:江西通志稿第二十一册,经济略(三)陶瓷,江西省博物馆,1 9 8 5 年印本,第1

11、 7 7 页。傅春官:江西农工商矿纪略之萍乡县工务。92如碗、盏、杯、碟、茶盘、花瓶及罂瓶、缸、岳,有工厂四十余所,规模不大,近渐衰败;金溪陶瓷业创于彭志军餐清光绪初年,有工厂一所,专烧大小粗碗,运销邻近各县南丰古窑在县属西乡四十一都白舍,宋时置官监造瓷器,窑数十处,后废。清光绪二十一年贡生刘良炽复振兴窑业,后以资本不济,旋中”。可能是这几处所产陶瓷质量粗劣,主要为日用品,达不到“实业救国”的标准,导致在江西物产总汇中没有记载。但我们也应该承认,在清末实业救国政策的影响下,江西陶瓷业出现了一些嘉谈志娟:清末江西陶瓷业探析以人江西物产总汇的记载为中心新的变化,其中就包括陶瓷产地的改良和新增。清末

12、江西各陶瓷产地的产品质量和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市场上自然形成了互补的局面。景德镇主要生产中高档陶瓷,面向的是中高端市场,而其他地区则主要生产中低档陶瓷,产品主要是百姓的日用陶瓷,瞄准的主要是中低档市场。具体而言,在江西物产总汇明确标明产品类型为“玩品 的2 9 种陶瓷产品中,浮梁县景德镇占了2 3 种,萍乡县的瓷业股份有限公司有6 种,而且后者另外还有2 类为陈设器,这意味着除这两地之外,清末江西的其他陶瓷产地主要生产的是日用陶瓷,而其中包含很多粗瓷。如九江府德化县所产3 类陶器都是石瓦或砖瓦,均被归入“土器”类;建昌府所产8 类陶瓷器中仅1 类为瓷碗,其他7 类均为“土器”,为砖、瓦、盐水

13、泥炉、炉圈、土碗。笔者依据该书所载,将清末江西各府陶瓷产品种汇总为表1。表1 清末江西各府陶瓷产品种类陶瓷类别及数量(共7 5 类)序号府名1饶州府2袁州府3广信府4建昌府5九江府“玩品”和“陈设品”为高档瓷,质量和售价要高于日用品。表1 可以看作是清末江西各府所产陶瓷种类及质量的降序排列,序号越大者生产的瓷器尤其是精品瓷的类别越少,反之亦然,而这也间接说明了清末江西各地陶瓷产地的生存之道,即以市场补缺战略求得立足之地。一定程度可以说,清末各陶瓷产地的产品格局是长期以来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传统时期的景德镇一直是中国高档瓷产地,江西瓷业公司成立初期仍是如此,其他地区所生产的粗瓷正好填补了景德镇陶

14、瓷在彼地的市场空缺。其实,在1 9 世纪中叶,欧洲的陶瓷业已经实行了规模化生产,至2 0 世纪初,那些制瓷业较先进的国家开始向中国倾销工业化的陶瓷产品,使得2 0 世纪初中国陶瓷市场充斥着洋瓷,景德镇普通瓷器的出口受阻,能获利的只有精细瓷。“普通用品出口绝少,其为外人所嗜者,仅少数之仿古细彩之美术瓷瓶及模型人物而已,按件计利,所获虽厚,通年合计,为数实微”粗瓷的利润很低,唯独景德镇细瓷在国外市场还是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二)革新和创烧新产品为了提高陶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便在“商战”中获得更多的利润,清末江西的大多数陶瓷产地注重对旧有的产品进行改进,包括革新烧造方式、改造土器及创造新的品种等。同

