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黄庭坚与“不工”之评及其回应考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1036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庭坚与“不工”之评及其回应考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庭坚与“不工”之评及其回应考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庭坚与“不工”之评及其回应考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视野黄庭坚与“不工”之评及其回应考论李小勇【内容摘要】本文以黄庭坚对“不工”之评的回应为线索,首先对黄庭坚受到“不工”之评这一事实进行考证,其次梳理黄庭坚对“不工”之评的回应,最后讨论黄庭坚有此回应的原因。研究发现:面对“不工”之评,黄庭坚有从“不足计较”到有所回护的转变。这一转变,与他的身份和地位有关。黄庭坚对“工”的回护,是为了强调书法的边界,是其成为士人精英甚至取得文化地位后文化责任感的体现。【关键词】黄庭坚;“不工”之评;回应;规矩法度;韵胜一、“不工”之评考最早对黄庭坚书法给予批评的可能是其好友王巩。黄庭坚在自评元祐间字中说:“往时王定国道余书不工。书工不工,是不足计较事。然余未尝心

2、服。”1在论写字法中,黄庭坚也有对王巩“不工”之评回忆:“往年定国常谓余书不工,书工不工,大不足计较事。”2王定国,北宋“贤相”王旦之孙,工部尚书王素之子,其名为巩,定国为其字。他是北宋诗人、书画家,与苏轼、苏辙兄弟相善。苏辙对其诗书有“大字新诗事事工”3之评。苏轼称赞其书法:“近日米芾行书、王巩小草,亦颇有高韵,虽不逮古人,然亦必有传于世也。”4黄庭坚在跋自书煎茶赋也说:“元符三年八月丁未,阻雨羌峡中,试严永枣核笔,以销饱懑。此书似王定国,而差有意味。”5可见王巩书法亦是不凡。王巩也收藏书法,苏轼曾说:“僧藏真书七纸,开封王君巩所藏。君侍亲平凉,始得其二,而两纸在张邓公家,其后冯公当世又获其

3、三。虽所从分异者不可考,然笔势奕奕,七纸意相属也。君邓公外孙,而与当世相善,乃得而合之。”6王巩与黄庭坚很早就有交往,元丰六年(1083)黄庭坚就曾为其文集作序,对其人有“洒落有远韵,才器度越等夷”之评,对其诗文有“不守近世师儒绳尺,规摹远大,必有为而后作,欲以长雄一世”的赞誉,还给予了“虽未尽如意,要不随人后,至其合处,便不减古人”7的劝勉。黄庭坚在太和时期,王巩仰慕其文名求之作序,此时他们结交不久。王巩虽然熟悉其书,但“不工”之评发出在太和时期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王巩、苏轼、苏辙都在京师,他们之间交往更为密切,同年八月苏轼、苏辙、王巩还同观了黄庭坚诗文。8直至此时

4、,鉴于二人的交往时间及感情基础已经足以让比黄庭坚小几岁的王巩对其书法作出“不工”之评,黄庭坚所谓的“往时”“往年”应该就在此时。9王巩以好友的身份批评其书法“不工”,一个“常”字足见真诚。“工”作为审美评价的概念,含义相当丰富10,而且它的含义并不固定,在不同的时代、社会语境中,书法批评家对“工”所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将其作为褒义词来看待时,它是工整、法度、功夫、精致、古、自然(不工之工)的代名词;然而将其作为贬义词来看待时,它又与刻意、繁复、呆板、纤弱、成法、约束相涉,有时甚至还与鄙俗的身份相关。至于此处王巩所谓的“不工”,笔者认为主要是指黄庭坚书法规矩法度不足。二、元祐间黄庭

