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心得.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5713153 上传时间:2024-11-16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8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心得 中医药适宜技术 一、肩痛.2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2皮神经卡压性颈肩部疼痛的铍针治疗技术.7 二、肩关节周围炎.10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10 三、颈椎病.12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12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14髁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14“益气通经”指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18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21牵弹三步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技术.24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综合(电针)治疗技术.27 五、中风.31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31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技术.33急性中风病意识障碍的手十二井穴刺络

2、放血应急救治技术.41经穴电体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技术.42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44电针健脑安神法治疗中风后抑郁技术.47 六、骨折.51塑形弹力夹板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技术.51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技术.54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技术.57经跟距反弹固定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技术.59 七、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1“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61 第1页共64页 一、肩痛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疗法介绍 【技术名称】 平衡针灸针刺技术 【技术概念】 肩痛,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临床肩

3、痛症状表现之一,以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肩痛病变进展过程中,累及了较多的组织结构,疾病的初期、后期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诊断命名也较复杂。 【技术特征】 突出人体自身平衡、突出人体信息系统、突出单穴疗法、快速针刺、突出即时效应、突出针感效应、突出离穴不离经、突出穴名通俗化、突出安全无不良反应、突出临床实用性 【研究基础】 早在1872年,法国医生duplay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肩关节的病程变化主要是肩峰下滑囊的渗出变性及粘连,是盂肱关节以外的软组织病变引起的肩痛和关节活动受限。1934年,美国著名肩关节外科专家codeman观察了大量非损伤性肩痛

4、症伴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认为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肩峰下滑囊的炎症及粘连;肩袖肌腱炎,可伴钙盐沉积;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滑液囊的炎症,并将这种疼痛性僵硬性关节炎病名为“冻结肩”。1943年,limpman提出肱二头肌长头粘连是肩痛的原因,并称之为“粘连性腱鞘炎”。此外,据其病变与肩关节周围滑液囊有关命名为“粘连性滑囊炎”、“闭塞性滑囊炎”、“腱滑液囊炎”;据其病变主要与肩周肌腱及腱鞘炎症有关命名为“肱二头肌长头腱炎”、“冈上肌腱炎”、“钙化性肌腱炎”、“退行性肌腱炎”、“肩袖炎”、“疼痛弧综合征”等;据其病变关节腔受累挛缩、肩周组织粘连命名为“肩关节周围粘连症”。从祖国医学角度讲,本病属“痹证”

5、、“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一、现代医学对肩痛的认识西方医学对伴有功能障碍的肩痛症的研究工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67年jariaway即有肩峰下滑囊的外伤性炎症引起肩痛、功能受限的相报道的发表;1872年,duplay发现肩峰下滑囊的炎症及粘连是肩痛和关节活动受限的主要原因;随着x线的诊断技术的发展,1907年人们发现了肩周软组织的钙化及钙盐沉积现象。1910年bera提出了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的见解;1914年,loschke以冈上肌腱断裂为中心对肩痛

6、进行了深入的研究;klapp和riedel发现肩痛患者同时存在盂肱关节囊增厚与挛缩;1933年fouler认为肩痛症的主要原因是肩袖断裂;1934年codeman提出肩痛的病理表现主要为肩峰下滑囊炎、肩袖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滑液囊炎,并对其病因进行了详细分类,neriaser等对两肱关节 第2页共64页 病理复化进行了观察,并对引起粘连的原因进行探讨;1960年reseze首先报道了肩关节造影方法及对肩痛的观察。如上所述,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肩袖破裂、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炎、喙突炎、肩锁关节病变等多种疾患均可表现出肩痛。解剖学、生物力学、诊断技术的发展进步,无疑推动了人们对肩

7、痛认识的深入。在解剖学方面,基于对解剖形态和解剖机能学的研究,认识到肩关节是由肩肱关节、肩峰下结构、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胸壁关节、喙锁连接6部分组成的多关节复合体。对肩峰下结构的解剖形态和功能特点的研究,对肩关节各主要滑囊的解剖学病理学研究,对肩袖肌群组及其退变发生发展研究等等,均为肩痛的诊断、分类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生物力学方面,主要是对肩关节运动的静态及动态进行分析,通过对肩肱关节的节律,不同体位时头与盂间的相互作用、接触面的移动规律的研究,及对肩部主要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应力变化的测量分析,提高了对肩痛病因学、病理学及诊断学的认识。关节镜技术,使人们可以直接观察肌腱、滑膜及软骨

