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审美联觉的逻辑理据论析_王玲.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5844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联觉的逻辑理据论析_王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审美联觉的逻辑理据论析_王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审美联觉的逻辑理据论析_王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2期第41卷(总第223期)NO.2,2023Vol.41General No.22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审美联觉的逻辑理据论析审美联觉的逻辑理据论析王玲1,安尤丹2(1.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黔南经济学院文法学院,贵州惠水550600)收稿日期:2023-03-13作者简介:王玲(1997-),女,四川达州人,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逻辑学。安尤丹(1995-),女,贵州遵义人,贵州黔南经济学院文法学院教师。研究

2、方向:教育学、语言学。摘要:从联觉语言的表层语义看,联觉是将分属于不同感知域的感官感受强行搭配到一起,造成语义冲突的变异修辞格,违反了语言的表层逻辑。实则,联觉语言之所以能被人们理解接受,是因为它遵循了语言更深层次的逻辑理据。深入分析审美联觉产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探索联觉语义层面的逻辑理据(相似性、相关性)和联觉投射的逻辑理据(映射规律),对正确理解联觉语言的逻辑构建,揭开联觉的神秘面纱,理性认识和使用联觉语言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审美联觉;逻辑理据;相似性;相关性;映射规律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39(2023)02-0016-08联觉,又称通感或移觉,是

3、一种基于各感官相互贯通的心理基础上,用此类感官感受去描述彼类感官感受以增加语言艺术感染力和形象性的表现手法。它具有跨领域特征,涉及到心理学、语言学、生理学、美学等多门学科。从人体表面结构看,人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是相互独立的生理器官,每种感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但联觉往往是用一类感官感受去描写、类比另一类感官感受。因此,联觉的表层语言形式显示,联觉是一种将不同感官感受强行组合在一起的超常搭配。于是语言学界众多学者认为联觉作为一种变异修辞格,是对常规语言形式的偏离,不符合常规语言的思维规律,不具逻辑理据。其中以张炼强先生为代表,他认为“问题在于变异修辞未必都与逻辑密合,说得更确切一些,是往

4、往与逻辑背离,因而变异修辞也就成了 无理 的修辞现象了”1。虽然审美联觉从语言形式看是反逻辑组合,但它能被人们所理解接受,必有某种内在的规律和基础,必遵循某种逻辑。因此语言学界也有学者主张联觉不是逻辑的对立物,它同常规语言一样,没有脱离逻辑。其中以陈宗明先生为代表,他认为“艺术的表达同样是合乎逻辑的。任何一个艺术的表达式都有一个基础句。总之,艺术的表达绝不是逻辑的对立物”2。语言学界虽主张联觉不是对逻辑的反叛,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没有从微观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更没有深入具体探索联觉的逻辑理据。笔者结合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等多门学科,从联觉产生的基础、语义层面的特性以及映射

5、规律出发,深入分析其背后隐含的逻辑理据,证明审美联觉不是无逻辑之物。“逻辑主要指思维的规律性,它揭示人类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帮助人类的思维条理化、层次化。”3思维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任何具体思维都会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这些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要符合逻辑规律才能被语言正确表达。逻辑能使人们准确清晰地认识世界,能使语言准确恰当地表16达人的思想。修辞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和交流效果,这就要求它具有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基础。各种修辞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基础就是它符合逻辑理据。逻辑理据是修辞的基础,制约着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各种语言表达的形式和内容有其内在的思维规律,受思

6、维逻辑的控制,审美联觉也不例外。“逻辑”这一概念外延宽泛,既指普通逻辑,又指辩证逻辑,还指事理逻辑。只有给语言制定一个统一的逻辑标准,才能进一步讨论审美联觉语言的逻辑性问题。审美联觉语言是文学语言,“由于文学语言是自然语言,所以,衡量它的逻辑就应该是 自然语言逻辑,即自然逻辑”422。“自然语言逻辑就是关于自然语言的逻辑语形学、逻辑语义学和逻辑语用学。自然语言的逻辑语义学着重研究自然语言这种符号系统的形式语义学解释,即构造自然语言独具特色的语义模型。”5自然语言逻辑之所以有这种功能,在于它既借鉴了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理论和方法,又吸收了语言学和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它既注重人类认知发展的规律

