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清代达斡尔族收继婚俗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7354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达斡尔族收继婚俗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清代达斡尔族收继婚俗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清代达斡尔族收继婚俗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2GeneralNo.76)MANCHUSTUDIES(总第7 6 期)No1,20232023年1 期满语研究清代达斡尔族收继婚俗探析金鑫(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呼和浩特0 1 0 0 7 0摘要:明清之交史书记载,分布于黑龙江中上游地方的达斡尔普遍沿袭收继婚俗。康熙初年,在达翰尔人南迁嫩江流域、编隶布特哈打牲部落以后,在法律上适用外藩盟旗蒙古律,收继婚俗继续得到保留。康熙中叶起,达斡尔被纳入黑龙江驻防八旗,改奉内地通行的大清律,接受“满化”教育,导致收继婚俗渐趋消亡。儒家礼教观念支撑下的“从一而终”式婚姻代之兴起,继续在达尔社会中发挥维护财产父系继承的社会功能。关键词:清代;达

2、翰尔;收继;婚姻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0-7 8 7 3 2 0 2 3)0 1-0 1 2 2-0 8收继婚即寡妇在亡夫家族内的再婚,有兄收弟妇、弟收兄嫂、儿收庶母、侄收叔伯母等形式。作为人类婚姻制度发展的重要一环,收继婚在我国诸多民族历史上曾经流行。春秋时,华夏族“蒸”“报”习俗实属收继婚,且直至西汉才在中原为朝廷法度及民间伦理所排斥。1 2 至于历朝历代活跃于我国北疆的各族,如,匈奴、乌孙、乌桓、鲜卑、回、契丹、蒙古、女真、满洲等,史书中亦有盛行收继婚的记载。3 达斡尔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分支民族,原居黑龙江中上游地方,明末始见于史书记载,崇德年间归附

3、清朝,后南迁嫩江流域,于康雍乾之际陆续编人黑龙江、新疆驻防八旗。关于该族是否存在过收继婚俗,清代汉文史志并无明确记载,故学界尚无一致看法。中国古代民族收继婚探讨列举我国存在收继婚俗的各个民族时,也将达斡尔族纳入,并认为在“解放前也曾盛行兄死弟继,弟死兄纳,甚至父子、叔侄之间都可以继婚”4 。“收继婚”的法理探析5 中国古代民族收继婚的类型、功能及历史变迁 6 也有达斡尔族存在收继婚俗的明确表述。在这一简单结论以外,上述文章均未能举出达尔人存在收继婚俗的史实依据。与此说相反,2 0 世纪5 0 年代形成的达翰尔族社会历史调查否认该族存在收继习俗,指出达斡尔人“在习惯上是不允许兄死后弟娶其嫂或弟死

4、后娶弟媳的,特别是弟娶嫂收稿日期:2 0 2 3-0 5-0 1作者简介:金鑫(1 9 8 2-),男(达斡尔族),内蒙古莫力达瓦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 9 BZS131)据蒙古源流记载,1 6 世纪后期东蒙古的图们扎萨克图汗曾“由珠尔齐特、额里古特、达奇鄂尔三部落取其贡赋”,其中,“达奇鄂尔”即被学界认定为达翰尔族。(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版,第435页。)后金天聪五年(1 6 3 1 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与土谢图汗等贵族议定科尔沁部十扎萨克居地范围的蒙文记录中使用到了daur一词,这

5、是对达斡尔一称的首次明确记录。(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印:旧满洲档第7 册,台北海天印刷厂有限公司1 9 6 9 年版,第3 4 2 6 页。)崇德年间,清廷征服黑龙江中上游之际,因对当地部族分布状况不甚了解,往往将属于达斡尔的城屯聚落误称为索伦、萨哈尔察、黑龙江呼尔哈。至顺治朝,在清廷内国史院满文档案中,达斡尔人的自称才以dag(h)u r 等形式得到推广。其汉文译法,顺治朝作“大古儿”,康熙年间多作“打虎儿”,乾隆以降通译“达呼尔”或“达瑚哩”。新中国成立后,尊重本民族群众意见,按达斡尔语布特哈方言发音daur改定汉文译名为“达斡尔”123者,被认为有伤风俗。”7 受其影响,随后以达斡尔族婚俗为

