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古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中国是诗的王国,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历代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人的思想性格都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诗歌沉积而养成的。,古诗词的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不同年代、不同经历的诗人有着不同的风格,诗仙李白的豪迈飘逸,清新雄奇 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忧怀情深,诗佛王维的恬淡含蓄,气韵生动 诗鬼李贺的奇诡变幻,忧郁激愤,诗骨陈子昂激昂风骨,风格高峻“汉魏风骨”遗风,诗杰王勃的绮丽于表,风骨其内 诗神苏轼的雄健豪放,旷达高远,诗魔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诗奴贾岛的萧瑟悲愁,诗豪刘禹锡的清峻明朗 诗狂贺知章的狂放不羁,纯净精神,诗囚孟郊的苦吟清奇,质朴真切 陆游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三曹的苍凉雄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风骨:,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我是曹操 我观沧海,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小组自由朗读思考:,1,、全文以哪个字统领全篇?,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他看到了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思考:,1,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2,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诗以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次北固山下,王湾,王湾 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因此得名。北固山坐落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名北固山。高约58米,长约200米。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五言律诗,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学习探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景象。,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诗中有一句诗揭示时序交替的生活哲理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作者会起思乡之情?,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名句赏析:,清晨江上行舟,当残夜未全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时光流逝,岁月无情,怎能不叫身在“客路”,时当岁末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历来为脍炙人口、“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明胡应鳞语)的名句。唐时,张说为宰相时,亲笔将此联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为楷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钱塘江春行,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七言律诗,小组讨论,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钱塘湖的?,2.,诗中选取了哪几种景物来表现初春的钱塘湖美景?,3.,诗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2,、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3,、,“,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元曲,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元曲,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小结:,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