8、的变化并切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肩关节造影为肩关节粘连、肩袖损伤提供可靠明确的诊断依据,b超、ct、mri等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肩部软组织病变的诊断水平。 二、传统医学对肩痛的认识祖国医学对肩痛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晋代针灸甲乙经即有相关记载:“肩胛周痹,曲垣主之,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云门主之。”且详细介绍了各种痹证的症状。隋唐时期,认为因劳伤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入侵、骨折脱位后瘀血未清,经络空虚外邪侵袭,即气血亏损于内、风寒湿热伤于外,使营卫不通,筋脉失养而致骨痹痛的发生。南宋时期,对肩痛等筋骨痹痛的认识已较清晰,“天井主肩痛、痿痹不仁,不可屈伸,肩肉麻木”、“清冷泉、阳谷主肩不举,不得带衣

9、”,均是对肩痛临床表现的记载。明清时,对颈肩背、臂痛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已渐趋完善,将因肩部外露受风所致的肩痹痛称“漏肩风”,据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的表现称“锁肩风”等。医宗金鉴总结了数千年来对肩臂痛的认识,指出肩背痛有经络气滞、气虚、血虚及兼风、痰等证候。综上,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弱,气血虚损、风寒湿邪袭虚而入,滞留于肩胛之间,壅塞经络,着而不去,而使气血循行受阻所致,属痹证范畴,可分为风寒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亏虚型、痰湿型和肝肾亏虚型。 三、平衡针灸技术特点(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就是突出人体自身平衡。这种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这种平衡机制就是大

10、脑高级调控中枢。针灸就是调整、完善、修复这个系统,来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第二,这个平衡系统还具有被动加强的特性,能够接收外界给予的合理良性刺激。因此,人体出现的生理失调及病理改变,均为人体内平衡调控系统失衡的反应。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去直接治疗病人的疾病,而是把针刺作为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通过患者自身调整达到恢复机体的平衡,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平衡针灸充分地发挥了机体自身调节平衡的独立性,同时产生异向思维,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2)突出人体信息系统平衡针灸学充分利用了人体的信息系统。人体信息系

11、统传统医学称为经络系统,现代医学称为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共同点都以信息传递为主。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据有关资料报道,针刺神经干的传导速度为100m/秒。因此,平衡针灸取穴原则选择了最佳捷径即人体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信息传递。(3)突出单穴疗法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 第3页共64页 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因为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直接去治疗患者的疾病,而是利用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间接依靠患者自身不断修复、不断完善,恢复患者机体内的平衡系统去治疗

12、自己的疾病。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不足传统穴位的1/10。(4)快速针刺亦称三快针法,即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之内。如果人体解剖层次清楚,针刺穴位准确,不足3秒即可出针。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穴位选择不一定都那么准确,因此留出3秒的时间把穴位找准确。因为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如不怕针刺而喜欢留针,可以给予留针,以满足患者的心理要求。(5)突出即时效应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80以上的病人3秒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

13、、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平衡针灸学的疗效不是取决于医生,而是取决于病人自身的平衡系统调节能力。其中发病时间的长短、病情的轻重、年龄结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直接决定疗效的好坏。(6)突出针感效应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因为效应来源于针感,针感产生于效应。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通过提插手法将不同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了针感就是有了疗效。(7)突出离穴不离经平衡针灸

14、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而是要求针刺到相应的穴位即神经相应的节段上而出现针感即可。平衡针灸要求针刺的是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在实际临床中不可能对每个人的取穴都十分准确,所以针刺穴位的部位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进针后一旦取穴未准,可根据自己的判断,利用针体的提插从左右或上下方向来寻找针感,如肩痛穴针刺的腓浅神经上下10cm内均可。(8)突出穴名通俗化平衡针灸学的穴位名称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胸部病变

