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760404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2将答案全部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否则无效。 第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30题共60分)1(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24)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2(2016辽宁抚顺一模25)“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

2、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出现于()A秦朝B西汉C唐朝D魏晋时期3(2016北京石景山一模14)恩格斯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以下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A“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B“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4(2016四川宜宾二模25)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A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

3、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D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5(2016全国高考预测创新4)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6(2016四川广元二模24)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列史实出现最早的是()A内阁、都察院、风力水车B政事堂、御史台、筒车C枢密院、土司、木活字D中书门下、三司使、以煤冶铁7(2016

4、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26)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这主要反映了宋代()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8(2016广东惠州四模27)据统计康乾盛世时期科举考试状元共53人,其地区分布如下 地区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广东 山东 陕西 直隶 人数 31 14 3 1 1 1 1 1 这反映了()A理学在江浙地区得到很好传承B

5、中原及南方经济明显衰退C文化兴盛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D政治经济重心在江浙地区9(2016江苏南通一模3)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10(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28)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B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C经济结构从农向工完成转型D工商城市从少到多

6、逐渐发展11(2016山东菏泽一模27)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12(2016河南洛阳三模26)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13(2

7、016浙江杭州一模2)下列史料记载的历史现象中,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C“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D“时有七部尉,南尉在草市北”14(2016贵州贵阳一模25)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15(2016新

8、疆一模27)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由此可知,明代()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16(2016河北唐山一模26)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纭。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17(2016河南新乡许

9、昌平顶山二模27)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这反映了当时江南()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D生活观念发生转变18(2016天津河东一模1)陈直三辅黄图载:“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这里的“市”是指()A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B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19(2016黑龙江大庆一模26)宋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标榜的士大夫,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不耻事贾,牟取暴利”。这

10、表明()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宋人商业观念发生变化C政府允许士大夫兼职经商D士大夫对理学持怀疑态度20(2016山东枣庄一模26)宋代选拔官吏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反映出()A八股取士使科举制走向僵化B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商人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D政府加强对商业控制21(2016江西百所重点高中高三模拟25)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矣”。这一景象说明当时()A经济交流消除了民族隔阂B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C中国的商品得到

11、西方青睐D丝绸之路已全面畅通22(2016河北保定一模26)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这表明当时()A宅第逾制现象明显B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观C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维持D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23(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模27)按照史学家陈锋、张建民的观点:“宋代至清代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属于“明清商业革命”表现的是() 商税收入开始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 江南地区兴起一批工商业市镇 传统商业发展,开始出现夜市ABCD24(2016湖

12、北黄冈二模26)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25(2016河南六市一模28)清朝康熙皇帝在圣谕中说:“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同时,“松之为郡,售布于秋,日十万焉”,无锡“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这反映了()A粮食产量的提高B纺织规模扩大C经济重心南移D商品经济发展26(2016河南洛阳三模25)南宋时期,绍兴府山阴县的梅市和项里市,是著名的杨梅和茨实(又名:鸡头米)

13、市场;秀州华亭县的下砂市、海盐县的鲍郎市、明州鄞县的大嵩市等则是著名的盐业草市;嘉兴府“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这主要表明当时江南地区()A已成为全国贸易中心B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起C市场具有专业化特征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27(2016河南郑州二模25)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美(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沴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他们共同强调()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C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28

14、(2016新疆乌鲁木齐一模12)下列摘自白居易煤炭翁的诗句,能够作为研究隋唐时期“市”的诗句是()A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B牛困人饥日以高,市南门外泥中歇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29(2016江西百所重点高中高三模拟27)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这一政策()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B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C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D使雇佣关系得以确立30(2016江苏南京、盐城二模4)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

15、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2016浙江杭州一模26)(28分)留美学者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频发水

16、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材料二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即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我们再问: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其答复则是“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中国是大陆型国家,重农抑商已久,是传统政策,重生产而不重分配。不仅整个领域自给自足,而且各府县也要遍

17、种桑稻。加以中央集权,长期实行科举取士,使中国这个国家与社会表现出它独特的性格,所有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也要根据这个高层机构之需要而调整。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1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8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16云南昆明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估计 时间 人口数 时间 人口数 西周、春秋中后期后期 2000万 唐代安史之乱前 8000万 战国中期 3200万 五代十国时期 3000万 西汉初年 1500万 两宋时期 10000万 西汉末年 6000万 元朝 6000万 东汉初年 3000万 明朝中期 16000万 东汉后期 6000万 清朝初年 9000万 魏晋南北朝后期 3000万 清乾隆年间 20000万 摘编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等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7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