5、坚对“不工”之评的回应面对王巩的“不工”之评,当时黄庭坚的回应是“未尝心服”,并自我辩解“书工不工,是不足计较事”。852023.4 期/总第 24 期如此态度在元祐二年(1087)他对潘大临(字邠老)书法的批评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因为他对“甚工”之书也并不满意,他说:“公书字甚工,然少波峭,政以观古人书少耳。”11元祐四年(1089),黄庭坚对“不工”的认识似乎有所调整,面对友人高君素建颐轩而求诗书时,他说:“颐轩诗久草成,以真不工,久未写去。”12可见此时“书工不工”,已是值得“计较”之事。然而,黄庭坚真正对“不工”之评做专门回应却要到他丁忧时期(1091 年 6 月1093 年),他在自评

6、元祐间字中说:由今日观之,定国之言诚不谬。盖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13在论写字法中也有一段文字是黄庭坚对王巩“不工”之评的专门回应:由今日观之,定国之言诚不谬也。盖字中无笔,如禅句中无眼,非深解宗理者未易及此!今人字不按古体,惟务排叠字势,悉无所法,故学者如登天之难。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然后观人字格,则不患其难矣。异日当成一家之法焉。14论写字法写作的具体时间不详,但从其后文批评今人作字不按古体、教人作字以双钩高执笔以及叙述的自信语气来看,大致可以推测其产生的时间不会早于元祐时期,并很有可能

7、是晚于自评元祐间字所作时间。丁忧时期,黄庭坚承认了“工”之规矩法度之意的重要性,但是他依然坚持要“字中有笔”15。将黄庭坚对王巩的两段回应对比来看,或许能推测出他认识的变化。他自述最初的感受是两层,一层是“工与不工,不足计较事”,这是宋代人视书法为“消日”16“要之皆一戏”17等观念下的一种轻视态度,另一层是“未尝心服”,也就是不认可。那么,为什么又认为“诚不谬”了呢?关键在于“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论。仔细推究,他的认识,黄庭坚行书经伏波神祠日本东京细川护立氏永青文库藏86视野与王巩的“不工”之所指,并不一定完全吻合。在自评中,他不仅将王巩的“不工”具体化为“字中无笔”,更进一步阐释为“

8、用笔不知擒纵”。在论写字法中,又拈出“不按古体”“悉无所法”,然后具体描述了自己的执运手法予以详细说明。“不按古体”“悉无所法”在通常的解读中,与王巩“不工”还可以有合拍之处。但是“擒纵”以及具体的执运手法,则未必是王巩“不工”所要指出的方向,这是黄庭坚自己的独到体悟(“异日当成一家之法”其实已经透露了这一点)。“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这是“擒”,“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然后观人字格”,这是“纵”。以此手法,对照黄氏成熟以后的草书,可谓若合符节。王巩的实践水平,应该不足以给出如此具体的指导意见。然而,我们应该承认,王巩的批评对山谷还是有很强的警示作用的,因此才会把自己的所悟置入对

9、王巩批评的回顾这一语境中来加以阐述。由于这一阐述与“工”“不工”发生了这种关联,从一定意义上说,山谷也为这个术语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超越了一般理解。三、元祐后黄庭坚对“不工”之评的回应王巩的批评对黄庭坚有很强的警示作用,这在其元祐以后的应酬书法中表现极其充分。他常常因为自己书法的“不工”而感到遗憾和愧疚,如黔州时期面对杨照的伯父要将其所书的郭伋杜诗传刊刻入石以传久远时,他说“恨此书之未工”而报以遗憾。18因为对“工”的计较,所以有时在面对书法请索时,黄庭坚开始对其书法的“不工”进行辩解,如黔州时期给王献可的回信中说:皇恐秋暑方作,旱灾焚惔,甚可畏,不审比来寝膳何似。兰亭诗,偶写得,但挥汗临纸研,

