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共生视域下数字赋能社区养老服务优化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1612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生视域下数字赋能社区养老服务优化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共生视域下数字赋能社区养老服务优化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共生视域下数字赋能社区养老服务优化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贵阳市委党校学报社会建设2023年2 月第1 期共生视域下数字赋能社区养老服务优化路径研究武瑞炬(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上海黄浦2 0 0 0 0 1)【摘要 养老服务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数字赋能养老服务成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文章聚焦银发群体的数字鸿沟问题,引人共生理论分析框架,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个维度剖析当前数字养老服务还存在供给主体薄弱、非对称性供给、软硬环境的缺失等现实问题。因此,数字化养老需要多方主体协同构建责任共担的共生单元、整合服务资源建设对称性互惠的共生模式、完善软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关键词 共生理论;养老服务;数字化;

2、路径中图分类号:C9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8-7 8 0 X(2023)01-0058-05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我国进人了市场化、城镇化、数字化三化叠加的现代化进程,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全国七普”数据显示,2 0 2 0 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为2.6 4 亿,占总人口的18.7%。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老年人对高质量养老的需求与传统养老服务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当今社会,推动数字化

3、赋能养老服务是实现老龄社会数字化治理的关键之举。2 0 1 9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互联网+养老 行动。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拓展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在政策驱动下,养老服务的数字化转型率先在部分一线城市展开,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经验,也存在数字化技术与老年人适配度不足等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共生理论为视角,结合当前数字赋能社区养老服务的实际,探究社区数字化养老服务的优化路径。二、数字化赋能社区养老服务共生发展的分析框架(一)共生理论阐释“共生”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他强调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依存是物种演化的前提。2 随着

4、时间的推移,共生理论在各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袁纯清教授更是将其引人到经济学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共生分析框架,以共生单【基金项目】2 0 2 2 年度上海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数字赋能上海市城市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路径优化研究”(2 0 2 2 SHB003)【作者简介武瑞炬,女,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政治与公共管理教研室助教。68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为核心,深人探讨小型经济的共生关系。3 基于人类学视角,袁年兴认为在共生系统中各民族之间是相互补充和依赖的关系,在这一框架下各民族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4 胡守钧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社会共生论”的理念,即通过斗争和妥协来实现共同

5、发展,并且强调人际关系的相互补充以及利益冲突,以便各个利益相关者能够更好地获得资源,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存。5 刘志辉等认为任何涉及多方参与的公共事务,都可以借助共生理论来深人探讨。由此观之,共生理论所强调的共生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领域,而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所有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只有通过全面、系统、不断变化的视角来看待它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发展规律。根据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本文延用袁纯清提出的共生理论分析框架,包括三部分:一是共生单元。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系统基本能量生产和传递的单位,它是共生系统运转的基本要素,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主体才能产生能量的

6、生产与运输。二是共生模式。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通过相互作用和联合,共生模式被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性互惠共生。这四种模式中,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表现出了最佳效果。三是共生环境。共生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且为这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二)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与共生理论的契合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较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而言更加灵活,可以根据老年群体的需求不断调整,形成一种开放、互利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

7、数字化养老服务模式中,共生单元由多方参与者组成,包括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老年人等。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分享,这些参与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观来实现互利互惠,从而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政府肩负着保障人民权益的重任,其职责不仅仅局限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还应该保障公共服务享受者的权利、机会和规则平等。行业和企业是营利性的组织机构,根本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充分体现市场化的特征。社会组织以需求为导向拓展服务功能,在社会治理中体现其独有的价值。共生模式是各个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数字化养老服务模式中,不同单元之间可以实现有效的交互和融合,从而形成一种跨界协同、融合治理的共生模

8、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共生环境是指影响数字化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切外部环境的总和,包括技术支撑、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等软环境。理想的共生环境是在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推动养老服务模式朝着更加完善和稳定的方向发展。共生理论及数字化赋能社区养老服务共生系统如图1 所示:共生模式融合治理共生系统政府行业共生单元社会企业组织老人图1 共生理论及数字化赋能社区养老服务共生系统三、共生视域下数字赋能社区养老服务的现实梗阻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产品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养老服务已经成为各地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有力武器,部分发达城市已经