15、的平衡穴位叫胸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治疗半身不遂的平衡穴位叫偏瘫穴。传统穴位由于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和历代医家,穴名繁多各异,五花八门,给临床普及带来一定困难。(9)突出安全无不良反应安全无不良反应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晕针,而采用平衡针灸治疗,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所以患者来不及晕针,针体就迅速退出,针体出来以后患者立即解除了紧张害怕心理。针刺过程中常见的医疗事故是刺伤脏器,而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10)突出临床实用性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先有临床实践,后有科学理论,然后根据这种平衡调控理论指导于临床。先后经过国内200余期

16、培训班培训、3000多家医院,6000余名平衡针灸骨干的临床应用,证明了平衡针灸是一门经得起重复,深受患者欢迎的实用临床医学。特别受到开设特色医院、特色门诊的医生、西医离退休医生、出国医生、来国内参加中医院校学习的外国医生的欢迎。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王文远教授于1970年开始研究治疗肩周炎的有效穴位,经过长达6年的探索,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的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bp-le6)”。从1980年起系统开展了针灸治疗肩痛的临床研究,经过全国24个省市60多家医院11000例病人大面积观察, 第4页共64页 证明了“肩痛穴(bp-le6)”的可重复性、有效性。针刺该穴可以快速

17、有效地缓解患肢肩痛,即时见效率达90,不仅可缩短治疗时间,同时可有效地保护患肢功能,促进其康复,方便快捷易行,有必要进行规范推广。 【适应症】 肩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软组织损伤,冈上肌、冈下肌软组织损伤等引起的疼痛)。 【禁忌症】 孕妇禁用。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29号3寸0.35mm375中式摄子1把,巴士消毒液1杯。 二、操作步骤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下肢。选定穴位,先用碘酒棉球在穴位上消毒,然后用75酒精棉球在碘酒消毒过的穴位上进行脱碘。带一次性橡皮手套,取出无菌性针灸针。(1)穴位名称肩痛穴(bp-le6)(

18、jiantongpoint)。(2)穴位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点处。肩痛穴是平衡针灸治疗肩痛的主穴,属经外奇穴之一,又称“中平穴”,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髁高点的连线的上1/3处;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1寸处。(3)局部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4)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来源于古典刺法的巨缪刺法,巨刺法和缪刺法为内经刺法,巨刺即为左刺右,右刺左,缪刺即为交叉取穴。素问2缪刺论云:“夫邪克大络者,左向右,右向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

19、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5)针刺体位患者取坐位。(6)针刺角度直刺角度。(7)针刺方法采用2寸无菌性毫针,直刺2cm(1寸)左右。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28号2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1寸左右,可行大幅度提插捻转,以泻为主,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可使患者的意念集中在“动”的患部,有利于激发经气,并较快地导引,气至病所,抵御病邪。运动次数由少到多,频率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者耐受为度。若患部肌肉粘连,血脉不通、气血不畅,运动以松解粘连,通经活络,调和气机为目的;若是气血亏损,肌肉萎缩,机能衰退者

20、,运动则以运行气血,振奋阳气,活跃患部肌肉为目的。可视具体情况做肩部的某种形式的主动或被动运动。(8)针刺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9)针刺特点针刺腓浅神经肩痛穴位于腓浅神经上,后者为腓总神经的分支,在腓骨长、短肌与趾伸肌之间下行,分出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在小腿下1/3处浅出为皮支,分布于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侧皮肤。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时,在熟悉局部解剖定位准确的基础上,要突出“三快”的特点,即进针快、出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以内。肩痛穴位置表浅,临床操作安全。针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不应刻意地追求操作速度而在没找到针感时即出针,针感的出现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其

21、次,平衡针法并不完全排斥留针,对于病情较重,病人不惧针要求留针病程较长的患者可以留针。一般要求1小时左右,可起到加强针刺持续作用的功效。留针期间可间歇行针,每次行针都可保留原来已至病所的经气,使已取得的针效得到巩固和提高。(10)针感以触电式针感向足面、足趾或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针感是指进针后施以一 第5页共64页 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又称“得气”。针刺必须在得气的情况下,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针刺肩痛穴后,局部可出现酸麻胀感,及向远处的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这种感传现象是针刺肩痛穴得气的主要标志,即针感向下传导至足面、脚趾或向上传导至膝关节以上

