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汉字古今关系说略——以“其、箕”楷书异体来源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3329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古今关系说略——以“其、箕”楷书异体来源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汉字古今关系说略——以“其、箕”楷书异体来源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汉字古今关系说略——以“其、箕”楷书异体来源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90古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34):590594,2022汉字古今关系说略以“其、箕”楷书异体来源为例商艳涛先秦古文字与秦汉以后文字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些后出字形源于先秦古文字,或在其基础之上演变而来。下以“其、箕”后世出现的楷书异体字形为例加以说明。一“其、箕”字形演变“其、箕”古本一字,后始分化为二。“其”字殷商甲骨文作(乙7672合9810)(乙8685反 合21031反),象畚箕之形,为“箕”字初文,至西周金文、战国文字、小篆一直都保留着这种原始的形体。商代晚期出现了下部加“一”的(六祀其卣,集成5414),西周金文下部演变为丌形,作(西周中期,屖父己尊,集成 5953)、(西

2、周晚期,虢季子白盘,集成10173),这种形体一直沿用到东汉时期。类写法的字形到战国直至秦汉时期变化较为多样,秦文字中尤其如此,汉代文字基本承秦文字而来,亦有多种形体。现代通行的“其”字大约出现于东汉时期,见于孔宙碑、张迁碑等。西周至春秋金文中还出现了加丮繁化的字形。战国时期字形简化或省上部作(谷器,集成10579),或作(子禾子釜,集成10374),战国文字中还出现了上加竹字头的(津艺79)、(珍秦108)、(鼎盖,集成 1799)、(信阳 2.21)(1)。“其/箕”秦汉时期的隶书形体大都直接由古文字隶定而来,或稍有小异。后世文字亦有部分源于先秦古文字或由其演变而来。“其/箕”字形演变如图

3、1所示。二“其、箕”楷书异体溯源“其、箕”后世有多种楷书异体,汉语大字典第一版(以下简称大字典)及台湾异体字字典正式六版均有收录。大字典收字侧重各类字书,异体字字典则侧重碑刻文字。“其”字 大字典 异体字表中收录有3个异体,“箕”字收录有18个异体。由于篇幅所限,下面主要对 大字典 中所收录的“其、箕”字异体来源逐一进行考索,以此来说明古今文字之间的联系。1.“其”字楷书异体溯源大字典 共收录有“其”字3个异体,即、丌、亓,字形均来源于先秦古文字。591汉字古今关系说略图1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说文 楷书合 21031反 合 9810 集成 2837 集成 4576 集成 9802 古文 玉

4、篇 等 商 西周 西周 春秋 战国 说文 西汉 东汉 东汉集成 5414 集成 2721 集成 4316 集成 2551 集成 2840 箕字所从 银孙膑 4 夏承碑 韩仁铭 其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东汉 楷书 青川 睡为 18 马房 44.19 鲜于璜碑阳 孔宙碑 秦 西汉 东汉 东汉 睡效 41 马遣三 27.5 礼器碑 石门颂 秦 西汉 隋 睡日乙 48 宫中行乐钱 阮景晖造像 战国 说文 秦 西汉 北魏 津艺 79 睡日甲 25背 马星 134.6 娄黑女墓志 箕 战国 西汉 珍秦 108 银孙膑 240 楷书 丌 春秋/战国 战国 说文 传抄古文 楷书 侯马 1.3 上博二子 9

5、汗 2.22 玉篇 等战国货系 1604 亓 春秋/战国 战国 秦 西汉 楷书 侯马 1.46 包 2.249反 睡日乙 257 马战 104.3 玉篇 等 战国 传抄古文 楷书 信 2.021 四 1.20尚 集韵 西周早 西周晚 春秋早 春秋晚 集成 5428 集成 4328 集成 267 集成 261 商 合 6063 说文 籀文 楷书 玉篇 字汇592古文字研究字见于唐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之韵:“其,正作。”字汇首卷遵时:“其,古作。”亦见于汉代碑刻,汉隶字源平声之韵“其”字条引张平子碑作此。作双手持箕之形,构形之意同于 说文“箕”字古文,隶定或作廾。孙海波 甲骨文编“箕”字收录有(京都

6、 263),并注:“从与 说文 古文同。”(2)甲骨文中又有,象以手持箕弃子之形,或释弃(3),构形之意与同。说文“箕”字古文当来源于此(4)。丌、亓皆是作为“其”之古体出现于字书中,前者见于 集韵 篇海类编,墨子 多有用例;后者见于玉篇 集韵 龙龛手鉴。丌、亓二形与先秦古文字“其”之变体、相合,当是承先秦古文字而来,只是把末笔弯曲的笔画变成了竖画。异体字字典 中所收录的“其”字异体、亣、卞、,亦源自先秦文字、。字书未收,见于 金石文字辨异平声支韵“其”字条引汉正直残碑。碑铭原拓作,碑铭“辞曰”,原书自注“即其”,甚是(5)。直接承先秦类写法的其字而来,古意尚存。与秦睡虎地秦简之、西汉马王堆帛

