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恒星、星云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星系 恒星系统 行星系统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2.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 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光热资源;(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3全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
3、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2)影响电离层,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3)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4)两极地区产生极光;(5)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3.太阳活动的周期:11年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角速
4、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1、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1)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
5、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2)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2、太阳公转和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更替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2)晨昏线 晨线:沿自转方向,由黑夜到白天 昏线:沿自转方向,由白天到黑夜 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
6、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3)昼夜更替周期:24时 (4)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2、产生地方时(1) 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2) 特点:东早西晚 ,15 /时、4/分钟。(3)计算公式: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4)区时: 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计算公式: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 E地方时(5)日期变更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
7、(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日期减少一天的界线为日界线即180经线)0时所在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日期增加一天的界线为0时所在经线)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1)偏移规律: 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三、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绕日公转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
8、总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1)计算公式:H = 90 纬度间隔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在同一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2)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2、昼夜长短的变化:(1)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半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的昼长大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昼长小于夜长
9、,并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极夜;南半球则相反。(2)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3)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和昼夜长短的状况规律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北半球正午
10、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日照示意图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全球昼夜等长出现极昼范围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全球昼夜等长(4)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趋势关系时间太阳直射点方向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北半球南半球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夏至日至冬至日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昼渐短,夜渐长,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昼渐长,夜渐短,12月22
11、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春分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3.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1)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从天文上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气候统计学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我国传统四季:以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始点。(2)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2定日期: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
12、夜)为6月22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3时间计算: 找特殊时刻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对称经线为24点或0点。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夜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经度: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经度,即昼
13、半球中央经线经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 地球的内部圏层1.地震波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横波慢固体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纵波快固体、液体、气体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圈层名称位置厚度特点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平均厚度17千米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2800多千米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3400多千米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3.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由岩石组成的圏层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
14、氮和氧水圈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是个连续不规则的圏层。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核心:地面以上100米、水面以下200米。2.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及运动状况,可将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具体如下: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_)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该层,对流
15、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平流层从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递增趋势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航空飞行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单一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 000千米大气密度非常小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3.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图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在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大于0.6,曲线变缓,垂直方向温差变大,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在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
16、m,气温下降小于0.6,曲线变陡,垂直方向温差变小,出现逆温,大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4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的表现海拔上升,气温升高。海拔上升1 000 m气温下降幅度小于0.6。这也是逆温现象。如图所示:图中甲属情况,其余属情况。(2)逆温类型类型成因辐射逆温晴朗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地表冷却快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空气之上锋面逆温在锋面上,冷暖空气温差较大地形逆温一般在夜晚,山坡上冷空气下沉到谷地(3)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出现多雾和晴朗干燥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的
17、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1)太阳照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在穿越大气的过程中
18、部分被大气吸收、散射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2)大地暖大气: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形成地面辐射,大部分地面辐射的热量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大气还大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1. 热力环流是
19、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而构成的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1)大气垂直升降运动:地表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升降运动。较冷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低,密度大,空气下沉;较热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高,密度小,空气上升。(2)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受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热低压、高空形成热高压;冷却的地方,近地面形成冷高压、高空形成冷低压,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3)大气水平运动:在气压梯度力的推动下,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注意:(1)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2)高低压是就同一水平高度而言;在垂直方向上
20、,等压面上凸区对应等压线的高值区,即为高气压区;等压面下凹处,对应等压线的低值区,即为低气压区。(高凸低凹);(3)近地面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4)同一地点,近地面和高空气压配备相反。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海陆风白天:陆地升温快,温度高于海洋,近地面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近地面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影响: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山谷风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21、影响: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城市热岛环流城市热岛的形成: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城市环流的形成: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影响:(1)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2)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3)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三、 大气水平运动风1三种作用力字母名称方向大小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依据等压线疏密判断,密集水平气压梯
22、度力大风力大,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B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依据地面状况,越粗糙力越大,使风速减小C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纬度越高越大,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使风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图示受力状况风向理想风向只受F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高空风向受F和P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与等压线平行线平行近地面风向受F、P和f摩擦力共同影响与等压线斜交第二节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气压带气压带分布成因性质影响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强烈的太阳辐射不断加热地表,暖空气稳定上升热低压;湿热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度附近赤道地区上升的暖
23、空气向南北流去,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偏转,在30度附近上空积聚被迫下沉而成暖高压;干热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度附近南北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上升而成冷低压,湿冷极地高气压带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形成高压区冷高压,干冷1.高低气压带相间排列2.低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多雨带:赤道多雨带、温带多雨带;高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形成少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极地少雨带。2.风带风带分布风向成因性质纬度位置气压带之间北半球南半球低纬信风带南北纬30与赤道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东北风东南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受地偏力的影响偏转而成干热中纬西