6、专题的所有论文、著作均未提到该族存在收继之俗。那么,历史上的达斡尔族是否存在收继婚俗?本文集中利用黑龙江将军衙门档中满文档案史料,梳理清代达斡尔族婚姻状况,揭示清初达斡尔族婚俗及其特征,以便考释达斡尔族收继婚俗及其社会功能。笔者考察满文档案史料线索而认定,在明末达斡尔人最初见诸史书记载时,其社会中普遍流行收继婚,康熙四十年(1 7 0 1 年)一起世管佐领继承权的纠纷案件为此提供了最早的一则实证。据黑龙江将军衙门档中的满文咨文记载,康熙四十年(1 7 0 1 年)四月,布特哈讷莫尔扎兰所属达尔族德都勒姓的佐领布赫德为家中逃奴袭杀。布赫德之父、休致佐领齐诺认为其幼子拜都应当袭任,而齐诺之弟贝保则

7、认为佐领遗缺非已莫属。为争夺佐领补授的拟正名额,双方多次呈文布特哈总管衙门、黑龙江将军衙门,直至理藩院。有关文书清楚地表明,齐诺、贝保实为同母异父兄弟。崇德八年(1 6 4 3 年),齐诺之父吉迪奈与亲兄弟科约布勒、梅尔迪音一同在“莫昆”(mukun)内斗而被杀死,吉迪奈之妻随即携子齐诺被吉迪奈同一莫昆的族人、贝保的生父巴雅勒布哈收继。对于这段收继婚姻,齐诺诉称:“巴雅勒布哈续娶我母,并承继我父家产度日”(bayalbuha minieniye be sirame gaifi,mi n i a maiboigon be salifi banjimbihe),贝保亦称:“我父续娶齐诺之母,后又将

8、我生下”(mini ama cinoi eniyebesirame gaifi,mi mb e b a n j i h a),且直接将齐诺定义为其父巴雅勒布哈的“养子”(ujiha jui)。在接受黑龙江将军沙纳海质询时,与齐诺、贝保同宗的证人昂阿察、肯哲乌勒坦言此事的更多细节。昂阿察说:“彼时齐诺之母在娘家,后经巴雅勒布哈商定,给马三匹娶为妻室。巴雅勒布哈迎娶齐诺之母时,齐诺出生才三个月。”(tere fonde cino i eniye ini dancan iboode bihe be bayalbuha gisurefi ilanmorin bume sargan gaiha.cino

9、 i eniye be bayalbuha gaire fonde,cino banjifi teni ilan biyai oho bihe.)肯哲乌勒亦称:“吉迪奈之妻,经巴雅勒布哈商定,给马三匹,自其娘家布尔塞家中娶回,时齐诺出生仅三个月。(jidinai sargan be bayalbuha gisurefi,ilan morin bufi bursai booci gaiha,cino banjifi teni ilan biya ohobihe.)崇德五年(1 6 4 0 年),清军征服黑龙江中上游达斡尔族城屯聚落,三年后发生此项争控。笔者以为,此案可以反映达斡尔族婚俗在受到满汉

10、两族影响、改造之前的本来面貌。吉迪奈之妻在其夫死于氏族内斗、回娘家避难后不久,仍不得不携带尚在裸之中的三月婴儿齐诺被续娶回夫家氏族。此案证实,在当时的达斡尔族社会中,收继无疑被视为丧夫之女性的正当结局,在伦理观念上为人们普遍接受。在吉迪奈的亲兄弟尽被杀死的情况下,巴雅勒布哈以同一氏族亲属的身份收继其妻,直接说明当时达斡尔族收继婚的适用范围相当宽泛,在兄弟叔侄直系血亲无人续娶的情况下,同氏族内的亲族男性也可互相行使收继寡妻的权力。由巴雅勒布哈收养齐诺并继承其父家产一节来看,与一切曾经流行过收继婚的民族相同,达斡尔族收继婚的主要功能和作用也应是防止氏族财产、丁口的外流。巴雅勒布哈收继吉迪奈寡妻前,

11、曾与其娘家人协商,并支付给对方3 匹马,这表明达斡尔社会收继婚在达斡尔语记作mokon,亦即“氏族”,一般由同一祖先的五代后人组成。黑龙江将军衙门档(缩微胶片,下同),康熙朝第9 盘第8 册第1 9 6-2 2 1 页,理藩院为奉谕详审贝保、齐诺争佐领2员缺一案事致将军衙门的咨文,康熙四十年九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下同)。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7 盘第3 册第1 0 8-1 2 3 页,布特哈总管喀拜为佐领布赫德遗缺补授正陪人选拟定3事致将军萨布素的咨文,康熙三十七年五月一日。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9 盘第9 册第3 2 9-3 7 1 页,将军沙纳海为确查原任佐领齐诺、贝