7、书之形体无异,较之丌、亓等更为接近古体。亣见玉篇残卷:“,字书古文其字也。尚书作其字如此。”当是源于先秦古文字、,楷书作亣,形体稍异(6)。卞字见于魏元仙墓志。原拓作,碑铭“故宗党服远大,乡里钦其素风”中,正应作其解(7)。碑别字新编 收入“其”字条,字又见 佛教难字字典“其”字条。异体字字典谓卞当是由亓讹变而来,当是。见于 龙龛手鉴 二部:“,二古文其字。”当是讹变而来。2.“箕”字楷书异体溯源大字典收有“箕”字异体18个,即、其、。这些异体字形有些源自先秦古文字,有些则是由先秦文字发展演变或讹变而来。见于 说文 玉篇 集韵 等字书,为“箕”字古体,字形直接来源于、这类早期形体。出 字汇补

8、篇海,亦为“箕”之古体,为之讹体。其为箕之初文,约至战国时期始增竹作箕,大约东汉出现此类字形。出字汇补,为“籀文箕字”。然说文“箕”籀文作,与此有异,而与“箕”篆文形近而稍异,与汉碑更为接近。当是后世传抄讹误所致。为古“箕”字,出 集韵,源自 说文“箕”字古文。出 字汇补,为“箕”籀文,字形亦当源自而上部隶定稍有讹变。、实为一字,出自 说文“箕”籀文,似当源自商代甲骨文。593汉字古今关系说略、出 集韵,出 字汇补,皆为 说文“箕”字古文之隶定字形而稍有小异。古文字作两手相对之形,隶变作、廾、大、等形体,这也是造成出现上述 说文 古文一字对应多个字形的原因之一。异体字字典又收录有、二体,分别见

9、于佛教疑难字典龙龛手鉴,其下部皆是讹伪之形。、皆为“箕”字古文,前者出 玉篇,后者见 龙龛手鉴 及 字汇补。二者均当为省去下部丌之形,其下部均为之形体隶变之讹,上部之巛又为竹之讹。高丽本龙龛手鉴 作,下部较近原篆。、字书中均为“箕”字古文,分别见于集韵与龙龛手鉴。来源于古文字形体,当为、类形体隶定形变,下部之丌讹变为冂(8)。异体字字典另收录有(龙龛手鉴 竹部)、(佛教疑难字典)、(重订直音篇 箕部),均为字讹体(9)。字源自传抄古文(汗 2.22说)、(海 1.8)、(四 1.20义),上部与 说文“箕”古文构形相同(10)。为箕之古文,见龙龛手鉴 集韵,字似由传抄古文中(汗2.22说)、(

10、海1.8)这类字形演变而来,上部“罒”因隶定讹变所致(11)。玉篇或作,异体字字典引作。大字典第一版异体字表中“箕”字异体尚有“”字,但是从该字字形演变及使用情况看,“箕、”并非异体关系,应属于通假或通用关系,商周甲骨金文中之学界或读为箕(12)。通过以上对“其、箕”字楷书异体溯源可以看到,有些异体字形直接源于先秦古文字(如、丌、亓、),有些稍有小异(如、),有些差别较大(如、等)。总体来看,“其、箕”大多数楷书异体字都与先秦古文字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在研究中不能将先秦古文字与后世汉字(近现代)对立起来。先秦文字与近现代汉字虽然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不同阶段,但是二者关系密切,不能截然分开。近现代

11、汉字对先秦文字既有继承又有新的发展,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往往会得出不合事实的结论(13)。附记: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殷墟甲骨文译注与语法分析及数据库建设”(17ZDA299)、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课题“古今同形字考释”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注:(1)关于“其”字古文字形体演变可参刘钊古文字构形学(修订本)第12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箕”字部分楷书异体字形来源可参邱龙升 五音集韵 重文考辨 第636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2)孙海波 甲骨文编 第206页,大化书局1982年。594古文字研究(3)于省吾主编

12、 甲骨文字诂林 第3册第28132814页,中华书局1996年。(4)甲骨文中又有(前 2.18.6),唐兰释为棋,卜辞中用作地名。见 甲骨文字诂林 第3册第2813页引。(5)汉正直残碑收录于 汉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6册第1986页,该书释文作“六”,误。另,金石文字辨异平声支韵“其”字下有收录有汉韩勑碑“亓”变体“开”,碑铭中作为姓氏。汉韩勑碑见汉碑全集第3册第797页,原铭作,该书释文作“開”,甚误。毛远明校注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线装书局2008年)第1册第201页释文作“开”,第204页注释47云“开,音稽,姓”。虽有注释但未对“亓、开”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董宪臣东汉碑刻

13、异体字研究(九州出版社2018年)第339页之“东汉碑刻异体字表”中列入“亓”字异体。又,梁春胜 楷书部件演变研究(线装书局2012年,第325页)、张永惠及张涌泉 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 疏误举证(语言研究 2022年第1期第92页)亦均指出其非。(6)此又与 说文“大”字楷定字形同形。大字小篆作,隶定或与之同形。(7)赵超汉魏晋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4页、毛远明校注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5册第188页直接释为“卞”而无说。(8)(11)徐在国 隶定古文疏证 第104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9)梁春胜楷书部件演变研究(第326页)也指出,隶楷文字中“亓”字或讹作“开”,见汉韩敕碑、敦煌俗字等。又,篇海 五音集韵 中“”亦讹作“”,“”又讹作“”,宁忌浮 校订五音集韵(中华书局1992年,第8页)均已指出。(10)黄锡全认为当为“”字,假为期。参 汗简注释(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147页。(12)王辉编著 古文字通假字典 第1页,中华书局2008年。(13)如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很多原本属于古今同形关系的汉字被看作有先后继承关系,这类问题可参梁春胜 楷书部件演变研究 第829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