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发动机能量分配及循环效率.ppt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5791478 上传时间:2024-11-20 格式:PPTX 页数:63 大小:2.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动机能量分配及循环效率.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发动机能量分配及循环效率.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0/1/8,#,第三章 循环分析与能量利用,第三章 循环分析和能量利用,ICE,工作过程研究内容:,工质成分变化;,热能的转化过程。,目标:,高的循环效率;,低的污染物排放。,工作过程研究难度:,工质的质和量是时间的函数;,物理、化学过程一直在进行;,存在摩擦、散热、燃烧、节流等。,对,ICE,工作过程的研究只能建立模型,进行理论分析!,三种循环模式:,理论循环,工质,理想气体,循环,理想循环,理想循环,工质,实际气体,循环,理想循环,真实循环,工质,实际气体,循环,真实循环,第二节 理论循环,一、理论循环构成,工质,理想气体(空气),物性参数为常数;,循环,理想循环构成封闭热力系统:,绝热压缩,定容定压吸热(燃料燃烧放热),定容放热(进排气的换气过程),二、理论循环类型,1,、循环分析,早期,ICE,活塞运动速度低,汽油机为定容加热循环,,柴油机为定压加热循环。现代,ICE,为混合加热循环。,TDC,BDC,第二节 理论循环,a,r,c,z,b,Otto,循环,TDC,BDC,第二节 理论循环,a,r,z,c,b,Diesel,循环,TDC,BDC,第二节 理论循环,a,r,z,c,z,,,b,NA-ICE,的,Sabathe,循环,TDC,BDC,第二节 理论循环,c,z,b,z,,,TC-ICE,的,Sabathe,循环,a,r,r,a,第二节 理论循环,2,、循环效率,Otto,循环循环效率,:,Diesel,循环循环效率,:,Sabathe,循环循环效率,:,压力升高比:,预膨胀比:,第二节 理论循环,三、影响循环效率的因素,1,、压缩比的影响,增大压缩比可以,提高,ICE,的循环,效率,a,c,b,z,第二节 理论循环,c,z,b,z,z,第二节 理论循环,2,、压力升高比和预膨胀比的影响,等容度:,循环吸热过程中,等容吸热量占总吸热量的,比率。,z,z,a,c,b,b,a,c,因此,提高等容度,可以提高,ICE,的循环效率,第二节 理论循环,ICE,接近等容燃烧,可以得到高循环效率;,分析:,CI-ICE,负荷增大,循环喷油量加大,燃烧时间加长,,预膨胀比加大,等容度下降,循环效率降低;,电喷汽油机把按照化学计量比混合气进行控制,,可得到较高的循环效率;,CI-ICE,多次喷射技术会降低循环效率。,CI-ICE,高压喷射技术会提高循环效率;,第二节 理论循环,在预膨胀比一定时,压力升,高比对循环效率影响不大。,在压力升高比一定时,减小,预膨胀比,会显著提高循环,效率。,第二节 理论循环,3,、绝热指数,提高绝热指数,,可以提高循环效率。,第二节 理论循环,四、理论循环研究的意义,提供,ICE,比较的理论依据;,提供改善,ICE,性能的措施;,同一机型比较,压缩比、工质吸热量相同,吸热形式不同,z,p,b,p,a,c,第二节 理论循环,更高的等容度决定了等容加热循环具有更高的效率,z,m,b,m,z,v,b,v,第二节 理论循环,最高的压缩比决定了等压加热循环具有更高的效率,z,v,b,v,不同机型比较,z,p,b,p,a,c,p,b,m,z,m,c,m,最高爆发压力形同,,吸热量相同,c,v,第二节 理论循环,五、理论循环下,SI-ICE,和,CI-ICE,的比较,CI-ICE,的最低有效燃油消耗率比,SI-ICE,低,15%,25%,;,CI-ICE,压缩比高于,SI-ICE,,具有更高的循环效率;,对于,SI-ICE,,混合气浓度偏离化学计量比浓度,,循环效率均会下降,经济性会下降。,第三节 理想循环,一、理想循环构成,工质,实际工质,循环,理论循环,现代高技术水平的内燃机,相对效率已高达,90%,。,意义:,内燃机提高循环效率最高限度。,相对热效率:,真实循环循环效率与理想循环循环效率之比。,第三节 理想循环,二、工质特性对循环效率的影响,1,、最高燃烧温度,在相同的加热量下,燃烧温度越高,工质比热容,升高越多,绝热指数下降越多,循环效率偏离理,论循环效率越远。,2,)工质的高温裂解,1,)比热容,第二节 理想循环,高温高压下,加速,CO,2,、,H,2,O,、,N,2,、,O,2,、,H,2,的裂解,,裂解吸热;膨胀过程温度、压力下降,进行放热的,逆向反应,使放热时间延长,等容度下降,效率下降。,2,、残余废气系数,多原子分子数增多,比热容增大,绝热指数下降,,效率下降。,残余废气系数和,EGR,率对循环效率影响较大。,第三节 理想循环,3,、混合气浓度,燃料裂解吸热,增加工质内能,做功能力下降;,稀混合气:,浓混合气:,最高燃烧温度低,循环效率高;,混合气中废气比例少,循环效率高。,工质最高温度大,循环效率低;,混合气中废气比例高,循环效率低。,第三节 理想循环,燃空当量比,稀薄燃烧可以得到,较高的循环效率!,在着火极限区域内,,随着混合气浓度的加大,,循环效率逐渐下降。,第三节 理想循环,二、理想循环下,SI-ICE,和,CI-ICE,比较,小、大负荷下差距加大,SI-ICE,小、大负荷循环效率相对于,CI-ICE,更小,,有效燃油消耗率高出,30%,50%,。,原因,TDC,BDC,第四节 真实循环,理论循环,理想循环,传热、流动、不完全燃烧,工质泄漏等,一、循环构成,真实循环,+,实际工质,时间损失,后燃损失,换气损失,c,z,b,b,c,a,r,第四节 真实循环,传热、流动、不完全燃烧和泄漏损失,换气损失,时间损失,后燃损失,四大损失,工质和循环的变化,使实际循环效率和,理论循环效率相差,10%,20%,。