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 9 卷第2 期2023年4 月阿址让方学院学拓(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9 No.2Apr.2023论胡竟良对近代棉业改良的实践梁颖(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安徽合肥2 3 0 0 0 0)摘要:胡竞良是中国近代棉业改良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国家棉业曲折发展时期,他响应时代号召,顺应社会需求,投身棉作业。在棉种的管理与推广方面,他制定棉种管理规则,提出合作推广方式,调整农业贷款办法,引进与推广“德字棉”棉种。胡竟良在棉业改良上的实践成效卓著,对各棉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国棉业进一步发
2、展指明了方向。关键词:胡竞良;棉业改良;实践;评价DOI:10.3969/j.issn.2095-462X.2023.02.006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5-4 6 2 X(2023)02-0025-06On Hu Jingliangs Practice in the Reform of Modern Cotton IndustryLIANG Ying(School of History,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00,China)Abstract:Hu Jingliang was one of the representa
3、tives of the reform of modern cotton industry in Chi-na.During the tortuous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national cotton industry,he responded to the call of thetimes and the social demand to devote himself to cotton production.In the management and promotion ofthe cotton variety,he made remarkable ach
4、ievements in setting cotton variety management rules,puttingforward cooperative promotion methods,adapting agricultural loan measures,introducing and promotingDelfos.Hu Jingliangs practice in the reform of cotton industry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exertingcertain influence on all cotton areas
5、and showing the direc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t-ton production.Keywords:Hu Jingliang;the reform of cotton industry;practice;evaluation胡竟良(1 8 9 7 一1 9 7 1),安徽省滁县人(今安徽省滁州市),是中国近代棉业改良的先驱,在棉种的推广和管理方面建树颇多。他从南京高等师范农科毕业后,在东南大学郑州棉业试验场任职,负责推广“脱字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 9 3 4 年,他被棉业统制委员会公费保送到美国,在德克萨
6、斯州农工大学深造 1。归国后,他主持河南省棉产改进工作。他参考埃及的棉种管理办法,制定了1 6 条棉种管理规则,并首次以法令的形式解决地方棉纯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地方棉种的纯洁性。他从中央棉产改进所引进收稿日期:2 0 2 2-0 4-2 2作者简介:梁颖(1 9 9 9-),女,安徽明光人,安徽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25“德字棉5 3 1 号”棉种,在棉区内进行培育和推广,为中国推广种植德字棉”奠定基础。抗战爆发后,他将大量“德字棉”棉种运往四川省,扩大四川省的植棉面积,推动了后方植棉业的发展。学界对胡竟良的棉业改良也有所论及,主要集中在措