15、治十一年的萍乡县志将瓷器标识为该县的“土产”,但“甚粗”,基本属于土器的范畴。萍乡瓷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便对该地旧有产品进行改良,一方面仿造景德镇瓷器,另一方面留心瓷器33181310土器(陶器)00073备注有其中2 3 类产品明确标明为“玩品”其中8 类明确标明为“玩品”或陈设具其中1 2 类明确标明为“用品”8类产品中仅1 类为瓷器3类产品均为陶器吴宗慈:江西通志稿第二十一册,经济略(三)陶瓷,第1 7 7 页。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5 1-2 6 4 页。景德磁之里面观,申报,1 9 1 4 年6 月2 2 日第6 版。萍乡县志卷1 地理志土产,同治十一年刊本。“仿

16、造洋式”瓷器。如“大号釉下玛瑙相金宝珠坛”即是此新式瓷器,其“沿革”信息标注为“前系土瓷,相沿数百年,至光绪三十一年始改制造,三十四年设公司咨部注册”,尽管仍是日用品,但经过改造后的售价上升为每对四元,销往本地的同时还销往湖南省。同时,该公司还生产了2 类“陈设品”和6 类“玩品”陶瓷,陈设品如釉下花美人瓶、釉下刷花相金元帽筒,玩品包括美人瓶、折半釉下美人瓶、折半釉下琵琶瓶、电线葫芦、玛瑙相金帽筒、金花帽筒等。经过改造,萍乡上埠的瓷器变成“近已改良,驳驳与景德镇争胜矣”,说明其质量和竞争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良。为了与西方产品在市场上争利,萍乡瓷业股份有限公司还创烧了一些新的陶瓷品种,如釉下玛瑙

17、相金新式茶碗即为此类,器物名称中的“新”字表明其为新式器物。另外,该公司还针对市场的新需求生产了一些工业用瓷,如用于安置电灯的瓷珠瓷板、电杆葫芦、电线葫芦等,瓷珠瓷板“为安置电灯之用,价目销路未订”,说明此类也是新式产品;电杆葫芦是“电线上用,价目、销路均未订”,其“附记”中即言“电碗向由外洋运来,能精细仿造,庶不致利权外夺”说明这些工业用瓷在清末江西都是新式产品,生产的目的是在与国外瓷器竞争中获利。清末萍乡瓷业的发展,为其此后在电瓷产品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发挥了重要作用。萍乡瓷业公司在民国时期也生产了一些电瓷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萍乡的电瓷产业发展壮大,产品远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出口电

18、瓷的重要基地之一。清末江西各地创造或仿造的有些产品还意在与西方竞争,如“大号釉下玛瑙相金宝珠坛”的“附记”中即直言萍乡瓷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有如色中空花,花中着色、金上加彩、彩里勾金,均合洋庄”,“合洋庄”“销外洋”“销外国”“销洋庄 之类与国外市场相关的用语在同书描述景德镇陶瓷时也多次出现,这即说明清末江西不少陶瓷产地确实是瞄准西方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的。对原有陶瓷烧造技术的改进也是清末江西陶瓷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于设立在萍乡县的瓷业股份有限公司最明显。为了提升其产品的竞争力,该公司可谓不遗余力,大胆创新。从傅春官辑撰的江西物产总汇可以看出,即便是日用陶瓷,萍乡瓷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烧造时仍是

19、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表现为大多数器物均进行了两次甚至三次烧造,如“折半釉下美人瓶”则是“先人小窑素烧一次,施绘画,人大窑一日一夜成品”;“大号釉下玛瑙相金宝珠坛”则是三次烧造,“先入小窑素烧一次,施绘画、上釉,人大窑烧一日一夜,再上金,人木炭窑烧一夜成器”。在该书所载瓷业股份有限公司1 5 次有明确烧造次数的瓷器中2 次和3 次烧造的均为3 类,占总数的4 0%,说明该公司所追求的是细瓷,也是清末瓷业改良的结果。其实,对于陶瓷而言,人窑烧造的次数越多,成本越高,风险也越大,但萍乡瓷业股份有限公司有意舍简就繁,原因就是希望在商战中赢利,通过兴办实业以救国,该公司对该目的有明确的表述:陶瓷乃江西出