7、对语言的影响,又注重人类审美能力对语言使用的作用。“自然语言逻辑可以动态地、立体地、全面地解释文学语言的逻辑问题。”423因此,以自然语言逻辑为出发点,将自然语言逻辑作为审美联觉语言的逻辑标准,从审美联觉产生的基础、深层语义特征以及映射方向着手,可以深入而全面地分析审美联觉语言的逻辑问题,证明审美联觉语言的逻辑性。一、审美联觉产生的基础人类语言中的审美联觉现象是一个复杂的语言、文化、心理等现象,其产生并非没有任何基础凭空出现,它涉及语言、心理、生理以及哲学等。自钱钟书先生在 通感 一文中首次提出通感审美联觉后,几十年来,学界对联觉产生的基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金开诚(1980)6、严正元(19

8、91)7、刘蕴璇(1994)8、褚孝泉(1997)987-91、王彩丽(2004)10等学者详细地探讨了通感产生的基础,主要提到审美联觉产生的心理、生理基础。笔者在借鉴前贤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审美联觉产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它是探索联觉语义层面的逻辑理据和联觉投射的逻辑理据的基本前提。(一)生理基础联觉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它是客观存在的,绝非臆造。人体五官感知的相互贯通、相互连接、相互转移是联觉语言现象产生的生理基础。这种生理感官的连接沟通构成了联觉的客观基础。从人体表面结构看,人的眼、耳、鼻、舌、身五官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各自接收外界不同的刺激与信息。从生

9、理学来说,人的五官感知并不是完全隔绝,而是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的。人脑是人体的指挥官,人类一切行为都受其大脑支配。通常情况下,人的五官官能由大脑皮层控制,不同感官在大脑中有对应神经中枢接收属于不同感官感受的外在刺激,从而形成不同的感官感知信息。如颜色通过眼睛传导至大脑中的枕叶域,形成视觉信息;声音通过耳朵传导至大脑中的颞叶域,形成听觉信息;气味通过鼻腔传导至大脑中的颞叶内侧域,形成嗅觉信息;触碰的物质通过皮肤传导至大脑中的顶叶域,形成触觉信息。但是,身体并不是由一个个器官单独运作的躯体,而是一个由各个器官共同协作运行的有机系统。研究发现,接收五官刺激的各大脑皮层区域之间并不是自成体系,绝对隔离,

10、各大脑皮层区域边缘有许多“重叠区”。于是,当各感官的中枢神经“短暂相连”时,各感官感知可以相互转移、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这种五官感知的相互贯通、相互连接构成了联觉修辞格的生理基础。五官感知相互连接的这种生理机制是全人类所共有的,11审美联觉语言现象存在于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如汉语、日语、英语、印度语、埃及语等。因为人类共有的生理机制,我们才既能理解中国古代诗人宋祁在 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 中所描绘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场景,又能理解外国诗人G.Burr的诗句“The sun blared like a brass(阳光灿烂似铜乐奏鸣)”的内涵。(二)心理基础审美联觉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认知方式,

11、它的联觉话语能被他人理解接受,在于人类共有的生理17和心理基础。人体生理上相互联系的感官感知会反映到人的心理上。审美联觉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心理感知,是主体对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的整体以及外部相互关系的反映。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的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反复认识中建立了固定的联系。客观事物经过主体的多次认知,各种感知信息储存在人体大脑中。当主体对其他客观事物进行认知时,原先大脑中储存的各种感知信息、经验、知觉等会有意无意影响主体的认识,共同进行信息的加工,对主体的认知产生影响。这构成了审美联觉的心理基础。而且,正如钱钟书提出的“本联想而生通