,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一、机械损失的组成,(一)机械摩擦损失,1,、活塞组件摩擦,2,、轴承摩擦,3,、配气机构摩擦,4,、其它损失,正时齿轮、链轮、带轮的传动损失,连杆大头搅油损失,,曲轴箱内空气压缩和通风损失,运动件的空气动力损失。,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二)驱动附件损失,内燃机正常运行必备附件:,发电机、水泵、机油泵、高压油泵、调速器、点火装置。,内燃机台架试验中必须拆除的四大附件:,空压机、空滤器、风扇和消声器。,(三)泵气损失,进排气过程中工质流动时的节流和摩擦损失。,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二、机械损失各,部分所占份额,SI,CI,SI,CI,SI,CI,1800,200,1800,600,3600,400,转速,平均有效压力,泵气损失,曲柄、连杆、活塞损失,其它附件损失,高压油泵损失,配气机构损失,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活塞连杆组件和曲轴轴承摩擦损失高,转速、负荷增大,,该损失也增大。,转速、负荷增大,驱动附件损失也增大。,SI-ICE,小负荷和高速,泵气损失大;负荷对,CI-ICE,泵气损失,影响小,高转速时泵气损失高。,SI-ICE,:,CI-ICE,:,负荷,略下降,负荷,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各种,ICE,标定工况下的机械效率:,SI-ICE,:,80%,90%,CI-ICE,:,78%,85%,增压,CI-ICE,:,80%,92%,问题:增压内燃机为什么具有更高的机械效率?,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三、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一)示功图法,1,、测量方法,用燃烧分析仪测量工况点(,)下的示功图,,测算 ,计算 、和 。,示功图法可以得到,ICE,的机械损失、机械效率运行特性。,2,、注意事项,准确标定,TDC,位置;,NA-ICE,测量面积为 代表的面积。,提高面积计算离散化精度。,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TDC,位置设置不准确,对机械效率有什么影响?,TDC,CA,BDC,BDC,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如果:,TDC,位置靠前,BDC,BDC,TDC,BDC,CA,BDC,TDC,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测得的 偏高,偏小,TDC,BDC,CA,BDC,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如果:,TDC,位置靠后,BDC,BDC,TDC,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测得的 偏低,偏高,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二)反拖法(倒拖法),1,、测量方法,使,ICE,正常运行在工况点(,)测取 ,,停油、断火,用,电力测功机,反拖,ICE,按同等转速,运转,测量测功机的功率损耗,即为 。,2,、注意事项,电力测功机价格昂贵,反拖法不适合大功率,ICE,,,仅适用于中小功率的,NA-ICE,。,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三)灭缸法,1,、测量方法,设,ICE,有,N,个缸。使,ICE,正常运行在工况点(,),测取 ,使其中一个缸停止作功,减小测功机载荷,,使,ICE,恢复到原转速,测取,N-1,缸工作的功率 ,,ICE,功率的降低值,认为是所灭气缸的指示功率 。,依次灭缸,测试,N,次,就可得到整机的 。,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2,、注意事项,用灭缸法测量,SI-ICE,机械效率,注意安全。,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四)油耗线法,1,、测量方法,测量,ICE,在某个转速下的负荷特性,制作燃油消耗率的,负荷特性曲线,当低负荷区域线性度非常好时,按线,性区域油耗线进行反向拓延,拓延线与负荷轴的交点,,距离负荷零点的负荷值,即为平均机械损失压力或者,机械损失功率。,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良好线性,a,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2,、注意事项,油耗线法不适用于,SI-ICE,和大功率,CI-ICE,。,各种测量方法的使用范围:,所有内燃机均可使用示功图法测量机械效率;,大功率,ICE,最佳方法是灭缸法(,费油,);,中小功率的增压,ICE,,如果燃油消耗率的负荷特性线,线性度高,可采用油耗线法;,SI-ICE,最佳方法是反拖法。,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四、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1,、机械效率速度特性,低速机械效率曲线平坦,中高速下降速度快。