12、保两人讼争佐领布赫德遗缺事奏,康熙四十年十一月十九日。124原则上应征得女方氏族的同意,男方必须再付给娘家少量聘礼才可实现收继清初,满洲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伦理观念上逐渐与汉族趋同,旧有的收继婚俗渐遭厌弃。崇德元年(1 6 3 6 年),皇太极明令:“自今以后,凡人不许娶庶母,及族中伯母、母、嫂子、媳妇”,并严斥收继行为“与禽兽何异”8 。人关以后,编订大清律时完全继承大明律中的禁止收继婚条款,规定“若收父祖妾,及伯叔母者,各斩。若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妇者,各绞”9 ,并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八旗满洲、蒙古,甚至一度还禁止外藩扎萨克旗蒙古人收继。这也预示达斡尔族旧时盛行的收继婚俗亦必然会相应地受到

13、冲击。伴随对达斡尔族统治力度的不断强化,清廷日渐深人地参与达斡尔社会管理之中。自顺治朝开始,由于清廷招徕及沙俄东侵所致的逼迫,达斡尔人陆续迁居嫩江流域,旋于康熙初年被编设为扎兰、牛录两级社会组织,与邻近的索伦(即今鄂温克)、鄂伦春人共同组成与扎萨克蒙古旗性质相类似的布特哈打牲部落,处于理藩院监管之下,由总管、副管、佐领、骁骑校等各级官员治理。此套行政管理体系建立的同时,清廷还在布特哈施行理藩院制定的蒙古律,以法律手段加强对达斡尔等族社会事务的管理。康熙六年(1 6 6 7 年),考虑到外藩蒙古游牧社会的特殊性,清廷在新颁布的蒙古律书中明确规定:“准外藩蒙古照旧俗继娶族人之妻。”1 0 正因如此

14、,达斡尔收继婚俗最初并未遭到清朝官方的禁止。康熙二十三至三十年间(1 6 8 4 一1 6 9 1 年),清廷陆续自布特哈抽集人丁,携卷编入新组建的黑龙江驻防八旗为兵。其中,达翰尔一族先后编设2 8 个牛录,拔补领催、披甲兵缺共计1 6 7 5 名,分隶黑龙江城、墨尔根、齐齐哈尔、博尔德等城。人旗为兵的达斡尔人自然与同城驻扎的满洲、汉军划一,在法律适用内地通行的大清律。然而,大清律禁止收继的法令并未同时在黑龙江诸城达斡尔官兵间推行。康熙三十年(1 6 9 1 年),墨尔根城索伦甲兵伊尔克勒图欲娶黑龙江城达斡尔甲兵讷尔奔图之女为妻,但在给过聘礼、办过宴、即将迎娶新娘时,却突然病亡;伊尔克勒图亲弟

15、颇勒颇岱有意收继。讷尔奔图随即提出:“你若要续娶,须再拿来一匹马,吃一次宴。”(si sirame gaiki seci,j a i e mu mo r i n g a j i,sarinulebu.)颇勒颇岱无力支给,故向墨尔根城内的黑龙江将军衙门申诉。将军萨布素最终裁定,讷尔奔图须将女儿无偿交与其小叔收继。此案说明,黑龙江将军衙门仍然认可达斡尔等族官兵间盛行的收继婚俗传统。黑龙江将军衙门初建时期,辖区各城军政事务次第展开,尚未顾及此事之外,暂时认可达斡尔等族的收继旧俗。同时,也是出于降低拔补人伍的各族新兵婚娶成本,改善其生计状况的考虑。康熙三十年(1 6 9 1 年)二月,布特哈打牲部落已

16、正式划归黑龙江将军衙门直辖。为避免因适用律法的差异导致布特哈和驻防城镇之间的互讼案件审理产生疑难,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准,清廷酌定康熙三十一至三十三年(1 6 9 2 年一1 6 9 4 年)为过渡期,自康熙三十四年(1 6 9 5 年)起布特哈属众亦一概改奉内地律法。嗣后,清廷统治之下的所有达斡尔人均置身于大清律约束之下,其旧有收继婚俗失去了法理依据。随着黑龙江驻防八旗建置渐渐就绪,拔补入伍新兵的生计亦基本安顿,将军、副都统衙门旋即开始落实内地律法的相关规定,着手革除达斡尔等族的收继婚俗。康熙三十二年(1 6 9 3 年)二月,齐齐哈尔城副都统衔玛布岱致将军萨布素咨文内称:“我等既已将达斡尔