7、施方面,缺少细节深描,在影响研究方面留有空白。有鉴于此,笔者以胡竟良的工作经历为线索,以棉种的管理与推广为重点,探究他在不同地区的棉业改良实践,并以此为基础,对其效果做具体评价。2023年4 月一、胡竟良投身棉业的背景20世纪以来,实业救国思潮席卷全国,棉花作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之一,逐渐得到社会关注,棉业改良之风开始盛行。一直以来,中国对棉花的需求较之任何国家都更为迫切,特别是抗战后,棉业损失惨重,棉花供应严重不足,增加棉产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上述背景之下,胡竟良投身中国棉业,奋斗在近代棉业改革的战线上。(一)实业救国思潮风起云涌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特设实业部,要求各省成立实业司
8、。“本部成立后,为统一全国实业,行政各省应设立实业专司以便确立经济政策,统筹进行方法,国利民福全赖乎。”2 并根据各地创办实业的具体情况,确定经济政策,统筹发展全国实业。报刊争相报导各省整顿实业的消息,宣传实业救国思想。“闽民政部移请南阳商会筹设劝业银行,振兴实业首重金融机关闽交通部饰令调查各属商船渔船。”3 1 实业团体也大量涌现出来,他们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提出振兴实业的具体方法,“直隶实业公会告都督,设津保贫民工厂,并修津埠工业工业一事,非竭力提倡,不足以抵制而谋发达 L。综上,在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之下,中国实业获得了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全面盛行。(二)棉业改良初露锋芒自棉
9、纺织业兴起后,棉花用途日益增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之一。海禁开放以来,外国棉花及棉制品源源不断地输人中国,造成国内大批白银外流。据清末海关贸易册记载,国家每年进口外国纺织品花费白银达2 万1 0 0 0 余万两,数额巨大。因此,社会各界为扭转贸易逆差,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积极贯彻实业救国的思想。他们将目光放在棉业改良上,推广优良棉种,提高植棉技术,通过发展棉业来抵御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北洋政府时期,张骞任农商总长,提出了“棉铁救国”的口号,号召以棉业和钢铁业为重心,全面振兴实业 5 。自此,植棉业与棉纺业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战期间,欧洲国家的洋纱洋布不能大量运到中国,国人迅
10、速创办棉纺织厂。棉纺企业增加,纱厂对原料的需求随之增加。2 0 世纪20年代,东南大学、金陵大学和南通农学院等学校开始成立棉业试验场,培育推广棉种。并在试验场附近开办植棉训练班,培养棉业人才。纱厂及社会团体对此也予以资金支持,极力提倡棉业改良。基于此,胡竟良响应时代号召,考人南京高等师26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范农科学习农业知识,为以后从事棉业改良工作打下基础。1 9 2 1 年,他毕业后在东南大学郑州棉业试验场任职,负责推广“脱字棉”,取得了一定成效,开启了他推广棉种的道路 6 。(三)社会的迫切需要20世纪2 0 年代,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 0%,而所产的棉花仅占全世界总产量的8
11、.3%。1 9 3 6 年,棉业政策列入国策后,中国棉产量虽然达到1 4 0 0 万担,但只占全世界产量的1 2.5%。如果按人口比例分配,仍然不能自给。中国是农业国家,7 0%以上的人民都是农民,农民的衣着大部分为棉制。因此,中国对棉花的需求较之任何国家都更为迫切 7。1 9 3 7年以来,大部分棉产区沦陷,皮棉产量锐减。战争期间中国沦陷区内共损失1 5 0 0 万担皮棉,等于全国一年的生产量 。抗战令国内棉业损失颇大,战后人民衣被所需呕待补充。增加棉产量以维持人民的基本生活是当时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胡竟良是新式教育的受益者与实践者,深受“为社会服务”教育理念的影响。他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恩
