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过秦论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780999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过秦论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过秦论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层次,掌握对比手法,明了写作意图,感受语言铺排。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贾 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意在借贾谊的遭遇,

2、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贾 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二、作者介绍:1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本文不是赋,但语言上具备了赋的特点,讲究铺排渲染。汉代无科举,要人举荐,一般超过30岁才有资格,但贾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

3、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现有贾谊故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不就怀王坠马而死,贾自责,抑郁而死,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解题“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

4、议论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说”是可叙可议,以议为主;“记”可叙可议,以叙为主。)魏征云“以史为鉴”,论史的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子婴)的过失。3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

5、“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生字:腴(y)轸(zhn)镞(c)笞(ch)恬(tin)藩(fn)瓮(wng)牖(yu)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召滑(sho)俯首颈系(x)践华为城(hu)劲弩(jng)不及中人(zhng)墨翟(d)蹑足行伍(hng)将数百之众(jing)度长絜大(du) 比权量力(ling) 万乘之势(shng) 朝同列(cho)一夫作难(nn)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赢粮而景从(通“影”)櫌(同“耰”)古音异读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

6、读破”、“破音”。他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用法。如“王”、“骑”、“衣”等。2、通假异读就是指甲字通假为乙字,即读乙字的音。“从”、“景”等。3、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就有固定性,读时仍读保留下来的古音。如“会稽”、“燕”、“召”、“乐”、“翟”等。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诵读点拨: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六、梳理全文结构兴 亡崛起(1)一、叙史实 (1-4)扩张(2)统一(3)二、析原因(5) (4)提问: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 “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扩张统一。“守之势”体现在第四段,覆灭。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