9、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和挑战。(一)共生单元:多元主体未形成合力,影响数字赋能养老服务的深度数字化养老服务的主体主要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医疗机构、社会组织、老年群体等。其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联合行业企业、社区、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协力在养老产品、服务的投资以及研发和运营等方面投人资源,以此来扩大养老服务的供给,满足养老需求。目前在这种模式下,养老服务供跨界协同设施政治1共生环境经济文化59给涉及的部门和行业企业众多,各个供给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从而无法实现多方协同供给。究其原因有:第一,政府管理理念有待转变。在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中政府过多管控、过度干预,在很多情况

10、下承担了非政府组织本应承担的工作,与服务型政府的管理理念和功能定位存在较大差距。第二,市场化程度有限。由于养老产业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一些企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在市场准入、融资渠道、人才供给等方面得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较少,导致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也不足。第三,服务资源分散。数字化养老的服务资源分散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私营企业等各个部分,由于受到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以及利益壁垒的限制,大部分的信息数据和资源呈现孤岛式的存在,服务事项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整合衔接,经常出现反复采集信息、重复性投人建设等问题,难以形成一个跨界协调、融合治理的合作网络。各供给主体间呈现碎片化运作

11、,影响了数字化养老服务发展的深度。(二)共生模式:非对称性供给制约数字赋能养老服务的进度当前老龄化呈现复杂化、快速化且高龄化的特征,传统的依靠供给主体单向输出、被动式开展养老服务的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前养老服务的需求。在数字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竞相发展,被服务群体一定程度上被物化为“零件”,老年群体也变得更加“客体化”,人们的真正需求容易被忽略。在老龄化社会环境中,如何让现代信息技术为每个年龄段的人群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制度化框架,让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生产、访问、利用和共享信息和知识,成为建设以人为本、包容发展的信息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7 当前,数字养老服务中的非对称性供

12、给影响了养老服务的质量,主要表现在:第一,数字化技术与养老服务适配度不足。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开发更多的是基于经验主义的判断,不能根据用户实际需求进行设计,而仅仅是提供一种单向度的技术供给,缺乏“适老化”“一站式”的供应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供需不匹配以及后期适老化改造的被动性。第二,用户实际使用感受度不强。部分数字养老服务发展的关注点在于服务成果,往往忽略老年人使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从而造成老年人对数字化的抵触情绪。比如一些地区提供居家智慧设备来监测老年人健康,却容易让老年人产生被监控的错觉。(三)共生环境:软硬件环境的缺失限制数字赋能养老服务的广度从文化环境来讲。由于年龄大、知识储备不足、

13、思想观念和消费习惯陈旧以及社会宣传力度小等原因,一些老人对互联网缺乏正确的认知以及相关知识和技能,不习惯甚至排斥使用互联网,造成“银色数字鸿沟”。一些地区为了弥合数字鸿沟,政府牵头引人社区管家机制,建立了一支以居委会干部、社区志愿者和小区楼组长为主体的社区管家队伍,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但在实际运行中,大部分老年人仍旧不习惯使用互联网,对数字化养老的认知程度不高。从政治环境来讲。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现有的数字化养老政策文件的实践指导性较弱,大多是宏观指导性文件,不利于具体措施的落地。相关行业管理规范相对滞后,不利于统一监管,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生态。从硬件设施来讲,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数字化养

14、老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开放性不足且功能较为单一。在政务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部门利益和制度标准不统一等因素,数据难以实现融合共享,从而影响供需匹配的效率;在服务技术层面,有些企业的信息平台和对应的服务终端互不兼容,缩小了企业入驻平台的范围;在服务内容层面,平台提供的内容较为单一,管理模式信息化程度不高,在信息搜集反馈、服务量核算、质量监督评价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从经济环境来讲,由于数字化养老服务的特殊性,市场准入的门槛相对较高,在当前社会资本介人不足的情况下,主要还是政府购买的形式,给政府财政造成一定的压力。此外,数字养老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但目前掌握大数据运用的人才不熟悉养老服务的理

15、论和实践,而拥有养老服务理论知识和实践本领的人员对数字技术知之甚少,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缺乏优秀人才,共生环境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化养老服务发展的广度。60四、共生理论视角下数字赋能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化路径(一)多方主体协同构建责任共担的共生单元一个有韧性的发展体系,离不开结构化、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9 在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服务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单一的政府主导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家庭以及个人等多方主体的参与,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在数字化养老服务中,一是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打破传统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中政府唱“独角戏”的格局。具

