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研报告杨晓光一、调研目的 为了了解我县小学品德课在经过几年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找到影响我县品德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问题,探索提高品德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办法;促进我县品德课教学从无效走向有效的良性发展,以及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服务,特开展本次调研活动。二、调研对象与调研内容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我县古韩4-6年级学生作为样本,以及思品课教师和相关领导。我们在2011年5月11日一共发放了20份学生问卷,5份教师问卷,1份领导问卷,发出所有问卷于2011年5月20日悉数收回。于2011年5月23日下午召开了一次教师访谈会,共有5位教
2、师参加。于2011年5月24日下午召开了一次学生访谈会,共有5位学生参加。在2011年5月24日下午听了1节品德课,并填好了品德课观察量表。通过这次调查,了解了学校领导和品德课任课教师对品德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了解到了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着哪些无效和低效现状;了解到了我县对品德课教学的管理和教研情况;从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县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也了解到了我县学生在品德课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收获、提高和进步情况。三、调查与发现 据调查,在师资队伍方面,目前,我县100%的品德学科教师为兼职,他们中有33%是学校领导,有50%是班主任,有17%是其他学科
3、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品德课被“挪用”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只有60%的教师是完全按照课表上课的,其中40%还经常上不全,老师常会留些时间给他们做其他学科作业。学校对品德课堂教学情况、教师备课情况、作业批改、学业评价等常规管理,还从未涉及,更别说建立管理制度了。在教学研究方面,我县基本上没有开展过正式的教研活动;任课教师参加过上级组织的教材培训活动的只占16%,学校也从未对品德课教师进行过培训。 学生方面,喜欢思品课的仅占55%,非常喜欢的占10%,3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选择不喜欢的占5%。不喜欢品德课的回答中选择“教学反复单一,满堂灌”占了33%,选择“教师缺乏激情”的占10
4、%,选择“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占40%,35%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多数学生表示喜欢“教师讲授”、“做游戏”、“角色扮演”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占半数以上的学生课后没有兴趣近一步去了解品德课中的问题。90%的学生在回答“你会按照自己在品德课中学到的去指导自己的言行吗?”时选择了“有时会,有时不会”。90%的同学说通过品德课的学习提高了“自理自护自救的能力”,“学会倾听,平等交流的能力”,“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65%的学生认为品德这门课程对学习生活“用处很大”,25%的认为有点用处,10%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在问到“你会用品德课上学到的道理参与家人、朋友对社会现象的议论吗?”时,60%的选择了
5、“偶尔用”,15%的选择了“经常用”,选“很少用”的也占15%,“从来不用”的占10%。学生们很期待品德课老师多组织游戏,让课堂更加有趣,充满激情。 从教师问卷调查中发现,60%以上的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选择了“教师教学用书”、“学生学情”、 “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 “自身教学经验”。80%的教师会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兴趣”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所有老师在备课时会按“以教材内容为主,其他课程资源为辅”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在如何开发课程资源上选择“利用教材配备的资源”和“利用师生自身的课程资源”占到了80%以上。60%以上的品德课教师会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呈现教学内容”和“创设活动情景”,有
6、20%的老师还选择了“解决重难点”。从我乡品德课老师们和领导回答的问题来看,他们中的80%有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知道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但对于课堂有效教学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对品德课课堂组织的技能技巧还比较匮乏。领导认识到了品德课的重要性,知道品德课堂是实施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考核的单一,所以品德课的地位受语数科教学的挤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品德课堂观察来看,教学目标在表述中能体现三维一体,但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不到位。有的教师只注意教学活动的形式,而没有很好地把握活动的目标;有的教师只是按照教师用书提供的活动照搬,没有从学生
7、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落实目标。教学观念在更新,教学方式有变化,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尚须加强。绝大多数教师逐渐在想办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往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满堂问”等教学现象已有所改变,更多地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尽量体现教学多样性,倡导体验、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评价、点拨语、教学过渡语、小结语等不够精简有力,以及教学语言浸润情感等尚嫌不足,有待加强。 教师开始从照搬教材向构建课程转变,但学科素养还需继续增强。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开始改变拘泥于教材的做法,能把教材看作范例,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
8、活实际相结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并注意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缺少收集信息、关心社会的意识,学科素养还需加强。少数教师能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但由于我乡硬件配置落后,显得有心无力。四、分析与思考 (一)考核评价的单一性制约着或牵引着领导以及老师们的神经 从调查的情况看来,我们学校领导、教师对品德学科的价值认识到位,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对一所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的重点仍然是语文和数学,所以,我县领导和老师们深陷其中,对品德课教学重视不够,因此导致本应作为课程中心的德育学科处于学校教学边缘地带,
9、品德课程在时间、师资和制度上缺乏有力保障。(二)管理不到位 由于思想认识的不到位,因此管理上就存在偏差。1.课时缩水,虽然课程表上都排足了课时,但实际上,品德课还是“机动课”,“主科”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便成了“替补”。 2.师资配备随意,工作量不够,品德课来凑,“兼职”、 “白搭”加“流动”。3.常规管理真空,我乡对品德学科教师的备课、上课等环节缺乏严格的监督与管理。4.教学研究匮乏,我乡没有品德课教研组,因此,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能及时提高。5.品德科教师的培训极为稀少,教师难以掌握本学科的特点,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是很强,理论与实践脱节。(三)品德课教师缺少专业化发展的氛围 品德课程的
10、特殊性使教师几乎成为影响课程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成为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我们学校的管理体制还没有从“应试”的轨道上转变过来,与考试关系密切的学科仍是受学校重视的“主课”,而品德综合只是可有可无的“副课”,所以本应作为课程中心的德育学科处于学校教学边缘地带,学校常常不能在教师、实践、设备等方面提供保证,品德课程在时间、师资和制度上缺乏保障。由于社会认同的缺失、学校管理的漠视、研究机制的匮乏,个人发展的迷茫,使品德课程老师的专业发展举步为艰。品德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也处于边缘化状态。五、建议(一)改革考试制度,改变评价机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
11、要积极改革评价机制,要大力改变考试制度。当前,很多学校在“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学校权衡教师的教学业绩依然是教学质量。学校的考评是这样,家长当然也是这样,社会更是这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重压力,使得很多老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亦步亦趋,谨小慎微,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学校教师难以修成实施新课程的“正果”,影响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新课程改革要想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转变领导、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观念非常重要。作为学校领导,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要走进新课程、深入新课程、研究
12、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领头羊,做课程改革的行家里手。学校领导应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顺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大胆探索,重构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让教师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校园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作为教师,要消除固有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让理论学习贯穿课程改革的始终。(三)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政府要实行对教育政策倾斜,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缩小城乡教育条件的差异。政府要舍得投入,为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辅助设施,为老师们进行新的教学资源开发和课程改革实践提供
13、较好的环境,另外,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和必要的教学设施。(四)注重品德课培训的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对课程功能、内容、结构、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要实施好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必须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但由于新课程改革点多面大,参加培训的教师数量也十分庞大,全员培训往往也难以收到实效。培训部门,要注重培训质量,强化培训效果。在培训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训结果,更应该重视培训的过程和形式。上级业务部门应经常调查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多召开品德课教学研讨会,及时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多听听一线教师的呼声,不要长官意志,不要拍脑袋决策,不要搞“大而全”的形式主义,不要追求“轰轰烈烈”的视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