12、感”,联觉语言作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性语言,为了抒发情感,提高语言的艺术效果,表达主体有意通过想象将各语言单位临时进行组合。如:(1)八哥也是成群结队的,慌慌张张翅膀扑腾出明晃晃的风声。(余秀华 在打谷场上赶鸡)“风声”属于听觉感受,“明晃晃”属于视觉感受,诗人将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相搭配是为了表达她不同寻常的情感体验。“明晃晃”之所以能够修饰“风声”是诗人借助想象的方式,由八哥翅膀扑腾出的强烈风声联想到了晃眼的阳光,强烈风声和明晃晃的阳光融为一体,从而有了“明晃晃的风声”。由此可见,审美联觉是在人们原有的感知心理和经验基础之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而产生的。加之联想和想象作为心理活动的方式,本就是

13、心理的,依靠主体的心理活动而存在。因此,在主体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联想和想象是联觉产生的心理基础。于是我们就能理解颜色是有冷热温度的、笑容是有甘苦味道的、声音是有重量的等联觉句子。可见,用一种感官感受描述另一种感官感受的联觉语言现象的产生并不是任意的。这种“感觉的转移”语言现象是有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基础,这些基础构成了联觉产生的前提,形成了联觉语言现象的逻辑理据,使联觉语言的产生有迹可循。正是由于审美联觉的形成有各种基础,语言中才会有审美联觉现象的词汇,文学中才会有审美联觉现象的语句。二、语义层面的逻辑理据:相似性、相关性联觉作为一种语义变异修辞手法,即语义转移,主要依靠意义范畴的转移对语言

14、进行修饰。从常规语言形式来看,词与词的组合不是随意选择的,双方的组合应符合语义搭配的基本原则合理,即合乎事理、合乎思维、合乎词义范围。凡是不遵守语义搭配基本原则的,就会造成句子的语义冲突。因此,从联觉的表层语义看,所有联觉语言的搭配都忽略了语义搭配的合理原则,不具逻辑理据。但是,联觉的逻辑理据不是体现在它的表层语义特征语义冲突,而是体现在它的深层语义特征相似性、相关性,它以相似性和相关性为中介,完成审美联觉语言的构建。“感觉互通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种种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之上的。”989审美联觉是人的一种认知活动,联觉话语的构建不是表达主体没有依据主观臆造而成,它的构建是基于所表达事

15、物间的内在联系即相似性和相关性。联觉之所以能进行“感觉的移位”,就是因为不同感官感受存在的某种相似性和相关性。只是这种相似性和相关性是潜在的、隐晦的,不易被人直接发现理解,需深入分析才能找到。审美联觉源域与目标域间的相似性有两种产生途径:一是认知主体通过对不同感官感知到的事物的比较分析,发现事物间客观存在的相似性,即物理相似性;二是认知主体通过心理相似联想,根据一定的条件主观创造出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似性,即心理相似性。审美联觉源域与目标域间的相关性也有两种产生途径:一是源域和目标域出现在同一时空,即时空相关性联想;二是源域和目标域是伴随关系,源域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目标域的出现,看到源域就能联想到目

16、标域,即因果相关性联想。审美联觉源域与目标域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是审美联觉产生的核心和根源,它们使审美联觉语言从无理到有理。基于相似性和相关性产生的审美联觉语言反映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这体现了联觉内在的形象思维逻辑和认知逻辑。18(一)相似性根据产生的途径,相似性可分为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两类,前者是基于身体感官神经的物理相似,后者是基于心理感受的心理相似。1.物理相似性审美联觉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物理相似性是指两者在身体感官神经存在某些人们不易察觉的共同特征,这种共同特征是认知主体通过比较分析得到的。笔者根据王宇宏的研究,将物理相似性分为强度相似和节奏相似两种。12强度相似是指源域和

