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班经验交流材料 作文要强调学生的感悟资阳市雁江区祥符镇柏柳小学 胡琼华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现象是,一堂作文课,老师进行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这次作文中我们可以表达那些思想,体现什么感情。”然后就要求学生进行作文,规定星期二或什么时候就交。而老师却忘了,他所讲的思想或是感情是他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如何能理解,如何能体验呢?这样以来学生就把作文当作一种负担,一种由老师强行规定的作业来完成,毫无乐趣可言,而且写出的作文多会是千篇一律的表现老师的感情、思想,对学生来说那只是一堆枯燥无味的文字。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让作文表达学生自己的思想,体现学生自己的感情的,我认为教学中除了加强作文
2、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外,还要强调学生的感悟。什么是感悟呢,我是这样理解的,感悟就是指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想、体会、反映等心理活动。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历了某件事,或看到了某一情景,他们内心总会有一定的想法、体验,这就是他们对外界的感悟。这种感悟要么是愉快的,要么是伤心的,要么是困惑不解的。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让学生把自己熟悉的或是亲身体验过的事情表达出来,学生会很容易作到,而且相当多的作文还会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这是为什么呢?经历过的事,学生已经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表达起来就会顺理成章。而对于一些自己没有遇到过的事情如写想象作文,对学生来说就难多了。一、作文教学应注重
3、情感体验,由“感”而“悟”我们平常所说的感悟实际上包括了“感”和“悟”两个过程,也就是感性观察和理性的沉淀。庄子.刻意有“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之说。可见“感”是“悟”的基础和前提,“悟”是“感”的发展和延伸。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外界的人、事、物,从中去体验,去感受,并由此而“悟”;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悟”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在这一个过程中,前一方面是打基础、是积累材料,有了它才会有感情真挚而内容深刻的作文。只有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体验与感受,才能做到作文时才有话可说,才不会内容空洞乏味,缺乏生气。应该说,好的作文其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内心真实情感流露的过程
4、,这就是有感而发。如:我在指导学生完成秋景这个题目时,就提前一个星期让学生去大自然中观察,告诉他们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更要用心去感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和想到的一切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待到作文课时,我就让学生来讲述自己到秋天的感受,有的学生认为,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心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学生认为秋天是残酷的,他疯狂地想消灭一切生命,树叶掉了、花枯了、小草干了,连大雁也被吓飞了;还有的学生说秋天虽然残酷,可大自然并不害怕,所有的生命都有了应付的本领,大树掉叶正是为了保住生命,来年再展新枝。应该说学生的这些体会是难能可贵的,没有深刻的体验学生是说不出的,这不正是
5、我们作文中普遍缺乏的真情实感吗?二、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大胆感悟,大胆作文社会环境和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体验多数是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火花”,这样的情感体验要是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地在平时作文中表现出来,当然就会有相当的深度,也会更真实可信。如,我在指导学生完成我想对你说这次作文时,就向学生交待,这次作文大家可以大胆的写出你的心理话,把你想对某人说的话如实地反映在作文本上。我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引导,就放手让他们作文了,可作文的效果却不差。有的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有的写了让自己伤心的事;有的学生表达出了对老师的不满意,不理解:还有的写出了自己对外出务工父母的思念。我
6、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所表达的这些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当批阅着这样的一篇篇给予情感的作文时,我感到自己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到了五彩缤纷的童心,这就好比与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情感交流。可见,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既是对他们的尊重,又起到了情感宣泄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不同,有的作文内容不是学生所经历和体验过的,这时我们又该如何来引导学生作文呢?对于这样的作文,我就要求学生去尝试角色转换。即“如果我是他,我在“那儿”,我会怎样想,怎样做?”如:我在指导学生完成让我后悔的一件事这个题目时,讲清作文的相关要求后,我
7、就让学生回忆一下,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你后悔的事。部分学生马上就举起了手,有的说因没有与父母商量就到同学家去玩,让家长、老师担心了,后悔了;有的说我做了错事怕挨骂,而说谎骗人,很后悔。我又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口述一下当时的事情经过及自己的感想。当然,这时另一部分学生为难了,生活中确实想不出“那次后悔”,怎么办呢?于是,我提出,如果你是人,没有经过家长的允许偷偷走亲访友,让家长、老师担心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听了同学们的讲解,结合自己的一些体验往往会有较深的感受。可见,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具有迁移性的,即可以由他人感受想到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把自己感受迁移到别人身上,当然这种体验可能不如亲身体验
8、真切,但仍然是“真实”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三、加强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感悟能力就是指学生通过对外界事物的直观感知,而产生感想、体会、反映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说,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培养一颗“敏感的心”。学生拥有了这颗“敏感”的心就能在生活中获得更多、更深的体验,敏感地捕捉生活中的那一丝“诗意”。这颗“敏感的心”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和感悟能力的差异,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尽相同。同样观察某种事物,感悟能力强的学生收获就会更丰富、深刻,反之则不然;高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相对丰富一些,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深刻一些,相比之下低、中年级学生的
9、认识就会肤浅、天真一些。以不小心损坏公物而遭责备这个事为例,对一个意志坚强的学生来说,这也许就是一次教训;而一个内向的学生就会有强烈的反映,他会认为是一生中极大的痛苦,呼天喊地认为极为不公。学生在生活中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人、事、物,美丽的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还有那些让学生感到困惑和奇妙的事物给学生的体验是丰富多样的。我们要让学生投入大自然,走进社会,了解生活,了解人类本身,把自己的感悟,那一瞬间的“诗意”用文字表现出来。让大自然和社会去铸造学生那颗“敏感的心”吧!除了作文以外,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其他以日记的形式表现出来,既可以宣泄不良的情感,又可以为学生增加一份情感沉淀。这不正是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呼声吗?总之,作文教学应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主动地表现出来。只有这样写作文才会成为学生的一件乐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书写,让学生通过作文这种方式来展示自己那特有的“童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