20、产一大宗,实中国商战之利器。自前明以来,惟景德镇驰名最久。萍乡风气开通,热心者创办公司,以为竞争之地步。其质料精美者名日粉定;其造作片薄者名日脱胎;其藻绘精巧者名日写生。有如色中空花,花中着色、金上加彩、彩里勾金,均合洋庄,可称后起。虽坏渤熳之术,不及景德镇,然持以毅力,精益求精,则陶业之发达必无底止。萍乡瓷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既要面对国内强劲的竞争对手景德镇,也要与国外瓷器竞争国内市场,要想在竞争中获利,其只能多出新意,这也是瓷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初衷和不得已之举。93地方文化研究02323年第一期(总第6 1 期)傅春官:江西农工商矿纪略之萍乡县工务,光绪三十四年(1 9 0 8)石印本。傅春

21、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5 2 页。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5 1-2 5 4 页。昭萍志略卷4 食货志物产十九,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5 年版。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5 2 页。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5 3-2 5 4 页。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5 4 页。易显敬:萍乡电瓷驰名中外,载萍乡文物志编辑部编:萍乡古今(第4 辑),1 9 8 4 年,第3 4 7-3 4 8 页。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5 2 页。三、清末江西陶瓷业发展的局限94彭志军r现了公司制的身影。自光绪二

22、十二年始,包括江西巡抚柯逢时在内的多任江西大员便在筹备设立江西瓷业公司,为清末民初政府扶持传统陶瓷工业化转型的主要代表。为了进行商战,萍乡当地热心公益者早在光绪三十一年就于萍乡上埠开办了萍乡瓷业股份有限公司。据统计,从光绪二十嘉谈志娟清末江西陶瓷业探析以西物产总汇的记载为中心(三)新式生产组织的出现进入近代,国外公司制等新的生产组织形式逐渐传人我国,受此影响,清末我国陶瓷业中也出九年到光绪三十四年,江西先后成立了8 家万元以上资本的新式瓷业公司。位于景德镇的江西瓷业公司即为江西首家具有万元以上资本的近代企业,也是清末新政时期江西乃至全国范围内资本最为雄厚的新式瓷业公司。建昌府南丰县也试图挖掘其

23、丰厚的陶瓷生产历史,打算以招股的方式来恢复并扩大生产规模,以便和萍乡竞争,“旧志南丰县元代烧造,土填细,质稍厚,器多青花,有如土定等色。是其质料佳美,在元时已盛称之。复古开办,亦可收因地制宜之效果。如能招股,大加扩充,则陶业之兴,必可与萍乡相”。其实,南丰县在宋代即已生产白瓷,白舍窑在宋代有不小的名气,如能按时人的想法招股,以公司制的形式扩大生产,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诚然,股份制是一种很好的筹资方式,但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下,欲通过招股的方式获得较大数额的资本实属不易,景德镇的江西瓷业公司的发展历程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尽管江西陶瓷业在清末新政中实业政策的推动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展现出一些新的

24、气象,如产地改良和新增、新式生产组织出现、新式瓷业公司瞄准利润大的中高端市场开展生产等,但受清末民国时期政权更等方面的影响,“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没能持续,使得新政以来实业兴盛的局面没有持续,导致经济转型的不彻底”,江西陶瓷业的近代化转型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受清末新政的影响,清末江西的陶瓷业领域展现了一些新现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清末江西的陶瓷业仍呈现出一些不足,在这傅春官所辑撰的江西物产总汇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这些不足限制了当时江西陶瓷业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型塑”了此后江西陶瓷业的发展格局。(一)精瓷少、粗瓷多,市场被挤占一般而言,玩品类瓷和陈设瓷的制作较日用瓷更

