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广场空间一、广场的作用从城市的发展历史看,欧洲中世纪的城市,除极少数是经过规划按专家的蓝图和模型建造的外,大多数城市都是由市民们自己按活动需要自行建设的,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完善,市民们把文化和生活融入城市空间中,形成了富有人性的街道和广场,而这些街道和广场构成了城市文化的缩影和生活的组成部分。居民在这些广场空间中彼此交往,相互认同,安静、舒适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广场几乎成了市民的人生的一部分。因此,也可以这样认为,人类整个定居的生活历史进程,街道和广场都是城市的中心和聚会的场所,有着自发性与合理性。但在城市建设处于以功利和物质技术为价值观的规划指导下,原有的街道和广
2、场的积极意义被忽略,开始被宽而直的汽车路、大草坪和纵横交错的轴线所代替。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人们从城市现代化所带来的消极因素中,经过历史的反思,对历史上广场所具有的城市文化、社会生活、经济与环境效益方面的重要意义,重新做了估价,并从欧洲中世纪城市广场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为现代的城市广场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人所追求的交往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宽松性、多样性与广场所具有的多功能、多景观、多活动、多信息、大容量的作用相吻合。所以,人们对广场的期待越来越高,广场的吸引力和诱人的魅力也越来越大。二、广场的建筑组合历史上的广场,都基于宗教、军事、政治、商业、交通等某种功能的需要,多属单一功能为主兼有其它
3、功能的广场;而现代广场则以多功能、综合性为特点,面向市民,构成市民的公共活动中心。早期的广场,如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广场,由于当时的城市规模小、人口不多,并处于马车时代,人以步行为主,广场四周的建筑也不甚高,所以广场多建于平地,由建筑围合成一种简单的空旷场,其大小也只有140m左右。然而今天的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人流、交通、建筑、性质都发生质的变化,故单一的平面展开型,已不能履行广场的职能,特别是一些中心区和城市的中心广场,已开始向线型、立体化、复层化方向发展。(一)平面型广场平面型广场,是指步行、车行、建筑出入口、广场铺地等皆位于一个水平面上,或略有升和下沉的广场形式。所以,建筑、道路、铺地是构
4、成广场的基本要素,其组合形式和特性有如图所示。1) 广场的大小从视觉上作分析,有三种因素需要考虑:(1)观赏的社会视域。人在观看人的面部表情最大视距2025m;观看人体活动的距离为70lOOm故凯温林奇在场地规划一书中把25m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适当的尺寸,并指出超过llOm的空间尺度在城市中是罕见的。此数据与中国传统的“形”、“势”理论中的“百尺为形”(23m左右),以及南欧中世纪城市广场的长和宽尺寸相接近。(2)景区效应。作为景区,有人提出以200m为极限,在200m以内,分近、中、远三个景区。近景约为6m左右,可以看清花瓣;中景约为70mlOOm,看清足球和看清活动,远景为150200m,看
5、群体与大轮廓。中国传统“形”、“势”理论中的“千尺为势”(约200m230m)也符合此距离。所以,200m应作为景区的极限,或大型广场的一个限界。(3)容积效应作为广场,周边建筑的围合应有一定的容积感。太小则显得封闭,太大则表现空旷,如图所示。2)广场中的建筑按传统做法,广场中的主要建筑决定了广场的性质,并占据主导的位置,其它建筑处于从属地位。这种主次关系不仅表现于位置;还在尺度、形态、人流导向上也有明显差别。而现代广场四周的建筑,由于广场已经成为多功能和综合化的组合体,这种主次关系已不十分明显了,但各建筑仍然有一个共心和向心的组合关系。建筑与建筑都表现于共生和相互对话关系。3)空间的展开与延
