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畅言教育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巢湖市柘皋中学 葛庆国老师 教材分析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热,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更是令人赞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2. 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 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2. 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
2、出重点、突破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教学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激趣导入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
3、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2. 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小白杨歌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二、 预习展示。学生可能展示以下内容1.字词掌握情况,对重点字词给同学们以重点提示(教师结合助学中“学习测评”内容检查)。2.作家文学常识的展示(教师提示要点)。(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2)现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3)茅盾文学奖。3.对写作背景资料的展示。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
4、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三、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1默读全文,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
5、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教师点拨:这句直接的抒情,也就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赞美、歌颂的语调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注意这种开门见山的手法。)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教师点拨:强化情感的力度,不是感性的描绘,而是再次直接赞美,并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疑问:“不平凡”究竟表现在哪里。)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
6、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3.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四、精读课文,研讨重点段落,思考以下问题1.刚才同学们通读课文,你感觉本文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写人。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主要是写什么?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明确:从两个方面来强调其不平凡。第一个方面,是它的外部形态:树干: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枝桠: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叶
7、子:片片向上,没有斜生倒垂。教师讲解:这些都是白杨作为植物的形态,表面上是逼真的描绘,实际上是高度的提炼。作者把白杨树的姿态向一个特点(也就是“参天耸立”)集中。第二个方面,则是精神的,也就是内在的气质: 倔强挺立。努力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在风雪的压迫下。对抗着西北风。教师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4.达标练习(助学P185-186 6-9小题)。阅读“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对抗着西北风。”做以下练习:(1)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找出文
8、中体现白杨树品质的句子。团结: 正直: 进取: 坚强: 朴实:(3)茅盾曾写过一首题白杨图,请概括选文内容,为这首诗续一个颔联。题白杨图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 。羞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4)如果把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改为“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五、布置作业1.课下搜集有关象征的知识记录下来。2.背诵第五到七自然段,体会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一、检查上节课作业1.背诵五-七节。2.展示有关象征的常识。二、继续精读课文,研讨重点段落,思考以下问题1.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1)
9、本段可分两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明确: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明确: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
10、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2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
11、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9自然段有什么不同?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句子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写法及作家情感1.根据以上所学,结合学生收集的“象征”常识,归纳总结“象征”手法。明确:象征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是在感性描绘中隐含理念,思想。象征与比喻不同。如果是比喻,就是把白杨作为喻体,去比附另种东西,如白杨像闪光的宝剑,本体是白杨,喻体是宝剑,二者共存。而把白杨直接说成是哨兵,那
12、就不能叫做比喻,而叫做暗喻。暗喻如果表现一般的感情,那还只是暗喻;如果表现的是一种比较深刻的理念、思想,那就变成了象征。现在,我们且从比较简单的例证中获得一般的理解,如五星红旗象征新中国,星条旗象征美国。因为国家是一种理念,不是一般的感情,所以是象征,而不是抒情。在本文中,白杨树直接转化为一种政治和军事的理念,而不仅仅是感情。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白杨是一种理念的象征,本文即使有某些抒情的成份,也是从属性的。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
13、述是贯串全篇的。2.以上我们学习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写背景对于主要的表现对象白杨是一种陪衬,可是写得这样壮美,却带来难度:黄土高原已经很雄壮、很伟大了,白杨要怎么才能更美呢?这个问题马上被作者化解了。他笔锋一转,把雄壮变成了美的对立面:“单调
14、”,壮美变成了不美,激动转化为“倦怠”。这个“倦怠”,就是白杨出现的第二种背景,不过不是地理环境的背景,而是心理的背景。有了这个心理背景,白杨出场,就打破了倦怠,引起强烈的兴奋的一个反衬。从下文可以看出,这种倦怠,就是为了让白杨出现时,作者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所以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产生了不同的心理背景。4.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教师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
15、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四、课堂小结白杨礼赞是一篇散文形式的颂歌,或者叫做散文诗;第二其语言句式是散文的,但是结构模式是诗歌式的复沓结构;第三,表现方法是象征的,象征的特点是,感性的形象中蕴含着的主要是思想,而不仅仅是感情;第四,这种象征性的颂歌,是一种政治性的颂歌,歌颂的对象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在敌人后方浴血奋战的广大军民。五、布置作业1运用象征手法,按照下列格式说一句话。我由 想到了 它象征了 。2和平时代的今天,你认为白杨树可以象征哪些人的精神?为什么? 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如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应的语段,提出问题,让学习小组论一论,议一议。2.以上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互动参与到学习中来。3.虽然在七八年级学习了象征手法,但理解起来依然有难度,因此,象征内容设计多了点,并且设计了象征的作业。4.由于本文政治意味较浓,学生对于时代背景认识不够,影响了学习本文的效果。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