25、精致,售价也相对更高,所以大体可将日用瓷归入粗瓷类,而玩品和陈设瓷则属精瓷类。从江西物产总汇的记载来看,在明确标明种类的7 4类陶瓷器中,日用品占4 3 种,玩品有2 9 种,陈设品有2 种;如将陈设品也计人玩品中,则玩品占总数的4 2%,日用品则占5 8%。而在这2 9 中玩品中,景德镇即占了2 3 种,萍乡县的瓷业股份有限公司有6 种,换句话说,清末江西陶瓷业的细瓷生产主要是由景德镇垄断,萍乡县居其次,其他产地所产几乎都是日用瓷。可以肯定,除了江西物产总汇所记载的外,清末江西还有不少地区主要生筹备时,江西瓷业公司因公司地址拟设于景德镇,故亦称景德镇瓷器公司。见德宗景皇帝实录(光绪),卷五百

26、一十六,光绪二十九年五月二日戊寅条,自选本。詹伟鸿:资金短缺困境下的清末民初民族工业一一以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为中心的考察,城市史研究2 0 1 7 年第2 期。吴宗慈:江西通志稿第二十一册,经济略(三)陶瓷,江西省博物馆1 9 8 5 年印本,第1 9 9 页。庞振宇,邓燕平:清末新政与近代江西实业之兴一一以 为中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 期。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5 5 页。詹伟鸿:资金短缺困境下的清末民初民族工业一一以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为中心的考察,城市史研究2 0 1 7 年第2 期。庞振宇,邓燕平:清末新政与近代江西实业之兴一一以 为中心江

27、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 期。产日用粗瓷,这些产品因品质粗劣而不被计入该书中,这从上文对金溪县等产地的论述就能得到解释。以建昌府为例,其所生产的陶瓷共有8 类,但其中7 类为“土器”,只有1 种为瓷碗,这7 类“土器”中,砖、瓦及炉圈、土碗各1 种,盐水泥炉3 种。九江府德化县的3 种陶瓷产品均为“土器”,其中标明为“砖瓦”的有2 类,“石瓦 1 类。就售价而论,精瓷与粗瓷可谓天壤之别,精瓷的售价要远高于粗瓷。九江府德化县生产的“土器”砖瓦每块售价为七八文;而“瓷器”中售价最高者为景德镇所产,如“粉定旧瓷水缸”每个售价为英洋三百元,“窑彩五色梅枝瓶”每件售价“银二十两”。

28、并且,当时景德镇瓷器的售价一般以“元”或银为计算单位,远较一般的粗瓷昂贵。但如表1 所示,清末除饶州府景德镇和袁州府萍乡县之外,江西其他各府所产陶瓷器一般为日用器,属粗瓷范围,质量次于细瓷,价格也较细瓷低。当时我国的陶瓷生产主要还是依靠手工制造,而西方和日本已经开始使用机械化生产,其质优价廉的产品向我国倾销。清末,我国每年进口7 0 万至1 5 0 万海关两的国外工业化陶瓷,超过我国陶瓷出口额百万海关两之多,此时日本瓷器也大量涌人我国,“日本瓷质本不及我,然其能师法法人及我之所长,变而通之,其器遂日新月异,且盛行于南北美洲,即我通商口岸,亦多用其物”,其抢占景德镇瓷器的市场,并且广东、山东、福

29、建等地更被日本瓷器充。国外瓷器涌人我国,“使景德镇瓷业在洋瓷排挤之下,一切都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对我国陶瓷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我国大多产地的日用陶瓷在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利,只能局限于满足当地日用市场的需求。(二)市场狭窄,主要依赖地缘市场明确的市场定位是商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利的关键因素。傅春官辑撰的江西物产总汇一书对清末江西5 府7 5 种陶瓷产品的种类、名称、产地、原料及销售市场等均有介绍。就销售市场而言,除“销路未定”及未载明销路的各2 类之外,其余7 1 类产品均记载了明确的销路,现将这些销路列成表2,以资分析。本省本省外洋/销路本地及及国两湖外省次数11从表2 的数据可以看出,清末江