12、与热爱,顺应社会需求,学以致用,毅然投入棉业改良的工作中。二、胡竟良棉业改良的实践胡竞良一生致力于中国棉产改进事业,长期参与棉业改良的实践,在棉种的管理与推广方面建树颇多。(一)棉种的管理增加棉产量的根本办法是培育出适合当地环境的棉种,并加以推广。推广良种首先要集中种植,防止在栽培时出现棉种混杂的现象,其次是要集中推广,以防良种散失。但在2 0 世纪3 0 年代的中国,虽然有采用地方纯种管理制度来发展棉花生产的情况,但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只是由农民自由领取棉种,许多优劣不一的棉种混合在一起种植。由于天然杂交和收花轧花时棉种混杂、收获之后籽棉由棉农自由出售和商贩掺杂作伪等问题,导致良种混杂变劣,
13、良种推广的面积无法扩大,棉作改良的效果不显著。1936年,胡竟良学成归国后,担任河南省棉产改进所所长。针对地方纯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他参考了埃及的棉种管理法律,根据国内的情况提出了棉作管理区管理规则1 6 条,大致内容包括:“经各省政府的批准,各省棉产改进所划定适当的面积作为棉种管理区;由改进所规定管理区内种植的棉种,农户不能擅自种植其它棉种,违反者强制铲除棉第2 期2023年4 月种;棉种管理区的农民在棉花栽培,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工作,要接受改进所内专业人员的指导;管理区内所产的籽棉应在区内轧花,不能运出区外,防止良种散失,区外的棉籽也不能运入区内,以防棉种混杂;管理区内的棉籽在没有经过改
14、进所的同意下,农民不能自由处理;改进所在管理区内所设的轧花厂必须收买区内产出的籽棉或者代农民轧花;棉商在管理区内只能收购皮棉,而且必须要得到政府的营业执照和改进所的许可,违反者停止营业并且没收其商品;管理区内的农民轧取籽花时要向改进所登记,自备轧花车。”1 0 1 这些规定经过河南省政府批准公布后,于1 9 3 7 年在河南省开始实行,后被实业部转发。各产棉省份参照执行,纷纷设立棉种管理区,加强对棉种的管理。胡竟良提出的1 6 条棉种管理方法保持了地方棉种的纯洁性,推动了中国棉作改良事业的进步。(二)棉种的推广胡竟良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合作推广方式,利用科学的栽培方法和管理方法,在中国
15、棉区内引进与推广“德字棉”及其他棉种。1.提出合作推广方式1932年,胡竟良在担任湖南棉业试验场推广部主任时,针对当时采用的演说、展览、劝说和散发良种等后进推广方式,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合作推广方式 1 1,即划定湖南省安乡县、华容县和南县等地为推广区域,称为合作推广区。在此区域内以1333 3 3 h m 为单位,划分出若干单位,称为合作场。当时湖南省合作推广区内共有4 0 个合作场,皆由农民组成。合作场向棉业试验场借贷棉种,试验场派指导人员驻在场内,对棉作栽培和防治病虫害等工作进行指导。各场农户组织生产合作社和运销合作社,向上海银行共借贷2 0 万元,设立轧花厂,进行籽棉轧花和皮棉运销工作
16、。轧出的棉籽供次年推广,皮棉则集中运销给湖南第一纱厂。合作社的组织工作由棉业试验场指导员负责,轧花和运销工作由棉场代为办理。这样,轧花厂的经营除了支出之外,共盈余2.8 万余元,平均分配给各社的社员 1 2 1 7 4。这种以生产合作改进棉农生产、以信用合作活跃棉农经济和以运销合作增加棉农收益的做法被称为合作推广,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新颖的方式,深受农民的欢迎 1 3 。2.调整农业贷款办法为进一步推广良种,胡竟良在湖南省工作时对试验场前期办理的贷款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自已的工作经历,对当地农业贷款的贷款期限、贷款用途和梁颖论胡竞良对近代棉业改良的实践放贷标准进行一定的调整。如延长贷款期限;注意贷款
17、用途,勿使农民消耗或浪费,贷款用途不只局限于生产,凡栽培垦殖,购买种子肥料,修理农具,修筑堤防,改良土壤防治作物病虫害及生活上所需费用均应包括在内;放松贷款标准,贷款数额应完全以农户信用为标准,不应以耕作面积和产品总价6 0%为标准 1 4 。1 9 3 3 年,湖南省棉区发大水,上述办法开始实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缓解灾情,推广良种。3.推广“德字棉”1936年,胡竟良任河南省棉产改进所所长。当时河南省的“灵宝棉”在国内市场属于长绒棉,但因为种植不得法,水旱灾害交相侵袭,其种籽每况愈下,出现品质退化和纤维长度不整齐等问题 1 5 。针对这一情况,胡竟良于同年秋,在河南省灵宝县搜集棉样,
