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言优美——作文训练
【课标要求】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学习设想】
在比较阅读中,进行语言的熏陶,在熏陶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在感悟中掌握使语言优美的技法;
【学习步骤】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也就是文章的“肌肤”。文章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精确的立意,无不以语言为载体。一篇文章拥有了美丽而恰切的“外壳”、漂亮的“肌肤”,定会鲜活感人,光彩照人,神奇动人。
怎样才能使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呢?
一、让语言词汇丰富出生动活泼之美。
比较下面两句话,看看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1)春风吹来,柳稍上长出了新叶,大雁也从北方飞回来了,但就不知道几时才有你的消息啊!
(2)等得春风把柳梢染上惹眼的生机。等得大雁在天空写满回家的惊喜。但,什么时候等到你的来信,读你折叠的思绪。
教师:很显然第(1)句,作者为了表达一种思念之情用的是一般叙述性的句子,就不怎么打动人了;第(2)中的“染”“惹“等雅词使句子书卷味顿生,而“染上”与“生机”搭配,“写满”与“惊喜”搭配,“折叠”修饰“思绪”,这些巧妙的搭配共同营造出一种全新的意境,清新、明丽而鲜活,特别是更委婉又清晰的表达了深深“思念”的情意。
二、让语言句式灵活出韵律和谐之美。
析读下面句子,找出其句式上的规律。
(1)杭州的春天是美丽的,瑞士的夏天是美妙的,济南的秋天是凉爽的;
(2)上帝把美丽的春天留给杭州,将艺术的夏天赐给瑞士,而把凉爽的秋天送给济南。
教师:这里前后两句一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前一句是一般陈述句,后一句是把字句,并变一般陈述句为拟人句,由于句式的变化,也就增加了一种修辞,表达效果迥异:不但生动活泼,而且富有情趣,具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句子,看看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夏雨的豪爽,让人痛快。她像惊世骇俗的佳作美文,忽而高山流水,忽而一泻千里,忽而崇山纳壤,忽而大海吞流,让人畅快淋漓。秋雨凄凄怨怨,让人爱怜。她像优美动听的歌舞旋律,忽而浅吟低唱,忽而热情欢歌,忽而行云流水,忽而欲说还休,让人情义顿生……
教师:诗情画意的语言主要表现在韵律和节奏上,上面这段文字几乎就是一幅对联,它“整体”(整段文字中“夏雨”与“秋雨”相对)相对中包含“局部”(句与句之间)相对,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之美。
三、让语言修辞巧妙出清新雅致之美。
现在,请大家以“语文”为内容写句子。
用上两种修辞写几句话。
示例:语文,好比一缕轻风,骀(dài)荡着我的心海,使我的天空四季常春;语文,好比一轮骄阳,照耀着我的心灵,使我的世界光明永存;语文,好比一阵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的人生永不枯竭。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飘飘然……
教师:该段文字连用比喻“轻风、骄阳、细雨”,将语文的“奉献”精神展现得“触手可摸”,形象可感;运用排比使文章充满诗意和韵味并具有行云流水之气派。
用上三种修辞写几句话。
示例:懈怠时,语文告诫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失意时,语文鼓励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浮躁时,语文提醒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教师:该段文字用了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用拟人将语文人格化,具有人的情感;用排比增强气势,有一气呵成之势;运用引用展示了作者胸有沉淀,具有典雅之美。
用三种以上修辞写几段话。
示例:
一直苦苦思索着你,我心中的精彩语文;
一直苦苦追求着你,我心中的精彩语文。
你给我清风与明月,你给我山光与水色,你给我碧海与晴空,你打通了我与自然的界限。
伴着你,陶渊明的朵朵菊花点缀了朦胧的南山,龚自珍的片片落红幻化成软软的的春泥,晏殊的独自徘徊落寞了曲径通幽,温庭筠的脉脉斜晖笼罩了悠悠的碧水。
教师:该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而且这种引用更巧妙,可以说是一种“化引”)等修辞,读来有春风拂面之温馨,甘露润喉之清凉,轻歌入耳之美妙,真正感受到了文字的清新典雅之美。
下面以“春雨”为内容巧妙地运用修辞写一段话。
示例:(1)春天的雨,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似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子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示例:(2)春天的雨是迷人的,也是吝啬的。“像牛毛、像细丝……”,那是艺术家的感悟,我没有这种感觉,但我很欣赏它无声润物的轻柔,它好像怕搅扰甜睡中人的一帘春梦,好像怕抹淡了粉红色春花的娇容。风也识趣,斜牵丝雨潜入大地而不动其形,听它轻叩小窗而静止于耳,若有若无,似隐还现。竖耳潜听,莫非是仙女抚动了她的瑶琴?“此曲只应天上有”,如杜少陵闻之,怕也会这么说。
教师:这两段文字都将比喻、排比、拟人、引用、对偶等修辞连用,从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诸方面,将毫无思维的“雨”转化成柔情绵绵的人,给文章横添了一丝朦胧,一缕温馨,一份诗情,一张画意,一种灵动……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