6、伸平面型广场,可以由一个方形,或矩形、圆形等几何形体构成的中心广场:亦可由主次相辅的多空间构成的复合广场;亦可沿线型展开的条形广场。下图是日本筑波大学校园广场,其主庭作为集会广场,位于图书馆前,与水庭相邻接,构成一水一旱的中心庭园,并经一线型水系与后庭相联,整个广场呈现一种线状空间。右图是复合式的平面型广场构成图示。4)广场与道路的结合广场属人的活动空间,道路属人与车的交通空间。靠近道路的广场如何有效地利用交通联系,同时又避免交通的干扰,和与交通空间脱离是平面型广场设计中要解决的大问题。左图(上)是横滨开港广场,为我们提供的值得称赞的经验,本属十字交叉的道路,按一般设计道路不是包围广场,就是切
7、割广场。然而开港广场却将道路交叉口扭转一个方向,形成独立的交通广场,巧妙地避开了对活动广场的干扰。左图(下)是居住区内连结三条道路组成的天井式广场,将道路空间扩大,形成一个活动广场。这种做法,对于交通量不大的居住区来说,也是可以借鉴的。(二)立体型广场立体化广场是通过垂直交通系统将不同水平层面的活动场所串联为整体的空间形式。上升、下沉和地面层相互穿插组合,构成一幅既有仰视,又有俯瞰的垂直景观,它与平面型广场相比较,更具点、线、面相结合,以及层次性和戏剧性的特点,缺点是水平向度的开阔视野和活动范域相对缩小。右图(上)是法国温哥华省府办公楼和法院前的市民广场,采用斜面阶梯将屋顶层、地面层相联系构成
8、立体化广场,以水面、绿化、瀑布构成一种极富自然情趣的景观,人们活动休息在不同的层面上,别有一番风趣。右图(下)是带有步行架空回廊的复层广场,地面层有散步的林荫路和车行道,上层步道廊可以停留和俯瞰下层广场的景观,与车行道形成立交,有利步行者的安全。左图的广场的形式,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广场形式,地下层可以用作停车场、商业街,以及其它公共服务和娱乐设施,地面层用作屋顶花园,布置相应的文化休息设施,以供休憩娱乐。下图是由丹下健三都市,建筑事务所为尼日利亚新都阿布贾中心区设计的下沉式广场。高低错落的建筑,背景的山峰与环状的下沉式台阶,以及逐层迭落式的裙房,构成一个内聚向心的空间场,仰俯的景观效果均好。总
9、之,立体化广场人是活动在空中舞台上,展示的是剖面图,人在流动中与场所结合,所以更富魅力。三、公共活动广场的建筑、铺地、景观、设施、绿化等物的具体布置,主要应以公共活动为前提,下面仅就有关的问题加以阐述。(一)边界效应右下图列举了建筑功能与单元划分和公共活动的关系;建筑边界的过渡与内外渗透导致的视域开阔和活动吸引;不同层高的建筑边界为步行者提供的社会性联系;广场四周的室外空间利用为广场增加的活动效益等。说明广场四周建筑组合与边界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宁愿沿四周浏览也不愿在空旷无依的中心区受人环顾。二)区位划分在广场设计中,按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要适当地进行域面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不
10、同兴趣群、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性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小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左图(上)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城市广场,面积为50。7mX80m,将广场按功能和景观做了分区处理,沿周边布置了层次不同,活动不一的分散式空间,在中央有适合大型活动的主庭。人们在广场中有座、有看、有吃,有玩,有交谈;也有公众集会。设计者将自然性、趣味性、多用性、文化性和生活性融于一体,增强了广场的魅力,吸引众多的市民。上图(下)是美国西海岸城市唐人街广场。设计者根据该地域的社区环境,按民族、性属、爱好做了分区,取得了满意的社会效果。区位划分是一种化大为小气集零为整的设计技巧,避免相互干扰
