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环境对教育教学体系的影响2l世纪的人类将面临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我们人类带来新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尤其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全新的内涵,进行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必须进行变革适应这种新的需要。 一、信息技术环境的新特征 信息技术环境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现代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潜力的一部分,其至有人称现在为“e教学时代”。信息技术环境无疑会给教育和教学工作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要适应这些变化,我们必须分析信息技术环境的特征: 1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一
2、部分基本任务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传授知识、掌握技能与培养能力,信息技术环境将赋予教育教学新的含义培养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即将计算机作为接收、组织与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工具并对新信息技术有一种接近、亲近与尝试的喜好。有资料将阅渎、计算、写作、倾听、述说、观看作为基本的沟通能力,其至认为这些沟通能力是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立足的根基。尤其是通过视像屏幕来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的可视化思维方式,更是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 2用探索研究方式解决多元化任务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多元问题指那些体现了学科内部、学科之间融合、贯通、衔接、渗透等的综合性任务。它可以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以及学校学习)或
3、模拟的乃至虚拟的情境中完成;它常常可能是一个项目设计型任务,需要学生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来查询信息、构造运算、绘图制作、传播交流等。实际上这是将学习过程看成是模拟科学家发现、探讨、求证、思索的过程,将积累知识、传递知识转化为建构知识、尝试体验的过程。 3信息资源的多渠道及丰富性使得教材呈现多元化特征 这种多元化体现在印刷文本的教材更多地被视盘、录像教材所替代或补充,更重要的是那种过去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的做法将不再可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人们将更多地使用教学资源库、教学包或学习包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畅游,淋漓尽致地体验寻求知识的乐趣。 4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决策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是一
4、个资源丰富、“随机进入”的宝库,同时又充满诱惑的危险。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一种科学的心态,学生应能权衡利弊,对信息作出合理的判断,有自我监控和约束能力,能够自觉抵制信息污染或信息垃圾等。 5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沟通 信息化进程会给学校或课堂带来诸多变化但不会导致其解体或消亡,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或课堂是一个交往、沟通与对话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场所。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途径同学生交流情感、认知体验,共同探讨问题,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将更加突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资源之间彼此的交流、合作、分享的特点。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观念的变革
5、 步入信息时代,传统教育需要全方位的改革,教育观念的变革无疑首当其冲。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观念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型人才观 在信息社会里,应该由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人才观。素质型人才观要特别突出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网络技术和信息环境的使用在培养人的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其独有的优势。 2、教育需要新的教学观 在信息社会里,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必将被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教学的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取代。教育必将在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彻底的革命,国外称这种变革为“第四次教育革命”。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6、只能通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按照一定的逻辑构建起来,所以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3、改变传统的学习观 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自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多的体现通过网络来学习,部分课堂转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模式。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对教师的依赖将更少,更需要学生自主的完成知识建构。 4、转变传统学校观 在信息技术所构成的教学环境中,学校将不再以校园围墙为标志。传统学校和网上学校、网络学院、虚拟大
7、学一并构成整个教育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信息环境中,学生除了可以通过面授的方式获取知识外,还可以足不出户地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接受优秀教师和专家的辅导,也可以浏览世界各地电子图书馆中的资源,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也由学校转向家庭和工作场所,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坐在一个“虚拟的教室”中进行学习和讨论。 5、转变传统的课程观 课程观由过去以教学内容、教材、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和理解等为主的课程,转变为一种包括其他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和反馈以及课程体系调整等方面在内的新的课程观。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课程的内涵空间,网络为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学习资源。全球化的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无数
8、可以选择的机会,学生则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跨学校、跨地区、跨国界寻找适合自己独特个性发展的课程,它可以解决传统个性化课程无法大规模实践的这一根本问题。 三、信息技术环境要求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也无法回避网络的巨大冲击,网络时代也给教育带来了许多新变化、新特点,教师要适应这些变化必须实现角色转换,进行角色转换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环境对许多教育观念产生影响,包括现代的学生观、人才观、全面质量观、教育创新观、教育竞争观、教育超前观等等,教师进
9、行角色转换必须适应信息技术环境的这些新需要。 2、教师“专业化”将面临挑战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受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所制约的,教师的专业和程度需要凭借熟练程度来保障。而且教学实践是一种囊括了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社会的实践活动,综合专业化知识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的。而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的这种专业化程度提出挑战。因为信息时代的资源共享既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专业化知识来源,也使得这种专业化的优势不复存在。 3、建立恰当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往往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
10、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传统地位受到挑战,教师应主动构建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平等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应具有真实的同情和乐于接受学生的态度,理解、信任、同情学生,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及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优良的人格魅力,通过不同的渠道对话,形成师生双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的师生角色。
11、 4、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 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的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状况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师生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积极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培养
12、合作精神。 5、教师应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信息技术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学生自己选择的余地增大,发展方向的不同,决定了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教育必须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6、注重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如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的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
13、规格和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等,所以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所以,教师要挖掘自身创新的潜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7、加强角色的人格魅力,使教学个性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更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尤其面对充满各种潜在危险和诱惑的网络世界,教师的人格和道德方
14、面的修养,直接影响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所起的教育效果。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也给教学的个性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8、提高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对此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9、教师要注重发展性 除了不断地进行专业学习之外,教师还应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反思。教师在个人反省或集体反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个人及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视野。另外,教师还应具有理论修养,理解各种教育现象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进而能够将理论与个人的专业经验进行转换、修正与反省,以获得理论与实践的高层整合。信息技术环境还要求教师必须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树立终身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观念,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