17、一千兵、锡伯兵等披甲,归人内地之律,故不可续娶,而其寡妇仍按理藩院条例被续娶。将军原奏既称,拟于三年之内参酌内外律法办理,夫妻之事重大,究应依何律办理,请将军定议咨来。”(dagur minggan cooha,s i b e i c o o h a i u r s e a n g g a s i h e h e b euksin etufi dorgi fafun de dosika be dahame,sirame gaiburakiu seme tulergi golo be dasara jurgan i toktobuha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2 盘第1 0 册第1 0 1-1

18、0 3 页,将军萨布素为讷尔奔图之女应交与颇勒颇岱收继事致黑龙江城副都统温岱的咨文,康熙三十年十月初七日。125kooli de sirame gaibumbi.jiyanggiyun i wesimbuhe bade ilan aniya dorgi tulergi fafun i acara be tuwameicihiyaki sehebe dahame,eigen sargan i baita ujen amba,ya fafun i icihiyara babe jiyanggiyun toktobufiunggireo.)由此可知,有关禁止收继的条例已在黑龙江诸城所属达斡尔等族驻防

19、官兵间得到初步试行。值得注意的是,起初黑龙江将军衙门等机构革除收继婚的作法主要为劝谕引导,而不是严厉惩处、查禁,达翰尔兵民收继行为实际上并未受到官方过多干涉。康熙三十四年(1 6 9 5 年)四月,与将军同驻墨尔根城的副都统喀特瑚致黑龙江城副都统拉兹咨文,会商办理因达尔收继婚所致的财产纠纷案。黑龙江城镶白旗达斡尔托莫罗牛录属人绰木巴喇病故,其弟色赫勒岱贫穷,无力备办续娶所需的聘礼、喜,遂将寡嫂让给同氏族的齐卜楚岱(墨尔根城镶白旗达斡尔温都尔罕牛录属人)收继。作为此项收继婚的回报,齐卜楚岱承诺应给予色赫勒岱蒙古女奴1 名、马1 匹、牛1 头。事实上,齐卜楚岱仅给过女奴,未兑付牛马,以至色赫勒岱因

20、怒牵走齐卜楚岱1 匹银鬃马,故被齐卜楚岱以偷窃罪加以控告。从两城衙门的反应来看,此案仅按一般的财产纠纷来处理,未过问齐卜楚岱的收继行为。这充分说明,按照当时达翰尔人的习俗,无力续娶家族内寡妇的直系血亲可以将自身的收继优先权有偿地让渡与同氏族的其他远亲。直至奏定的过渡适应期已满,全面推行内地律法的时机已成熟,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自康熙三十四年(1 6 9 5 年)八月起正式传令所属各城,彻底禁止驻防八旗及布特哈辖下达翰尔等族兵民收继。八月二十八日,萨布素咨告黑龙江城副都统拉兹,以先前奏准“自三十四年起概为归入关内律例审断”(g u s i n d u i c i a n i y a c i b i

21、r e me d o r g i f a f u n k o o l i d e d o s i mb u f i b e i d e k i)为由,要求其“通行布告彼处索伦、达尔官兵,此后彻底禁止续娶继母、婢子、嫂子等节妇为妻”(tubai solon dagur i hafan cooha de biremeselgiyefi,ereci amasi sirame eme,uhume,asa i jergi jalangga urse be sirame sargan gaijara be umesinakabu)。显然,在传达给黑龙江城之前,这条禁令应已在将军衙门驻地墨尔根城得到执行。九

22、月初一日,该禁令咨送给兼管齐齐哈尔城驻军及布特哈打牲部落事务的副都统衔玛布岱、总管喀拜。此时齐齐哈尔所辖官兵、牲丁皆为达斡尔、索伦、锡伯人,收继之俗根深蒂固,所以,萨布素咨文的措辞亦明显更为强硬。除申明禁止续娶继母、子、嫂子外,萨布素还强调:“倘违法禁而行之,俱按定例治以死罪(aikabade fafun be jurceme yabuci,gemu toktobuha kooli songkoi bucere weile arambi)。为防止齐齐哈尔官兵、牲丁以不知情为由继续收继,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还专门开列针对齐齐哈尔城所属各旗的8 件禁令,一并交与玛布岱、喀拜,要求齐齐哈尔所属各旗满洲章