11、和大而不当。(三)活动的界面广场的活动领域,可以在水平面上划分,亦可将它抬高(或架空)、下沉和起坡(或阶台)。界面的不同,其领域界限、视线、活动,以及相互联系都有不同的效果。从公共活动的开放性与空间的延伸性角度看,无论是抬高或下沉,都容易影响不同领域间活动内容的联系和视线交流,容易造成视觉阴影区,形成空间的凝滞,从而成为活动的死区。所以在采用抬高和下沉界面时,须注意开放性处理。为了界面的变化以及领域划分,可以优先采用缓坡、慢丘、阶台等形式来丰富广场的空间形态。如图所示,是以水景为中心带四周坡地的广场。通过辐射状的台阶与城市道路相连接,上下层的活动可以尽入眼帘,坡地上人们可以坐卧其上,既可晒太阳
12、又可观看上下的景色。从其领域性看,广场下沉形成独立的空间场,与城市既联系密切又有分隔,不受外环境的干扰。从城市角度看,广场又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行在人行道上可以直观广场一切景色。水体、草坡、地面上的鸽子传递自然生态信息,很有生气。(四)环境的依托据观察,人们在广场中用于进进出出和行走的时间只占20左右;而用于各种逗留活动的时间约占80。然而,人们的活动很少把自己置于没有任何依托和隐蔽的众目睽睽的空地中,无论是谈天、观看、静坐、站立、漫步、晒太阳总是选择那些有依靠的地方就位。美国学者怀特曾以一个研究小组遍察了纽约市的广场,认为广场的可坐面积达到广场的总面积之610时,对满足人的行为需要是
13、比较合适的。可以看出,人们宁可挤坐在台阶和水池围堰上也不愿在没有依靠的空地上就坐。对于依托物的选择,人们常常选在建筑台阶、凹廊、柱子、树下、街灯、花池栏杆、街道和建筑阴角、两建筑空隙间、山墙、屋沿下。值得一提的是,人在广场中活动除选择依托物之外,还需要有一个不受自然气候和使用时效限制的物理环境,如在烈日、寒风、雨雪、风沙的气候条件下,一般的广场即失去效用了。所以,有不少设计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建设条件,力求创造一种全天候的广场。如图是利用可移动的顶盖以及技术管路延长广场的使用时效。与此相似的另一种办法,就是在室内创造室外景色的中庭广场,这已成为一种普及性的做法了。如下图均属这方面的实例。(五)
14、活动的参与人在广场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是检验广场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所以,现代广场十分重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使人充当活动的主角,而不是处于被排斥,或仅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广场。参与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拍照、小吃、戏耍、玩水、谈天、观景、利用广场设施、交往、选购等都是一种参与。右上图是西方流行的一种为公众提供亲水、近水、戏水活动的水庭,人们可以体验水的清新、自然和多彩。右下图,虽然只有一条渡船和小的水面,但可以引起人们跃跃欲试的一渡为快的欲望,加上垂柳阶堤,使人进入一个自然的天地。下图(上)是设在三角形街路的音乐演奏广场,由绿化围成一个露天剧场,人们可以在广场中就坐,聆听乐曲,进行文化的享受。左
15、图(下)是为某工程设计的瀑布广场,将自然要素渗透在广场之中,人们在广场的茶座中和庭内的台阶、空地中、谈天、观景、听演奏,周围的公共活动空间围绕广场四周,使之内外渗透,为人提供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参与。四、广场的类型广场在城市中的位置、活动的内容、周围建筑及其标志,决定了广场的性质和类型。一般情况下,一种广场除主要功能外,常兼有其它的多种功能,而主要功能决定了广场的性质。按性质划分广场的类型,大体上有宗教广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和市民的休息娱乐广场。(一)宗教广场早期的广场,多是修建在教堂、寺庙及祠堂前面,为了举行宗教庆典仪式、集会、游行所用。在广场上一般设有尖塔、