17、目标域的感知信息给予感知主体在神经脉冲强弱程度之间的相似性;节奏相似是指源域和目标域的感知信息给予主体在神经脉冲连续或断续的节奏方面的相似性。人的五官官能由大脑皮层控制,一切外在感知刺激从感官传递到大脑皮层都是通过发送神经脉冲进行传导。虽然不同的感官接收不同的刺激,但是神经脉冲只会根据接受的外在刺激在强度和连续上的不同有所区别,不会因为接受刺激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脉冲。这是由人类的生理构造决定的。审美联觉的物理相似性就是在不同感官感知引起相似或相同的神经脉冲形式的基础上得出的。(1)强度相似主体接受不同强度的外在刺激会产生不同强度的神经脉冲:程度较强的外在刺激会使主体产生较强的神经脉冲,程度

18、较弱的外在刺激会使主体产生较弱的神经脉冲。一些审美联觉语言的构建就是利用不同感官感知在神经脉冲强度上的相似。如:(2)已同白驹去,复类红花热。(庾肩吾 八关斋夜赋四城门更作四首 其二 南城门老)上例把“红花”想象为有温度的触觉感受,将视觉感知“红花”同触觉感知“热”相搭配,看似违反了语言规则,但“红花”与“热”并不是毫无关联,两者都给予主体强烈的外在刺激,使主体产生了强烈的神经脉冲。“红花”在视觉感知上属于有冲击力的颜色,“热”在触觉上属于有冲击力的温度。作者基于两者相似的强度刺激将两者相关联,造成语义的临时改变,从而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意味。除上述例子外,像明亮的光线、强烈的声音、较高的温度、浓

19、郁的气味等都属于较强的外部刺激;昏暗的光线、微弱的声音、较低的温度、清淡的气味等都属于较弱的外部刺激。较强的外部刺激产生较强的神经脉冲,较弱的外部刺激产生较弱的神经脉冲。基于此,它们可以相互贯通,就有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感官感知较强的外部感觉刺激相互贯通的联觉语言和较弱的外部感觉刺激相互贯通的联觉语言。(2)节奏相似节奏相似同强度相似一样,是基于神经脉冲传递形式的相似。主体接受不同节奏的外在刺激会产生不同节奏的神经脉冲:连续的外在节奏刺激会引起连续的神经脉冲,断断续续的外在刺激会引起断断续续的神经脉冲。节奏不是某种感官感受特有的,而是存在于每种感官感受中。视觉、听觉有节奏,触觉、

20、味觉、嗅觉也有自己的节奏。一些审美联觉语言的构建就是利用不同感官感受在神经脉冲节奏上的相似。如:(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彷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 荷塘月色)此例中,荷花的清香是淡淡的,如丝如缕,在嗅觉上若有若无,会给嗅觉感官断断续续的刺激,从而产生断断续续的神经脉冲;歌声从高楼飘来,不能听得真切,只能隐隐约约,在听觉上时断时续,这也会给听觉感官断断续续的刺激,从而产生断断续续的神经脉冲。作者基于两者在节奏上的相似,使“缕缕清香”同“渺茫的歌声”相联系,从嗅觉感受转向听觉感受,更能唤醒人内心的情感,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物理相似性是客观存在的,两种相似都有客观的神经脉

21、冲作为基础。2.心理相似性心理相似性指由于文化、传统或其他心理因素,使说话者和听话者认为属于不同感官域的某些事物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心理相似指的是一种非物理意义上的相似,即一种心理感受上的19相似。”13这种相似性是主体根据心理感受或体验创造出的相似性,是对不同事物的联想创造,不是预先存在的客观相似性,它是主体认知客观世界的结果。属于不同感官感知的外在刺激对人有不同的作用。当主体用感官感受外在刺激时,会唤起其相应的内在情感体验或审美感受。因此,当不同外在刺激引起相同或相似的内在情感体验时,就产生了用一种感官感受去形容或描述另一种感官感受的语言现象。而且负责控制审美联觉五官感受的各大

22、脑皮层有着一定的“重叠”区,这种特殊的大脑结构,使属于不同感官感受的外在刺激更容易在主体的大脑皮层留下痕迹,从而心理上产生某种相似性的感受。感官感受间的相似性是基于主体感官体验而得,所以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联觉语言的构建,更多是利用主体创造的不同感官感受在心理上的相似性。如:(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无题)“月光”本是视觉感知,无所谓温度,“寒冷”则是触觉感受,两者从表层语义来看属于“乱伦”搭配,但两者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而是给人相似的感受。作者因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看到清冷的月光,内心更加凄凉,而“寒”给人生理上的冷,两者使人在心理上产生相似的感受。因此,作者用

