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五年级教学形式多媒体教 师曹静单 位长丰县杜集中心校课题名称大树与小苗的对话学情分析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认识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读一读课前搜集到
2、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三、感悟课文内容 、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进行古诗文积累。 、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
3、,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
4、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
5、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八、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板书设计、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多看 偏科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作业或预习、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自我评价 从这里,我受到启发,
6、我们的孩子都很懒,你让他自己提问,并思考不懂的地方,学生往往会把这个作业吃掉。所以我想我们是否可以先牵一点,先设计几个问题带回家作为预习的要求,要学生回答并写下来,而不仅仅停留在疏通字词等基础上。这样的话,就能提高学生预习的深度,使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表达、揣摩这样表达的好处,以及更多地落实语文实践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不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吗?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这一节课给我带来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反之,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但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但课堂上还是有些瑕疵,灵活性强的孩子在这节课上收获了很多,但像这样的课堂,语文层次比较低的孩子,收获就不多了。评议一单位:杜集中心校 姓名:梁贝贝 日期:2014年9月5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