22、,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针刺得气的快慢、强弱与患者的体质、医者的针刺手法等有关。针刺不得气者,可因取穴不准或因针刺角度、方向、深度未掌握好,也可能是患者体质虚弱,经气不足引起。临床上应注意分析。一般说来,气至而有效,气速而速效,但这是相对而言。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1)早期患者,即出现临床症状2周以内者,针刺肩痛穴,每日1次,14次为1疗程。(2)中期患者,即发病24周者,针刺肩痛穴,每日1次,21次为1疗程。(3)晚期患者,即发病1个月以上者,针刺肩痛穴,每日1次,28次为1疗程。 四、关键技术环节(1)定位肩痛穴是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主穴,属经外奇穴之一,又称“中平穴”

23、,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髁高点的连线上,髂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2)针感针感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又称“得气”。针刺必须在得气的情况下,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针刺肩痛穴后,局部可出现酸麻胀感,及向远处的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即为触电式针感,这种感传现象是针刺肩痛穴得气的主要标志,即针感向下传导至足面、脚趾或向上传导至膝关节以上,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3)针刺特点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时,在熟悉局部解剖定位准确的基础上,要突

24、出“三快”的特点,即进针快、出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以内,肩痛穴位置表浅、临床操作安全。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不应刻意地追求操作速度而在没找到针感时即出针,针感的出现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其次,平衡针法并不完全排斥留针,对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以留针。一般要求0.51小时,可起到加强针刺持续作用的功效。 五、注意事项(1)在急性炎症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绝对不能进行功能锻炼。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可配合适度的功能锻炼,不能过度,否则还会增加新的炎症和水肿。(2)在急性炎症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严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如推拿按摩、火罐、刮痧、针灸针刀,药物封闭、理疗烤电

25、等,都会加重肩关节的急性炎症和水肿。待进入恢复期以后在局部配合上述治疗,但不要过度,过了以后还会形成新的炎症和水肿。(3)对体质虚、体质过敏,伴有慢性病的病人,针刺肩痛穴后可出现局部痛或不适感觉,可以通过针刺膝痛穴即可缓解。 【穴位】 肩痛穴 疾病概述【病名】 肩痛 【病位】 肩 【中医病名】 痹证、肢节痛 【西医病名】 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 第6页共64页 【疾病概念】 肩痛,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临床肩痛症状表现之一,以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肩痛病变进展过程中,累及了较多的组织结构

26、,疾病的初期、后期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诊断命名也较复杂。 【症状体征】 肩痛,以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 【流行病学特征】 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证候】 从祖国医学角度讲,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风寒阻络、气虚血瘀、寒湿凝络 【中医诊断标准】 (1)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紧。(2)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3)寒湿凝络

27、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西医诊断标准】 (1)40岁,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无菌性针灸针,75酒精棉球,2碘酊,无菌性橡皮手套,(2)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3)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4)x线检查阴性。 皮神经卡压性颈肩部疼痛的铍针治疗技术 疗法介绍 【技术名称】 铍针治疗技术 【技术概念】 皮神经在走行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压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并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分布区的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营养障碍甚至运动功能障碍,统称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理论基础】 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许多学者在临床、

28、解剖、病理等各方面不懈地探索,使其在病因病理、解剖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致的较完善的学术论点。随着外科学的不断发展,上述众多学者们的努力,对过去被诊断为软组织扭伤、软组织劳损、神经性炎症等疾病,其中一部分己被鉴别 第7页共64页 诊断为神经或细小的神经分支卡压征。 【技术特征】 有效、安全、快捷、经济 【研究基础】 周围神经卡压或压迫综合征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自1854年paget最早描述了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腕管综合征以来,人们对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此后在1861年guyon指出尺神经被卡压的可能性。1878年panas报道了肘管综合征,1908年