23、生理上的“寒”描写“月光”,更能反映作者内心的凄凉、痛苦,具有鲜明的艺术效果。上面例子是基于外在感官刺激给予主体心理感受上的相似性,它们在物理层面并没有客观实质上的相似。可见审美联觉的产生并非没有缘由和逻辑,它受主体认知的影响,同主体的认知息息相关。心理上的相似性更加依赖主体的主观感受。由于不同认知主体生活的环境、文化不同,产生的经验和情感体验会有所区别。因此,审美联觉在心理层面产生的相似性也因人而异。正如栾欧所说,通感隐喻反映的是认知主体通过认知能力把审美情感加工传递给客体。14所以,审美联觉语言的构建离不开主体心理的相似性,在一定的心理感受相似的基础上产生。(二)相关性基于相关性联想产生的

24、审美联觉语言根据其产生的途径不同,将其分为时空相关性联想和因果相关性联想。1.时空相关性联想处于同一时空的感官感受之所以会相互连接,在于审美联觉产生的生理基础。人体是一个有机系统,各大脑皮层之间会相互沟通,因此,在同一时空中的感官感受可以短暂的建立联系,形成审美联觉。如:(5)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陆机 拟西北有海楼)(6)我躺在这里,咀嚼着太阳的香味;在什么别的天地,云雀在晴空中高飞。(戴望舒 致萤火)上两例都是不同感官感受在时空上的接近引起的相关联想,从而产生联觉现象的。例(5)中美人弹琴时,她散发的芳香同琴声处在同一时空,两者同时给予大脑刺激,在大脑中短暂的建立联系,因而其琴声与芳气

25、相通,如有兰花的芳香,从听觉转向嗅觉。例(6)中“太阳”本没有什么味道,但当时“我”躺在草地上,太阳照耀着我,两者处于同一时空进而产生了相关性联想。而且作者将视觉感受“太阳”赋予了青草的“香味”,更能表现“我”当时愉悦的心情。2.因果相关性联想经常伴随出现的感官感受会互相连接,在于审美联觉产生的心理基础。人是通过反复认识事物建立稳定的联系。经常伴随出现的刺激会在人的心理留下固定的关系,产生心理上的因果关系。因此,通常伴随出现的其中一种刺激可以引起另一种刺激反应,从而产生审美联觉现象。如:(7)屋顶烟囱里冒出的温暖而又芳香的炊烟(王蒙 相见时难)例(7)中“炊烟”是“温暖而又芳香的”的审美联觉现

26、象利用了因果相关性联想。首先,视觉感受“炊烟”与触觉感受“温暖”的因果相关性在于:在生活中,“炊烟”往往与火伴随出现,出现“炊烟”通常有火,20而火是温暖的,因而“炊烟”可以与“温暖”产生因果相关性联想;其次,视觉感受“炊烟”与嗅觉感受“芳香”的因果相关性在于:在生活中,屋顶出现“炊烟”代表家里在做饭,而饭是“芳香”的,因而“炊烟”也可以和“芳香”产生因果相关性联想。作者运用联觉将视觉上的“炊烟”与触觉和嗅觉沟通,可以更好的唤起接受者心中的思乡情感。上面是审美联觉语言的深层语义特征相似性、相关性,笔者在论证两种特征时所举的例子只含有其中一种特征,但这并不说明所有的联觉语言都只含有其中一种特征,

