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案-桃花源记.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736015 上传时间:2024-11-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桃花源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案-桃花源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案-桃花源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案-桃花源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桃 花 源 记团风县但店中学熊光华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文言实词和虚词用法,会翻译并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师生自由读,自由交流由整体感知到理解词句,把握思想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1、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2、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难点: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课时安排:二课时学法指导: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2、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教学过程设计:第 一 课 时一、设置情景 导入课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在阅读文章之前,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练习。谁愿意一试? 请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指名三位学生板书课题 辨析:“源” “园”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二、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一)走近作者(提前布置预习)指一名学生读作者简介。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曾做过小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后弃官回乡过起田园式的隐居生活。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

4、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提示:请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还取名、字,甚至还有号。请大家从陶渊明取名、字来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点?“渊”与“潜”都与水有关。“明”与“亮”有关,都指明亮。古人取名、字、号往往是有关联的,不是随便取的。补充: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关于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

5、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二)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检查一下预习情况。1、分小组展示预习成果(见学案)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对照注释,试讲课文学法指导:(1)要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鲜鲜嫩”、“美美丽”、“交交错”不可望文生义。 (2)翻译句子时,先弄清句式特点、关键字的意思,然后做到准确,通顺

6、,省略的部分要补上。例如:“具答之,便要还家”具,详细;要通邀,邀请。(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译文,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桃源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学法指导:朗读课文时,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

7、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学法指导:1、渔人的行进路线:桃花源, 桃花源,桃花源, 桃花(源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2、复述课文内容时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四)整体感知文意 提问: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

8、音节词概括。学生思考并交流。美、乐、奇。三、学生齐读课文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三题。第 二 课 时一、温故知新1、检查作业,指名学生口头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三题。2、齐读课文。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探究桃源之“美”。(一)1、朗读课文第一段: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请从原文找出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这句话是写桃花源的什么美?景色美。 3、大家先自由朗读第一段,应把景色优美读出来,在读中感受桃花源的迷人色彩。“忽逢”读出偶然遇到奇境的味道,还有“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读出了诗人陶醉其中,赞叹讶异不已的味道。(二)朗读第二段:

9、1、文中桃花源以景美吸引人之外,它的美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这里写什么美?这里的景跟前面写的景有何不同?前面写自然的景色美,这里写人在这里生活创造了景物美。既然有人在此劳作,此处除写景美外,“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还体现了老少生活无忧无虑,怡然自得,那是什么美? 生活美。 3、大家齐来读应把第二段写桃花源的生活美读出来,读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三)1、桃花源除景美和生活美外,美还体现在哪?桃花源人热情好客。 2、桃花源人热情好客体现在哪一段,能否找出来?体现在第三段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

10、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既然桃花源人都好客,那此处应是指什么美?人情美 4、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人情美,生活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生思考后依然无人作答。提示:刚才我们在介绍陶渊明生活的背景时,大家有没有记住陶渊明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动荡不安,有战争。 深入研讨课文 1、那文章第三段有没有提到桃源人是为什么举家搬迁到这里来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那也就是为了躲避战乱而来此处了,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没有战乱

11、中国古代战争连连,人们确实无法过太平日子,所以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社会才是人们最想得到的,在战乱的年代,桃花源的宁静,便是历代人们所向往的。接下来,请大家把第三段朗读一下,朗读时应该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四人一小组讨论。老师会请几位同学把你那组讨论的结果与大家分享或共同探讨。3、那你认为陶渊明这样写有何用意? 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

12、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接下来我们再把最 后两段朗读一下,朗读时应注意读出找不到桃花源的那种遗憾的感情。遗憾的感情从哪体现?4、提问: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三、课堂小结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

13、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 我更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在学生齐背课文中结束课文学习)七、布置作业1找出课文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子,请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200字左右。注意要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你能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下渔人的谈话内容吗?请结合历史背景及文章的中心意思来写。 (提示: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3学习本课虚景实写的写法,想像一个你喜欢的未来生活环境,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