18、加以研究统计,发现“灵宝棉”品种极为混杂,成熟太晚,霜花太多,等级低下。他又根据1 9 3 6 年在灵宝县举行的“省际美棉”品种比较试验的结果,从产量和纤维长度方面考虑,决定在河南省推广产量稍低于“斯字棉”但纤维长度与“灵宝白籽棉”纤维长度相等且成熟较早的“德字棉5 3 1 号”棉种,以代替“灵宝棉 1 6 。1 9 3 7 年,胡竞良从中央棉产改进所和中央大学光华农场取得“德字棉5 3 1 号”种子,在“灵宝棉”棉业试验场做株行试验,并开始在河南省灵宝县和陕县集中推广。基于恰当的种植方法与合理的棉种管理规则,“德字棉”在河南省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 9 3 8 年,陕县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德
19、字棉”生产基地。抗战爆发后,四川省棉花供不应求,上级要求胡竟良尽快收购一定数量的“德字棉”运往四川省。但陕县当时处于敌人的炮火攻击之下,铁路中断,交通不便,农民储存的还是籽棉,任务重时间紧,困难重重。胡竟良四处奔波,历尽艰辛,克服了交通运输和轧花收籽等难题,于第二年2 月底使德字棉棉籽安然人川 1 2 7 51938一1 9 4 4 年,胡竞良在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同时兼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副所长 1 7。1 9 3 8 年起,他发表四川推广美棉释疑战时四川棉业问题和四川植棉的新希望等文章,说明四川省有希望种植出产量高品质优的“德字棉”,打消外界对于“四川多秋雨,不宜种棉”的怀疑。他又根据四川省
20、的天然环境,确定了该省的棉作区域,参考地方情形,从播种、间苗、施肥、间作和防治病虫害等环节改善棉作物的栽培方法。他建议拓殖棉田,在产棉稀少的县,如四川省北部的中江县和三台县、南部的宜宾县和江安县以及东部的奉节县和云阳县等推广种27第2 期2023年4 月植“德字棉”与“脱字棉”。并在乐玉县和安岳县等四川省中部地区推广种植中棉 1 8 。胡竟良在四川省植棉达2 万3 0 0 0 hm,使该省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均有所提升。1 9 3 9 年,四川省棉区内“德字棉”每亩的皮棉产量有的高达4 8 0 kg,这是前所未有的,无论在四川省的植棉史上还是中国棉作推广史上都是重要一页。胡竟良积极培育推广德字棉,
21、为“德字棉531号”棉种在四川省以及在全国的推广种植打下了基础。三、对胡竟良棉业改良的评价胡竟良在棉业改良上的实践对中国棉业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首先,制定棉种管理规则,引进推广优良棉种,提高了部分棉区内棉花的生产效率,为国家抗战提供物资支持。其次,提出先进的合作推广方式,调整农业贷款办法,活跃了区域棉农的经济。最后,他的思想能切中棉业改良的要害,为中国棉业现代化提供指导。(一)提高了豫西棉花的产量与品质1937年,胡竟良以河南棉产改进所的名义向中央棉产改进所引进“德字棉5 3 1 号”棉种6 0 0 担。除在灵宝棉场繁殖9.3 hm外,还在陕州大营集划定“德字棉”棉种管理区,面积为5 4
22、 3.6 hm,全部种植“德字棉”,以代替“灵宝棉”。“是年秋收调查结果,全区平均每亩收籽棉1 8 0 斤,普通灵宝棉平均每亩收籽棉1 2 0 斤,计每亩增收数6 0 斤,共增收皮棉1516担,每担皮棉价值亦较灵宝棉增高6元。”1 6 籽棉增收共达2 4 万4 6 2 0 kg,皮棉的利润共计增加9 0 9 6 元。1938年,国内增加粮食生产的呼声甚高,出现削减棉产的现象,河南棉产改进所工作一度停止。胡竟良赴汉口拜访经济部要员,力陈战时增加棉产和推进豫西棉产改进工作的益处,豫西棉作推广区的工作得以继续进行。这一年他共在河南省陕县灵宝县两地推广“德字棉”3 0 2 8.2 hm,较上年推广面积
23、大幅扩大。据史料考察结果显示,衣分方面,豫西推广区中的“德字棉”的平均衣分为3 0%,“灵宝棉”为2 0%,“德字棉”高于“灵宝棉”。纤维长度方面,“德字棉”每年平均纤维长度为3 0 mm,“灵宝棉”则仅为2 5 mm,“德字棉”较“灵宝棉”高。此外,因“德字棉”较“灵宝棉”成熟早,黄河流域霜期较早,因而豫西推广区内的“德字棉”的霜黄花少于当地“灵宝棉 1 6 。从以上数据的对比来看,“德字棉”产量更高,品质更好。且鉴于过去推广良种方法的失败,胡竟良于“德字棉”推广之初就实行棉种管理制度。农28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民必须种植指定棉种,棉籽统一加工,棉花集中收购。这样一来,在种植、加工
24、和销售环节优劣品种混杂的现象大大减少,棉花的品质得到了保证。综上,胡竟良在河南省工作期间,积极培育和推广“德字棉”实施棉种管理制度,扩大了河南省“德字棉”的种植面积,保持了当地棉种的纯洁性。“德字棉”代替“灵宝棉”后,提高了战前豫西的棉花产量和皮棉质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纱厂对原料的需求,增加了当地棉农的收人。(二)活跃了湘省推广区内棉农经济1932年,胡竞良在任湖南棉业试验场推广部主任时提出了合作推广方式。试验场在澧县、安乡县和华容县等地组织合作场,面积共计6 2 6 7 hm,合作农家1 万3 4 0 0 余户。据调查,1 9 3 2 年合作场内每亩棉田所得皮棉较之前至少增加7 5 kg,共