27、也有许多联觉语言的产生既运用了相似性联想,也运用了相关性联想。如: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顾城 安慰)此例通过“太阳”红的特性联想到“草莓”的红,利用“太阳”和“草莓”都有红的这一相似性,将“太阳”和“草莓”相联系;而“红草莓”是甜的,作者又利用“红太阳”与“红草莓”之间的关系,将草莓的甜关联到太阳上,得到了“甜甜的红太阳”这一联觉现象。前者利用了相似性联想,后者利用了相关性联想。总之,审美联觉语言的产生是基于不同感官感受间的某种相似性和相关性,那些相似性和相关性是联觉产生的核心,构成了联觉语言在语义层面的逻辑理据,证明了联觉语言的表达符合人的认知活动,符合人的思维规律。三、联

28、觉投射的逻辑理据:映射规律联觉修辞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包含着思维过程。它的构建并不是主体随意进行,而是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受认知规律的制约。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的发展,诸多学者基于语料库,使用计算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审美联觉语言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发现审美联觉语言的源域与目标域的投射呈方向性,认为联觉的投射有一定的规律,并不是认知主体随意构建而成。学者赵青青、黄居仁(2018)15通过搜集113个形容词分析研究发现:现代汉语形容词投射方向呈现如下映射模型:图1现代汉语通感隐喻的映射模型(箭头表示映射的方向)映射模型(图1)反映了现代汉语中审美联觉感知域映射的两种规律:一是单方向映射,即一

29、种感官感受向另一种感官感受映射,而无相反方向的映射。二是双向映射,即两种感官感受双向映射。第一种单方向映射规律是指,触觉范畴向视觉范畴映射,如阿来 尘埃落定:“可是我的手能看见拖鞋。”向听觉范畴映射,如孙甘露 呼吸 后记:“犹如女性的唇线,布满了记忆和温暖的触觉,像音乐那么流畅,并且深邃。”向嗅觉范畴映射,如阿来 尘埃落定:“她对着我的脸颊亲了一口,带给我好多远处的日子和地方的味道。”味觉范畴向视觉范畴映射,如宗璞 花的话:“幽甜的芳香。”向听觉范畴映射,如阎连科 日光流年:“苦丁茶苦味不浓,却如古庙钟声悠远细长。”向嗅觉范畴映射,如戴望舒 致萤火:“咀嚼着太阳的香味。”视觉范畴向嗅觉范畴映射

30、,如方岳 送别薛丞:“云香近紫薇。”第二种双向映射规律是指,触觉范畴与味觉范畴可以双向映射,如汪廷讷 狮吼记:“我娘子的手不是姜,怎么半月前打的耳巴,至今犹辣。”阎连科 日光流连:“温甜的咕咕声。”听觉范畴与视觉范畴可以双向映射,如张存平 倾听鸟声:“我就被那一枝枝一串串清丽浏亮的鸟声啼醒了。”荷马 荷马史21诗:“像知了坐在森林的一棵树上,倾斜下了百合花也似的声音。”人类认知客观事物有一个基本原则:认知方向是从可及性较强域投射到可及性较弱域,即较容易获取域投射到较难获取域,从事物的突出特征投射到事物的较次特征。上述两种映射规律类型可以将审美联觉投射的逻辑理据总结为:从可及性程度高映射到可及性

31、程度低。因为源域的可及性程度更高、映射的范围比目标域广,用可及性程度较高的事物映射可及性较低的事物,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审美联觉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呈此类映射规律有两个制约因素:身体体验程度的差别、感觉显著程度的差别。(一)身体体验程度的差别人们认知客观世界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次序,反映到联觉修辞文本中,联觉的转移也呈现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早在1957年,乌尔曼(Ulmann)就对大量的语言文学中的通感例子进行分析,发现了通感中的感觉转移方向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可及性高到可及性低。如人们进行“触觉”和“味觉”活动时,人体的感觉器官与被感知的对象有近距离的、

32、直接的物理接触,而人们进行“嗅觉”“听觉”和“视觉”活动时,人体的感觉器官与被感知对象很少进行近距离的、直接的物理接触,往往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因此,触觉和味觉的身体体验和可及性程度更高,更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而且人们认知客观世界时,是从人最容易获得的经验开始,然后用直接、具体的经验去表达间接、抽象的事物。触觉和味觉两种活动是人身体体验程度最高的两种活动,所以在联觉语言中,人们通常用触觉、味觉两种可及性较强的感官感受充当源域去描写嗅觉、听觉和视觉三种可及性较弱的感官感受,如“冰冷的面孔”。描写前者的语言符号易于被人们理解、接受,描写后者的语言符号则较难理解。(二)感觉显著程度的差别感觉显著程

