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概复习重点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三、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四、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
3、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第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都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为着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其根本出发点是站在中国人民、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其归宿都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
4、学发展观表达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间断过程,这就必然表明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无论是理论渊源、理论产生的目的,还是理论发展过程,都说明它们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以及一系列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主要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
5、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的最主要内容和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密切相联、辩证统一,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
6、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第二章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基本内容:
7、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2、正确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与核心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8、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
9、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第三章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的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依据:第一,中国国情决定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第二,中国革命的力量决定必须发动土地革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第三,中国革
10、命的敌人非党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内容: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四章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主要经济成分。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
11、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
12、,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第五章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
13、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第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第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4、正确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因: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
14、本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新世纪新阶段,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首先,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其次,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条主要经验。第六章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
15、会性质上阐述: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上来讲: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九大特征: 第一、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第二、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16、第五、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
17、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第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第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意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
18、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完整表述及其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基本路线的内容分析: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
20、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5、
2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第七章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
22、本矛盾的理论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
23、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一,判
24、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
25、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三个有利于”标准。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加以排斥;而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
26、、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因此,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进行抽象的姓“资”姓“社”的争论。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第一,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第二,改革是动力;第三,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
27、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4、正确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一、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是深刻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 第二、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5、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
28、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第八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
29、内在的经济属性,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独立的企业制度;(3)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按价值规律运行;(4)经济手段是政府的主要调控手段;(5)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两个方面决定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
30、持公有制为主体。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3、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其布局要相应调整。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
31、一定的质,但单纯量的优势并不一定具有质的优势。 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集中体现在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所谓控制力, 一是对起决定作用的稀缺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控制力;二是对经济运行态势的控制力;三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控制力。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对
32、现实中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解。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现实中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 第一、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会出现收入的差别。 第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会导致富裕程度的差别。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产生富裕程度的差别。 第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客观存在的社会差别。为了防止发生两极分化,或者说为了纠正某些带有两极分化特点的现象,党的十五大提出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的措施: (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2)取缔非法收入。(3)合理调节过高收入。(4)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
33、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5、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保障内容来说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等。6、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
34、核心,教育是基础。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8、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据: 第一、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
35、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第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身发展。 (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
36、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题型:一、单项选择题:10个,每题1分,共10分二、多项选择题: 5个,每题2分,共10分三、简答题: 5个,每题8分,共40分四、论述题: 2个,每题10分,共20分五、材料分析题: 20分练习题-来自理学院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单项选择1. 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是 (D)A.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 B.马克思主义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马克思主义注重解
37、放和发展生产力 D.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2. 在毛泽东的著作中,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的是 (D)A.反对本本主义B.发刊词C.改造我们的学习 D.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3. 毛泽东思想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才最终走向成熟。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是(C)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B解放战争前期C土地革命战争前期 D党的七大召开前后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是在(A)A党的七大 B党的六届七中全会 C党的七届二中全会D党的五大5.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为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准备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的是(B)A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工人运动发展B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
38、国的广泛传播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的总结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知识分子的参加6. 毛泽东思想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现实需要的必然产物。这种现实需要主要表现为(B)A近代中国无产阶级发展的需要B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需要C近代激进知识分子活动的需要D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7. 集中概括毛泽东思想的是(D)A毛泽东的诗词 B毛泽东的言论C毛泽东晚年的实践 D毛泽东的科学著作8. 毛泽东在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是在 (B)A遵义会议B中共六届六中全会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9.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文章是 (D)A.反对本本主义 B.关于纠正党内
39、的错误思想C.改造我们的学习 D.发刊词10. 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全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其根本的客观原因是(C)A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B党的理论素养的加强C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环境的复杂性 D党的思想路线的端正11.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D)A、发展才是硬道理 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2. 1978年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推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在讨论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他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就在于
40、:(A)A.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是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是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是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3. 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段话表明邓小平理论产生的: (C)A.时代背景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B.历史依据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C.现实依据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 D.理论依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4. 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其依据是:(C)A.它是在总结发展中国家
41、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B.它是在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C.它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D.它是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5.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论断,指出了邓小平理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A)A.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B.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C.一方面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D
42、.一方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16. 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是在:(D)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17. 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要历史经验,即能否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理论创新,这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A)A.历史依据 B.理论源泉 C.时代条件 D.现实依据18. 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C)A.科学判断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
43、出来的 B.科学分析党的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C.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D.科学判断党的自身变化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D)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 B.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认识C.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20. 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
44、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A)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建设共产主义2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内涵是在:(B)A.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时的重要讲话B.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C.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D.20
45、02年11月18日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22.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 (A)A.保持党的先进性B.坚持执政为民 C.始终与时俱进D.保持党的阶级性2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C)A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 D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24.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上这段表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A)A.核心和本质 B.实质 C.基本要求 D.内涵25.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或首要要求是 (B)A.以人为本B.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C.科学发展D.好
46、的发展26.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_B_。A 社会主义 B 马克思主义 C 党的领导 D 邓小平理论2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_C_。A 发展 B 统筹兼顾 C 以人为本 D 和谐发展28.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并首次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创新的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_BCD_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二、多项选择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课题,但却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