25、计增加5 0 万kg左右,棉农的收益也随之增加 1 9 。此外,合作场农户组织生产合作社和运销合作社向银行借贷,并设立轧花厂,购买轧花设备。“滨湖各县农户,每于七月间出售青苗,谓之卖望或放东家,所得代价仅及市价之半,痛苦甚深。亦应为之设法解决,减少额外负担。特向上海银行透借巨款举行秋季贷款,计在澧县、安乡、汉寿等县共贷2 1 0 0 0 余元,无形中即减轻农民抛卖青苗2 0 0 0 0 余元之损失。2 0 1“引擎拖动较人力轧花,每担皮棉省1.1 元。轧花厂去年共轧皮棉4 2 0 0 余担,轧花费一项就省4 6 0 0 余元。”2 0 由此可知,合作场的一系列举措减少了农民在加工销售环节的损失
26、,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1933年,湖南省棉区发大水,胡竟良主持贷款工作,对试验场原有的贷款办法稍作变动。贷与澧县黄丝连合境7 0 0 元用来修筑干堤,防堵大水,共保全稻田棉田1 3 3 3 hm。以每亩产品收入1 0 元计算,已保2 0 万元收入。又于大水后,贷与大围境2000元堵塞决口,赶种秋禾5 3 3 3 hm,使荒芜的田地均种植养麦及粟 1 4 ,增加了棉农的经济活动,扩大了农民的收入来源。同时,他放宽贷款标准,延长贷款期限,扩大借贷范围,减轻了农民的还贷压力。棉区内更多的农民能够获得贷款,对活跃推广区内棉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三)扩大了战时四川省棉花供给西南地区是抗战时期重要的后方
27、根据地,四川省又为西南地区的产棉大省 2 1 。因此,四川省的棉花供给对于坚持持久抗战和取得战争胜利至关重要。据中华棉产统计会调查,四川省在战前平均每年皮棉产量约4 0 0 0 0 0 担。但该省人口众多,棉花需求量大,每年棉花不足之数约7 0 0 0 0 0 8 0 0 0 0 0第2 期2023年4 月担 1 8 。自抗战以来,迁到四川省的人数增加,军队人数扩充,需要大量军服、救护绷带和纱布。因此,“四川棉产,除供衣着被垫之外,尚须为军火医药之用 2 2。再加上“川省昔日棉纱均依赖于沪汉两埠 2 3 ,抗战时期汉沪来源又被切断,所以四川省的棉业供给成了最重要的问题。1 9 3 8 年至1
28、9 4 4 年,胡竟良一直在四川省从事棉业改良工作,积极培育推广优良棉种,扩大四川省的植棉面积,增加产量,以适应战时需要。1939年春,在胡竞良的主持下,中央农业试验所和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开始扩大植棉面积。在岷江、江、嘉陵江和沱江流域各县推广“中美棉”共8667hm。当年秋收时,在四川省射洪县、中江县、三台县、蓬溪县、绵阳县和简阳县等推广的“德字棉”平均每亩出产皮棉4 7 8 kg,而各地的“退化棉”和“土棉”每亩不过出产皮棉2 5 9 kg。“德字棉”较当地所种的“土棉”每亩可多收皮棉2 1 7 kg。四川省南部地区的潼南县、江安县、奉节县、云阳县和巫山县一带所推广的脱字棉平均每亩出产皮棉3
29、2 9 kg,各地的“退化美棉”和“土棉”平均每亩产量为2 3 8kg,“脱字棉”每亩多收9 0 kg。该年推广的中棉种子是遂宁县、简阳县和荣县原有的种子,虽然不是纯种,但较其他各县原有的棉种要好些。四川省乐至县、安岳县和富顺县等推广的结果为:“中棉”每亩平均产皮棉2 3 2 kg,而各县土棉每亩平均产量为1 9 3kg,相较之下,每亩多收3 0 kg皮棉 2 4 。当年四川省皮棉产量总计共增加约1 1 5 万kg。据1 9 4 0 年四川省棉区内百户调查结果显示,“德字棉5 3 1 号”平均每亩产籽棉为1 1 6 2 kg,各地的“中棉”平均每亩产量为5 2 5 kg,相差6 3 7 kg,
30、与“脱字棉”相较也多出3 6 7 kg。且“德字棉5 3 1 号”棉种抗旱抗风雨力强,产量特优 1 6 。综上,胡竟良在四川省推广种植“德字棉”及其他棉种,扩大了抗战时期省内的棉田面积,增加了四川省的皮棉产量,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资上的支持。(四)为中国棉业发展指明方向胡竟良是一位出色的棉业科学家,他在棉种改良上的实践对中国棉业发展有导向作用。在棉业问题上,他具有深远的眼光,对棉业改进工作也有独到的见解。其代表作中国棉产改进史阐述了中国近代棉业的发展历程2 5,棉业论文世界棉产与中国棉产和中国棉产前途等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植棉情况,叙述了中国棉业的发展现状。他提倡在充分了解本国棉业的发展过程且广泛认
