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榕山中学 马驰原教材分析:桃花源记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是讲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本单元通过对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诗的鉴赏,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能力,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学生分析:初二学生已学过几篇文言文,已初步懂得结合注释学习文言文,但是学生的注意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思维逐渐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对感性的问题有兴趣,有思维力度的问题也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学生的具体水平及差异不同,因此,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问题设计有梯度和层次,引发思考,鼓励培养学生自信,感受成功,感受作品之美,成
2、为教学的关键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3、背诵部分段落。二. 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三、教法与学法:朗读法 讨论与点拔相结合 品读法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 文字资料 多媒体四教学过程1、展示桃花图片,。2播蒋大为的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出课题3、提出学习目标。4、作者简介: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
3、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5、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桃花源诗)。6、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豁然( ) 俨然( ) 怡然( ) 阡陌( ) 诣( )邑人( ) 间隔( ) 垂髫( ) 语云( ) 遣( )刘子骥( ) 要同 ( )(2)请用简短的语句概括课文内容按照以下句式回答:桃花源记一文讲述的是 的故事 。 明确:一个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
4、桃花源的故事。7、朗读课文(1)指名五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2)师生一同更正后全班齐读课文。8、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弄清文意。(1)要求:用笔画出不解之处,以待全班共同解决。(2)学生举手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一一解决。(3)展示重点翻译的句子,让学生逐一翻译。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9、感知文意,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
5、待这位不速之客的?(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7)渔人离开桃花源后都做了些什么?10、继续探究“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明确:环境优美 安居乐业 怡然自得 待人友善,民风淳朴的地方。继续提问“这么美的地方在当时是真实存在吗?”明确:不存在。继续提问“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地方呢?”明确:桃花源,本来就是虚构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五、课堂小结。六、作业 背诵课文 整理,理解词语的含义。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 现 和平安宁 探 访 桃花源 怡然自得 离 开 安居乐业再 访 民风淳朴教学反思:对于这篇古文的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那么这篇课文究竟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是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 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朗读与自觉为主,老师点拨为辅,学、问、讲、练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先疏通文中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源的美景与文字结合,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思想内容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