30、西的陶瓷产品有近8 9%主要面向国内市场,面向国外市场的较少。其中“洋庄”即洋行,是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商行商号,其在我国所收购商品的目的是转运出口。所以表2 中的“洋庄”也应归人国外市场,则清末江西瓷器总数的约9.9%主要面向国外市场;但考虑到表2 中的“本地及各处”与“各处”中应包含一部分的国外市场,或者是面向国外市场生产,因而当时江西陶瓷器的国外市场占比大概在9.9%2 2.5%之间波动,但实际占比不可高估。95地方文化研究02323年第一期(总第6 1 期)表2 清末江西陶瓷产品销路统计本地本地本地本地本地及及及及及各处洋庄各省及广东湖南长江各处省垣外省264本省各处821111831

31、31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5 4 页。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6 4 页。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6 4 页。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5 9 页。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6 3 页。邱春林:近代中国瓷业史略,陶瓷研究2 0 2 0 年第4 期。论瓷器,载知新报第九十二册,光绪二十五年(1 8 9 9),第1 页。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景德镇陶瓷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5 9 年版,第3 2 1 页。“洋庄”的名称在清末民国时期的报刊上常见,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商店。现举二则:1

32、9 0 0 年的湖北商务报中标题为“洋庄大开”报道“前因北方拳匪起事,人心浮动,百货滞销,现下汉口洋商购买余茶,为数甚巨,搜罗一空,均经载行下驶矣”;1 9 0 4 年的北洋官报中标题为“各省新闻:议设洋庄商会”的记载即称:“吾粤办出口货各庄口谓之办洋庄”。分别见本省商情:洋庄大开(七月同文沪报),载湖北商务报1 9 0 0 年第5 1 期及各省新闻:议设洋庄商会,载北洋官报1 9 0 4 年第4 3 0 期。96彭志军餐西人控制,但直到民国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并未占据贵州省内一些县份的陶瓷市场,如息烽县主要购买当地所产陶瓷,其产品甚至还销往修文县等地,“西境大鹿窝之土碗厂,历岁较久,所出之器且

33、远卖及修文沿边县,人之购用江西瓷及湖南瓷者,固是无多。即青岩土瓷运销此间,亦间有之,余皆县境厂工制成而备购用”。而这种自产自销的现象较为普遍,如贵州黎平府“竹、窑器,瓦嘉谈志娟器出境内,竹、窑器,瓦器三者皆境内所出,足以备本境之用,母庸贩自邻境。惟磁器远逊江左右耳”。瓷器的这种自产自销现象在我国西南省份方志中比比皆是,也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江西瓷器的销路。清末江西陶瓷业探析然而,表2 的数据仅是清末江西陶瓷销售市场的笼统统计,具体到每一个产地的情况又存在差异。除景德镇以外,清末江西的陶瓷销售市场与产地所处地区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地缘关系,即某产地所产陶瓷器主要服务于该地及与该地邻近的地区,未突破传统

34、区域市场的局限。以清末出现的新式企业萍乡瓷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为例,江西物产总汇中记录了其1 6 种产品的销路,其中9 种为“销本地及湖南”或“销本地及湘省”,7 种“销本省及外省”或“销本地及省垣”,无面向国外的产品。萍乡瓷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萍乡上埠所产瓷器在萍乡瓷业公司创立之前,都销往湖以南、湖北;1 9 0 5-1 9 3 7 年之间,其销售市场范围扩大了,但仍是以江西省内市场为主,其次是湖南、西安徽、浙江、湖北等省,几乎不销往国外。可能正是由于该公司位于萍乡,因地缘优势的作用,其陶物产总汇的记载为中瓷产品自然而然的瞄准了江西省及其相邻的湖南、湖北等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产品销售市