31、识世界各国棉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再谈中国棉业改良问题 2 6 。从梁颖论胡竞良对近代棉业改良的实践胡竟良棉业改良实践中可以看出,他主张一体化的改良思路,注重统筹推动棉业全面的发展。他提出合作推广方式,不仅是为了推广棉种,也是为了解决籽棉轧花和皮棉运销的问题。他还注重人才的培养与棉副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比各国的棉业现状,他发现中国棉籽工业贫,主张借鉴异国经验,扩大棉籽用途,加快棉业发展速度。胡竞良关于棉业改良的看法切中要害,有利于解决当时中国棉业存在的问题,为棉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棉业制定改进政策的准绳。中国棉业改良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棉业工作者的辛苦劳动。他们毕生从事棉业改进工作,蜕蜕业业,
32、始终如一,胡竟良就是其中之一。他生活在中国棉业波折发展时期。棉业初兴之时,他响应时代的号召,投身棉作改进事业。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合作推广方式,活跃了棉区经济,促进了棉种进一步推广。棉业陷入困境之时,他满怀历史使命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2 7 ,参与棉业的改良实践。他引进推广“德字棉”,扩大“德字棉”在中国的种植面积,提高了后方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为持久抗战提供有力的保障。胡竟良坚持“学农为人,服务社会”的原则,学以致用,用自已的知识与能力回馈祖国与人民,展现了科学研究者的可贵品质。注释:主要有郭赛飞的抗战前棉业的改良与推广研究:以河南棉产改进所为例、孙善康的我国棉花界老前辈简介胡竞良
33、和宋晓轩的2 0 世纪3 0 一4 0 年代我国棉产改进工作:中国棉讯 半月刊简介等。河南棉产改进所是规模较大的棉产改进机构,由南京国民政府棉业统制委员会设立,突出特色是将科学试验寓于棉业的改良与推广之中。湖南第一纱厂1 9 1 3 年创办,开始为官商合办,1 9 3 2 年改为湖南第一纺织厂,是安江纺织印染厂的前身,湖南省近代工业发展的代表。参考文献:1 孙文治.东南大学校友业绩丛书:第一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2:1 9 0-1 9 1.2实业部咨各都督实业司详细呈报筹办实业情形文N.时事新报(上海),1 9 1 2-0 3-0 2(0 5).3闽省整顿实业N.申报,1 9
34、 1 2-0 1-1 7(0 9)。4 直隶实业公会票都督设津保贫民工场并修茸津埠工业售品所文 N.大公报(天津),1 9 1 2-0 6-2 4(1 0).5胡胡竞良.抗战前后的中国棉业 NI.时事新报(重庆),1940-07-18(04).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作29第2 期2023年4 月物卷:1 MJ.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3:5 5-5 6.【7 胡竞良.世界棉产与中国棉产 J.棉业月刊,1 9 3 7,1(7):963-985.8 胡竞良,中国棉业复兴乡议 J.东方杂志,1 9 4 6,4 2(13):3-10.9 胡竞良,陈灼.河南棉
35、业之鸟瞰 J.农业周报,1 9 3 7,6(9):4-13.10法规:本省法规:河南省棉产改进所棉种管理区暂行条例 N.河南省政府公报,1 9 3 6-1 2-1 6(1 8).11方兆本.安徽省文史资料全书:滁州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 0 0 7:8 0 0.12胡竞良.中国棉产改进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74-75.13孙善康.我国棉花届老前辈简介胡竞良 J.中国棉花,1 9 9 1(4):4 9.14胡竞良.本场农村贷款之回顾与前瞻 J.棉业,1 9 3 3(3):95-100.15河南改良棉产事业 J.农学,1 9 3 6,2(2):1 3 6-1 3 8.16胡竞良
36、.德字棉之试验结果及其推广成绩:下 J.农业推广通讯,1 9 4 4,6(6):1 4-2 4.17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滁州市志:下 M.北京:方志出版社,2 0 1 3:1 9 9 0-1 9 9 1.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8 胡胡竟良.战时四川棉业问题 J.新经济,1 9 3 9,1(1 2):9-11.19湖南棉业试验场推广计划中之三年合作计划 J.棉业,1 9 3 3,1(1):1 0 5-1 0 7.20湖南棉业试验场二十一年度工作概况 J.湖南省建设月刊,1 9 3 3(3 5):2 1-3 2.21曾玉珊,王思明.冯泽芳与抗战时期的后方棉产改进J
