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
2、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
3、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1、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2、“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3、“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
4、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三、背景简介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四、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以讲道理为主,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5、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即为解说的道理。捕蛇者说 马说 爱莲说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五:整体感知(一) 全体朗读朗读时,注意以下句子的断句1、 惑而不从师2、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 吾从而师之六:重点字词(一) 读音句读( ) 读书( )或不焉( ) 经传( )传道( ) 近谀( )苌弘( ) 老聃( )李蟠( )作师说以贻之( )(二)古今异义词学者 古: 今:所以 古: 今:从而 古: 今:众人 古: 今:所谓 古: 今:小学 古: 今:不必 古: 今:(三)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是故无
6、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第二课时一、 课文内容演习探究(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
7、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教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延伸小结】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
8、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三)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一个原因是李蟠“能行古道”,“古道”即古人从师之道,大家看看课文那几段写了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为师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 (二)从师的必要:不从师,不解惑;从师,解惑。(三)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三段:圣人无常师。(一)以孔子为例(行和言)(二)择师标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四)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那么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1、第二段2、
9、当时社会风气:(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耻学于师。对于这种社会风气,韩愈持批判的态度3、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1“今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 学于其身耻师大 遗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点拨分析】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
10、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二、思维拓展(一)虽然文章中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年轻小伙子的,可是我们学习完之后,再仔细想一想,这篇文章还是写给哪些人看的?1、当时的士大夫之族2、一般的众人(君子)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4、当时的时代、社会和韩愈自己(二)我们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过去,这篇文章还是写给谁看的?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各位同学的家长与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1、 尊敬老师2、 不耻下问3、 处处留心皆学问4、 学无止境、终身学习(三)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新新学案(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