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祁家河初中学案设计课 题: 沁园春 雪 学习目标:1、明确本文的篇章结构,找准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会诗歌丰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4、朗读背诵本词。学习过程:一、课前热身(学案发下来后,充分利用热身的时间,做好课前的准备!)(一)背景及体裁知识复习巩固。1、背景简介: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
2、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2、关于体裁和题目(以自己以往的知识掌握和本课的学习完成空的填写!)词,又称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卜算子、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 ;雪,是这首词的 。 (二)朗读课文,试着朗诵。注意一些词语的音、义。(三)疏通整首词的大意,解决疑难词语。有时间的同学试收集的中国古代描写雪的诗词名句。二、课堂探究朗诵展示,读出词的意境,诵出作
3、者的感情(一)自主学习(一定要明确自主学习的意义,在实践中不断增加学习的经验。)1、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2、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并谈谈你的理解。3、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词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5、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的“风流人物”指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二)合作探究组里交流解决自主学习时的疑难问题,真正发挥小组的集体优势。(三)展示讲解
4、由一个组的同学黑板展示并讲解,其他组的同学补充问题,集体解决。三、巩固提升(既是巩固所学内容,又是考题训练,所以就看你的能力了!)必做题(下面是必须人人掌握的内容,也是考试检测的重点哦!)1、给加点字注音 沁( )园春 分( )外妖娆( ) 稍逊风骚( )竞折( )腰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2、心园春 雪的体裁是_,其中“沁园春”是_,题目是_ _。上下阕的过渡句是 , 。全篇的主旨句是 , 。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多种修辞,化静为动的句子是 ,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4、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
5、”原指 ,句中指 。选做题(加把劲,你会完成得更好!)5、品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词中的美景。四、课后反思(反思会促进我们每个人的进步!)以知识、课堂、同学、自己等几方面为对象反思。要点点拨: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 第1层概括写,从开头到“万里雪飘”。开门见山,气势磅礴。“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冰封”“雪飘”一动一静,极写严寒之烈,描绘出我国北方雄浑壮阔、银妆玉砌的雪景。 第2层具体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雪中远眺,“望”字领起下文。由“静”到“动”,暗示大地主人的斗争精神。第3层想象写,从“须晴
6、日”到上阕结束。想象等到放晴的日子,景色就更加妍丽动人了! (教师小结:上阕北方写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要点点拨:下阕第1层束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个“引”字巧妙地由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第2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紧扣一个“惜”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所可惜的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文字才华方面稍微差一些,即在文治方面略嫌不足;成吉思汗所可惜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即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因此他们都不算真正的英雄人物。这层大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他们曾彪炳一时,雄视一代,可惜啊,在文治方面都稍微
7、差一点。至于那天之骄子元太祖,只知道引满长弓,射落大雕而已。(这一层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可请学生讲解,教师适当补充。) 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俱往矣”是对历代帝王的否定。那么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呢?作者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真正主人。一笔定乾坤,收束全词,此乃点晴之笔。4、下阕第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要点点拨:承上启下。5、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要点点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三)、局部品读: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1、学生品读“山舞银蛇,原驰蜡
8、象”这句,说出自己的感受。要点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说可不说)2、学生品读“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要点点拨:“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3、品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
9、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要点点拨:“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教师示范朗读: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4、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要点点拨:(1)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这正是作者写这首词的立意所在。(2)总结历史的经验,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
10、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5、学生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要点点拨: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四)、总结这首词的整体思路: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四、朗读点拨:1、请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
11、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2、教师点拨:(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重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12、,还看/今朝。五、作业布置:1、背诵这首词。2、依照沁园春雪的格律,你也来填一首沁园春吧。 3、预习卜算子 咏梅,并与附录中的陆游的词比较,思考两首词思想内容的不同。卜算子 咏梅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学习梅花的品质,从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知识目标: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乐观,谦虚的精神。掌握对比的写法。3、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教学重点: 1、比较阅读。2、总结词篇中梅花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词篇中所表现的精神内涵。2、两首词的不同。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师生讨论 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一、课前资料准备: 1、搜集有关梅花的资料。(古今诗人的
13、咏梅作品、梅花图片、音乐等等)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二、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创造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读自己填写的沁园春,教师点评。2、教师背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3、让学生汇报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资料,介绍感受。4、请学生总结梅花这一千古以来人们反复赞颂的形象的特点:要点点拨:凌寒开放 坚贞不屈 美丽孤独等等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如何描写梅花的。(板书课题)三、整体感知,朗读体会:1、分别请学生朗读毛主席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2、请学生讨论两首词的所表达含义,可以分组分句解决。四、学生讨论
14、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明确。 毛主席 卜算子 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要点:关键词:送春归,迎春到。有送走春天的伤感,和迎接春天的喜悦。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要点:关键词:百丈冰,花枝俏。对比,突出表现梅花的凌寒开放,坚贞不屈。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要点:关键词:不争春。突出表现梅花的谦逊。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要点:关键词:丛中笑。这一句是难点,作者除了表达了梅花在“山花烂漫时”,结成梅子,隐藏于花丛中的谦逊之外,还表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说明: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含义,并找出关键词即可。)2、对于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只要求学生有一个整体的
15、理解即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1)你认为词篇中哪些是关键的词语?要点点拨:寂寞、愁、风和雨、妒、辗作尘、香如故。(2)请写一段话,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你对本词的理解。学生读出自己的作品。教师示范:那株生在荒郊野外的梅花,在断桥边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将临,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它不想去争艳夺宠,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坚贞不屈的品格。 (3)你觉得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形象?要点点拨:美丽寂寞、坚贞不屈,同时孤芳自赏。五、请同学们比较两首词的不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要点点拨:毛主席的词感情基调是乐
16、观的、豪放的,而陆游的词主要表达了一种坚贞不屈同时又孤芳自赏的情调。正如他们笔下的梅花一个是与一百花一起装点春天,一个是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主席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让学生拿出准备的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材料,交流讨论,教师明确)1961年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时期,毛主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写这首词的用意在于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陆游生活在金朝派兵攻打宋朝的时代,面临山河破碎的现实,他力主抗战,然而遭到的却是投降派一次次的打击和排挤。无力改变现实的他只能是无奈。两首词也有共同之处,陆游的
17、那首梅花词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也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毛泽东的这首梅花词,表现的也是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充满昂扬的斗志,谦逊的态度。这两首词各赋予梅花不同的思想内涵,不必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的高下。六、开展活动,激发兴趣: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于这两首词的理解,各画两幅画,来表现两种不同风貌的梅花。(学生画画,教师巡视,选取优秀作品展示)七、读读背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教师示范再练读再试读。还可以创设情境,如展示图片、配上乐曲等。 在读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毛主席笔下梅花的特点凌寒独放、乐观谦虚来讨论交流,领悟毛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的风姿,梅的品格。可让学生将两首词对比读一读,体会这两首词同样写梅,但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八、作业布置:1、背诵两篇卜算子 咏梅2、请同学们在课外读读毛主席其他诗词。7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