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一、说课标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二、说教材1、教学内容分析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规定,信息技术基础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本节选自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信息获取第三节,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所以本
2、节内容主要通过实例向学生介绍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用于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从多个角度去判断信息的价值,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理论性强、较为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是本意的一个教学难点。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授课学生的情况,制定本节课以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信息的特点,使学生了解信息的价值可以从来源、适用性、时效性、情感等几个方面来判断,并能运用这些标准平有效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载体,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使学生在体验、交流中得出
3、结论,并熟练应用得出的结论来解决问题。尝试利用不同的信息价值标准来分辨信息的良莠,使学生掌握对所获得的信息,根据不同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价值判断的方法,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利用信息价值判断标准辨别生活中常见信息真伪的能力,加强对生活的感知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价值取向,富态学生生活的阅历并能在网络中学会保护自己。4、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信息鉴别过程的分析和信息评价方案的确定。5、教学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中的难点为:信息评价方案的设计和优化。三、说学情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刚入校不久的高一年级新生
4、,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信息技术接触较少,部分来自城区的学生虽然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没有系统的了解,所以总得来说,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不高,遇到问题时缺乏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更缺乏自觉的信息行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信息的概念及其牲并掌握了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能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符合要求、有人价值的信息。学生要了解熟记信息价值判断的方法是很容易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它并加以运用,因此关键在于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事例入手,让学生认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鉴别和判断的必要性和怎样去判断信息的价值,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对学生主动分析
5、问题的能力和甄别信息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学生之间还是存在差距,本章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说教法本节课属于信息技术基础的理论内容,纯粹的理论讲解,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容易使理论与实践脱节。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新课改理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分析,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问题的驱动下,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也发掘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教学中,启发、诱导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五、说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
6、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新课程理念也提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六、说教学程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5分钟)首先通过投影:播放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岛事件的视频。教师:其实在日军偷袭美国珍珠岛的前五天,美军情报部门已截获并破译了日本领事馆用密码报告的有关珍珠港美军军舰动向的情报。但当时美军并未在意。最终造成了日本合偷袭美国珍珠岛成功。那同学们说一
7、说,美军最初从日本领事馆处获取的情报信息价值如何?采用一种信息爆炸的形式和应用历史上真实案例导入新课,较易吸引学生兴趣。本环节旨在说明准确的判断信息的价值非常重要。引入了历史学科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此环节中的情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设置的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积极探索,精心研究 (15分钟)教师:假如美国军方能正确的判断这条信息的价值,二战的历史很可能会被改写。投影: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明星代言的虚假广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的图片和文字,进一步揭示信息价值判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少学生或其亲友碰到过类似的虚假信息
8、,这个案例的设计贴近生活,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加上老师逐步引导得出结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讨论案例一:李明平时喜欢上网,一天他无意进入一个国外网站,该网站介绍说,如果接受它发过来的带有广告内容的电子邮件,上网就可以免费。李明在网站上登记时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地址、电子邮件,上网等个人资料,没过几天,他收到一封来自国外的航空信件,说他中了23万元大奖,只要他立即电汇150元手续费,两天内就可以将现金送到他手上。李明将信将疑,到银行咨询,银行职员告知他,最近到银行办理这种汇款的人特别多,怀疑这有可能是国际诈骗,目的就是为诈骗这一定数量的手续费,于是,李明报了警,公安局通过跟踪调查,发现所有把钱汇出去的
9、网民,均没有获得相应的大奖。(三)、深入剖析,知识探究 (15分钟)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1、信息来源是否权威(国家机构、新闻发布会、官方网站、在线数据库、史料记载、正规图书等相对比较权威)2、信息要素是否齐全(时间、地点、单位、人物、事件、背景等是否交代清楚。如农行卡打钱短信往往无落款姓名,缺乏人物要素,中奖短信中单位不真实)3、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推理分析是否可疑,是否符合生活常理。公司使用固定电话是常识,但也要谨防手机号拆成区号+固话形式)4、与同类信息进行比较(周围是否发生同类事情?骗人短信多为群发。多借鉴他人经验)5、实地考证。(有条件从事物本身获取信息最可靠)总之:天上不会掉下馅饼,
10、请大家提防信息“陷阱”。对于信息,它有适用的环境、时间、人群等,一个人不可能接受所有的信息,他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和感兴趣的信息,这就是价值的适用性。可见,从信息的价值取向也可以对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价值取向的不同决定人们获取信息时往往是“按需选择”。信息的时效性是指信息在时间面前是很容易破碎的,信息脱离了时间。那么它就失去了真实性,不再具有时效,所以信息它是时间限制的,在一定时间内它有价值,超过这个时间它就不再有价值。同样因为时效性原因,我们应及时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四)、迁移深化,拓展延伸 (10分钟)要求各小组确定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主题,填写下表:项目内容你的信息需求可能的信息来源选择的信
11、息来源可能的获取方法确定使用的获取方法完成后各小组相互交换方案,互相品评,相互改进。在课后对方案进行实践。学习和了解信息获取一般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在环节的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发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获取活动,体验信息获取无处不在并进而认识其重要性。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中所使用的案例较好结合了其他学科比较并且贴近生活,学生对这些案例有着浓厚的兴趣,案例的使用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陈述案例和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时,如何较好地掌握好时间和节奏,是上课时要注意的问题。我在个别班级上课时就因为超时没有讲完教学内容。因此在上课时要注意不要对案例过度发挥,要提高课堂的驾御能力,对学生设计外的回答和提问能较好地引导到课题中来。但由于教师平时积累不够,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不是很到位,致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发掘不够深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