10、殊不能工耳。19黄庭坚这次将其书法之“不工”,归因于秋暑的炎热使其“挥汗临纸研”。有时则归因于时间匆忙,如戎州时期付黄子舟及王子厚的应酬之书时,他说:吾宗子舟求余作草。拨忙作此,殊不工。872023.4 期/总第 24 期古人云“匆匆不暇草”,端不虚语。20须“至乐”“豹隐”二榜,匆匆,书不能工。21在应酬书法中,因为书法的“不工”,黄庭坚甚至还会主动要求重新写就,如戎州时期,其与杨皓(字明叔)的信中说:篆文平时惟书大如手者乃得意,既作此大字不甚工,又“讲义堂”,字太醇拙,他日得暇,当别写此三字奉寄。22“至乐”“豹隐”“讲义堂”等榜书作为功能性书法,黄庭坚亦在乎其工拙。他曾在评价刻于筠州的曾

11、巩高安学记碑时说出了理由,他说:“其言有开塞,世可以为法戒,而所托书画不工,学者因不能玩思于斯文。”23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此处对“工”的强调,并不只是从审美立场出发,而是认为“不工”之书会影响曾巩之“文”教化意义的宣扬。书法的功能成了载道、焕彩的形式。虽然黄庭坚对书法“工”的问题在认识上有所调整,但他并没有放弃“工与不工,是不足计较事”的基本立场,对“工”他依然保持着警惕性。他说:“虽然,笔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须其韵胜耳。病在此处,笔墨虽工,终不近也。”24在“工”与“韵”之间,显然黄庭坚更加倾向于“韵”,所以他对古代书家的评价也同样标举“韵胜”:若论工不论韵,则王著优于季海,季海不下子敬;若

12、论韵胜,则右军、大令之门,谁不服膺!25另外黄庭坚面对即便“不工”之书,但只要书法“不俗”,他也依然会采取认可的态度,在元符三年(1100)的题东坡大字中,他说:东坡尝自评作大字不若小字,以余观之,诚然。然大字多得颜鲁公东方先生画赞笔意,虽时有遣笔不工处,要是无秋毫流俗。元符三年十二月甲辰夕,天下雪而大寒,呼酒解指弮,乃能书此,山谷老人题。26大概在同一时期,黄庭坚也极力称赞王蕃(字观复)“未极工”之书,他说:此书虽未极工,要是无秋毫俗气。盖其胸中块磊,不随俗低昂,故能若是。今世人字字得古法而俗气可掬者,又何足贵哉!27在黄庭坚看来,“不俗”之书只有“不俗”之人方可为之。因此,他对世人虽“字字

13、得古法”,但“俗气可掬”之书并不满意。由于“工”有刻意之感,所以黄庭坚对“率意”之作评价极高,如其对王安石书法的评价:荆公率意而作,本不求工。而萧散简远,如高人胜士,敝衣破履,行乎高车驷马之间,而目光已在乎牛背矣。28元符三年(1100)在李致尧乞书书卷后中则更明确地提出以拙化巧来反对“工”之工巧之意,他说:“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29笔者认为,黄庭坚虽然较之以前更注重规矩,但只要“工”有碍于“韵”和“不俗”,那么“工”必然放在不足计较的地位,所以他才会道出:余书自不工,而喜论书。虽不能如经生辈左规右矩,形容王氏,独得其义味,旷百世而与之友,故作

14、决定论耳。30从句中转折的表达中可以看出,黄庭坚对“左规右矩”式的“工”不以为意,而将自己“独得其(王氏)义味”的优越感跃然纸上,“书不自工,而喜论书”的他明显是以“作决定论”的书法裁定者身份出现。又如戎州时期他在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云: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88视野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今来年老懒作此书,如老病人扶杖,随意倾倒,不复能工,顾异于今人书者,不纽提容止,强作态度耳。31自称“得古人笔意”“窥笔法之妙”的黄庭坚,虽然书法如“老病人扶杖,随意倾倒,不复能工”,但是与“纽提容止强作态度”的所谓