37、.安徽史学,2 0 1 3(2):3 7-4 3.22任敏华.抗战以来四川棉业之推广.四川经济季刊,1 9 4 5,2(4):1 2 5-1 3 2.23中国战时之棉业调整:失陷区内之棉纺业 J.中外经济拔萃,1 9 3 9,3 4):5 9-6 0.24胡竞良.四川植棉的新希望J.农报,1 9 4 0(1 6):6-9.25明生.介绍胡著中国棉产改进史J.新世界,1 9 4 6(11):30-32.26胡竞良.胡竞良先生棉业论文选集MI.南京:中国棉业出版社,1 9 4 8:3 5 5.27曾玉珊.冯泽芳与中国现代棉业改进研究 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 0 1 2.第2 期(责任编辑治丹丹
38、)(上接第1 9 页)在他看来,自己驱除元虏,恢复中华,也是天运所致。从此以后,明代官方以蒙元为正统的基调正式确立。张居正一向主张恪守祖制:“方今国家要务,惟在遵守祖制,不必纷纷更改。1 9 因此,张居正以元为正统,正是其遵守明太祖确立的祖制的表现。其次,直解是一个扩充版的资治通鉴。二十三卷之后的宋元史料主要取材于薛应旅的宋元通鉴。宋元通鉴以元为正统。钱茂伟认为薛应旅“从历史的继承性出发,承认元统 2 0)。因而,张居正以薛应旅为依归,也以蒙元为正统。综上所述,张居正正统观的标准体现在 直解的“直解”中。一方面,他主张华夏正统;另一方面,他以“天命”和“仁德”作为正统的标准。张居正正统观体现在
39、资治通鉴直解中“纪”体例的编排上,以及“直解”中对历代君主称谓上。他从国家统一与少数民族汉化的角度出发,以三皇、五帝、夏、商、周、秦、两汉、蜀汉、两晋、南朝宋、齐、梁、陈、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和元为正统,这是符合历史发展大势的。参考文献:13张居正.资治通鉴直解 M.北京:言实出版社,2 0 1 7.2 梁启超.论正统M/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301989:20.3阮元.十三经注疏 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9.4 高岱.鸿献录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5夏燮.明通鉴 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9:1 9 0 7.6张居正.资治通鉴
40、直解 M.北京:九州出版社,2 0 1 1.7司马光.速水纪闻 M.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1 1.8 班固.汉书 M.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3 7 8 4.9 马啸.绎史 MI.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2 8 0 2.1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5:9 2 1.11董仲舒.春秋繁露 MI.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12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13浦起龙.史通通释 MI.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3 6.14汪克宽.资治通鉴纲目考异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6:1.15张秋升.从资治通鉴的用辞看司马光的正统观 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 0 2 0(1):1 1 6-1 3 7.16朱熹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 9 9 6:5 1 8 4-5185.17何乔远.名山藏 M.福州:福建省文史研究馆,1 9 9 3年:5 1 9 3.18司马光.资治通鉴 MI.北京:中华书局,1 9 5 6:2 1 8 8.19张居正集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7:5 1.20全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3:1 8 2.(责任编辑治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