33、度也是联觉呈上述映射规律的制约条件之一。人类的五种感官感受中,嗅觉是可及性最弱的感官感受,所具有的词最少。所以人们描写嗅觉体验时,往往需要借助其他感官感受进行表达,例如“淡”属于味觉,人们常说“气味淡”,用味觉描写嗅觉的强弱。有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调查后发现,人类通常把与自己紧密相关的概念划分得更为详细,会创造更多的词汇进行编码。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宗族观念,血缘关系在中国人中具有显著地位和密切相关性,因而汉语中有非常多的亲属称谓词来指称和区分不同血缘关系的人,如“姑姑”“小姨”“表哥”“堂哥”等。外国的宗族观念弱,更加强调自我观念,亲属称谓只有统称。因此,其他四种感官

34、感觉在词汇上具有丰富性,而嗅觉词汇的不足,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体经验和认知对语言的影响。而且有研究发现,视觉和听觉是人类五中感官感知中最重要的感觉。嗅觉从身体体验程度来看不及味觉和嗅觉,从感觉显著程度来看不及视觉和听觉,因此嗅觉在联觉中通常充当目标域。总的来说,五官感知在联觉的源域和目标域中的投射规律为:从可及性程度高映射到可及性程度低。且此种规律受身体体验程度和感觉显著程度的制约,并不是没有规律随意相通、转换,同人的思维的流向完全合拍,受人的认知模式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审美联觉是对逻辑的反叛,不具逻辑理据。笔者通过分析审美联觉产生的基础,语义条件以及映射规律发现:联觉的产生有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

35、,这些基础为联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前提;审美联觉是不同感官域在语义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上产生的,不是彼此之间毫无关联强行搭配;审美联觉中的感官感受的投射遵循这样的逻辑理据:从可及性程度高映射到可及性程度低,这一理据受身体体验程度和感觉显著程度人的认知的制约。所以,审美联觉并不是对逻辑的反叛,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逻辑理据。参考文献:1张炼强.修辞理据探索M.北京:首都大学出版社,1994:24.2陈宗明.逻辑与语言表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48.223肖建安,肖志钦.变异修辞的逻辑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10.4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多维视野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36、,2001.5邹崇理.自然语言逻辑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金开诚.艺术通感的心理内容J.社会科学,1980(6):129-135.7严正元.通感探微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38-41.8刘蕴璇.通感说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4(4):90-95.9褚孝泉.通感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10王彩丽.通感现象的理据及功能特点分析J.外语教学,2004(1):35-37.11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3):34.12王宇弘.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和哲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

37、008(4):14.13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研究,2002(2):104.14栾欧.通感的认知阐释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15赵青青,黄居仁.现代汉语通感隐喻的映射模型与制约机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1):50.On the Logical Motivation of Aesthetic SynaesthesiaWANG Ling1,AN You-dan2(1.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2.De

38、partment of Humanities,Business College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uishui,Guizhou550600,China)Abstract:From the surface semantics of synesthesia language,synesthesia is a variation of speech thatforcibly combines sensory sensation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perceptual domains and c

39、auses semantic conflict,which violates the surface logic of language.In fact,synesthesia language can be accepted and understoodbecause it follows the deeper logic of language.In-depth analysis of the objective,physiological andpsychological basis of aesthetic synesthesia,exploring the logical ratio

40、nale(similarity and correlation)at thesemantic level of synesthesia and the logical rationale of synesthesia projection(mapping law),to correctlyunderstand the 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ynesthesia language,unveiling the mystery of synesthesia,rational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synesthesia langua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Aesthetic Synaesthesia;Logical Motivation;Similarity;Correlation;Mapping Law(责编:叶莉)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