23、京执掌,据以切实督责达斡尔、锡伯官兵革除收继旧俗;筋令玛布岱等官员即时誉抄禁令,加盖齐齐哈尔城守尉印信,转发给齐齐哈尔、布特哈所属各牛录,通谕所有驻防官兵、达尔、索伦打牲人丁。同日,萨布素还咨行博尔德城守尉关保,责成其在当地达斡尔、巴尔虎驻军中切实推行革除收继的禁令。总之,自康熙三十四年(1 6 9 5 年)起,散处于黑龙江各地的所有达斡尔族官兵、百姓沿袭的收继婚俗均已不受清朝法律认可,受到将军、城守尉等各级衙门的强有力抵制。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4 盘第6 册第2 9 页,齐齐哈尔副都统衔玛布岱等为寡妇续娶作何禁止事致将军1萨布素的咨文,康熙三十二年二月十一日。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

24、5 盘第6 册第6 2-6 5 页,副都统喀特瑚为将色赫勒岱及失窃马匹解来与失主对质事致黑龙江城副都统拉兹的咨文,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三日。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5 盘第6 册第1 8 9-1 9 0 页,将军萨布素为禁止该城索伦、达斡尔官兵收继事致黑龙江城副都统拉兹的咨文,康熙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4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5 盘第8 册第2 2 6-2 2 8 页,将军萨布素为严禁该管兵民收继事致齐齐哈尔城副都统衔玛布岱等的咨文,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初一日。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5 盘第8 册第2 2 8-2 2 9 页,将军萨布素为严禁该管官兵收继事致博尔德城守尉关保的咨文,康熙三十

25、四年九月初一日。126三以往达斡尔人盛行续娶小母、嫂的目的,无外乎是在买卖婚姻的条件下防止家族内财产的外流。在父系氏族社会,妻子离开自身所属的氏族、家庭,进人丈夫的氏族、家庭中从事生活劳动。为弥补女方氏族、家庭的损失,男方需要支付较高数额的聘礼。明末清初,原生状态下的达斡尔社会仍然保留着十分明显的买卖婚姻性质。每当行媒之时,女方即会与男方议定聘礼的收取数额,并责成男方尽快完纳,所收物品最早纯粹为牲畜。康熙四十四年(1 7 0 5 年),黑龙江城达斡尔披甲伯勒卓辉称,先前为自已的家生子聘娶布特哈达斡尔牲丁扎勒吉乌勒的女儿为妻时,议定以骗马1 匹、三岁牛1 头、骤马1匹、阉牛1 头、乳牛1 头、四

26、岁马1 匹、三岁马1 匹为聘礼。在实际交付时,有3 头牲畜转用其他物品抵充,如,以4 张貂皮抵骗马、以青骗马抵马、以貉皮马抵4 岁马。既然伯勒卓辉本人没有足够的牲畜而只能以他物来代替,在议聘时双方却又明确地讲定牲畜种类与数量,这似乎源出古老的习俗与传统。事实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联系的密切,达斡尔民间聘礼的支付形式早已发生改变,转向一些广为认可的一般等价物甚或货币白银倾斜。康熙初年,布特哈总管、达尔族博吉勒岱将自已的奴生女嫁给牲丁锡库岱时,收取1 0 0 张貂皮的聘礼。康熙三十一年(1 6 9 2 年)黑龙江城达斡尔披甲阿木苏称,自己先年将奴生女嫁给汉军旗人六子时,除1 马、1 奴之

27、外,所收聘礼还有3 0 两白银。当时,借女儿、姐妹、奴生女的聘礼牟利,已然成为达斡尔社会内男性家长们的普遍行为。娶妻者只有付清聘礼,才能真正成婚。如有拖欠,则其妻虽已合,仍要留居娘家,直到聘礼补齐,方能真正迎娶。如,康熙二十八年(1 6 8 9 年)黑龙江城旗人雅图娶布特哈达斡尔人萨堆之女,议以1 0 0 两银、2 匹马为聘礼,但因其只交付4 0 两银,以至其妻直至康熙三十四年(1 6 9 5 年)依然留居娘家。高昂的聘礼给一般牲丁、官兵的生计带来了极大负担。许多人因贫穷不能娶妻,而不得不久为夫。即使勉强纳聘娶妻,他们也往往债台高筑、生计败落。清前期,将军衙门等机构对于高昂聘礼给达斡尔等族生计

28、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充分认识,曾经试图加以约束。如,康熙三十年(1 6 9 1 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规定,各城官兵嫁女所收聘礼银不得超过8 0 两,且不许另收牲只。至康熙四十五年(1 7 0 6年),有鉴于民间违制多收现象屡禁不止,黑龙江将军博定要求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布特哈等处,永禁达斡尔、索伦、巴尔虎诸族兵民于嫁女时收受聘礼。但这一禁令为达斡尔社会不容,被视为不近人情之举,根本无法得到切实的贯彻。在嘉庆时期西清笔下,达斡尔等族婚娶仍是“以牛马为聘礼,多多益善。礼不备,女不容娶有聘逾数载,乃能备礼迎娶者,往往子女成行,随母入门,而翁姑受拜,仍以新妇称之”1 1 ,几乎与清初达斡尔等族聘

