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济源市实验中学五环自主教案
主备人
王艳艳
年级学科
八年级物理
备课时间
5.23
使用人
王艳艳
课型
新授课
上课时间
5.27
课题
第三节 机械效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上一节的基础上继续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用机械效率的公式做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重难点
难点:学生通过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什么是总功?
2.什么是机械效率?机械效率为什么总小于1?
3.在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怎样计算有用功?怎样计算总功?应该知道哪些量?如何测量?
二、导入新课
因为只要是机械,都避免不了会有各种摩擦,并且机械本身都有自重,所以只要使用机械来做功,就避免不了要做额外功,也就回避不了机械效率的问题。今天我们就先来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看看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三、进行新课
(一)分析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
1.依托第3个问题完成对实验原理的分析明确。引导学生组装滑轮组并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实验原理:η=W有/ W总 = Gh/ Fs=G/nF
W有=Gh W总=Fs s=nh
引导学生思考:重物被提升的高度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之间是什么关系?
s=nh,明确只要滑轮组组装好了,这个n值就确定了,因此只需要测量物体的重力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就可以计算机械效率了。
实验次数
钩码重力G/N
物体上升高度h/m
有用功W有/J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η
1
2
3
实验器材: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弹簧测力计、钩码、刻度尺、夹子。
(二)实验步骤:
1. 按照下图那样安装滑轮组,测出一个钩码的重力,算出每次所挂钩码的重力G(3次实验,每次分别挂1、2、3个)。
2. 匀速竖直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缓慢上升,读出拉力F的值,并同时记录物体上升的高度和绳端移动的距离。
3. 计算出总功、有用功,用公式或推导出的公式算出机械效率。
4. 改变钩码个数,重复上面的实验两次。
(让一组学生演示)换用不同质量的动滑轮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计算效率。
实验次数
动滑轮重力G/N
钩码重力G/N
拉力F/N
机械效率η
1
1
2
1
分析数据
1. 可以得出物体的重力会影响滑轮组的效率高低,并且同一个滑轮组物体的重力越大,效率越高。
2. 增加动滑轮的重力,提升同样的重物,效率会降低。
思考:
1.做这个实验,为什么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上升时读数,而不能静止读数?
答:因为在静止时拉力不克服摩擦力或克服较小的静摩擦力,拉力偏小,而得出的总功偏小,效率偏大。
2.要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有哪些方法?
答:增加物体的重力,减小动滑轮的重力,减小摩擦。
四、总结练习反馈:
五、提出问题引出下一节的问题
如果滑轮组平放拉动物体时,它的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又是怎样的呢?
六、布置作业:基础训练上相应练习。
对上节课学过的概念进行回忆唤醒,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更是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导语设计,直接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这里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是否使用刻度尺,建议学生可以测一次两个距离,明确两个距离分别是什么,对后续学习练习有帮助)
提醒学生注意: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要轻轻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被外壳卡住,同时还要注意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保证准确快速地 读数。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学生印象更深刻,理解的更透彻。
通过练习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让学生明确省力的机械效率未必高。
明目标 深钻研 巧设计 细反思 共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