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64页第一课。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学情分析:通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数的计算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而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学生对计算算理和算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2. 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说算理的习惯。3.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口算。难点:区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和练习训练来加强算理的理解,并能正确的计算。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五、教学具准备:CAI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口算卡片。六、教学过程:一、对口令游戏,巩固旧知师:下面口算,看谁听完后反应快,说的对?(1)20+30,2+3,30+5,3+5,40+50,4+5。(2)5+2+30,20+40+6。(先算5+2=7,再算7+30=37;先算20+40=60,再算60+6=
3、66)我们班的小朋友反应真快啊!听算能力有进步啊!二、创设情境、兴趣导入新学期回来的第一天,老师总会送给每位同学一份礼物,它是我们的好朋友,能带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这礼物是什么呢?(新书本)1、课件演示情景图。(画外音:老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弄清图意,说说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有多少本?零散的语文书和数学书有多少本?3、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独立从画面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所需的数据与信息,每组分别列出一个问题的算式。(35+330+835+308+3)教师:哪几个算式的计算已经学过,哪几个没有学?你能把上面的算
4、式分类吗?4、35+3、35+30分别得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类型的题目。(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三、合作交流、探索算法(1)探讨35+3的算法35+3的结果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得出?(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计算方法)预设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利用学具帮助解答。先摆3捆小棒和5根小棒,再摆3根小棒,5根和3根结合起来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就是38。先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和个位上拨5颗珠子,再在个位上拨3颗珠子,5颗加3颗就是8颗,再和十位上的3颗珠子合起来就是38。不利用小棒直接计算。用数位的方法:先算个位5+3=8,把8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3+0=3,把3写在十位上
5、,结果就是38。用点数的方法:往后数3个数:36、37、38。用数的组成法:35可以分成30和5,先用5+3得8,再用8+30=38。小结:我们在计算像35+3这样的算式时,十位上的数不变,只需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2)探讨35+30的算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同学们已经学会了,那像35+30这样的两位数加整十数该怎么算呢?利用小棒帮助解答:先摆3捆小棒加3捆小棒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45、55、65。用计算的方法:先计算十位上30+30=60,再计算60+5=65。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在计算像35+30这样的算式时,个位上的数不变,只需要先把十位上的数和十
6、位上的数相加。(3)比较算法,加深理解。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刚才我们算的35+3和35+30,它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呢?(同桌交流,再汇报) 小结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就是个位的数加在个位上,十位的数加在十位上。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像这样的两题在算法上有什么不同?生1:35加3是先算5加3,35加30是先算30加30。生2:35加3是先把个位相加,35加30是先把十位相加。集体反馈后师: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时是先几加几,再几十加几。两位数加整十数,计算时是先几十加几十,再几十加几。四、趣味练习、拓展延伸(1)争当小老师:同桌互相出计算题
7、考一考,并说出你是怎样计算的。(2)完成数学书64页“做一做”。完成后同桌之间选两题互相交流计算方法。(3)小组比赛:完成练习的第1、2、3、4题。小组汇报订正。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自由说说)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教学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发新书”的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
8、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
9、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实际上课时,学生确实也提到很多算法。但是当我要求学生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好时,大多数学生认定课本上出现的方法好。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练习设计多样化。练习设计注重了基础性、层次性、趣味性,紧紧围绕重点进行练习,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欲,使人人参与、人人学会,真正达到打牢知识基础,优化算法,发展思维能力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