29、嫁的情形全无差别。及至晚清,虽然灾祸连年、经济衰败,但达斡尔民间的聘礼开支依旧不菲。如,光绪三十四年(1 9 0 8 年),布特哈西路正黄旗博斯呼沁屯所属的罕保欲娶中宜卧奇屯的一女子,该女之弟全寿曾向其索要银4 0 两、豹花马1 匹,并令其杀5 口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1 3 盘第5 册第7 7-8 5 页,黑龙江城副都统庚格依为披甲伯勒卓辉与牲丁扎勒吉乌勒婚聘纠纷事致将军衙门的咨文,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十九日。2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3 盘第1 3 册第4 3-5 3 页,将军萨布素为佐领逊特依与其奴阿鲁喀、玛达乌勒互讼一案审理事致理藩院的咨文,康熙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黑龙江将军衙门档

30、,康熙朝第3 盘第4 册第6 9-7 0 页,黑龙江城副都统温岱为请将违律卖妻为婵婢之汉军六子遣来受审事致将军萨布素的咨文,康熙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5 盘第6 册第1 1 5-1 1 6 页,墨尔根副都统喀特呼为向雅图催取萨堆应得钱款事致黑龙江城副都统拉兹的咨文,康熙三十四年五月初二日。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1 4 盘第9 册第1 5 9-1 6 2 页,将军衙门为严禁索伦、达斡尔人收受聘礼、违制厚葬事致布特哈总管萨音齐克的咨文,康熙四十五年八月初三日。127猪大办婚。在收继婚受到官府严厉禁止以后,达斡尔族在买卖婚姻中家族所付出的高额财产,也必将以其他形式继续加

31、以保护。黑龙江将军博定有关革除收受聘礼的禁令披露,自不许达斡尔人收继以来,“因先前多收聘礼,有穷乏之人赎取不得,数年不能接回,仍受困于此事。”(da jafangaihangge labduofi,y a d a r aurse joolime gaici baharaki,u d u d u a n i y a g a j i me mu t e r a k u,h a f i r a b u f i b i s i r e n g g e b i.)可见,自收继婚禁令颁行后,达斡尔社会中的丧夫女性仍要留居婆家,娘家如欲将其改嫁,必须归还之前所收聘礼,以便顺利将其赎回。实际上,碍于财力不济,

32、多数寡妇并不能被娘家赎回而另嫁。显然对家族婚聘开销的这种“勒赎”式保护,实属简单而粗暴,呕需以大众情感层面上更易于接受的其他方式方法所取代。四与内地律法的颁行相同步,黑龙江将军衙门还有意在达斡尔等原居民间实施“满化”政策,使之学习满语文,并在生活方式、习俗观念上处处向满洲靠拢,藉以达到消除隔膜、强化其对清廷臣属意识的目的。康熙三十一年(1 6 9 2 年)十一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曾以“皇上降旨,命我教习索伦、达斡尔,当使之依从满洲之律例、礼法”(dergi hese wasimbuhangge,mi mb e s o l o n d a g u r b e t a c i b u me ma

33、n j u i f a f u nkoolidoro yoso dedosimbuci acambi)为由,要求黑龙江城、墨尔根、博尔德诸城达斡尔、索伦、巴尔虎等族新编驻防官兵学说满语、改从满洲礼俗,并责成达斡尔官员玛布岱、喀特瑚在齐齐哈尔、布特哈两处推行。自清太宗禁止收继而逐步在满族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妇女“从一而终”式婚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中原礼教观念,伴随“满化”政策的推行而在达斡尔等族中间悄然地流行开来。康熙三十五年(1 6 9 6 年)五月,布特哈达斡尔讷莫尔扎兰布勒吉乌勒牛录穆喀提的寡妻,接连拒绝小叔子乌纳喀、布哩喀两人的收继要求,并主动赴墨尔根城的黑龙江将军衙门申诉,请求“俾我居