35、场的狭隘性。(三)产品乏特色,无创新如上文所论,除浮梁县景德镇以外,江西物产总汇一书中所载清末江西陶瓷产地除景德镇和萍乡外,其他地区的产品绝大多数为日用品,精品少,粗器多,而且很多器物直接标明是“土器”,心较少或根本没有特色。如将这些毫无特色的陶瓷器投人市场中,其能获利几何可想而知。从民国初期陶瓷业在江西全省总收人的占比可以看出,瓷器一项所入只占江西全省各项总收入的9.9 6%,位居土布、夏布、纸张、制油等手工业之后,在所列1 0 项手工业产品中与“其他”项并列第5。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思考,便能发现陶瓷产品的这种状况恰恰反映了清末江西手工业的某些实况,明明很多地区没有特色和优势陶瓷产品,但为

36、了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所以地方官员不得已只能如实上报,而该书的编纂人员可能也是无可奈何地进行如实记录。诚然,出于“以挽回外溢之利权”的目的,民众办实业的热情在清末新政中被激起了,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清末江西的一些陶瓷产品纯粹是出于商战的需要,一味按照外国人的爱好进行生产,缺少创新。如萍乡瓷业股份有公司在描述其产品时即言:“有如色中空花,花中着色、金上加彩、彩里勾金,均合洋庄,可称后起。”饶州府浮梁县景德镇所产“彩团龙四百件缸”及“粉定旧瓷水缸”都是玩品,它们的销路均为“洋庄”。“洋庄”二字即言明这些陶瓷器主要是按照国外的喜好,面向国外市场进行生产,这些产品在设计前是否进行过

37、市场调查,以及实际销其实,就清末民初江西的陶瓷销售市场而言,尽管如江右商较多的省会城市贵阳的瓷业被江地灵人杰看贵阳,载贵阳人文读本编辑委员会:贵阳人文读本,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5 页。息烽县志卷1 1 食货志工业,1 9 6 5 年贵州省图书馆据息烽县档案馆所藏1 9 4 0 年版本复制之油印本。黎平府志卷3(下),清光绪十八年黎平府志局刻本。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5 1-2 5 4 页。傅春官:江西农工商矿纪略之萍乡县工务,光绪三十四年(1 9 0 8)石印本。吴宗慈:江西通志稿第2 1 册,经济略(三)陶瓷,江西省博物馆1 9 8 5 年印本,

38、第2 0 0 页。陈晓鸣、张蕾:九江开埠以后江西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农业考古2 0 0 5 年第3 期。浅说:论销售洋庄之毛货,载商务报(北京)1 9 0 4 年第1 0 期,第1 7-1 9 页。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5 2 页。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2 5 9 页。量、利润状况不得而知。其实,早在1 9 0 3 年,时任江西巡抚柯逢时即提议专门生产西洋人喜欢的“洋式”瓷器以改良江西的瓷业,“盖西洋富人所用器物,以手制者为良,非以机器所制为珍重也.今既设立公司,精求新制,以后当可大开风气,广浚利源”,但这类产品极易受到国外喜好及市场波动的影响,无法独立掌握

39、产品的市场和价格,且价格较昂贵,非一般人所能购买。近代以来,江西经济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沉重打击,如景德镇的瓷器在乾隆时期为江西“出口货第一色”,咸同以后则“出口大减,而洋瓷入口,岁且百万”。正是试图扭转这种局面,江西地方官员在清末“新政”中呕呕于创办实业。光绪三十四年,各省陆续设置劝业道,以管理全省的农工商矿及各项交通事务。傅春官于清末担任江西劝业道尹时,热心提倡实业,“常慷慨言日:商战为富强胜算,赛会为商战先驱”,并命人“征集各府州属之物品,荟萃一堂,藉资比较”,并设置江西物产总会,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萍乡瓷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是当社会变革的产物。清末江西的陶瓷业迎来了一些变化,有些表现