15、能“工”的当时书者比较起来,黄庭坚显然还是乐在其中的。四、关于黄庭坚“不工”之评回应的讨论黄庭坚为什么会在元祐初对“不工”之评不甚在意?这个问题可以从“身份”角度进行解答。在北宋,书法发生的情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参与书法的是“官学文”一体的士人,他们进入书法领域是士大夫主体意识在文化上的体现,他们只把书法当作士大夫必备的修养之一罢了。欧阳修甚至认为,如果过度在意工拙可能有好胜心作祟的嫌疑,他说:“何用较其工拙,而区区于此,遂成一役之劳,岂非人心蔽于好胜耶?”32另外宋代科举铨选已经没有“身言书判”之“书”的现实要求,所以书法对于宋代士人而言,只是一种政事之余的雅玩,甚至可以说书法从“法”中

16、被解放出来,去追求书法的意韵,这正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工与不工,自不足计较”是当时大多数士人的基本态度,那么元祐初对于“不工”之评,黄庭坚可以不甚在意。另外,从身份地位层级来看,元祐初的黄庭坚还没有获得文化上的领导地位,他的文化责任感可能还不是那么强烈。为何黄庭坚在得俗评之后对“工”有所回护?甚至在贬谪期间常有“方近古人”之语。这也可以从“身份”入手理解,元祐后的黄庭坚已经在文化界声名日隆,并且从黄庭坚本人思想的变化来看,他呈现出“文士”到“儒士”的转变。黄庭坚在成为士人精英甚至取得文化领导地位以后,对“工”的强调,则可能是因为他有了文化担当。在书法领域,之所以会有新旧两派,除了“士人

17、分化”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中唐以来的战乱导致书写技术断层、书法真迹缺失。这使得大多数书法参与者都在依靠自己的作者:江西师范大学教师本文责编:常海琴理解去实践所谓的“古法”。拥有不同文化资本持有量的书法参与者,因为家世修养、家藏古帖、后天机遇等情况的不同,对同样的情境会有不同的反应方案,革新的力度也不尽相同。黄庭坚本人也十分清楚,革新派们在怀疑与责难中不断拓宽审美边界的同时,确实也有一批士人由于自身修养不够,在开拓书法新天地的时候滑向了“俗”的边缘,正如其元祐时的草书一样,从而越过了整个阶层容忍的限度。另外,从元祐年间起,黄庭坚随着所交往对象的扩充和层次的提升,他的书法视野进一步扩

18、大。尤其是他在临摹越来越多的古代名帖真迹之后,对书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并有所反思。所以,他对“工”的回护,甚至说是一种强调,是为了强调书法的边界,是其文化责任感的体现。注释:125711121314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黄庭坚.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 M.郑永晓,整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736,1619,922,360,609,573,736,1619,802,786,922,976,985,1526,1612,1560,931,1192,1673,913,1565,959.3 苏辙.栾城集:上 M.曾枣庄,马德富,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

19、9:177.4苏轼.苏轼文集编年笺注(诗词附):第9册M.李之亮,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11:572.6 苏轼.东坡题跋 M.白石,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32.8书黄鲁直诗后云:“每见鲁直诗文,未尝不绝倒。然此卷语妙,殆非悠悠者所识能绝倒者也,是可人。元祐元年八月二十二日,与定国、子由同观。”苏轼.苏轼文集编年笺注(诗词附):第 9 册 M.李之亮,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11:336.9 王巩于元祐元年(1086)十月赴扬州,在元祐三年(1088)还京师。10“工”可以分为四层意思来说:“第一层意思是工整,好辨认;第二层意思是能得古人法度;第三层意思是能得趣;第四层意思是无意于佳乃佳尔的状态。”胡鹏.书法“工”“拙”与道德的遇见从苏轼评述“君子”“小人”“工”“拙”与书法的关系来看 J.中国书法,2017(22):107111.15 关于“字中有笔”的解读,可参见陈文波.“字中有笔”续探 J.中国书法,2018(8):145152.16 欧阳修.欧阳修集编年笺注(第 7 册)M.李之亮,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166.17 米芾.书史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2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