16、宗教标志、坪台、台阶、敞廊等构筑设施,以便进行宗教祭祀、布道和礼仪等活动。然而此类广场,现已兼有休息、商业、市政等活动内容。实例参看图(二)市政广场市政广场多修建在市政厅和城市政治中心所在地,是市政府与市民定期对话和组织集会活动的场所。市政广场的出现是市民们参与市政和管理城市的一种象征。在广场上留出一片空地或用四周台阶围合一个集会活动的场所,以便举行庆典、礼仪、检阅和民间礼仪活动。实例参看(三)纪念性广场为了缅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常在城市中修建一种主要用于纪念活动的广场。纪念性广场要突出某一主题,创造与主题相一致的环境气氛,用相应的象征、标志、碑记、纪念馆等施教的手段,教育人、感染人,以便强
17、化所纪念的对象,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所以景物的主题、品格、环境配置要与所纪念的内容相和谐。(四)商业广场现代的商业广场,往往集购物、休息、娱乐、观赏、饮食、社会交往于一体,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空间中均以步行环境为主,内外建筑空间相互渗透,家俱设施齐全,建筑小品尺度和内容极富人情味。从欧洲的广场形成的历史看,广场与购物紧密相联。中国的城市广场出现历史较短,但集市发展历史却相当悠久。在日本,从较早的具有代表性的旭川和平大街购物空间,到新建的横滨马车道步行商业街等比较有特色的商业广场,不仅商业文化氛围浓重,并往往与地区的历史和景观相结合。夜晚,灯火通明,人流熙攘。例如日本的上尾门榭利
18、商业广场,主街是沿着宿场街,有主要神社所在地的门前街和定期从四周农村汇集的市场街展开的。它代表了日本的购物空间是以主要道路为轴线的规划模式。在空间构成方面是综合汽车、城市规划和生活行为等变化因素来确定的。目前,日本的商业中心其主流是向核心型购物空间发展;同时也在发展和兴建街道型的商业空间。核心型空间则与广场相结合。另外,一种连廊式的全天候商业中心也从关西地区推广开来,雨天时,顾客仍能毫无顾忌地光顾商业中心。相反地,开敞式无顶棚的购物广场,因为占据自然生态的优势,人们与自然气息相通,所以,带中庭的商业广场也大有不断发展之势。商业广场实例:(五)交通广场火车站、航空港、水运码头、城市主要道路交叉点
19、是人流、货流集中的枢纽地段,不仅要解决复杂的人货分流和停车场问题,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广场的服务设施与景观问题。在日本的城市规划中,所谓广场,就是指站前广场。因为广场一词,按日本的城市规划法,它是城市设施中的“公共空地”和“供公共用的空地”。而“公共空地”除广场外还包括公园、绿地、陵墓及其它,“供公用的空地”则包括道路、公园、广场及其它。所以,广场的地位在修建实践中并不十分明确。严格地说,日本城市规划的基本问题就是汽车通道的规划。其中,车站广场也是着眼于交通组织,把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做为空间创造的主体。所以,实际上并非公共用地。站前广场,过去多由土地规划整备部门规划,现在由于市政土地再开发的权利转
20、移,介入公共用地的开放者增多了,加上对步行空间认识上的深化,情况稍有好转。但站前广场还是被用于城市的门面来处理的,并未纳入生活空间的整体框架。因此,赋予公园同等地位的事例仍属罕见。不过,有许多站前广场,是采用复层空间的结构框架,而将广场设置在屋顶上。例如琦玉县川口市站前广场就是很好的例子。广场与步行天桥、钟塔、雕塑和绿化,以及与现代化的自动装置组构在一起,形成一优美的整体环境。(六)休息和娱乐广场此类广场是居民城市生活的重要行为场所。包括花园广场、水边广场、集会广场、文化广场,以及居住区和公共建筑前设置的公共活动空间。广场内配置一些可供停留的凳椅、台阶、坡地;可供观赏的花草、树木、喷水池、雕塑
21、小品;可供活动与交往的空地、亭台、棚廊。1)花园广场花园广场是指除城市公园之外,设在街头、公共建筑群附近的集中绿地而言。在日本,此类广场又常设在城市公园内部,并与展示和集会活动相结合。早在明治5年(1872)就开始划出“公园用地”,并在明治10年于上野公园内举办第一届国内劝业博览会,以后又继办第二届和其它博览会。故上野公园作为东京“公园广场”的代表而闻名于世。花园广场实例参看图。2)水边广场水边是富有自然情趣的活动场所,深受社会公众的喜爱。如何保留历史上有价值的水滨环境,使之展现自然的和历史的风貌;同时又在城市规划中开发和创造新的水边空间,这是值得特别注意的。保留历史遗产与创造新的价值并存,以