29、jayhunt首先报道了尺神经被卡压的病例。1918年adson提出将尺神经松解后前置到肌肉内治疗肘管综合征取得良好效果,此治疗方法一直沿用至今。1932年wartenberg报道了前臂桡神经感觉支卡压征,后人称其为wartenberg病。1968年spinne在尸体中发现桡神经深支(即后骨间神经)在前臂行走途中经过一个纤维弓的下方,由于此纤维组织弓状物在1905年为frohse首先描述,故称此弓为frohse弓。1972年koles和mandsley报道了桡管综合征。1986年dellon报道32例桡神经浅支卡压的病例,引起临床上的广泛注意。1963年kopell和thompson对肩胛上神

30、经卡压综合征首先做了详细描述,1983年cahill首先描述四边孔综合征。在1860年wilshire就提出颈肋是压迫臂丛神经引起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原因。1947年adson指出引起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因素之一为颈部结构异常,包括颈肋太长、锁骨下动脉升高等。在1973年upton和mccomas首次提出神经的近侧受压后其远侧部分对卡压的易感性增高。1978年williamscarpenter首次报道了tos合并腕管综合征的病理变化。以后narakas和wood分别报道合并腕管、旋前圆肌管、肘管、桡管综合征。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许多学者在临床、解剖、病理等各方面不懈地探索,使其在病因病理、解剖基础、临

31、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致的较完善的学术论点。随着外科学的不断发展,上述众多学者们的努力,对过去被诊断为软组织扭伤、软组织劳损、神经性炎症等疾病,其中一部分已被鉴别诊断为神经或细小的神经分支卡压征。如斜方肌起点炎、颈项肌劳损、颈肩痛等,其中部分实质上是肩胛背神经卡压、颈神经后支卡压、腋神经四边孔卡压征等疾病。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尸体解剖中发现,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生率并不低,临床许多皮肤感觉障碍的病变与一些痛症均与皮神经卡压有关,很多患者接受了多种方法长期反复的治疗而疗效欠佳。在临床诊断方面也比较混乱。由于人们的忽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使得它常常被误诊。加之目前人们工作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32、,此病的发病率呈日益增高的趋势,迫切要求我们寻求一种有效、安全、快捷、经济的治疗方法。为此提出了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这一新的病名,并对其病因病理及诊断治疗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对此感兴趣的同行们的关注,促使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开展。 【适应症】 该疗法适应于所有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 【禁忌症】 一、局部软组织存在炎症反应者; 二、有出血倾向者; 三、有严重患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 四、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 五、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成患者不接受此治疗方案者。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铍针的规格。直径0.50.75mm,全长58cm,针头长1cm,针体长47

33、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为0.50.75mm。 第8页共64页 针柄有两种结构,一种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35cm。另一种是将铍针装在一个长10cm、直径0.75cm的手柄上。 二、详细操作步骤定位:触诊找到体表压痛点后,用指端垂直向下做十字压痕,注意十字压痕的交叉点对准压痛点的中心。消毒:用碘伏或酒精-碘酒-酒精常规消毒皮肤,其范围略大于治疗的操作范围2倍。进针:有点刺法和弹刺法两种。点刺法:术者一手拇示指捏住针柄,另手拇示指用无菌干棉球或无菌纱布块捏住针体,针尖对准皮肤十字压痕的中心,双手骤然向下,使铍针快速穿过皮肤,当铍针穿过皮下时,针尖的阻力较小,进针的手下有种空虚感

34、,当针尖刺到深筋膜时,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持针的手下会有种抵抗感。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松解针法。弹刺法:术者一手捏住套有塑料套管针的针体,针尖对准十字压痕的中点,垂直下压套管,另手的拇中指端相对,中指指甲对准针尾,用力弹击露在套管外的针尾,使其瞬间穿过皮肤,然后取下套管,再逐层进针。松解:松解是整个治疗的关键步骤。松解的目的是减低皮神经通过的周围筋膜张力和筋膜间室内压力。所以针刺的深度以铍针穿透筋膜即可,不必深达肌层,这样可以避免出血及减少术后反应。根据治疗需要,对筋膜层的松解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点式松解:适用于痛点局限,定位准确的病例。铍针的尖端穿过深筋膜即可,患者的局部疼痛常随之消失。多