40、了一定的现代性:如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生产了包括工业用瓷在内的新产品;改良和新增陶瓷产地;出现了瓷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新式生产组织,并进行半工业化生产;四是各地所产瓷器各具特色,在陶瓷销售市场上自动形成了互补的局面。清末实业救国的举措推动了江西瓷业的整体发展,使瓷业与矿产、造纸等行业在清末江西创办的近2 0 0 个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全国同行业之冠。但清末江西的陶瓷业仍面临诸多困境,如精瓷少、粗瓷多;市场狭小,大多数陶瓷的销售地区狭窄;多数器物的售价低廉,缺乏创新和特色。清末江西的陶瓷业逐渐向近代转型,但除个别地区外,仍然是以传统生产格局为主,这就决定了近代江西陶瓷业不可能在与西方的商战中胜

41、出,无法走向国际化,大多产品只能局限于满足国内的日用市场。尽管政府和民间都曾为振兴清末中国瓷业努力过,甚至有很多仁人志士为振兴瓷业而远赴外洋学习制瓷技术,回国后创办瓷业公司,但在这种传统的生产格局下,他们努力的成效不明显,终无法扭转清末江西瓷业的颓势。清末江西陶瓷业的发展状况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紧密相关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在评价其成就时,需用长远的眼光、持客观的立场。在清末创办的实业高潮中,“当时不要说普通民众,即使是一般的官僚、地主、商人这些传统社会的有钱人 对工业发展都没有清楚的认识,更谈不上信心”。如前文所论,到民国初期,瓷器一项所入只占江西全省各项总收人的9.96%,在所列

42、1 0 项手工业产品中与“其他项并列第5。到1 9 3 4 年杜重远参观景德镇窑业时,曾经作为江西支柱产业之一的陶瓷业的产业优势已丧失殆尽。但我们也应看到,尽管清末江西的陶瓷业“近代性”不够,但毕竟已经勇敢的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其在某些方面还是有进步的,如浅绛彩、新彩、的使用,珠山八友的瓷画技艺,设立学校培养陶瓷人才,瓷业生产的工业化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的瓷业生产策略,这些变化影响了民国及现代我国的陶瓷业,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97地方文化研究四、结语202323年第一期(总第6 1 期)(责任编辑:吴启琳)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 8 3 实业考六工务。林传甲:大中华江西省地理志税关,1

43、 9 1 9 年。傅春官辑,吴启琳点校:江西物产总汇,第3 0 3 页。温锐等:百年巨变与振兴之梦2 0 世纪江西经济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5 3 页。詹伟鸿:资金短缺困境下的清末民初民族工业一一以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为中心的考察,城市史研究2 0 1 7 年第2 期。陈晓鸣,张蕾:九江开埠以后江西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农业考古2 0 0 5 年第3 期。杜毅,杜颖编注:杜重远文集,上海:文汇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5 1 页。-Centered on the Records in Jiangxi Property Collection98彭志军管Analy

44、sis of Jiangxi Ceramic Indus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嘉谈志娟:清末江西陶瓷业探析以西物产总汇的记载为中心心Peng Zhijun,Zhan Jia,Tan Zhijuan?(1,3.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330038;2.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Jingdezhen Jiangxi,333403)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great backgr

45、ound of saving the country by indus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Jiangxis ceramic industry showed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One of them is modernity which is embodies in the followingrespects.Firstly,production was guided by market demand and new products including industrial porcelain appeared.Second

46、ly,some ceramic production places were improved or newly established.Jingdezhen still maintained its positionas the production center of high-end porcelain in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but new production areas such asJinxi appeared.Thirdly,new production organizations such as Porcelain Industry

47、 Co.,Ltd.emerged to carry out semi-in-dustrial production.Fourthly,porcelain products in various region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which automaticallyformed a complementary situation in the ceramic market.However,Jiangxis ceramic indus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still faced many difficulties,su

48、ch as less fine porcelain and more coarse porcelain,even the domestic market occupied by“foreign porcelain For the achievements of Jiangxi ceramics indus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we must acknowledge itsshortcomings and emphasize its influence on the modern Chinese ceramics industry,in order to mak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n it.Key words:Jiangxi property collection;Jiangxi products;Jiangxi porcelain industry;Fu Chungu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