34、原住之处,以守亡夫骸骨”(mimbe mini da tehe bade,e i g e n i g i r a n b e t u w a k i y a b u me t e b u r e o)。为此,副都统喀特瑚专门行文布特哈总管衙门,明令允许该寡妇终生居,禁止任何人将其收继。康熙三十九年(1 7 0 0 年)正月十九日,布特哈雅鲁阿巴苏木纳勒图牛录已故的索伦牲丁珠呼勒图之寡妻瑟德依肯(齐齐哈尔城所属达斡尔族富拉尔基屯人)在回娘家探亲返程时,遭遇济沁阿巴伯京牛录的索伦牲丁诺莫坎强行凌辱,厮打时自卫,被迫抽取诺莫坎所佩小刀将其杀死。在回答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质询时,瑟德依肯明确将“夫亡改嫁

35、”的举动称作“乱念”(facuhun gunin),并表示自己曾在娘家、婆家亲属面前“发誓不嫁别夫,养育幼子度日”(gashufieigen gairaku,mi n i a j i g e j u i b e u j i me b a n j i mb i)。上述两则事例或可说明,中原地区“贞女不事二夫”说教已在官方禁止收继政令的有力倡导下,较快地被一些达斡尔族妇女接受。这一新的婚姻模式、伦理观念在达斡尔社会传播,直接导致节妇旌表事例的突增。康熙六年(1 6 6 7 年),清廷规定“准民妇三十岁以前守节,至五十岁以后照例旌表”1 2】,以后也同样适用于旗布特哈西路总管衙门档,卷1 3 第2

36、7 号,正黄旗佐领贵庆等为请求裁决媒人卓勒岱等与中宜卧奇屯全寿之婚聘纠纷事致总管衙门的咨文,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十六日,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藏。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1 4 盘第9 册第1 5 9-1 6 2 页,将军衙门为严禁索伦、达斡尔人收受聘礼、违制厚葬事致布特哈总管萨音齐克的咨文,康熙四十五年八月初三日。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3 盘第6 册第1 3 2-1 3 3 页,将军萨布素为教索伦、达翰尔习满洲法度、语言事咨副3都统衔玛布岱的咨文,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6 盘第7 册第1 0 3 页,墨尔根城副都统喀特瑚为准穆喀提寡妻居不许其亡夫兄4弟收继事致布

37、特哈诸总管的咨文,康熙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8 盘第1 6 册第8 6-9 3 页,将军萨布素为寡妇瑟德依肯杀毙牲丁诺莫坎系属自卫毋庸议罪事致理藩院的咨文,康熙三十九年三月初七日。128人。康熙三十五年(1 6 9 6 年),礼部要求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按时将3 0 岁以内丧夫、守寡至5 0 岁的官兵妻上报朝廷旌表,黑龙江城、墨尔根、齐齐哈尔诸城所属达斡尔军户亦在其列。迟至康熙末年,黑龙江地方即有达斡尔族节妇受到朝廷旌表的记录,如,康熙五十年(1 7 1 1 年),黑龙江城镶红旗彭索牛录下达翰尔节妇索多尔氏领取礼部所发3 0 两建牌坊赏银。布特哈地方得到朝廷旌表的节妇亦随

38、之较早出现。如,雍正十年(1 7 3 2 年),总管索尔太曾向黑龙江将军衙门请领达斡尔牲丁锡木敦寡妻的立牌坊银两;乾隆元年(1 7 3 6 年),布特哈正白旗达斡尔牲丁阿毕塔的寡妻亦因2 7-5 0 岁守寡,经由总管和托克报送将军衙门请予旌表。以上事例说明,从1 8 世纪早期开始,妇女“从一而终”式的婚姻已受到达斡尔社会的公众舆论推崇,而传统的收继婚俗在情感和观念层面上进一步受到了排斥。据道光年间达斡尔语乌春叙事诗苏瓦木兰歌所述,出征新疆的主人公苏瓦木兰在重伤弥留之际,委托表兄劝家中妻子改嫁,“将我候来事无补,寻夫别适当从速”(nameikulqeeg aixuwei,h o r d o nb

39、ixin ergund,h e i l j g a r a a s j u g i b e i)。但其表兄回家报丧时却仍劝弟媳,“吾弟征战身虽丧,寸心犹须立志坚,守子度日莫辞难”(hairanti deumini aralqij ugusenyiex,h a r q s a n a a y a a b u k u l e e r,h o i r k e k u e t e j e e j,haxil amidaawoo bodoos jugibei)。最终,苏瓦木兰之妻“遗孤两子勤抚育,甘守贞节长居”(baobei hoirkekue teej,b e l i b s u n s o o j