22、便避免人为地破坏历史景观,这是许多国家已取得的经验。3)公共建筑群内的活动广场此类广场,虽然不象城市中心广场那样具有多功能、综合化和中心性的特点;但它仍是区域性的中心,成为社区活动的场所。具有分散性、便捷性的特点,并常常是某一社会群的集会场所。4)文化休息广场用于演出、观摩、展览等活动的广场,需要设置露天舞台、台阶、活动场地,并配以相应的景观。5)居住区内广场居住区内除小区内的公共活动庭园外,常按居住区的范围设置可供儿童游戏,居民健身,青、老年活动的小型广场。特别是高层住宅密集区,更有必要为居民僻出室外活动空间。例如在日本居住区规划有向天井式发展的趋向,从四周向中心分块和围合,将广场和儿童公园
23、设在中央。另外,由于住宅设计者和开发者的不同,有的对外部空间的组合要素考虑得较少。街区经营的西金野井住宅区和市里经营的中山住宅区,是向住户提供公营住宅,在团地内力求创造市民生活、城市景观和城市空间,采用开放的外部空间,并与四周自然环境相谐调。然而,在住宅四周的外部空间是否与自然环境相谐调是值得研究的。另外,在水面开发等方面也反映出使住宅区广场与四周环境景观相谐调的规划思想。6)空中广场空中广场是指设在屋顶层和高层建筑挑廊上的活动空间,这是城市复层化和高层化的产物。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为了解决停车与绿化争地的问题,常将停车场设在地下层或地面层,屋顶设置花园或活动场地。在公共建筑的屋顶上设置游泳池
24、网球场和花园的例子则屡见不鲜。空中庭园,由于具有凌空远眺,上接青天的飘游感,早在远古时代就是追求的目标之一,而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则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在这方面,突出的例子要数日本大阪的新梅田艺术园地空中花园了。日本建筑师原广司在新梅田城超高层大厦工程中,实现了他的“空中庭园幻想曲”。由地面的庭园,逐层向上布置了不锈钢喷水柱、圆鼓雕塑、旗型迥廊、照明柱、照明台阶塔、扶梯、空中电梯和桥架、空中平台,直到170m高的透明回廊。人在登临时被这些诱导性的符号所感染,犹如经历一场遨游太空的旅行,凡是亲身体验过的人们无不为现代科技的精湛和准确所感动。他创造了超高层、立体化、走向自然的先例。参看图7423和
25、图7424。它与一般的屋顶庭园不同,而是全立体化的空中活动广场。五、广场规划设计广场的规划设计看似简单,但是,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要规划设计出一个令人满意、信服的广场,却有很多学问,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一)广场规划设计的三要素高密度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需要考虑三部分内容:形象、功能、环境。这三部分内容是对应着三方面来谈的。形象对应着景观,市长们建广场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创造城市形象;功能对应着使用,不同的情况会产生不同的使用要求。我们谈功能、谈使用,其核心问题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行为及其精神需求,所以这一层次我们主要讨论如何分析人的使用。环境对应着生态作用、绿化作用,这是我们拿到任何一个此类规划时,都必须考虑的,而且在传统的同类规划设计当中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同类规划设计是指新中国建国以来,主要由城市园林部门负责的城市公园、城市开放性空间(城市绿地)等规划设计。上海人民广场也是由园林部门规划设计的。在传统景观规划设计观念当中,绿化是比较主要的,我国为此也有基本标准,对于公园绿地为了保证足够的绿化量,甚至规定了其中建筑占地量的上限。如公园里建筑用地密度不得大于3。而广场,因为是近年出现的新事物,国家对它的建筑量尚无硬性规定。总之我们无论在评价还是设计高密度开放空间时,都应牢记形象、功能、环境这三方面内容。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