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高校新入职人员岗前培训论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从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履行工作单位:姓 名: 身份证号培训点: 论文评分:评阅人: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人才的基地,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起到了引导作用,结合黄大年教授的生平事迹,探讨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如何正确的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黄大年教育是一种社会行动。行动是人类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件进行有意的干预或者不干预。它的特征在于对于行动者具有一种含义、一种意义或者一个目标。但这种意义绝非只是可以直
2、接观察到的,而需要通过对行动者方式以及现有其他数据和材料进行分析才能发现。因此,教育必须是一种社会行动。这种社会行动会对被教育者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其道德体系,应该也有一种较为普及的,被社会所认可的遵循方式。社会是朝着前进的方向发展,那么这种道德体系的建立,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前进。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就成为一项需长期关注自省的要务。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阶段,大学教师肩负着引导和建立正确观念的神圣使命。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以便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言传身教,通过知识、行为
3、去影响他,教育他,起到模范的作用。至此,我们作为高校教师,履行好职业道德规范是教书育人的坚实基础。一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解读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于2011年12月30日由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以教人201111号印发。规范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6个部分。 制定并实施规范,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
4、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
5、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些问题的存在,虽不是主流,但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规范是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与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我们应积极响应规范要求,切实履行规范条例。前段时间,黄大年教授的先进事迹被广泛报道,这些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分子要自觉践行社会
6、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学习宣传好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对于引导高校广大师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聚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磅礴力量,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高校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二 黄大年教授先进事迹 黄大年,男,汉族,1958年8月生,中共党员,英国归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曾担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他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
7、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因病逝世,享年58岁。三 结合黄大年事迹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履行黄大年同志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爱国报国的先进楷模,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彰显了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人的一生充满了选择。去留之间,取舍之中,考验着智慧,更照鉴情怀。“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向海归战略科学
8、家黄大年问起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在国外生活优裕、事业骄人的“海漂”来说,要抛舍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并不容易。是一种什么样的召唤,让黄大年义无反顾回国效力是一种什么样的牵挂,让他念念不忘父母之邦?“祖国高于一切”这是黄大年用生命作出的回答。黄大年教授切身履行着规范的第一条:爱国。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回顾黄大年58岁的生命历程,对祖国的爱始终是他最深沉的情结。大学毕业,他以“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书写爱国报国之志;在海外的18年里,他密切关注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情感上“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回国后的7年,他更是夜以继日、忘我工作,成为众人眼中的“拼命黄郎”,拼搏至生命最后一息。“只要祖国
9、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人生的写照,更是他不变的初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黄大年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教育者,他教学的目标既不是“授人以鱼”,也不是“授人以渔”,而是祖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人才需求。作为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黄大年却常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始终用自己的默默付出立德树人、化育英才。黄大年教授切实的做到了规范的第二、六条: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他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10、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在担任吉林大学教授期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在黄大年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都能成才。他爱生如子、倾注关爱,热心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关心学生们的思想和生活;他慧眼识才、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创新人才。规范的第三、四条: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坚持育人为本,立德
11、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黄大年教授在为学生设计研究方向时,都要以学生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为重,而不仅仅仅从他个人的项目思考。黄大年激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抱负,不要只以做国内的佼佼者为目标,真正的对手在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他告诫学生多读国际专业文章,安排学生参
12、加国际会议,鼓励学生出国开阔视野,做“出得去,回得来”的科学家。“如今,中国正努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而这段并不平坦的进程需要几代人去完成。如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让文化与智慧长久地传承下去,值得每个人思考。”这句话不仅仅反映出黄大年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更体现了他致力于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精尖人才的紧迫感和职责感、推进国家科技进步的学术追求。他用身体力行的引领、春风化雨的关爱、心系祖国的情怀,殚精竭虑地履行着为师之责。黄大年教授实实在在的做到了规范的第五条:服务社会。他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
13、灰泪始干”,黄大年深情诠释了师者本色、学者风范。黄大年教授是一代人的楷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当教师,总有一些理念被牢牢地种进了心里。爱心,责任,奉献。作为青年教师,面对新的工作环境,面对新的角色,面对特殊的工作对象,这更加需要我们把爱心、责任、奉献谨记在心。面对可爱活泼的大学生,刚从大学出来的我们,还没有完全从这个角色中转化过来,这就需要我们快速做好角色的转化,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来。喜爱学生,耐心去了解学生,这是我们步入新岗位的第一步。我们要充分汲取黄大年教授的精神养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黄大年教授的崇高精神,以他为精神榜样,在教
14、导学生时切实履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弘扬高尚师德,为祖国培养出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参考文献: 1 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胡劲松译.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第一章第三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 张伯军,“用黄大年先进事迹教育党员和师生”,中国教育报2017年5月27日3时萍.有感于教育改革中的师德建设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4(9):166-167.4姜玫玫.对青年教师早期师德修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6(11):4-5. 5冯德庆.我的师德观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6(11):87-88. 6刘明亮.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 2014(9):94-95.7彭敏歆, 杨云.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6(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