40、a mi d a a s e n),因而被作者赞为 心善有教养(sordal sanaa sain)。1 3 J2 0 2,2 0 8这表明在清代中叶的达斡尔族社会中,丧夫妇女居守寡、孝养公婆、抚育孤子已经在婚姻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最初纯粹的官方说教已经彻底内化为大众心目中理所当然的“固有”民俗。结语综上所述,与众多阿尔泰语系民族一样,古代的达斡尔人无疑是长期盛行过收继婚制的。然而,自清朝康熙中叶时起,由于纳人到驻防八旗军政管理体系之中,改奉内地律法、接受“满化”改造,达斡尔人旧有的收继婚俗渐趋消亡,并逐步为儒家礼教所倡导的汉族传统“从一而终”式婚姻所取代。否认达斡尔族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收继

41、婚俗固不可取,但认为这一习俗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在该族间广泛流行的说法,也同样是不足为据的。实际上,不论是收继也好,“从一而终”也罢,这两种婚姻形式都是父权制社会下,为保证财产的父系继承而确立起来的。收继婚强调的是一种家族继承,即父系大家庭的男性成员在亡故后,其全部财产,包括以买卖式婚姻迎娶来的妻子,都要留在本家族之内,不能流出。收继婚恰恰就是这种继承制度的实现手段。至于“从一而终”,则强调的是一种亲子继承制度,其所适应的是私有制充分发展条件下,由一夫一妻的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的父权制社会。在这样一种婚姻制度下,家族内的某个男性成员亡故后,其全部财产,以妻子不改嫁他人、终身守寡而得以留于家族之

42、内,又以养立儿孙、传继香火而排除了同姓亲族们对已故者财产的舰争夺,最终确保了家族内部关系的稳定。参考文献: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6 盘第5 册第4 8-4 9 页,墨尔根城副都统喀特瑚为查报节妇事致黑龙江城协领音图等的咨文,康熙朝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康熙朝第1 8 盘第6 册第3 8-4 0 页,将军衙门为遵旨将节妇旌表事致黑龙江城副都统辰泰的咨文,康熙五十年三月初九日。黑龙江将军衙门档,雍正朝第1 4 盘第1 0 册第6 9-7 0 页,署布特哈总管索尔太为请领节妇立牌坊银两事致将军衙门的咨文,雍正十年三月十八日。黑龙江将军衙门档,乾隆朝第2 盘第7 册第4 9 9-

43、5 0 0 页,日副都统衔总管和托克等为正白旗牲丁阿毕塔之妻守寡至五十岁事致将军衙门的呈文,乾隆元年九月十三。1291 顾额刚.由烈、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 J.文史,1 9 8 2,(1 4).2顾额刚.由烈、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 J.文史,1 9 8 2,(1 5).3】冯继钦.我国阿尔泰语系诸族的收继婚述略 J.黑龙江社会科学,1 9 9 5,(1).【4】田旺杰.中国古代民族收继婚探讨 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 0 0 5,(1)。5 周莎:“收继婚”的法理探析 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9.【6】何星亮.中国古代民族收继婚的类型、功能及历史变迁G/宗

44、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五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1 3:7 2-9 1.【7 】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 0 0 9:2 1 1.8清太宗实录稿本(铅印本)M.辽宁大学历史系.1 9 7 8:6-7.【9】大清律集解附例(卷6 户律婚姻)G/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壹辑(第2 6 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 0 0 0:1 4 7.【1 0 康熙六年蒙古律书 J】,李保文.编译历史档案,2 0 0 2,(4)。1 1 西清.黑龙江外记 M/续修四库全书(第7 3 1 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7 5 0.12萧爽.永宪录 M.北京:中华书局,1

45、 9 5 9:3 2.13孟志东.中国达翰尔语韵文体文学作品选集(上)【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 0 0 7.Analysis of the Adoption of Step-marriageCustoms of the Daur People in the Qing DynastyJINXin(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 Schoo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 010070,China)Abstract: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at the turn of the Mi

46、ng and Qing dynasties,Daur,which is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Heilongjiang,generally follows the custom of inheritingmarriage.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Kangxi Dynasty,after the Daur people moved south to the Non River valleyand became part of the Buthataya tribe,the“Mongolian Law

47、,the banner of the foreign domain,was legallyapplied,and the custom of inheriting marriage continued to be preserved.From the middle of the KangxiDynasty,Daur was included in the Eight Banners of the Heilongjiang Garrison,changed to the“Great QingLaw commonly used in the hinterland,and received“Manc

48、hu education,which led to the gradual demiseof the custom of accepting and inheriting marriages.The“one-to-end marriage,supported by Confucianritual concepts,continued to play a social function in Daur society to safeguard patrilineal inheritance ofproperty.Key words:Qing dynasty;Daur;adoption;marriag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