,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油门开度一定,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2,、机械效率负荷特性,转速一定,油门开度,市区运行车辆,,关注小负荷的,机械效率问题,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3,、润滑条件对机械效率的影响,1,)润滑油的作用,减摩,密封,冷却,清洗,2,),ICE,对润滑油的要求,防锈,良好的运动粘度、粘温特性和抗氧化能力。,3,),ICE,润滑油的分类标准,SAE,标准:,SAE,(,W,),数字“,”,夏季,99,的粘度,,20,、,30,、,40,、,50,冬季,-18,的粘度(,W,),,5,、,10,、,20,第五节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美国,API,标准,S,:,为,A,、,B,、,C,、,D,、,E,、,F,、,G,C,:,为,A,、,B,、,C,、,D,、,E,我国标准,Q,为,A,、,B,、,C,、,D,、,E,、,F,、,G,为,100,运动粘度,C,为,A,、,B,、,C,、,D,、,E,为,100,运动粘度,SI-ICE,常用润滑油:,30QB,、,40QB-10,、,15,(老标准),-SAE30,、,SAE40-SB,(,API,),CI-ICE,常用润滑油:,30CA,、,40CA-11,、,14,(老标准),-SAE30,、,SAE40-CA,(,API,),第六节,ICE,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燃料,+,空气,压缩,膨胀,摩擦、辐射,冷却,排气,作功,最大作功能力,热能,燃烧,换气,一、,ICE,能量平衡,第六节,ICE,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CI-ICE,SI-ICE,100%,100%,热量,损失,30%,32%,33%,35%,废气,冷却,28%,30%,30%,32%,摩擦和辐射,7%,9%,7%,9%,有用功,30%,35%,25%,30%,第六节,ICE,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实际有用功,1/3,(强),排气带走热,1/3,冷却液带走热,1/3,(弱),燃料化学能流向,二、,ICE,能量合理利用,(一)现代,ICE,的能量利用状况,现代,ICE,最高燃烧温度,1100K,,环境温度,293K,卡诺循环热效率:,100%,61%,53.5%,45%,38%,第六节,ICE,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受卡诺限制,属于,ICE,极限,值,除非改,变循环模式,采用改进技术,的提高空间只,有,8.5%,的空间,通过提高,机械效率,的改善空,间有,7%,第六节,ICE,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汽油机,25%,30%,(,GDI,:,35%,),柴油机,30%,40%,增压柴油机,30%,45%,现代,ICE,热效率,(二)提高,ICE,有效效率的途径,1,、改变循环模式,超膨胀,ICE,思想:,Atkinson,循环和,Mill,循环,TDC,BDC,第六节,ICE,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z,c,z,,,b,a,a,,,等压放热,Atkinson,循环,TDC,BDC,第六节,ICE,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z,c,z,,,b,a,Mill,循环,等容放热,a,,,b,,,等压放热,第六节,ICE,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超膨胀,ICE,问题:冲程长,结构不允许,适用的,Mill,循环:,膨胀比,NA-ICE,TC-ICE,必须采用,VVT,、,VVL,技术,第六节,ICE,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2,、,GDI,技术,GDI,可以有效提高,ICE,的经济性。,经,济,性,改,善,程,度,降低泵气功,8.5%,11.5%,高绝热指数、压缩比,和低散热,1.2%,-4.7%,高燃烧效率,换气流通面积减小,16.5%,第六节,ICE,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3,、可变技术,基本目的:得到各参数的,MAP,,实现,ICE,全工况性能,的优化控制。,可变压缩比,可变气门升程(,VVL,),可变配气相位(,VVT,),可变进气涡流,可变进气管长度,可变技术,可变喷嘴环,第六节,ICE,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GT-POWE,计算,进气管长度,MAP,第六节,ICE,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原机功率,优化功率,第六节,ICE,能量分配与合理利用,4,、,CI-ICE,电控高压喷射技术,(三)散失能量的利用,接近,2/3,的能量被冷却液和排气带走。,1,、废气涡轮增压,2,、复合,ICE-,利用排气推动气轮机发电,3,、低散热,ICE-,绝热,ICE,(四)低品位能量利用,低品位能量:排气、冷却液和中冷水,本章小结,1,、循环分析,2,、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机械损失组成、机械效率的测量、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3,、现代,ICE,能量利用状况,4,、提高,ICE,循环效率的主要技术措施,从理论循环推到出实际循环,得到影响循环效率的因素。,改变循环模式;,可变技术优化燃烧;,GDI,技术。,5,、散失和低品位能量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