35、点式松解:适用于痛点局限但定位较模糊的病例,当铍针的尖端穿过深筋膜后,轻轻上提,将针退出筋膜至皮下,稍微改变进针角度,再穿过筋膜层,可如此重复35次。线式松解:适用于疼痛范围较大,病程较长,筋膜肥厚且肌肉张力较高的病例。线式松解其实就是沿一个方向的反复连续点刺,形成一条0.50.7cm的筋膜裂隙。出针:完成松解以后,用持针的棉球或纱布块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持续按压进针点12分钟,同时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一般患者原有的疼痛都减轻或消失。无菌敷料敷盖进针点,24小时内保持敷料干燥清洁即可。疗程1周。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一般每周治疗1次,23次为1个疗程。 四、关键技术环节对于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36、的铍针疗法,关键是要诊断明确,对卡压点的选择要准确,如果不准确则影响疗效。铍针的进针深度达到深筋膜即可,不宜过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副损伤。 五、注意事项进针点要准确,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 六、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铍针疗法可能出现晕针和血肿。晕针:常见原因有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体位不适以及医者操作手法过重等。患者可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心烦欲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微弱,严重者会出现厥冷、血压下降、不省人事等。如果医师发现晕针先兆,即出现头晕目弦,心烦欲吐,首先将针全部取出,安慰患者,使患者平卧,轻者给以饮热开水或糖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

37、基础上,用指掐或针刺水沟等穴位;如仍不缓解,应采取其他急救措施。血肿:常见原因为误伤血管,出针时没有及时按压。轻度血肿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如局部血肿较甚,先在局部按压,防止继续出血,然后给以活血消肿的内服和外用药。预防的办法是避开血管,出针后适当按压。 【不良反应】 在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病例,末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或事件。 疾病概述 【病名】 皮神经卡压性颈肩部疼痛 【西医病名】 皮神经卡压性颈肩部疼痛 第9页共64页 【疾病概念】 皮神经在走行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压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并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分布区的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营养障碍甚至运动功能障碍,统

38、称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症状体征】 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压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并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分布区的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营养障碍甚至运动功能障碍 【流行病学特征】 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尸体解剖中发现,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生率并不低,临床许多皮肤感觉障碍的病变与一些痛症均与皮神经卡压有关,很多患者接受了多种方法长期反复的治疗而疗效欠佳。【西医诊断标准】 (1)长期慢性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2)明确的局部压痛点。(3)触诊可及皮下结节或条索样包块。(4)局部肌肉紧张但不影响躯体运动。(5)除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二、肩关节周围炎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疗法介绍 【

39、技术名称】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技术概念】 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痛和活动受限为特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持续的疼痛又是引起和加重关节活动障碍的主要原因。 【理论基础】 tens具有与电针相似的镇痛效应,且比电针有更长的镇痛后效应,其镇痛原理可能也与电针有相似之处。 【技术特征】 由于与电针相比,tens具有无创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易操作,经济等优点,因而在临床上更易为疼痛患者所接受,应用也日益广泛。由于与电针相比,tens具有无创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易操作,经济等优点,因而在临床上更易为疼痛患者所接受,应用也日益广泛。由于与

40、电针相比,tens具有无创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易操作,经济等优点,因而在临床上更易为疼痛患者所接受,应用也日益广泛。 【功效】 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镇痛效应不易耐受,可反复使用。 【研究基础】 运用tens疗法结合穴位刺激治疗肩周炎,镇痛效果较好,也易为 第10页共64页 针灸医生所接受和掌握。 【适应症】 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粘连前期和粘连期)。 【禁忌症】 一、在65岁以上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以及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 二、合并肩部骨折未愈合者。长期服用(接受)其他药物(治法)以及采取综合治疗者。 三、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

41、病患者。 【技术操作方法】 采用器具lh202h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可提供优选的治疗处方,有两对输出,既可作电针治疗,也可用先进的自粘皮肤电极,贴在穴位上,作无针穴位电刺激。根据中医十二经络和十二皮部理论,该仪器具有“通其经脉,调其气血,平衡阴阳,协调脏腑,扶正祛邪”的功能。经临床验证,刺激参数调节方便、稳定、明确,尤擅长于活血止痛。操作方法 一、操作方法、步骤(1)首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先对其进行痛阈及肩关节活动功能水平测定并记录。(2)取穴:肩周炎患侧穴位-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外关与合谷。(3)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4)操作: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cm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