24、风带南北纬3060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西南风西北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受地偏力的影响偏转而成温热极地东风带南北纬6090之间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东北风东南风极地高压的下沉气流在低空向低纬度地区运行,受地偏力影响偏转为偏东风干冷1.六个风带只有西风带是从低纬吹向高纬2.同一风带,在南北半球风向变化:东西不变,南北变3.同一半球相邻两个风带风向相反。3.三圈环流名称垂直方向(气压带)水平方向近地面(风带)高空低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低纬信风带反信风中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中纬西风带反西风高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反东风
25、近地面风带风向与对应高空风向相反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气压带的分布只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与纬线平行,呈带状。但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夏季大陆比海洋增温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高压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高压中心;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上气温比海洋低,陆地上形成高压中心,海洋上形成低压中心。因此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南半球由于
26、热力性质均一的海洋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季节亚洲大陆太平洋夏季: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冬季: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阿留申低压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项目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印度洋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润温暖干燥高温高湿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
27、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雨热同期不利旱涝、寒潮等灾害旱涝灾害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海陆分布、地形、洋流)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旱少雨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冰原气候全年严寒,降水稀少常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压带、
28、风带形成气候类型气候特征赤道低气压带热带草原气候高温多雨为湿季信风带高温少雨为干季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炎热干燥第三节几种天气系统一、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项目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成因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锋面遇地形阻挡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水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
29、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天气实例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雨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降水位置主要在锋后锋前锋面两侧附近降水时间时间短,强度大时间长,强度小时间长,强度较大锋面图天气图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气压状况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气压梯度力方向从四周指向中心从中心指向四周气流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中心上升顺时针辐散中心下沉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中心上升逆时针辐散中心下沉天气状况阴雨晴朗我国的典型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第四节全
30、球气候变化一、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时期图示变化特点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历史时期(近1万年以来)两次较大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近现代(近一两百年来) 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显著(温带、热带增加,亚热带减少)二、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原因危害措施自然原因: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 人为原因: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燃料,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被改变,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和岛屿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低纬度的大部分
31、国家,农作物产量将减少;高纬度国家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对水循环的影响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引起地表径流发生改变。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重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耗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加强国际合作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水体分类地球上的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主体陆地水分类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生物水、冰川水(地球上淡水主体是冰川)二、水循环类型水循环类型发生区域主要环节作用人类干预和控制的环节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海陆之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
32、、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其中内陆循环包含植物的蒸腾作用)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地表径流(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影响方式是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利工程);蒸发、降水、下渗陆地内循环陆地内部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海上内循环海洋内部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使各圈层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物质迁徙能量交换,促进自然界的发展演化;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塑造地表形态。三、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补给类型补给季节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我国为例)雨水补给我国以夏秋两季为主水量变化大时间集中不连续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典型径流变化与降水量
33、变化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季节性水量稳定连续性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春汛和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冰川融水补给夏季 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水量较稳定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1、2月份径流出现断流的原因:气温低于0, 冰川无融水。湖泊水补给全年较稳定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普遍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
34、,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全年稳定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普遍四、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项目及描述影响因素对航运的影响河流水文特征流量(流量的大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水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水量大、流量平稳、丰水期长(水深)、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小(少淤)等对航运有利水位(水位的高低和季节变化)、汛期(汛期的时间及长短)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含沙量(含沙量的大
35、小)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结冰期(结冰期的有无和长短)取决于冬季气温高低。有结冰期的河流,从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落差、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落差、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段比较窄,而平原区河段往往比较宽浅,曲流发育河道宽而深、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对航运有利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1.洋流形成因素:盛行
36、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按成因分为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按性质分为寒流和暖流。2.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洋流运动方向沿岸洋流性质中低纬度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暖流;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气旋型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寒流;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暖流南极沿岸形成南极环流逆时针(自东向西)寒流,并影响南半球西风漂流成为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水向西流,形成逆时针流动的洋流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向东流,形成顺时针流动的洋流。二、
37、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类型概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水温比流经海域高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5570N大陆西岸,呈现森林景观,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如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水温比流经海域低降温减湿受秘鲁寒流影响,南美西海岸形成了狭长的热带荒漠2.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渔场名称成因形成条件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至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秘鲁
38、渔场盛行上升流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营养物质带到表层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4.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三、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步骤:1. 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2判断寒暖流 依据:等温线的凸向就是洋流流向;等温线的凸向高纬,水温高;等温线的凸向低纬,水温低。(1) 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凸向高纬,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凸向低纬。(2) 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第三节水资
39、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资源的分布1.各大洲的分布: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2.各国的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我国居第六位3.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2.科技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发海水淡化技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三、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原因措施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小节约用水人为原因
40、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浪费严重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水资源污染严重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水平运动(为主):形成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垂直运动(为辅):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的高低起伏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布能量
41、来源风化作用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使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碎屑物质。如石蛋地形、棒槌山普遍侵蚀作用流水侵蚀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太阳辐射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柱、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冰川侵蚀角峰、冰斗、U形谷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海蚀崖、海蚀柱滨海地带搬运作用流水搬运泥石流湿润、半湿润地区风力搬运沙尘暴干旱、半干旱地区;海滨地区冰川搬运物质迁移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滨海地带堆积作用流水堆积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山口处,河流中下游 ,河流入海口 风力堆积黄土高原、沙丘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区冰川堆积冰碛地貌,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海浪堆积海滨沙滩滨海地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