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坐井观天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抓住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朗读感悟,了解他们对天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3、发挥想象,理解寓意。4、分角色朗读对话,通过表演读,读出它们各自的语气。重点:通过第27自然段,围绕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品读课文,读出青蛙和小鸟各自的语气。难点:了解动物们对天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理解寓意,懂得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老师问你们,大家喜欢交朋友吗?2、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3、出示图片青蛙,激发兴趣。认识它的同学请大声叫出它的名字。非常好,我们同学非常的热情,
2、看来大家特别欢迎这位新朋友。我们同学这么热情,那我们的青蛙朋友也不是空这手来的,它给我们带来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板书课题。并齐读。4、提问:题目中这个观什么意思?读了这个题目你想不想知道谁坐在井里看天?看到的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想知道就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并把你平时读的不准确的地方作出标记。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反馈:检查生字认读。并交流识字方法。二、细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中领悟。1、再读课文思考,青蛙坐在哪里?小鸟从什么地方来?落在什么地方?2、理解“井沿”?并举一反三?3、读27段,找找课文中青蛙和小鸟一共出现了几次对话?读一读这三次对话
3、。4、学习第一次对话。1、师:读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想想你们从他们的对话中知道了什么?A、青蛙问小鸟了什么?(知道朗读,要读出问的语气)B、小鸟是怎么回答的?小鸟为什么要从天上飞下来,落在井沿上?(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水喝)B、小鸟说“我飞了一百多里”说明了什么?(说明天很大很大)5、学习第二次对话:重点感悟:A、理解“大话”的意思。(吹牛)B、青蛙相不相信小鸟说的话?它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可是小鸟却不这样认为,让我们一起读读小鸟说的话。C、小鸟认为天有多大? 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谁知道“无边无际”的意思(预设:形容一眼望不到边,看也看不到边,很大
4、)师:联系前文,哪些句子写天很大,(“一百多里”,举例说明)小鸟还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学生想象)我们学着小鸟飞一飞,张开你的翅膀。看着提示说:飞过雄伟的(大山),飞过茂盛的(森林),飞过美丽的(草原),飞过无垠的(沙漠)。小鸟飞过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一边,天可真是(生说:无边无际)师:谁学着小鸟来告诉青蛙,让它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读第5自然段)要是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你用感叹的语气读出了天的大。从你的朗读声中,我看到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天空。天真的是大得望也望不到头啊!师:让我们一起告诉青蛙吧。(齐读第5自然段)青蛙相信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第三次对话。6、学习第三次对话A、听了小鸟
5、的话,青蛙笑了,青蛙为什么笑了?(因为他认为自己不会错)B、他为什么肯定自己不会错?出示: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师:可是青蛙看到的为什么和小鸟的不一样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到原因呢?(生读下文)师:青蛙天天坐在井里,为什么看到的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呢?体验:老师呀想一起和我们同学做个小实验。我们现在就当一回井里的青蛙,我们把课本卷成圆筒,一只手捂住眼睛,一只手举起圆筒看黑板,看到了吗?现在请把书平放在桌面上,现在请看黑板,谁来说说,你刚才看到的黑板和从圆筒中看到的黑板有什么不一样?评价:你很会观察师:谁知道为什么呢?(预设:井壁把青蛙的视线挡住了,所以青蛙看到的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
6、师:正因为这样,青蛙才那么肯定,我们就学学他自信的语气来读一读:“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引导分组读青蛙的话青蛙笑了,他肯定地说/自信地说/骄傲地说/自以为是地说师:所以无论小鸟怎么说,他还是没有相信小鸟的话,那么小鸟想出了什么办法呢?让我们来帮小鸟一起劝说一下吧!齐读“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师:这时,青蛙和小鸟都笑了,他们为什么笑了?交流:青蛙笑小鸟错了;小鸟小青蛙错了,还自以为是;师:到底谁错了,错在哪里?该怎么做呢?(错在不该做在井底看天,坐在井底看天,只能看到天的一部分,不能看到它的整体。要想看得更全面,就要跳出井口,站得高些)揭示道理: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远,不要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见识有限,眼光短浅。像这样的人,我们常叫做“井底之蛙”。师: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谁?为什么?为了不做井底之蛙,我们应该怎么做?三、拓展延伸师: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他跳出井口来,你说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1:展开想象写下来,也可以按下面的句式来写。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井口,看见了()的天空,飘着()的云朵,()田野种着()。青蛙惭愧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