16、体来讲,政府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推动智慧养老应用场景的构建和相关惠民政策落地执行,以老年群体的应用需求为牵引,鼓励更多拥有配套资质的企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充分释放市场活力,以社会多元化资源有效缓解政府单一服务不足的矛盾;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质量以及安全规范的监管,建立准人退出淘汰机制,切实保障服务供给的品质。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数字化养老服务的建设,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大科技创新,优化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立足养老服务市场,充分挖掘老年人的潜在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人性化养老服务。健全渠道让老年群体参与到技术产品的开发过

17、程中,增强老年人对数字养老服务的认可和接受度。二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养老服务领域涉及多部门、多主体,各个参与主体要加强沟通和联动,通过整合各部门的养老服务资源,将信息汇总到大数据平台上,实现实时更新,提升数据收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从而突破“信息孤岛”的限制,促进数字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政策一体化落实、过程一体化追踪、质量一体化监控的数字化服务体系。(二)整合服务资源建设对称性互惠的共生模式整合服务资源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资源,资源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以老年群体的需求为依据,因此要供需精准对接,提升智能科技温度。一是量身定制,响应需求。改变

18、政府主导供给,群体被动接受的单向供给模式,更加聚集需求导向,使老年群体从服务的“被动接受者”到服务的“主动营造者”转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识别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诉求,并以此为导向,设计出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内容,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大数据的比拼并不是比“酷炫”,也不是单纯的比“高精尖”,而要比效果。二是弥合鸿沟,树立数字养老意识。科技的发展要做到惠及全体人民,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其中关键之一是要提升老年人对智慧科技的运用能力,可以借助社区、老年大学等机构加强对老年人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增强其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信心。三是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在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的过程中,

19、要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数字思维和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提高智能产品和服务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三)完善软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智能养老发展并非一个孤立的进程,而是由多个因素和模式交互影响所构成的复杂系统。一是基础设施层面强化智慧养老服务的技术支撑。企业要以老年群体的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提供更加人性化、多样化的智能养老产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开发出操作简单、价格实惠、安全可靠、功能强大的智能养老产品,政府也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服务全过程进行监督,并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库。二是提升数字化养老的社会认知度。一方面要提升老人的信息素养和技能,大力开展老年人信息技术

20、教育,提升老年人网络使用需求和操作技能。如上海市云上养老合作社多次举办平台注册和操作培训,充分发挥信息助力员和数字体验官作用,深人社区、网点,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智能技术的咨询和帮助,普及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操作方法和网络基本常识,提高老年人对数字化养老的认知,帮助老年人树立现代养老理念。同时,积极研发安全可靠性高、私密性好、实用性强的居家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以保护老人的隐私权。三是健全数字化养老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健全政策体系,细化服务细则;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化建设,基于需求驱动,建立一套完善的智能服务标准体系、信息平台和行业规范,加强各参与6D方之间的数据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信息资源

21、的共享与合作。四是更加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院校联合培养等途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宽人才使用渠道,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强新进及现有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相关专业人才进入数字化养老服务行业,提高团队的专业化程度。参考文献:1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EB/0L.2021-05-11.http:/ Ahmadjian V.Symbiosis: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associationMj.New England: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86:1-10.3袁纯清.

22、共生理论-学出版社,1 9 9 8:7.4袁年兴.民族共生理论(方法论)的构建-物学的学术共鸣 J.东疆学刊,2 0 0 9(4).5胡守钧.社会共生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1 05-18.6刘志辉,沈亚平.共生理论及其在公共管理学科的适用性研究 J.理论月刊,2 0 1 6(1 1)7吴旭红,何瑞,吴朵.双向赋能: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银发鸿沟”的破解之道一一基于南京市J区“智慧养老”实践案例的研究 J.电子政务,2 0 2 2(5)8傅畅“互联网+”概念下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平台设计研究 J.包装工程,2 0 1 7(2 2).9任远.后疫情时代的社会韧性建设 J.南京社会科学,2021(1).一一兼论小型经济 M.北京:经济科一一基于社会生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